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中,三角恆等式是對出現的所有值都為實變量,涉及到三角函數的等式。這些恆等式在表達式中有些三角函數需要簡化的時候是很有用的。一個重要應用是非三角函數的積分:一個常用技巧是首先使用使用三角函數的代換規則,則通過三角恆等式可簡化結果的積分。
幾個三角函數的圖形,分別為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和正矢。配色與上圖相同
畢達哥拉斯三角恆等式如下:
|
|
|
由上面的平方關係加上三角函數的基本定義,可以導出下面的表格,即每個三角函數都可以用其他五個表達。(嚴謹地說,所有根號前都應根據實際情況添加正負號)
函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矢、餘矢、半正矢、半餘矢、外正割用於航行。例如半正矢可以計算球體上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但它們不常用。
名稱
|
函數
|
值[1]
|
正矢, versine
|
|
|
餘的正矢, vercosine
|
|
|
餘矢, coversine
|
|
|
餘的餘矢, covercosine
|
|
|
半正矢, haversine
|
|
|
餘的半正矢, havercosine
|
|
|
半餘矢, hacoversine cohaversine
|
|
|
餘的半餘矢, hacovercosine cohavercosine
|
|
|
外正割,exsecant
|
|
|
外餘割,excosecant
|
|
|
弦函數, chord
|
|
|
純虛數指數函數, cosine and imaginary unit sine
|
|
|
輻角,Argument
|
|
|
又稱做「和差定理」、「和差公式」或「和角公式」。最簡要的檢定方式是使用歐拉公式[註 1]。
根據 ,以及和差恆等式,可以得到同角的正弦餘弦的和差關係,例如,
-
-
-
-
這里的" "意味著索引 遍歷集合 的大小為 的所有子集的集合。
在這兩個恆等式中出現了在有限多項中不出現的不對稱:在每個乘積中,只有有限多個正弦因子和餘有限多個餘弦因子。
如果只有有限多項 是非零,則在右邊只有有限多項是非零,因為正弦因子將變為零,而在每個項中,所有卻有限多的餘弦因子將是單位一。
設 ,對於 。設 是變量 , , 的 次基本對稱多項式。則
-
項的數目依賴於 。例如,
-
並以此類推。一般情況可通過數學歸納法證明。
- [2]
- [2]
- , ,
- , ,
- , ,
利用三角恆等式的指數定義和雙曲函數的指數定義即可求出下列恆等式:
所以
下表列出部分的三角函數與雙曲函數的恆等式:
三角函數
|
雙曲函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於某些用途,知道同樣周期但不同相位移動的正弦波的任何線性組合是有相同周期但不同相位移動的正弦波是重要的。在正弦和餘弦波的線性組合的情況下,我們有
-
這裡的
-
這個公式也叫輔助角公式或李善蘭公式。更一般的說,對於任何相位移動,我們有
-
這裡
-
而
-
-
-
-
-
正弦(藍色)、正弦的微分(橘色),其中,正弦的微分正好是餘弦。
餘弦(藍色)、餘弦的微分(橘色),其中,餘弦的微分正好是正弦的對x軸的鏡射。
在微積分中,下面陳述的關係要求角用弧度來度量;如果用其他方式比如角度來這些關係會變得更加複雜。如果三角函數以幾何的方式來定義,它們的導數可以通過驗證兩個極限而找到。第一個是:
-
可以使用單位圓和夾擠定理來驗證。如果用洛必達法則來證明這個極限,那也就用這個極限證明了正弦的導數是餘弦,並因此在應用洛必達法則中使用正弦的導數是餘弦的事實,就是邏輯謬論中的循環論證了。第二個極限是:
-
使用恆等式 驗證。已經確立了這兩個極限,你可以使用導數的極限定義和加法定理來證明 和 。如果正弦和餘弦函數用它們的泰勒級數來定義,則導數可以通過冪級數逐項微分得到。
-
結果的三角函數可以使用上述恆等式和微分規則來做微分。
-
在三角函數積分表中可以找到積分恆等式。
三角函數(正弦和餘弦)的微分是同樣兩個函數線性組合的事實在很多數學領域包括微分方程和傅立葉變換中是重要的基本原理。
函數
|
反函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bramowitz and Stegun, p. 78, 4.3.147
- ^ 2.0 2.1 蘇學孟. 求三角函数乘积的常用方法. 中學數學教學. 1995, (6) [2014-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7).
- ^ Abramowitz and Stegun, p. 75, 4.3.89–90
- ^ Abramowitz and Stegun, p. 85, 4.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