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沙十一郡省
福尔摩沙十一个统治区(荷兰语:Elf Heerschappyen of Machten[1][2])是台湾荷兰统治时期1650年代苏格兰人大卫·莱特(David Wright)记述,用以划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接触到的11个“统治区”[3]:127,是似“政治主权(荷兰语:magt; machten)”为界定范畴的地理区块。然而,实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官方却是用地方会议制度,进行对原住民统治,十一郡省只是地理概念。
苏格兰人大卫·莱特,1650年代居住在台湾数年,著有〈福尔摩沙笔记〉(Notes on Formosa)一文,大量被引用在1670年Olfert Dapper《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访大清(中国)记》著作中,1671年由苏格兰学者John Ogilby英译收录在《中国图志》(Atlas Chinensis)、1903年收录在驻台苏格兰传教士甘为霖的英译本《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等著作,关于这11个郡省有详尽的描述与介绍[4][5]:6-7[1][6]。按照其排序包含荷兰直辖地、卡贝兰湾、米达克、卑马巴、扫叭、塔卡波德、卡地曼、十二村、土库德卡、普卡尔和南嵌-八里坌等[7][2]。这十一郡省中并没有列出参加公司地方会议的台北盆地巴赛族或凯达格兰族,与后来称为凤山八社在下淡水溪沿岸这两处的村社。[8]:73-87
十一郡省
编辑郡省名 | 种族构成 | 分区 | 现代位置 | 叙述 |
---|---|---|---|---|
北方领地 Northward | 西拉雅族、巴布萨族、大武垅族 | 北部地方会议区 | 台南市、云林县、彰化县南部等 | 由荷兰人直辖统治,包括新港、大目降、目加溜湾、萧垅、麻豆、大武垅、虎尾垅、二林、多拿普、特雷尼和阿苏等村社。 |
卡贝兰湾 Bay of Kabelang | 噶玛兰族、巴赛人 | 淡水地方会议区 | 宜兰县、新北市等 | 即蛤仔难湾邦国[8]:73-87,包括72个村社,各有法律,和平相处。荷兰人无法征服这个地域,只能与之和平并立相处,从事各种商业贸易和奴隶贩卖等。 |
米达克 Middag | 拍瀑拉族、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 | 北部地方会议区 | 台中市、彰化县北部、南投县等 | 即大肚王国。位于大员东北方、巴田夏河之南,由米达克王统治的17个村社(towns)组成。王国极盛时期曾统领27社,后有10社脱离王国。王的首府位于米达克,境内还有沙达(Sada)、波德(Boedor)、多雷栋(Deredonesel)和狗马(Goema)等4个大村社(eminent towns)[5]:6-7。 |
卑马巴 Pimaba | 卑南族 | 卑南地方会议区 | 台东县 | 由8座城和7个村社组成,最重要的村庄是卑马巴,即头目所在地。卑马巴居民骁勇善战,是整个福尔摩沙岛上最会使用兵器的种族,经常与周边村社发生冲突。国王本人就是一名武士,拥有多名侍卫保护。卑马巴与荷兰当局关系良好。 |
扫叭 Sapat | 阿美族、撒奇莱雅族 | 卑南地方会议区 | 花莲县 | 位于后山,共有10个村社(towns)[5]:6-7。其统治者与卑马巴王有盟约。 |
塔卡波德 Takabolder | 排湾族 | 南部地方会议区 | 屏东县山区 | 即大龟文。共有17个村社(towns)和一些村社(village)[5]:6-7,境内有高山,从大员可以看到。 |
卡地曼 Cardeman | 排湾族 | 南部地方会议区 | 屏东县枋山乡加禄一带 | 由女王统治,后来与一名地方的王子结婚。统治者友善接受基督徒,被荷兰人称为“善妇”。荷兰军队经过其领地时,他会提供粮食,并且曾经前往大员。[9]:28-29 |
十二村 Twelve villages | 道卡斯族 | 淡水地方会议区 | 苗栗县、台中市北部等 | 即蓬山社群,由十二个村社(village)共同组成,最主要的村社有德雷杜(Deredou)、阿拉索(Arrazo)、波拉文(Porraven)、巴拉巴(Barraba)、瓦拉瓦拉(Warrawarra)、塔马塔纳(Tamatanna)、古巴卡(Cubeca)等[5]:6-7 |
土库德卡 Tokodekal | 道卡斯族 | 淡水地方会议区 | 苗栗县 | 即后垅社群,由7座城和7个村社组成。首府位于土库德卡。 |
普卡尔 Pukkal | 道卡斯族 | 淡水地方会议区 | 新竹市、新竹县等 | 即竹堑社,是1座美丽的城邦(city)[5]:6-7,如同荷兰的哈伦市一样大[8]:73-87,与土库德卡的7个村社长期交战不休。此外也与南嵌-八里坌长期冲突。 |
南嵌-八里坌 Percuzi and Pergunu | 凯达格兰族、龟仑族 | 淡水地方会议区 | 新北市、桃园市 | 共2个村社(towns)[5]:6-7,长期与普卡尔冲突。 |
可能的对照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Olfert Dapper. Eiland Formosa [福尔摩沙岛]. Tweede en Derde Gesandschap na het Keyserryck van Taysing of China [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访大清(中国)记]. 阿姆斯特丹: Jacob van Meurs. 1670 [收录1650年代苏格兰人David Wright〈福尔摩沙笔记〉; 原题《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i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 1676年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藏德译本] –通过互联网档案馆 加州大学图书馆藏荷文原版 ('s'误释为'f') (荷兰语).
- ^ 2.0 2.1 翁佳音. 第七章·論十三行遺址的主人:荷蘭時代的十三行番社.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8-06 [原荷文报告1654年] [2019-08-17]. ISBN 957-02-208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通过影像扫描版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台湾乡土文献影像; 电子数位版中研院台湾研究网络化.
- ^ 翁佳音、黄验.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远流. 2017-08-30 [2021-02-23]. ISBN 97895732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 甘为霖. Part I.1.3.福爾摩沙的區域劃分.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 由李雄挥翻译. 翁佳音校订 修订新版. 台北市: 前卫. 2017-09: 16–18,25 [1650年代〈福尔摩沙笔记〉苏格兰人David Wright原著; 1903年甘为霖英译本]. ISBN 978-957-801-817-4.
- ^ 5.0 5.1 5.2 5.3 5.4 5.5 5.6 William Campbell. Notes on the Topography.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荷兰时代的福尔摩沙]. London: Kegan Paul. 1903 [1650年代David Wright原著; 刊载于1670年Olfert Dapper《荷使第二及第三次出访中国记》]. LCCN 04007338 –通过互联网档案馆 康乃尔大学图书馆藏 (英语).
- ^ 康培德. 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 (pdf). 《台大文史哲学报》 (台湾大学文学院).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5-30).
- ^ 甘为霖. 福爾摩莎地誌 (PDF). 荷據下的福爾摩莎 (pdf) .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7).
- ^ 8.0 8.1 8.2 郑维中.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初版. 台北市: 如果·大雁文化·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2006-10 [David Wright〈福尔摩沙笔记〉1650年代]. ISBN 978-986-82416-2-6.
- ^ 9.0 9.1 翁佳音. 像女王的排灣族好婦人 (PDF). 原住民族文献. 文献考订. 2012-03-15, (创刊号): 28–29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