维基百科: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07年10月

Dbslikacheung在话题“有关维基新闻”中的最新留言:17年前


[公布]有关于User:Seedermaster及其所使用的傀儡

当M型社会来临就决定了民主是穷人所主导的社会~*

问: —@@a 2007年10月1日 (一) 17:40 (UTC) 当M型社会来临就决定了民主是穷人所主导的社会~*

虽然没看过M型社会这本书,但我觉得M型社会这个辞已经被台湾人滥用过头了,有些人整天把“M型社会来临”挂在嘴上,尤其是新闻媒体(例如某商业周刊),一看到有分配不均的情形,就立刻冠上M型的帽子,不知证据在哪。—bstlee 2007年10月3日 (三) 04:50 (UTC)

没有M型就有平等,如你所说实施无差别均富制,就不会有您所说的不评等状况呢?

请各位维基人关注用户Winertai屡次删除条目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全国性公民投票案的内容

我见有其他既维基百科网站?

问: 我见有其他维基百科网站,例如:魔法小神童维基百科、mySurveyAsia维基百科等... 为何会这样?他们是翻版?还是甚么?

他们可能搞错了wiki和维基百科间的关系。wiki是一种网站技术的名称,该技术被维基百科(wikipedia)所采用,而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基金会的版权商标。这并不代表所有用wiki技术建成的网站都可以叫维基百科。User:Orion-留言

修正,应该是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Inc.)—Ellery 2007年10月6日 (六) 06:54 (UTC)

哇,很漂亮的说

很久没有上维基了,今天一来发现模板都变得好看、整齐了,赞!百家姓之四 (Lee) 讨论 (Discussion) 2007年09月28日05:36 (UTC)

可惜那是违规的,未完成必要的投票程序。-- 百楽兎 2007年9月28日 (五) 06:45 (UTC)
动手修改不需要投票。英文维基统一了中文这边就立刻跟上。--Jasonzhuocn...台湾维基社群Blog 2007年9月28日 (五) 08:05 (UTC)
Wikipedia:条目消息框头上挂的这个模板是什么意思?-- 百楽兎 2007年9月28日 (五) 08:26 (UTC){{style-guideline|WP:AMB}}
明白地写著:维基百科的条目应留意这些规则。自由地按照需要更新此页,不过请使用讨论页建议大的修改。--Jasonzhuocn...台湾维基社群Blog 2007年9月28日 (五) 08:31 (UTC)
那个模板挂错了……应该是{{Style-guideline-en|WP:AMB}}。—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9月28日 (五) 09:47 (UTC)
对不起打个岔。上面那标题“哇,很漂亮的说”,“说”此字放在句尾作何解?怎么发音?我从小到大从来没学过中文里有这种用法,但这几年在网路上却常常看到这种句子。已经疑惑很久了。 --醉洛阳 (寒夜客来) 2007年9月30日 (日) 03:43 (UTC)
年轻人流行的网络俚语,此外如“我要喝杯水先”等,不知道这种俚语的源头来自何方。好象打乱汉语语序是个fashion。—方洪渐 2007年9月30日 (日) 08:57 (UTC)
“我要喝杯水先”来自粤语吧。—瓜皮仔Canton 2007年9月30日 (日) 09:02 (UTC)
四川话也是这么说的。—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9月30日 (日) 10:29 (UTC)
“我要喝杯水先”不是粤语。粤语是“饮水”。--Hello World! 2007年9月30日 (日) 17:16 (UTC)
“的说”来自日语的“です”,伪基也有个条目[1]...—Eky- 2007年9月30日 (日) 09:18 (UTC)
闽南语中也有“的说”这样的说法,而且也是多用在感叹时,我想“的说”本来就是汉语吧。而且这不是最近才流行的用法,一直以来都存在。-- 百楽兎 2007年9月30日 (日) 13:30 (UTC)
一句话说完之后加上“的说”,从我很小的时候(台湾还没什么人在上网的时候)就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应该不是源自网路。—bstlee 2007年9月30日 (日) 14:00 (UTC)
闽南语吗?这我真的不知道……—Eky- 2007年9月30日 (日) 14:19 (UTC)
“的说”的闽南语发音为“A工”,例句:“真正是有够水A工”。此即普通话的“真的有够漂亮的说”的意思。-- 百楽兎 2007年9月30日 (日) 14:50 (UTC)

です是什么意思啊?  Mu©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20:49 (UTC)

伪基里那个条目实在看得我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请问百楽兔兄,那么在普通话里“的说”是发原音,还是像伪基里写的“爹苏”? --醉洛阳 (寒夜客来) 2007年9月30日 (日) 21:35 (UTC)
普通话里“的说”是发原音。伪基那篇是胡扯,不看也罢。-- 百楽兎 2007年10月1日 (一) 00:58 (UTC)
谢谢百楽兔兄。原本看到上面bstlee兄说这词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惊讶不已;心想怎可能我却完全没听说过。后来尝试用闽南语跟著百楽兔兄那句“真正是有够水A工”念一遍,我大约有些明白了。猜想此词很可能是从闽南语直接逐字译成普通话的,类似的例子还有“给他死”、“不错吃”等等。严格来说,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普通话说法,所以也不会在正式的文章里读到。我记得小时候就可以常常听见同学们说“给他死”,但是老师一定会纠正不许这么说;理由不是礼貌问题,而是文法错误。可能近些年来,年轻世代的网路文化冲破一切既有规则(火星文是另一个例子),所以这些词汇也跟著无禁忌地流行开来。如果这里有没在台湾住过、母语也非闽南语的用户,也像bstlee兄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说”一词,麻烦请出个声,让我知道我的推论错了。谢谢。 --醉洛阳 (寒夜客来) 2007年10月1日 (一) 04:20 (UTC)
虽然我也怀疑过是不是闽南语的普通话直译,但看到本主题发表者百家姓之四是写简体字,我就开始觉得可能是汉语的固有用法了。“给他死”、“不错吃”我觉得这种闽南语直译在文法上没什么大错,倒是“他给我打”这种才是错得离谱,标准的台湾国语(台式普通话)笑话。-- 百楽兎 2007年10月1日 (一) 04:53 (UTC)
虽然我没有特意深思过这问题,不过对于‘的说’这种用法,倒是一看就能理解完全不觉得奇怪。我想,这应该是闽南语常见的用语习惯,应该不是来自日文也不是网路语言。—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08:01 (UTC)
应该是闽南语的用法没错,百楽兔兄说看到百家姓之四写简体字,觉得是汉语的固有用法,但其实这应该是台湾这边的大众文化传过去的用法,类似的还有“靠”、“哇靠”,也是台湾人可以一听就知道是从闽南语衍生的出来,但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只是一句不知道其由来的流行语。我猜“靠”、“哇靠”八成是透过石班瑜国语配音的周星驰电影流传到其他地方的。未命名 2007年10月1日 (一) 13:07 (UTC)
现在方言的词甚至语法传到普通话中的很多,但只要用汉字写出,到普通话中就会用普通话发音,如粤语中的“的士”和“扎”啤,在普通话中的发音已经完全和英语发音不同了,近些年粤语和闽南语的词汇传进普通话很多,以前是吴语甚至毛把湘语中的“好得很”这种语法也传入普通话中,本来语言就是不断地吸收不同的语汇和不同时代的新词发展起来的。--方洪渐 2007年10月8日 (一) 03:48 (UTC)

请注意3721恶意软体的破坏

User:Virusnb之前曾数次无故在恶意软体条目中删除有关3721的资料。然而,根据大量网上寻到的证据,都显示3721的确符合恶意软体的定义,及被众多网民指为恶意软体。于是我撒消其修订,并已在Talk:恶意软体User talk:Virusnb中留言,希望他提供有关解释,不然我会请求大家注意其破坏。然而Virusnb并没停止他的作为,继续不带任何原因删除3721恶意软体条目中的资料。故在此请求大家的注意,谢谢。--小狼 2007年9月29日 (六) 19:38 (UTC)

这名字取得……Virus牛X……后面那个字就不打出来了,有些不雅。—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9月29日 (六) 20:44 (UTC)
哈!XDDDDDDD,明白^^--小狼 2007年10月1日 (一) 08:03 (UTC)

记得网路实名的公司之前四处抗议防毒软体把他当成病毒或木马,要求撤下恶意软体名单,这个举措不意外。—User:Orion-留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04:36 (UTC)

不过原文我看半天,不知道3721跟阿里巴巴有什么关系。怎么最后一段突然冒出阿里巴巴。—User:Orion-留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04:41 (UTC)

应该没关的,两间公司不同。谢谢修正啊^^~~--小狼 2007年10月1日 (一) 08:03 (UTC)

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买下来了,不是雅虎的子公司—Skyfiler 2007年10月2日 (二) 04:30 (UTC)

应该是雅虎中国先收购了周鸿祎3721并将其改头换貌成雅虎助手,然后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最后周鸿祎又成立奇虎叫阵雅虎助手……—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0月8日 (一) 05:11 (UTC)

删除未翻译部分

问:知悉近日有不少条目被删除未翻译部分。此举固然有据,但于情则未必合。可否设计一模板,置于讨论页,一来提醒读者有未翻译部分,二来鼓励完成翻译? —Whhalbert 感谢各位支持 2007年10月3日 (三) 02:13 (UTC)

所谓“未翻译部分”其实都是存在于对应语种维基的条目中,在我看来根本没有保留的必要,径直删除即可。—Markus 2007年10月3日 (三) 04:43 (UTC)
我认为目前中文维基的社群太过于看重了‘翻译’这件事,除了过度鼓励参与者们直接翻译其他语版文章就好的心态外,也想尽办法想给予翻译者更多的方便及宽容,但是其结果是造成中文维基缺乏收集分析资料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华人爱当文抄公的心态之一种投射吗?),以及版面上充斥太多非中文的内容(其他主要语版似乎很少见到此情况)。因此我也支持根本不该在中文条目中保留外文资料的作法,顶多在talk页中留个话,告诉后面的人现有的内容是翻译自哪里,有兴趣请去该版查阅参考就行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3日 (三) 07:07 (UTC)
有些会在条目内加注的原文名称中直接加上跨语言连结(例如ja:织田信长),在吾人看来似乎是要强制读者或编辑者看该语言版维基百科的内容,最多的是英文,其次是日文。但这样是不适当的作法。
维基百科是活的,随时都可编辑。把其他语言原文一字不漏的贴过来,但是在该语言也许之后有人去修改里面的错误以及增添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会同步更新到已贴到中文维基的内容上,搞不好翻译者翻了错误的东西而不自知。—Ellery 2007年10月3日 (三) 07:28 (UTC)
既然都有了相关联接,就没有必要保留了,想翻译的人自然会寻链接而去的。—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10月5日 (五) 14:12 (UTC)
可以对没有翻译的部分加上<!-- -->,可以使编辑的人直接再翻译,省事。--方洪渐 2007年10月8日 (一) 03:28 (UTC)
同意加<!-- -->观点!!告底下继续翻的人。--Goslar6403 2007年10月9日 (二) 23:29 (UTC)

邵逸夫生日之谜

2007台湾秋聚

2007台湾秋聚订于10月27日(星期六)下午3点举办,有空的伙伴们就来凑凑热闹吧。--mingwangx (talk) 2007年10月10日 (三) 11:56 (UTC)

请各位善加利用Category:外语译音表

最近发现许多用户对不熟悉的地名和人名进行原创音译的例子(即与地区用词习惯无关,纯粹是创建者根据英语读音猜测出来的原创译名)。大多数例子是把其他非常不同的语言一律用英语发音规则来推测其读音,无视其已经有标准或传统译名(实际大多都有,只是要费力去找),用英语读音得出一个与原读音大相径庭的汉语译音。

这种做法的危害在于,有时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正确译名的情况下,就会拿最早的译名(主条目译名)当参照,于是就一错再错,很多条目的内部连接一直错下去,以至最后想改回来倒很麻烦了,还可能会引起编辑战(比如万一这个错误译名被百毒之类的网站无穷引用,居然就成了google多数了)。

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 刻瑞斯(Ceres)翻译成“塞尔斯”。典型的一类错误,认为拉丁语的C可以发s音(实际只发k和g)。
  • 蒂宾根(Tübingen)翻译成“图宾根”。错误地认为德语ü与u发音一样。
  • 弗拉基米尔(Vladimir)翻译成“弗拉迪米尔”。不知道俄语的d有软化现象。
  • 把雅克(Jacques)翻译成“贾克”。以为法语的J与英语读音一样。

避免这种错误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Category:外语译音表。还有一个搞笑的方法就是记住英语是印欧语系里发音规则最独特的语言之一,几乎与其他所有语言都不一样(玩笑的例子:比如2,从梵语到西班牙语打头都是d,英语却是t),所以一看到拉丁字母就会想到:“这不是英语!法国人恨英语!”(笑,其实法语真是可怜,被英语如此大规模地吸收词汇,而除了几个词以外原来的美丽读音全被盎格鲁撒克逊语给覆盖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9月30日 (日) 14:00 (UTC)

我的做法是保留原名不翻译,或者只翻译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名字,这些不常用的,也许有人知道,留给他们来收拾好了。--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9月30日 (日) 14:23 (UTC)
我遇到不明白的译名也是保留原文不译,问题是建立条目时条目名必须得翻译过来不可吧?于是“英语万能法”就出现了(现在想想,大陆强制英语教育,除了功利主义以外,还真是符合天下一“桶”的河蟹原则)。--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9月30日 (日) 14:33 (UTC)
虽然我也认同没有常见译名的名词要翻译时应尽量贴近原发音的理念,不过中文毕竟不是这些外国语言,有时要准确地一对一翻译并不容易。举上面提出的例子来说,我认为Douglasfrankfort兄对Tübingen跟Jacques的译名解析,并不全然正确。德文中的ü严格来说应该是类似英文音标“yuu”的发音,虽然翻译为‘图’音不完全正确,但翻译为‘蒂’却更离谱(这个字在德文中可没发‘ee’这种母音吧?),‘ü’真正的发音如果真要用中文字来套,是个正好介于‘图’与‘丢’之间的过渡音(假如用‘图’来开头但用‘丢’来结尾,就正好是那个音了),讲了一大堆其实我的意思就是……中文根本没办法正确表示此音的正确发音方式,所以有时还是得接受不完全正确的音译。至于Jacques的‘J’,法文中的发音虽然与英文不同,但是法文的J其实还是有一点点卷舌而非‘雅’所代表的‘y’这个音(那是ll才发y的音吧),硬要说它其实是介于中文的‘贾’与‘札’这两个发音之间,翻译成贾克与札克,都不是很精确,但翻译成雅克,却也太过头了。其实最能够代表某种语言发音方式的,就是该语言的音标系统,要用别种语言来当音标套另一种语言,本来就有这种不精确的尴尬处,这点是大家先要有认知的吧。—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9月30日 (日) 16:38 (UTC)
象兄注意我这句话:“把其他非常不同的语言一律用英语发音规则来推测其读音,无视其已经有标准或传统译名(实际大多都有,只是要费力去找)”。我举出的例子里有不少是毫无出处的个人创造(不一定是维基用户的创造,有可能是其他网站的创造,被我们的维基人直接拿过来)。在有标准译名的时候,即使它不符合读音(典型的西塞罗),我们也应该全力把它找出来,而不是自己搞原始研究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01:38 (UTC)
中文(以我认识的粤语和普通话而言)没有 tü 音。至于俄语软化现象,这使我想起为何俄罗斯总统会译作“普京”而不是“普”。最后我想指出的是,以“瑞”和“蕊”等字来译音似乎只是台湾的习惯;中国大陆大多数都用 l 声母字来译。--Hello World! 2007年9月30日 (日) 17:14 (UTC)
古希腊r音按大陆规范译为“瑞”,因为希腊神话的译名习惯似乎正是传自民国初年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01:50 (UTC)
谢谢提醒了我们有这样有用的工具。—Whhalbert 感谢各位支持 2007年9月30日 (日) 17:37 (UTC)
英语不够威尔士语古怪 :p 法语也古怪, u 字全都变了 /y/ 音,也就是德语的 ü。刚想起了,粤语的“脱”字是 /tʰyːt˧/ ,算是 tü 音的入声。--Hello World! 2007年9月30日 (日) 20:10 (UTC)

蒂宾根大概是历史译名,并不完全符合德语发音,其实德语的ü和汉语拼音的ü发音相同,只是普通话没有tü音,用蒂或图拟音都差点意思。关键是蒂宾根是一个正式的译名,随便翻翻地理方面的书都能查到,图宾根基本上是土用法不宜作为条目名。我完全赞同Douglas兄不要原创的说法,其实绝大多数的译名如果花些功夫都能查到的。而且说实话,几乎所有的原创译名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有就是参考资料的选择,这已经是比较进阶的问题了,我就不在这费话了。  Mu©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19:23 (UTC)

在这点上百度百科不得不说更符合百科精神,虽然它不尊重版权,但是绝少原创,几乎所有内容都有出处。  Mu©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19:29 (UTC)
谢谢Douglasfrankfort的推荐这个分类,但是目前问题是维基尊重原创,我曾经根据其它语言手册将人物条目移动,会有人跟着以尊重作者为由移回来。再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所有获奖者都已经有中文条目,由于译名不同导致大量红字出现。建议熟悉名字翻译的人关注一下。—木木 2007年9月30日 (日) 21:57 (UTC)
说到音译,在维基这段时间还很有感触,总是觉得台湾音译受了日语发音的影响,有许多辅音被简化再简化,比如达文西,英语怎么听怎么像达芬奇。此外,大陆方面对于外来词汇很多时候是意译,而非音译,单纯的靠发音来命名,可能离他正确的名字更远了。所以能够查的还是尽量多花时间在google查一下。--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10月1日 (一) 01:33 (UTC)
  •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不偷懒。其实大陆神话学有自己一整套的参考资料规范,地名和人名就更不用说了。地名只要查查地图册就全知道了,何必自己创造。至于一些地图册都不收录的小地方,翻译成什么样子我才不管呢;可是明明就有译名的东西,至少得考虑可靠资料来源吧?另外,我推荐这个工具并不是要各位都照着他去翻译,而是这东西可以很快地提醒用户:“你的译名可能不对!不要再继续了,去查查资料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01:47 (UTC)
有个小问题,这些译名表似乎都是一对一的,但是有些发音又存在港台大陆三地不同的问题,这怎么解决呢?--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10月1日 (一) 03:39 (UTC)
我支持翻译一个名词之前要先尽可能找到现有已经广为接受的方法,真的找不著、太新或太冷僻的名词,再以最接近原文发音的方式翻译出来这原则,事实上我个人在翻译的过程中都一直秉持这原则。不过接续上面Tübingen的话题,很尴尬的,‘图宾根’这译名并不是原创研究,而是地区用语习惯的问题,因为包括中文繁体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都是使用图宾根这译名([2]),在Google上也可以搜出38万1千笔的使用频率,相反的,如果用繁体输入‘蒂宾根’在Google搜寻,只搜得到17万笔结果,而且出现的网站清一色是大陆网站([3]),因此如果硬要说蒂宾根是正确译名,图宾根是原创研究,这不仅在德文发音上说不通,连搜寻结果也无法支持这样的结论。
的确,在译名的选择上,台湾与大陆所习惯使用那种每一个子音都要全翻出来的作法很不同,在台湾的译名习惯上如无特别必要,通常会将字尾发音并不明显的气音给省略(例如t、s或甚至有时连d都会省略),其实这根日语发音一点关系也没有(日文中的外来语通常都会将t、s、d的音很明确的写出而且发出更强的to、su、do的音)。我个人是觉得这样的翻译法反而可能是受美式英语的影响(美式英语的字尾气音子音通常都不大会清楚发音,所以拿台湾译名去发美国的人名,往往比大陆译名更贴近原发音),尤其是人名方面,更是受到中文人名通常都是三个字的习惯影响(这有点类似民国初年时,习惯拿中文的一字姓二字名之命名格式去翻译外国人名,例如《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郝斯佳,只是换成了姓的部分以三个字为主的原则),假如翻译时要把所有的子音都发出,就不容易用三个字搞定一个姓氏,因此必要时会将子音、甚至后面比较轻音节的母音都一并省略。除此之外,针对女性人名,台湾的习惯通常是使用有草字头或是斜玉旁的同音字,来产生这是女性人名的印象,但大陆似乎不很常这样做。因此,或许大陆朋友可能会觉得台湾的译名习惯在发音上很‘不精确’,但以台湾人的角度来说,常常会觉得大陆的译名长长一串很难记且用字不男不女的很别扭。这并不是在说哪种译名方式比较好、哪种比较差,而是说几个中文用语圈在分离了超过半世纪之后,其实连对于文字的接受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差异,互相看另一套系统会不习惯是正常的。虽然上面的外语音译表看起来蛮完整好用的,但老实说其翻译规则给人一种很中国大陆中心的印象,作为参考是还不错,但如果说要把它当作正式的译名标准,似乎就有点不大恰当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07:51 (UTC)
同意大象兄的说法。我是香港人,在媒体工作,经常直接感受到“弗吉尼亞”、“德克薩斯”甚至一些更长、更拗口的译名所带来的麻烦。因此,明珠台的剧集人名以“一字姓二字名”的方式来译,X档案的Dana Scully译“郭丹娜”而不是“丹娜.史寇利”,律政狂鲨的Sebastian Stark译“施萨比”而不是“塞巴斯蒂安.斯塔克”,这是明智至极的。要是唤个名字也要八个音节,配音员如何读?要是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新闻中,主播“吃螺丝”的机会也大增──可惜却天天出现这样的事。我不是说“塞巴斯蒂安.斯塔克”必然不可用,但把它绝对化,说成就是好、就是标准,必然会有人不满。--小狼 2007年10月1日 (一) 08:20 (UTC)
把外国人姓氏缩成一个字的中文姓氏才是不尊重人家的中国中心,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明智之极了?我真不明白你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1日 (一) 09:30 (UTC)
难道“Stark”不是一个字,是三个字乎?“Stark”译作“施”,丢失了一些子音,“Stark”译作“斯塔克”,生安白造的增加了母音,都是改变了原文发音,我看不出何者必然比何者准确、何者必然比何者优胜。然而,剧中人喊“Stark”,只是把嘴巴一张,与中文读“施”一个字相同。演员说英文,叫他的名字时,嘴巴只张约三四次,若配音员要喊一个八个字的名字“塞巴斯蒂安.斯塔克”,即使他们勉强读到,观众也听不清楚。而字幕显示每行字数有限制,译名也以精简为宜。所以这种日文片假名式的增加元音长译名,就算是所谓的“科学”,也在实际使用上有困难。再者,好的翻译,并不一定是所谓“科学”(其实有些朋友所说的科学,只不过是依从一套规则。但一套规则里各条规条是否合理?合理之馀又是否好?),而是“信、达、雅”。
作为维基的标准,我同意用简单的最常用,以及适当程度地尊重当地人沿用以久的习惯为准。如果当地人都已不多用,即使它如何早、如何雅,如“图麟都”,都不及今天通用的“多伦多”适宜。不过,要是各有拥趸,甚至是当地的译名更见普遍,我不认为单用“科学(其实只是‘有套规则’)”作标签的大陆地区译名,可以随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建基于事实使用情况的译名压倒。--小狼 2007年10月6日 (六) 19:14 (UTC)

怎么总拿中国中心说事儿,如果台湾也有译音表再搞这一套不迟吧。象兄你这老一套翻来覆去的说不嫌烦吗?地名标准化也是中国中心、译音表也是中国中心,是怎么回事?中国中心现在已经变成还是不尊重专业学术最好的挡箭牌了,我看把台湾的民粹主义搬到维基百科才是台湾中心!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1日 (一) 09:10 (UTC)

  • 请各位看清事实再说话。第一,拿繁体字到google上搜索,本身就是台湾中心了。如果到百度上搜索,恐怕就是相反结果。另外,千万别再拿网站说事,因为网站都是你抄我我抄你,以讹传讹比“真正常见”的可能还大。所以请注意我这句话:“比如万一这个错误译名被百毒之类的网站无穷引用,居然就成了google多数了”。第二,很不幸,蒂宾根(原图宾根)这个条目是大陆简体字用户创建的。你说这是不是原创研究。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即与地区用词习惯无关,纯粹是创建者根据英语读音猜测出来的原创译名”。所以这里只讨论大陆用户的“英语小发明”问题。各位再提到地区用词差异,无论是支持大陆的还是支持港台的,就是受到文革式“意识形态斗争无穷论”蒙蔽的受害者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09:39 (UTC)
我并不想去评论一位简体用户使用‘图宾根’这译名,是因为他看习惯繁体书籍所以觉得这译名熟悉,还是真的是原创研究,我举例出来的目的只是证明‘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把Tübingen翻译成图宾根’,而且这些网站并不是因为自创名称之后东抄西抄变成这样,因为里面还包括有大英百科全书繁体中文版这种很有重要性、并且有书面印刷品的网站,所以其‘是广为接受的一种译名方式’之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哪来其他繁体字用户跟风之说?(要跟也是跟大英百科全书的风……)何况,我只是说‘图宾根也是广为接受的译名,不是原创研究’,但我并没有否认蒂宾根也是常用译名的地位,因此说用繁体的图宾根去Google上搜寻是‘台湾中心’,似乎有点过度演绎,难道这世界上不能同时存在两种常用译名吗?
至于地名标准化与译音表这件事,我尊重其在学术地位上的价值,但是它毕竟是中国大陆的官方与学者在搞的东西,如果把它们当成维基百科的准则来使用,能说不是中国中心吗?毕竟台湾与香港虽然没有这种定义明确的译名标准,但并不表示台湾与香港没有自己的惯用译名原则,而中国大陆的译名标准也从没尊重过台港地区的翻译习惯,凭什么我要无条件去接受它?我从没主张维基百科上的译名应该要以台湾惯用的译名为主,因此我也反对把中国大陆的翻译标准拿来当作唯一的准绳。我以为各地的用户互相尊重彼此的译名习惯、配合noteTA这类的转换标签与条目名先到先得的原则,是早已广为接受的共识,Mukdener兄经常拿大陆的译名标准来吹捧,如果只是单就其标准化的理念进行评论是无可厚非,但老实说您字里行间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中国大陆有标准系统所以很高竿,没有一致标准的台湾与香港译名方式很末流的那种态度(如果我会错意请见谅,但看在其他地区的用户眼中就是这种感觉,之前抱怨过的人已不计其数,所以我也不再重复),窃以为这并非是一种很能说服别人接受某种理念的态度。
最后我要说的是,其实这几年因为工作之故接触非常多在亚洲地区居住、工作的西方人,他们对于在名片背后印上个一字姓、两字名的中式名字之热忱,就跟华人喜欢在工作上以英文名称互称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姑且不论未经授权就这样做是否是不尊重,但通常只要名字取得够雅够好听,对方恐怕还会非常感激,这是我实际上接触过他们之后的感想,完全不带有任何评论的意味,特此说明。—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11:25 (UTC)
您明白这些就好。我不拿“台湾中心”说事,那么希望象兄也不要拿“中国中心”说事(比如“老实说其翻译规则给人一种很中国大陆中心的印象”);像这种没有必要的场合,就连提也不要提,因为我们和您一样敏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从一开头就明白指出,这里“与地区用词习惯无关”,就是为了不把水搅混;您还要提出大陆中心这种没必要的描述,难免我会反击了。另外指出,“图宾根”这个例子,只是我举出的4个例子中的一个;我们揪住这个例子不放,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趣的是,所有连接到“图宾根”的条目,都是大陆用户建立的;大陆用户经常使用繁体书籍,其可能性是零。我说的跟风,系指“刻瑞斯”而言。--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12:43 (UTC)
  • 综上,再重复一遍,这个话题主要为大陆用户而开,我举的例子全部为简体字的例子,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尊重已有的译名和不要自创译名。所有无关问题,请避免在此讨论。地区用词差异属于繁简转换工作的范畴,与这里的话题完全无关;至于想对比“各地区译名系统之优劣”的朋友,请另开话题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13:02 (UTC)
其实仔细看我一开始的意见就会发现,我只是针对Douglasfrankfort兄提出四个例子中的两个,指出您认为‘正确’的翻译其实也不符合最准确发音的原则(之所以只提这两个,是因为我只会德文跟法文),四个例子中间有两个无法支持您的立论,道理站不站得住脚是一回事,但我那时只是在强调‘有时不同语言之间就是无法准确音译’,完全没扯到地区用语习惯的差异,纯粹只在讨论发音准确度的问题。事实上,第一个提到台湾与大陆翻译方式的人,其实是Sl兄、您自己与一叶知秋兄,不是我,我只是跟风而已。译名习惯原本就是与地区用语习惯分拆不了的事情,虽然或许您一开始针对的就是不遵守大陆规则的大陆用户,但是您并没有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味强调“图宾根这译名是原创研究”(您当初可没说清楚‘在简体环境中用图宾根是原创研究’吧?),但偏偏这地名不仅不是原创研究,还是繁体领域中最常用的译名方式之一,如果我不跳出来说明清楚的话,岂不是变成繁体惯用译名变成原创研究了?
好,就把上面那些争议当作是沟通不良造成的误解好了,还是回过头来看看这备受推崇的‘译音标准表’吧,其实,我针对几种我会的外语进行对照之后,发现这译音表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标准’。举法文的例子来说,会法文的人都知道法文中的‘R’字实际上是发气音子音‘H’的音,顶多只有震喉(例如加拿大与比利时法语),却完全没有卷舌成分在里面,但是该译音表中在法文的r那一栏中,无论是搭配哪一种母音,清一色都翻译成带有英文‘R’或‘L’音的中文字,例如尔、吕、赖、鲁、朗等等,根本与原发音不相符,反而比较像用英文发音后产生的译音。不讳言在习惯上中文通常会把法文的R翻译成这类的音(例如Paris是翻译成‘巴黎’而非‘巴希’),因此说穿了这译音表其实只不过是制订者根据他们个人的偏好任选规则制订出来的,有时注重准确发音、有时注重用语习惯,实没有想像中那么准确。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根据此表法文中的子音‘J’搭配任何母音都带有跟注音符号‘ㄖ’相同的子音,唯独在搭配‘A’这母音时却变成‘雅’(想然应该是因为中文中不存在ㄖ+ㄚ这种发音组合,只好用‘雅’来勉强代替一下),却在Douglasfrankfort兄提到的四个例子中被批评为‘是用英文发音发法文字造成的错误’之范例,殊不知这其实是该译音表暗藏几个关键的错误点之一。光就我看得懂的法文部分就存在这么多不精确之处,我相信在其他语言一定还有。因此终归一句话,有这样的译音表,对于不懂该种语言的人或许是一个蛮不错的工具,但是请各位做学问要求甚解,不要把它奉为唯一的真理,这无论是就法理(是否有地区中心的疑虑)或就学理(其实译音也不是很准),都是还有很大的商榷空间的。—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13:31 (UTC)
  • “第一个提到台湾与大陆翻译方式的人”与“第一个提到XX中心的人”是两回事,那后一种人可绝对不是我,不信您再从头看一遍。而且我就只说过“大陆”,根本对其他地方只字不提。这种陷阱,我从来不跳。另外,不要找译名系统的弊端,那是误入歧途。因为我反对的是“英语万能论”的人。他们用英语的方式来翻译其他语言,如果与台湾的译名系统正好一致,那是巧合;而您以“大陆译名系统不完善”来为他们造成的结果辩解,这是用不恰当的理由来辩护一个不恰当的实体,或者说是东面要打西面却打到了南面的典型例子。因为他们使用另一套译名绝不是高明到像您一样分析出了大陆译名系统的种种缺陷,而是因为资料缺乏。--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14:28 (UTC)
    • 比如我就是这么一个相信盎格鲁法则放之四海皆准的人,认为西班牙语“Juan”的发音是“砖”。如果我恰巧碰到了大陆译名确实有缺陷的地方(我本人并不认为它真的有缺陷;因为缺陷的定义是相对的,离谱的缺陷与无奈的缺陷不是一回事),那么象兄就会很高兴地认为我弥补了有过错的大陆译名体系。可如果我没碰到“会受奖励”的目标,而就是要把“胡安”翻译成“砖”呢?!这可怎么办呢?--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日 (一) 14:39 (UTC)
一个原则:不是反对您的人就一定支持您反对的事。言下之意,我虽然不是非常看好那套译名标准,但是我并没有支持哪种语言的名词都要用英文来翻译的作法,‘以最接近原文发音的方式翻译出来这原则’这句话,我在上面曾经提出并且表达支持之意吧?因此我的重点只是,那套标准只能用来当作参考,但不能当作依归,除此之外的推论都是您过度的衍生,在此就不在话下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18:30 (UTC)
希望您是如此。大陆与台湾不一样,所有东西都标准化得很多;对于您来说不可接受的东西,在大陆就是很合理的。我们不应该特立独行,让wiki与地图册不一致。所以您“反对我”也是错误的,因为您不能干扰大陆已有的系统。我并没有试图改变台湾的系统,所以您也不应干扰简体字的内部事务。即使提出一千条不足之处,但出版物仍然坚持用“西塞罗”和“刻瑞斯”,因其已成为标准,在正规出版物就中是如此。--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2日 (二) 08:13 (UTC)

象兄,我俩总为这个问题争论,你总觉得我主张地名标准化是把大陆标准强加给台湾,可是如果不用大陆的标准化地名你觉得美国所有县级行政区的译名台湾有还是香港有还是新加坡有?也许这些地方的人英语都好,用不着汉字译名。那德国的所有县级行政区呢?俄罗斯的呢?其他国家的呢?国家名台湾还有自己的译名,具体到各国的一级行政区台湾可能就有很多没有了,二级三级更是有的才占少数。没有译名这些地理条目就建不起来,我不信没有台湾维友对除了美国之外的地理不感兴趣的,大陆的译名接受起来怎么会有被强加的感觉?再说许多地理模板都是罗列多个地名,如果不统一按照标准化译名列举而是考虑你反复强调的台湾或香港惯用译名那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某个模板绝大多数都是大陆的标准化译名,其中夹杂几个与标准化地名不同的港台地名。这既不好看实际上也不能实现保护弱势文化的效果,只能增加读者的混乱感,我相信这对港台读者也一样。现在一些国家的各级行政区条目已经开始建立了,不信你就看看Wikipedia:专题/行政区划是不是象我说的一样。我推动标准化译名的本意就在这里,想让港台用户明白当你面对系统性选择的时候其实舍此之外无从选择。上面小狼维友又举香港电视剧人物的译名,ok,就算你翻译的好,可是除了这几个屈指可数的电视角色,其他的人名怎么办?世界上可不止美国人有名字啊,阿拉伯语人名印地语人名比那多多了,港台式译法未必都能胜任。更何况这种翻的还不见得真好。我这么说可能象兄和一些维友又不爱听,觉得我想炫耀吹捧了。说真的,如果不是心里对大陆有偏见,我真的想不出为何会对地名标准化或译名表之类的东西如此抵触。这明明是多方得利的好事啊。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1日 (一) 13:35 (UTC)

台湾虽然没有制订统一的官方译名标准或译音标准,但我不相信这么多书店、图书馆里面找不到几本介绍德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比较有权威的书籍、参考书或是地图。至于这地名标准化为何会引人反感?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套标准在制订的时候完全只考虑大陆人的翻译习惯,视台湾、香港人的翻译习惯于无物,因此做出来的成果不得其他地方的用户好感,是想也知道的结果。‘多方得利’这是您用自己的视角才会如此认为,但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来说,那种突兀的感觉恐怕比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认为各自尊重对方的用语习惯还是有必要的,老是想抱著老大心态‘教育’其他人该怎样说话,如果被教育的对象是您,您会觉得这感觉很愉快吗?很容易接受吗?—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日 (一) 18:43 (UTC)
台湾有就太好了,省的我们耍嘴皮子。就请你把台湾出版的德国行政区划书名列到行政区划专题里,方便大家查找。我就是要看看这个挡箭牌你到底要用到什么时候。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2日 (二) 10:10 (UTC)
请自行去中华民国(台湾)外交部领事事务局网站中查阅,里面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主要国家的一级与部分二级行政区的名称。除此之外,高中外国地理课本也是官方认证过的合适参考来源,缺点是没有网路版的可查,请自行去参考书专卖书店购买。—[[User:SElephant|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2日 (二) 12:40 (UTC)
你给的网址连一个国家的一级行政区划都没有,还说什么二级?说有的是你,举证的义务当然在你。让别人查,荒唐。我也不找别的国家难为你,你举一本美国行政区划或者地名的台湾出版物,列出书名出版社年份即可。地图或图册也可以,前提是上面要有全部或大部分县级区划的译名。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2日 (二) 14:24 (UTC)
请善用搜寻功能,我本来就说过台湾这边并没有一套很完整的译名标准,大部分的习惯用译名都是分散在各种资料来源需要慢慢查证,但并不是因此就没有惯用的译名系统。在维基百科上没有任何人是有‘义务’的,东西需要用到时自然会去找,不过近期对于美国的行政区划并没有什么兴趣,主要的耕耘领域目前是在日本的铁路车站方面,因此请恕我不奉陪。只不过,您这种本位而又爱说教的口气,纵使一开始觉得有点赞同或保持中立意见的人,看久之后都会觉得反感,如果您是有心讨论推广一个理念,建议最好是换一种口气参与讨论。如果只想靠说教与霸道想要成就什么,很抱歉,只会适得其反。—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2日 (二) 15:42 (UTC)

天那,这次明明是你起的头,反到教训起我来。我知道地名标准化你们不爱听本来已经没打算说这个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事只有你反对的说得别人说不得还是怎地,你什么意思?如果你对此话题根本没兴趣从开始就别掺合,说了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还装的象个受害者似的,可真恶心。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2日 (二) 16:44 (UTC)

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人名刚好和中国人名结构差不多,把一些辅音压缩压缩勉强还能翻译,俄语阿拉伯语人名父名爷名加上姓滴沥嘟噜一大串你就是再压缩他也压缩不成中国人看着习惯的名字。而发音也不是所有语言辅音的省略和连读都像英语那么明显。大陆的译法到底是好是坏还用我吹吗?到底是谁坚持地域中心还不明显吗?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1日 (一) 13:57 (UTC)
  • 各地文化不同,译文之法有异,本属常事,今诸君所言标准,在吾人(香港人)目中,诚非标准,盖诚为尔等之标准耳。余以为当求同存异,首重属文者所取,合以繁简转换,以重众意,并息纷争。--孔明居士 2007年10月1日 (一) 13:43 (UTC)
你的标准是什么不妨说出来听听,如果香港有美国所有县级行政区的译名我们完全可以做出针对“尔等之标准”的一对一转换,从此大家相安无事。否则少说各有译法这种大话。我收回这句。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1日 (一) 13:57 (UTC)
  • 我认为译作“图宾根”和“蒂宾根”两个都没有错。德语tü的发音既不是“图”(tu),更不是“蒂”(di),中文中没有对应的发音,“蒂”只能说是出自新华社的一份译名参考,不能因此一股脑否定所有的“图”。这里仅想提供一个参考,我身在德国,这里的中国人都直呼它的德语名,德国的中文媒体则很多称之为图宾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德国国立大学名单新闻稿中译“蒂宾根”;Tübingen大学自译“图宾根大学”,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现实。很多德国地名的译名都不符合发音,比如慕尼黑,不来梅,亚琛等,和Tübingen很相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同样是ü音,但并不像Template:德语译音表中那样译作“迪塞尔多夫”。存在多个译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Markus 2007年10月1日 (一) 15:33 (UTC)
    • 一千条理由也改变不了地图册、报纸和正规出版物使用“蒂宾根”吧,那么我们使用“图宾根”就是错误的一方。比如“西塞罗”明显与读音不符,但我们就是不能翻译成其他形式。一句话,追随业已形成的模式,不要特立独行;因为我们并非研究机构,而是信息提供者。--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2日 (二) 08:13 (UTC)
  • 各地文化不同,译文之法有异,本属常事(先拾一下牙慧),很多时要习惯先行(如 Swiss 跟粤语发音才译作瑞士)。而上述一大篇讲的显然不是一般人日常生活都会使用到的地方名,各地有不同译法本是平常事,请不要以为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来外语有很多中文没有的音节,二来用哪个字来译也不好说(如依、伊应采用哪个)。题外话,我最近编辑越南地名时,无法弄清楚“保/宝”、“隆/龙”、“成/城”、“新/津”等越南语发音相同的字。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越南语和韩语有个共通点,就是很多字原本有个来自中文的含义,不可乱用同音字代替;越南语更甚者是有一半是汉字、有一半是嘉莱、孟高棉等民族语言的混合字 (sino-tay compound),更不知应怎样去处理。--Hello World!2007年10月1日 (一) 17:57 (UTC)
  • 一、“瑞士”用闽南语发音Sūi-se才最接近法语Suisse的原来发音,不要误导别人。二、“弗吉尼亞”译名是中华民国时期就有的,有些人什么资料都不查就说是大陆中心翻译,很令人讨厌。三、对于英语three和fee不分的人,他们不会知道确保辅音准确的重要,也不明白为何外国人认为日本人的英语加入了一堆元音也比他们的英语容易理解。--Stomatapoll 2007年10月1日 (一) 22:57 (UTC)

我表述的不清楚

大象说的对。我一开始是觉得这事很好玩,所以用调侃的手法来说了,以至很多人被误导。我讲一下我的本意。

1,这件事主要是给简体字用户看的,当然也欢迎正体字用户参加。这是我最没说清的一点。因为有了繁简转换了。

2,我不想比较所谓三地译名系统之优劣。所以请勿动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来互相辩论了。在有了繁简转换的情况下这种事可以扔到一边了。

3,我不想说明该译名系统之优越性。它的唯一优越性就是在官方出版物和报刊上通用。讲到实际读音,当然不见得有优越性。但这是一个系统,使所有人都使用“西塞罗”,尽管实际读音可能更接近基凯罗。

4,我的意图是防止用户用英语读音来猜测或创造译名。尤其是一些实际可以在可靠出版物上查到的东西。但我不是想嘲笑或批评他们,因为其实我以前也经常这么做(比如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君主列表‎,纯粹的原始研究),而且很多这么做了的维基人与我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其实最近金翅大鹏鸟‎兄的易卜拉西姆·甘巴里就有点原创研究了(中国伊斯兰教对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名字的翻译是固定的),但在报纸还没出来前,也没办法;但是按阿拉伯语人名列表,就可以推出正确译名,方便多了。

5,请尊重地图册。它们的优点就是彼此都一样。一个没出国的人却可以有地图册。

6,这几个例子只是我信手举来的几个,并不是代表所有。在这几个例子上深入分析是跑题了。更大的问题是避免“英语化”。比如一开始Juba II被翻译成“朱巴”,但我指出实际读音是尤巴。后来果然在正式出版物上找到了尤巴的译名。

以上。--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2日 (二) 08:50 (UTC)

好东西,很好用,感谢Douglasfrankfort和Mukdener。66.235.212.131

看了前面大篇讨论,感觉Douglasfrankfort兄(道格拉斯法兰克福特?)是在说对于已有的普遍接受的译名不应自创,而应使用地图册和新闻报道中的名字,对于没有现成译名的可以参考译名表。 大象兄在说名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大陆的译名表没有约束力,而且译名表尚有缺陷。对于条目的名字和条目内的介绍我想有很多手段兼容不同地区的译法,对于非原创的名称又有先到先得的不成文规定。 那么对于译名表,问题就在于是否具有约束力。对于其他地区的维基人,是否有其他的译名表参考呢。 我理解的对么?--用心阁(对话页) 2007年10月6日 (六) 14:10 (UTC)

寻找合适的资料,使用既定名称,找不到时可参考译名表,避免自创。大陆译名表是该地的标准,其他地方则有各自的惯例。—RalfX2007年10月6日 (六) 14:58 (UTC)

我为什么不说香港的音译是因为有个粤语发音的问题。粤语和普通话的差距可谓十万八千里,所以将大陆的译名以粤语念出来结果可能会很荒谬。我不认为香港有自己的译名体系,但台湾很可能有。比如台湾出版的地图册就是很好的说明材料。总之,请避免原始研究。如果什么资料也查不到,可以参考译名表,而不是根据英语读音胡乱猜测。另外frankfort实际是个地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7日 (日) 02:16 (UTC)

一如阁下之言:“我的发言只是为了表明我的看法,因为有人摆出来就是为了让他人发表看法。”—孔明居士 2007年10月9日 (二) 15:24 (UTC)

关于孔明居士

参见他与我的讨论。我非常震惊于他的行为。关于刻瑞斯图宾根,我只能认为他的行为属于报复,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两个条目是大陆用户创建,而“刻瑞斯”他又无法证明“塞尔斯”这名称在任何地方被使用过。另外关于我“发现他把图宾根移动到....以至我在英国二战战备上找他的麻烦”,我只能说,这纯粹是以己度人。因为在他说出这番话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他已经把这个条目移动了!而且我已经证明这个名称在大陆不常用,他居然连个繁简转换都不会做,这算是示威吗?

另外他也已经在我的对话页明确表示,因为他对我不满,所以回退了我的所有编辑。我认为这种行为明显违规。个人矛盾居然成为编辑的理由,那维基可以不必存在了。请各位评断这种纯粹的报复行为以及。这种不冷静的态度(经不起正经讨论)是否正当。

收回后半句。在后来的讨论里我不比他冷静多少。很明显,我刻薄的语言也非常有错;但我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反对您的正当编辑(比如坎尼会战尤利安,虽然也是回退我的编辑),您居然也认为我与您为敌?!我为什么要对您产生偏见?!在译名表的讨论里我一开始和您搭上话了吗?!--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2:56 (UTC)

我一向很少生气,但这次我真的愤怒了。因为有人不但冤枉我,而且公然把维基当成个人斗争的场所。--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2:24 (UTC)

再看看萨图尔努斯。这个条目与他根本无关,而且完全是我编写的,他也给回退了。这算是什么?他想剥夺我编辑的权利吗?--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2:30 (UTC)
“我想您对我成见已很深,本来我对您的所有言论都不愿作出回复,但是看着您不断为了反对我而做了如此多事”,“但您却在持续讨论,并调戏另一位香港维基人”,“在下亦有按耐不住,将阁下所有译名相关之移动,皆回退了,不论所为对错,都是意气之事”.....这些话,是否是一个维基人该说的话?!而且以己度人到这种地步,未免太可恶了吧!我不断为了反对他而做了许多事?!那请您仔细查查我的最近几天的编辑纪录和你自己的编辑纪录,我不知道是不是会得出正好相反的结果!--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2:37 (UTC)
也许我说确实刻薄而且无礼;但我从来没有专门把哪个人当成敌人或是为了个人恩怨而进行编辑!包括在上面的关于译名表的讨论,我一开始都没有与你直接发生抵牾;你怎么就能说出我刻意与你为敌这种说法呢?!我昨天不是还恢复了你的“卑斯尼亚”了吗?!我认为这种毫无理智的怀疑是对我的最大侮辱!--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9日 (二) 02:45 (UTC)

在下之留言,乃是私下向您说的,并且出自真心,除此无他。至于阁下说在下为了报复而为,可能阁下误解了在下的意思,在下是基于阁下并无尊重原作者而作出回退的,此前我用文言,或许致使阁下误解,谨此致歉。—孔明居士 2007年10月9日 (二) 14:44 (UTC)

  • 另外,公道人在人心,阁下之回应,已充份体现了在下所言。最后,希望阁下能再次专注于条目贡献,为维基出一份力,不要再因在下而生气。一如阁下所言:“我真的没有甚么影响力,请忽视我的说话。”,不要再浪费时间于我身上了。—孔明居士 2007年10月9日 (二) 15:16 (UTC)
  • 而我就此事的总结是,希望阁下不要再介怀,在下是不会再参与阁下的任何讨论,希望能终止您我的争论。而我实在是不欲再争论,以后当专注于条目贡献。—孔明居士 2007年10月9日 (二) 15:37 (UTC)

Ceres的英语音标是/'sieri:z/,译作赛尔斯发音肯定是不对的,个人认为也许是塞尔斯之误,而字典上她还有一个译名色列斯。这个赛而斯的译法既不是来自拉丁语又不是来自英语,其来源就相当奇怪了。尊重原作者也要原作者的东西是正确或来源可靠的才行。孔明兄拿这个作挡箭牌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让他提供来源他的标准也是变来变去,我对他选择参考资料的能力表示相当的怀疑。再说个无关的话题,外文人名译名中经常出现的塞字在多数情况下应当读se而不是sai,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克劳塞维茨,我就多次听过有人念成克劳赛维茨,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要在条目里做一下正音的工作。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0月9日 (二) 16:19 (UTC)

Ceres的修订历史。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神话译名是有体系的,正确性竟然被否决掉,连加上的译名出处《大英百科全书》都整个被回退,一连串的行为已经明显违反了共识。—RalfX2007年10月9日 (二) 17:02 (UTC)

::那么大家可以看到EQ是颇重要的。zzz……很困 找我 2007年10月9日 (二) 18:07 (UTC)

事情很简单,既然RalfX已列明刻瑞斯译名来自《大英百科全书》,那孔明居士必须列明赛尔斯的来源,让大家看看会不会比《大英百科全书》更好,若无法列出,没有合理的理由,就应该理性的让步,妥协,不该再纠缠下去。

还有,我建议遇见争议,应该停下来谈,而不是发动编辑战,修订历史中这样移来移去的作为,令人看到某些“资深维基人”的行为,其实与一些“新用户”差别不大。--真实事求是() 2007年10月10日 (三) 10:50 (UTC)

    • 我冷静了一天,现在终于恢复了正常。现在我发现,把这种几乎属于“个人恩怨”的事拿到这里来大吵大闹,而且还像未成年人一样流露出寻求公道的意思,真是愚蠢幼稚至极;但请相信我本人并非如此愚蠢,只是情绪失控导致。Ktsquare兄所言之EQ缺憾,其实对我来说是非常之中肯的评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修养实在需要提高。以上可以算是对引发整件闹剧的行为的道歉。
      然后对这件事作一个总结。现在我不再对孔明居士怀疑我刻意与他为敌的事做任何关注,虽然我承认这种怀疑确实让我耿耿于怀;但我也意识到,我在与他在坎尼会战条目发生争议(虽然最后是我让步)之后立刻提出“英国战备”的问题确实是导致双方一齐爆发的原因。所以这件事我至少承担一半责任,而且我也再次意识到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欠缺(如果能冷却若干日再提出英国战备的问题,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
      但我要求他立即撤消一切在其情绪失控之后所作的编辑。各位可以不必再要求他给出这些编辑的理由,因为我确信他当时并没有做任何考证(请注意这些条目并不是他建立的),现在让他提供依据他是不可能提供得出的。这些编辑的理由实际他已经给出:“在下亦有按耐不住,将阁下所有译名相关之移动,皆回退了,不论所为对错,都是意气之事”。我不管这种行为是否违规,但现在请把一切这种无理的编辑取消,然后你我相互道歉(我为我的刻薄、无礼和(无意中的)挑衅,你为你的冲动),这事就可以息事宁人;否则,我有全套的大陆资料和部分的台湾相关资料可以证明我的译名的可靠来源。--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0日 (三) 11:38 (UTC)

此一事件的后续

孔明居士在其页面留下讥讽我的文字后宣称已离开维基,而没有将其移动的任何页面恢复。因此我只好一项项手动移回。我对他的离开表示遗憾,如果您有合理的移动理由,那么就应该继续辩论,而不是逃避;现在选择离去,不仅正说明了您的移动缺乏理由,而且对人手本就不足的维基来说是个打击。我再重复一遍:我对您没有任何偏见。希望你能克服情绪返回维基。--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2日 (五) 05:38 (UTC)

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还是厚道点,留个下台阶给人走吧!—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2日 (五) 08:06 (UTC)
如果您认为我不厚道,那我也没办法。但我至少要表明一个态度:“尊重原作者”VS正确性,前者绝对不能压倒后者。另外,麻烦您不要怀着偏见看待我,认为我不讲理或是恶意地在这里炫示胜利(可能我说的太露骨);事实是在我今天中午看到他页面上讽刺我愚蠢无知的文字之前,我还在一直等待他的回复,而没有修改任何条目!请把这件事与个人恩怨完全分开。另外也请您注意,不只是他,这件事让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尤其是看到他以“在下为最大贡献者,有定名之权”为理由移动希波战争而却让我“尊重原作者”(哪怕那个条目的内容完全是我写的)这种双重标准时,我真的联想到了地域歧视)。算了,这件事我也已经厌倦了。把您认为不舒服的那段文字完全删去(其实我的本意是通知一下这些条目我又移了回去,看看有没有反对意见,如德摩斯梯尼就有),让这场令我丢尽脸面的闹剧彻底结束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0月12日 (五) 09:19 (UTC)
这跟偏见无关吧?我只是认为既然别人都已经认输宣布退出,您在公共讨论区发表上面这种话,当事人又看不到,顶多只是给人一种从坟墓里拖尸体出来鞭尸的感觉(如果是想留言沟通,为何不用用户讨论页?)今天如果换做是您说要退出但是对方在公共讨论区留下这种话,我一样会叫对方给人留个下台阶走。—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10月12日 (五) 14:15 (UTC)
要为Douglasfrankfort说句公道话,他并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难堪是孔明居士本身的所做所为造成的,从头到尾他都不肯以理性处理事情,不就事论事,而是以各种辩论法来进行讨论。最后,讨论“输”了,也不肯理性的承认本身错误,做出退让妥协,而是离开,似乎故意要让Douglasfrankfort落下个不厚道的罪名,这种“把错误进行到底”的作风,就是令其自取其辱的真正原因,其离去也与人无关,完全是他本身的缺点造成的。只要他在讨论过程中有一点点就事论事,就不会搞到自己如此难堪。
个人认为在维基的讨论,目的应该是为了维基的发展,讨论该就事论事,理性的进行,认为自己有理,对维基有利的就该坚持;若发现自己错了,或找不到任何合理的理由及理据,就该妥协、退让。个人讨论的“胜负”,不该看得这么重,以至要应用各种辩论手法,威吓欺骗,甚至拉帮结派、台下交易让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做而胜利了,乃是对维基大大的伤害,试想排除理性就事论事,而得出的结论,会对维基有利吗?非常值得怀疑。--真实事求是() 2007年10月16日 (二) 13:23 (UTC)

建议调整中国行政区划的分类

我昨晚使用一个工具去统计一些分类的条目总数,发现“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二万七千多条目,竟不及“Category:中华民国”的四万多及“Category:台湾”的三万九千多。细心检查后,发现问题出现在“Category:中国行政区划”上。其子分类“Category:中国省级行政区”属于“Category:中华民国行政区划”,但没有“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更甚的是“Category: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竟然是位于“Category:台湾行政区划”之下的!因此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的条目,都囊括在“Category:台湾”的分类之下,反而从“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却无法找到有关条目。

为此,我建议将中国行政区划的分类进行整理,简单来说安排如下:

其他现有分类则放在以上适合的分类之内,例如“Category:已撤消的中国行政区”维持在“Category:中国行政区划”之内,在此不赘。

由于本身分类有点混乱,所以我也怕自己说得不清楚。如果看不明白请提出来。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10月12日 (五) 13:24 (UTC)

难得在这个较敏感的议题上没有反对声音,我已进行了一半了,欢迎大家帮助。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10月13日 (六) 15:57 (UTC)
接手这项工作真是有点儿自讨苦吃,因为本身已经很混乱,要完全整理好绝对不是一人之力短时间可以做到的事。我现时只将分类分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两大类,以及纠正了中华民国竟在台湾之下的问题,剩下来可能有些条目的分类可能未修正好,便要靠其他人发现及修正了。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10月13日 (六) 16:34 (UTC)
谢了! :)—水水 2007年10月20日 (六) 09:19 (UTC)

一首歌比一个按钮要有名

看到PLAY这个条目,这个条目会比那么多电器上的PLAY按钮有名吗?如果有人真的要写这个按钮的条目的话,怎么办?觉得是个有趣的事情,提出来,笑笑就好了。—cobrachen 2007年10月12日 (五) 20:06 (UTC)

并且还是一个翻译条目。(笑)—木木 2007年10月12日 (五) 21:06 (UTC)
暂时不用担心,连英文维基也没有“play”这个条目,其实这个条目应该叫播放吧。--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10月13日 (六) 13:53 (UTC)
Mopy也有一张CD叫PLAY呢。--恶德神父(来告解) 2007年10月20日 (六) 01:44 (UTC)
不知道Moby应该译作什么呢?Moby(DJ 魔比),莫比?还是以Moby为条目名称。至于他的专辑也真的叫Play。zzz……很困 找我 2007年10月21日 (日) 01:19 (UTC)
如果两边的粉丝要强调谁该用条目内消歧异或者是平行,记得提醒一声,我要搬凳子买鸡排参观。 :)—cobrachen 2007年10月21日 (日) 01:25 (UTC)
赫赫。本人比较看重其歌曲,例如专辑中的Porcelain一曲最适合在下班入夜后在微雨下聼,虽然歌词是跟分手后的混沌状态有关。zzz……很困 找我 2007年10月21日 (日) 01:35 (UTC)

中文维基各地条目数量小资料

有可能突破报章封锁吗?

问:终于知道如何用昵名伺服器上维基,但用同样方法时,总是上不到明报、苹果等网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方法介绍一下呢? 谢谢大家宝贵意见。—Zozzen 2007年10月14日 (日) 18:32 (UTC)

Tor也许可以。—Ellery 2007年10月15日 (一) 00:06 (UTC)
谢谢Ellery。 因为主要在网吧上网, 除了安装 tor 外,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Zozzen 2007年10月15日 (一) 14:29 (UTC)
参见破网软件。种类繁多,任君挑选。--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10月15日 (一) 14:59 (UTC)
我现在使用的是Firefox中的插件gladder,觉得蛮好的,主要是方便。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 I know I can. Talk Talk  2007年10月20日 (六) 11:01 (UTC)

世纪分类

公元前世纪分类模版中各年份都不对,没有一一细看,但好几个世纪都是错的,如前6世纪这个:

出生 - <<- 前6世纪(前701年——前600年)->> - 逝世
前700年代 前700年 前701年 前702年 前703年 前704年 前705年 前706年 前707年 前708年 前709年
前710年代 前710年 前711年 前712年 前713年 前714年 前715年 前716年 前717年 前718年 前719年
前720年代 前720年 前721年 前722年 前723年 前724年 前725年 前726年 前727年 前728年 前729年
前730年代 前730年 前731年 前732年 前733年 前734年 前735年 前736年 前737年 前738年 前739年
前740年代 前740年 前741年 前742年 前743年 前744年 前745年 前746年 前747年 前748年 前749年
前750年代 前750年 前751年 前752年 前753年 前754年 前755年 前756年 前757年 前758年 前759年
前760年代 前760年 前761年 前762年 前763年 前764年 前765年 前766年 前767年 前768年 前769年
前770年代 前770年 前771年 前772年 前773年 前774年 前775年 前776年 前777年 前778年 前779年
前780年代 前780年 前781年 前782年 前783年 前784年 前785年 前786年 前787年 前788年 前789年
前790年代 前790年 前791年 前792年 前793年 前794年 前795年 前796年 前797年 前798年 前799年
前600年代 前600年

这类问题不晓得是不是在这儿提出。 ──S M Lee找我2007年10月18日 (四) 13:20 (UTC)

先不说对错,这种东西有必要弄一个这么大的模版吗?用分类不是更好?—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18日 (四) 16:47 (UTC)

我也只是发现了问题,在这里报告而已。──S M Lee 2007年10月21日 (日) 03:18 (UTC)

那个模板不适用于公元前──公元前6世纪应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1年。-Hello World! 2007年10月19日 (五) 02:00 (UTC)

模板不适用,那谁可更正?或谁可决定将他们取销?──S M Lee 2007年10月21日 (日) 03:18 (UTC)
(1)正如 Orion 所言,这个模板太大,用分类更好 (2)基于没有公元0年或0世纪,所以如要弄公元前的年份就只好另想方法--Hello World! 2007年10月21日 (日) 12:46 (UTC)

世纪分类

公元前世纪分类模版中各年份都不对,没有一一细看,但好几个世纪都是错的,如前6世纪这个:

出生 - <<- 前6世纪(前701年——前600年)->> - 逝世
前700年代 前700年 前701年 前702年 前703年 前704年 前705年 前706年 前707年 前708年 前709年
前710年代 前710年 前711年 前712年 前713年 前714年 前715年 前716年 前717年 前718年 前719年
前720年代 前720年 前721年 前722年 前723年 前724年 前725年 前726年 前727年 前728年 前729年
前730年代 前730年 前731年 前732年 前733年 前734年 前735年 前736年 前737年 前738年 前739年
前740年代 前740年 前741年 前742年 前743年 前744年 前745年 前746年 前747年 前748年 前749年
前750年代 前750年 前751年 前752年 前753年 前754年 前755年 前756年 前757年 前758年 前759年
前760年代 前760年 前761年 前762年 前763年 前764年 前765年 前766年 前767年 前768年 前769年
前770年代 前770年 前771年 前772年 前773年 前774年 前775年 前776年 前777年 前778年 前779年
前780年代 前780年 前781年 前782年 前783年 前784年 前785年 前786年 前787年 前788年 前789年
前790年代 前790年 前791年 前792年 前793年 前794年 前795年 前796年 前797年 前798年 前799年
前600年代 前600年

这类问题不晓得是不是在这儿提出。 ──S M Lee找我2007年10月18日 (四) 13:20 (UTC)

先不说对错,这种东西有必要弄一个这么大的模版吗?用分类不是更好?—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18日 (四) 16:47 (UTC)

我也只是发现了问题,在这里报告而已。──S M Lee 2007年10月21日 (日) 03:18 (UTC)

那个模板不适用于公元前──公元前6世纪应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1年。-Hello World! 2007年10月19日 (五) 02:00 (UTC)

模板不适用,那谁可更正?或谁可决定将他们取销?──S M Lee 2007年10月21日 (日) 03:18 (UTC)
(1)正如 Orion 所言,这个模板太大,用分类更好 (2)基于没有公元0年或0世纪,所以如要弄公元前的年份就只好另想方法--Hello World! 2007年10月21日 (日) 12:46 (UTC)

谁知道所有语言的维基计划总共有多少TB的信息储存在服务器里

这样的移动是否合理?

有关澳门科技大学

问:有政治团体批评校董会的运作,有人认为把这内容纳入是政治干预学术自由。另外有请关注王丹 (民运人士)一条。 —Whhalbert 感谢各位支持 2007年10月23日 (二) 03:14 (UTC)

针对维基中文百科的篇目成长速度

问:

有网友smayson说是因为中国的人认为某些台湾的法律制度或概念太过狭隘而公告砍条目,所以让中文Wiki成长进度缓慢。也有网友blauncher说管理员的独断意见是很大的原因;太短的不行,太冷门没听过的提删;在社群人数还不够的情况下,是还不会跑就想飞了,最后就只剩翻译,是唯一不会被删的抄书。(参见bbs站ptt八卦版)

不知道管理员的看法如何?—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Windlegends对话贡献)于2007年10月24日 (三) 02:42 (UTC+8)加入。

  • 目前小小作品,指200字节以下(66个汉字),在保留一月没有扩充的情况下会提请删除,如果一个条目真正重要的话,达到66个汉字并不难。至于太冷门的条目,我估计您说的是人物类条目吧,请参阅Wikipedia:成为维基百科传记的标准,详细介绍了维基百科收录人物传记的标准。如果是科技类的冷门条目,至少我还没见过因为过于冷门而提请删除的。—木木 2007年10月23日 (二) 19:06 (UTC)

其实日文、德文维基的规范更严格,以日文为例,甚至沾到一点侵权的老条目也会被提删,且不接受合理使用图片,但他们还是很多人写条目。虽影剧类条目似乎列表化,且至少格式都还蛮划一的。在先前一位德国人针对中文维基做调查,敝人就提到台湾的网路很自由,但愿意投入写条目的比例却少得可怜,有不少只是想攀附维基百科知名度上来为自己的公司、系所、社团等打广告;大陆的网路被封锁,还是有不少大陆的维基人用各种方法上维基百科。至于乡民抱怨管理员独断独行,倘若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不对条目质素做控管,讲难听点到最后维基百科必将沦为垃圾堆,届时PTT的乡民是否又会骂说管理员都没在管呢?—Ellery 2007年10月24日 (三) 01:29 (UTC)

按smayson的说法,台湾大百科可有飞跃般的成长?不过最近灌水的条目中,不少都是只有模板内容,文字描述部份少到只有一、二行,我也不觉得这样的条目会比小小作品优良。-- 百楽兎 2007年10月24日 (三) 03:36 (UTC)
只靠管理员是不行的,用户没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觉悟一定要糖果跟鞭子才有动机,那这百科的成长是有限的,再说下去就是民族性跟政治哲学的问题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218.160.201.195对话贡献)于2007年10月24日 (三) 03:44 (UTC)加入。

重要性不该无限上纲。根据重要性方针,只要内容够长或是在某领域中够知名,都不应该视为无重要性。改进维基的品质,应该在是否有来源,是否中立、是否维基化下功夫,毕竟维基不是纸本书,没有太厚的问题。—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24日 (三) 15:33 (UTC)

欧洲冠军杯条目多了几十个跨语言连接是怎么回事?

64.62.138.32 2007年10月24日 (三) 02:52 (UTC)

Template:ITA少了个<noinclude>,那里的跨语言连接全跑到条目去,已修正。-Charlotte1125 2007年10月24日 (三) 03:26 (UTC)

欢迎参与维基媒体基金会本季募款活动

观看影片募款影片。维基媒体基金会本季的募款活动已经开始了,如果你愿意捐款,可透过paypal等方法赞助维基媒体基金会,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赞助,也是由一元、五元美金累积而成的。如果你无法赞助,也可以透过你的个人部落格来帮忙宣传这项活动,你可以在你的部落格上张贴以下两种贴纸,也欢迎有张贴募款贴纸的人,将部落格分享在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网站上,让大家知道:

  • 300 x 15

<img src="http://up.wiki.x.io/fundraising/2007/meter-en.png"><a href="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E8%B5%84%E5%8A%A9">赞助维基媒体基金会</a>

  • 120 × 240

<a href="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E8%B5%84%E5%8A%A9"><img src="http://up.wiki.x.io/wikipedia/meta/3/39/Wikipedia-banner-240-zh-hant.png"></a>

(我已经捐款啰~)--KJ(悄悄话) 2007年10月24日 (三) 07:50 (UTC)

说到donate不少人就都路过了。以后可以考虑导入类股权制,donate越多的说话可以越大声 (笑)。以上皆为开玩笑,总之有钱出钱,没钱的就写条目来抵吧。-- 百楽兎 2007年10月24日 (三) 15:50 (UTC)
我看应该是没钱就来帮忙翻译吧XD。目前meta:Fundraising 2007上面有很多的翻译工作已经开始。虽然几个文件的翻译都很重要,但影片字幕这个就有Deadline,还蛮赶的,兔子你要不要先来帮忙这一块?--Alex S.H. Lin 2007年10月25日 (四) 02:06 (UTC)
好啊,那有什么问题。-- 百楽兎 2007年10月25日 (四) 04:22 (UTC)
很有效率,下午离开一下孔明居士兄就全翻完了 -- 百楽兎 2007年10月25日 (四) 12:48 (UTC)

紧跟

我虽然改了一部份,可是对大陆文革实在不甚了解,有人能帮忙维基化的吗?我觉得这条好好写应该不错的啊,怎么落到提删除的命运呢?—User:Orion-留言 2007年10月24日 (三) 16:05 (UTC)

懂广东、客家、闽南或任何方言, 就来参与一下声音“维基”吧

LibriVox 那边原来正在办中文声音书, 现在正录制唐诗三百首, 打算收录各种中国方言的版本, 但办了足足一年, 只有普通话版本完成, 广东话只录音了一半, 闽南客家情况也差不多。

反正都是 public domain 的东西, 我也刚刚参与, 大家也帮帮手吧。(最想听到其他较少接触的方言, 如果有上海话、云南话就好了. )

参考: http://librivox.org/forum/viewtopic.php?t=3256&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0 --Dullmau 2007年10月26日 (五) 06:15 (UTC)

关于三国

参见:

Isnow 2007年10月27日 (六) 21:05 (UTC)

今天首页:“队征”?“队徽”才对吧?

今天首页“你知道吗?”有以下句字↓

“在美国的体育运动中,使用原住民为球队的队征会有什么问题?”

“队征”恐为“队徽”的字误。

页面保护了,我无法修改—Xtctjames 2007年10月29日 (一) 07:36 (UTC)

已修正。—Eky- 2007年10月29日 (一) 08:54 (UTC)
thx!:)
看来最近人手比较缺:)—Xtctjames 2007年10月29日 (一) 09:49 (UTC)

维基研究协助

您好,我是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的学生邱家纬,目前正进行一项对两岸三地维基人的研究,需要许多维基用户的协助。这份研究曾在07年的维基年会发表过,也访问过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的维基用户。现在更需要大量的问卷资料辅助,希望您能够提供维基的编辑经验。这份问卷只需要花您两分钟时间,但是对维基领域研究有很大贡献,谢谢您的帮忙!

这份问卷的询问范围仅于编辑过程与经验,不涉及私人资料,请您安心。另外,即使不住在两岸三地的用户也没关系,只要是中文维基百科上的使用者就符合受访条件了。

问卷网址:http://www.my3q.com/home2/184/loat5oo/88988.phtml

之前我留在许多用户内的讨论页面网址已经修正,请大家帮帮忙!—樱花猴 2007年10月30日 (二) 09:08 (UTC)

有关维基新闻

大家好,小弟在前阵子不是太有空,最近这几天在Skype上线,发生了些事情,小弟在Wikinews:茶馆里面留了些言,发表了小弟的一些看法,望各位能去看一看。—dbslikacheung 2007年10月31日 (三) 16:3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