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省 (中華民國)
綏遠省,簡稱綏,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塞北四省之一,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
綏遠省 | |||||||||
---|---|---|---|---|---|---|---|---|---|
中華民國的省 | |||||||||
1928年—1949年 | |||||||||
中華民國綏遠省法理位置 | |||||||||
坐標:40°48′38″N 111°39′07″E / 40.8106°N 111.652°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首府 | 歸綏市 | ||||||||
面積 | |||||||||
• | 329,397平方公里(127,181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1,718,089 | ||||||||
歷史 | |||||||||
• 成立 | 1928年 | ||||||||
• 廢除 | 1949年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東戈壁省、南戈壁省 |
國共內戰末期該地的國民黨省政府和平轉移至中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廢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呼包鄂」一帶。
省名由來
編輯清朝時綏遠屬漠南蒙古,因設有綏遠城將軍駐守此地,故名。1928年國民政府將北洋政府的綏遠特別區改為綏遠省(蒙古語:ᠰᠦᠶᠶᠤᠸᠠᠨ
ᠮᠣᠵᠢ)。
管轄範圍
編輯全省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及烏蘭察布市大部(化德縣、商都縣除外)。鄰國為蒙古(1946年後被中國承認),東接察哈爾省、山西省,西界寧夏省,南接陝西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底,按其主張的全省土地面積為32萬9,397.19平方公里。
地理
編輯全省以高原為主體,可分三部分:
北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富含礦藏,著名的礦都白雲鄂博即位於此。中部有黃河貫通而過,形成河套地區,分「前套」跟「後套」,是精華區,包頭、歸綏等大城市多在此區。南部是鄂爾多斯高原為主體,成吉思汗陵位在此區。
人口
編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統計為216萬6,513人,下半年統計為222萬9,945人。
歷史沿革
編輯 內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商 | 匈奴 東胡 竹 山戎 | ||||||||||
周 | 匈奴 東胡 | ||||||||||
春秋 戰國 |
匈奴 東胡 林胡 樓煩 | ||||||||||
秦 | 匈奴 東胡 | ||||||||||
漢 | 南匈奴 | ||||||||||
三國 | 南匈奴 鮮卑 烏桓 | ||||||||||
晉 | 丁零 鮮卑 | ||||||||||
南北朝 | 北魏 高車 柔然 | ||||||||||
隋 | 鐵勒 突厥汗國 | ||||||||||
唐 | 東突厥 薛延陀 安北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 | ||||||||||
遼 | 阻卜 西夏 契丹 奚 | ||||||||||
金 | 西夏 汪古 塔塔兒 克烈 蒙兀 | ||||||||||
元 |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中書省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 | ||||||||||
明 | 北元 韃靼 漠南八部 | ||||||||||
清 | 內札薩克蒙古 | ||||||||||
中華民國 | 察哈爾(特別區·省)熱河(特別區·省)綏遠(特別區·省)興安省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內蒙古自治政府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內蒙古自治區 | ||||||||||
清朝時綏遠屬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設有綏遠將軍駐守此地,故名「綏遠」。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歸化城廳。雍正三年(1725年)撥歸化廳由朔平府管轄。乾隆元年(1736年),增設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三廳。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綏遠城。乾隆六年(1741年),再設薩拉齊廳,連同上述四廳都劃歸新置的山西分巡歸綏兵備道(簡稱歸綏道)管轄。乾隆十年(1745年),大同府在八旗察哈爾右翼設豐鎮廳,朔平府也在察哈爾右翼設寧遠廳(今涼城)。光緒十年(1884年),這兩廳撥劃給歸綏道管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歸化城廳分支出武川廳,薩拉齊廳分支出五原廳和東勝廳,增設興和、陶林廳。以上諸廳合稱「口外十二廳」,隸屬於山西的歸綏道,是山西巡撫的管轄區域。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網羅人才,對參加辛亥革命的第20鎮統制張紹曾並不放心,僅給他一個混成營的衛隊,派任綏遠將軍(不再稱綏遠城將軍)。張紹曾於民國元年(1912年)十月十四日(壬子年九月十九日)蒞任視事。1913年山西都督閻錫山在綏遠廢廳改縣,廳同知稱縣知事,撤歸綏道改為歸綏觀察使衙門。張紹曾受閻錫山的擴張和牽制,於是積極策劃晉綏分治。1913年1月14日,張紹曾利用民國政府準備選舉眾議院議員,在歸綏中學校「借各縣初選當選人群集歸綏的機會,組織了一個『歸(化)綏(遠)烏(蘭察布)伊(克昭)聯合會』,作為官民商量地方事務的集議機關」,試圖實行晉綏分治建省。[1]北洋政府頒佈「茲於(1913年)十一月十三日經國務會議議決應將口外十二縣並烏昭兩盟劃歸(歸綏)將軍管轄與晉省劃清權限,以專責成。」從此綏遠脫離了山西省的行政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1月,袁世凱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大力推行民政統治制度,分別在內蒙古劃置3個特別區(熱河、察哈爾、綏遠),綏遠特別區與山西分治。除豐鎮、寧遠、興和、陶林等綏東四縣劃給察哈爾特別行政區外,歸(綏)、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八縣,及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兩盟十三旗,統歸綏遠將軍管轄。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公佈《都統府官制》,綏遠將軍改稱綏遠都統,設綏遠道(歸綏道改稱),「各該道尹治理民政,兼受蒙旗事務,以專責成」。
針對外蒙古獨立,綏遠將軍張紹曾按照袁世凱制定的「先穩定內蒙各旗,再解決外蒙問題」的決策,用武力把烏、伊兩盟盟長請到歸化城,召開了「西盟會議」,取得了「聯合東蒙,反對庫倫」的共識。並把綏遠城八旗滿兵,土默特蒙古兵,原歸綏道的後路巡防隊,及添練巡防隊、墾務巡防隊和他帶來的混成衛隊營,合編為綏遠第一、第二兩個混成旅,任將軍署參謀長朱泮藻兼晉北(防蒙)中路司令,統一指揮該兩旅並與馳防包頭的晉北(防蒙)西路軍司令孔庚,駐大同的晉北(防蒙)東路軍司令陳希義(晉北鎮守使)各部。1913年年初,剛剛成立的外蒙古政權派五路軍進入內蒙古,與駐紮於內蒙古的民國軍隊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戰爭,其目的是以武力驅趕民國軍隊,將內蒙古統一於外蒙古博克多汗的大蒙古國,史稱「牛年之亂」,民國三年(1914年)7月北洋軍取得了全線勝利,外蒙古軍隊失利撤出內蒙古。[2]
1914年2月,袁世凱把張紹曾調回大總統府供職,實際是軟禁。改派其親信潘榘楹接任綏遠都統。綏遠地區成為袁世凱直接控制的地盤。潘榘楹以北洋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身份,率北洋陸軍第二十師於民國三年二月十二日接印視事,主政綏遠二年零八個月。1917年7月1日張勳在京擁立溥儀復辟,任命王丕煥署理綏遠都統。王丕煥通電「率同歸綏道尹申葆亨、綏西鎮守使褚恩榮暨文武各員望闕叩頭,仰答鴻庥,伏乞皇上聖鑒」。7月12日,段祺瑞「馬廠誓師」,推翻了張勳,王丕煥捐款潛逃。歸綏道尹申葆亨署理綏遠都統1個月。1917年8月段祺瑞派陸軍第一師師長蔡成勛率全師來綏遠查辦附逆案,並接任綏遠都統,8月10日接印視事;成立綏遠平市官錢局,並自兼董事長;鎮壓了五英雄起義,驅逐了綏遠騎兵游擊旅,仍舊大種鴉片。
1920年直系首領曹錕在吳佩孚幫助下起兵擊潰段祺瑞,直系重掌北京政權,調蔡成勛任甘肅督軍。1920年12月曹錕另派寧夏護軍使馬福祥被任命為綏遠都統。但馬顧慮重重,遲遲不敢到任。民國十年(1921年)京綏鐵路修到歸化城。1921年春末,由於綏遠紳商表示歡迎,馬福祥妥協,由馬福祥之侄子馬鴻賓代理寧夏護軍使,馬福祥率其子馬鴻逵帶昭武軍所部到綏遠赴任。民國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主持北京政局。馬福祥通電擁護馮,由當初所屬的直系轉投馮玉祥所率第3路軍。段祺瑞扶上台臨時執政,任命馮系李鳴鐘為綏遠都統,調馬福祥為西北邊防會辦,明升暗降,馬福祥就任新職。
1925年1月李鳴鐘到任。1926年1月李鳴鐘調到天津前線指揮戰事,綏遠都統一職由蔣鴻遇代理。1926年夏馮玉祥國民軍戰敗西走,閻錫山委任商震為綏遠都統,1926年9月接印視事。1927年9月商震離綏,閻錫山令晉軍騎五師師長滿泰兼後方司令,維持緩遠治安,不及月余,因代行綏遠都統日常工作的馮曦藉故跑回山西,地方紳商擔心晉軍騎四師王英和獨立旅陳得勝等部進城擾亂市面,請他率領李根車旅進駐歸綏。旋又擁他為護理都統印,並電請閻錫山備案。戰局變化,1927年11月奉軍師長郭希鵬挺進歸綏城郊,滿泰奉領歸綏商會人員,把他迎入都統署,捧上綏遠都統印後,即率李根車回防包頭。郭希鵬把各縣知事都換成東北人,除任郭象伋為教育廳長外,各廳廳長、歸綏道尹無不更動,都統署的新領導班子,更是清一色的東北人,並以劉震東為綏遠警備司令,「有黨皆殺」,綏遠的國民黨人除跑到山西者外,都回農村家中或親朋家中躲藏起來。張作霖又改派汲金純接任綏遠都統,帶白子文一個旅的兵力,於1928年2月到職,統治綏遠兩個多月。二次北伐戰爭張作霖失敗,於1928年6月3日全部撤出關外。1928年6月商震在保定組織河北省政府,讓他的同鄉師長李培基代行綏遠都統。李培基遵照閻錫山的指示整軍施政,仍任馮曦為建設廳長,仇曾詒為財政廳長,祁志厚為教育廳長。裁撤歸綏道尹公署和包頭鎮守使署,任原道尹陳賓寅為民政廳長。奪去滿泰的兵權,調為土默特旗總管。任卜兆瑞為歸綏警察局長。對綏遠地方部隊展開了全面的、大刀闊斧的整頓。閻錫山把晉軍改稱晉綏軍,縮編奉軍第三十軍為晉綏軍的一個騎兵旅,留李銀車為旅長,撥歸晉綏軍騎兵第二師郭鳳山節制。第三十一軍縮編為晉綏軍騎兵第四師,仍以王英為師長。使幾千名編餘官兵,一下流散在社會上,激發了綏遠土匪再次發展。
民國十七年(1928年)九月,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置綏遠省,原歸化城城區、綏遠城城區合稱歸綏市,為旗、縣、市並存的開始。同時,把綏東五縣劃歸綏遠省,並先後增設包頭、臨河、安北、固陽、沃野五縣(設治局)。1928年9月,閻錫山同時任命商震為河北省主席,李培基為綏遠省主席。後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倒蔣,徐永昌改任河北省主席,商震改任山西省主席,李培基再次來綏遠主政。
1931年8月,傅作義任綏遠省主席。1932年閻錫山制定「山西省政府十年規劃」,要工業山西,農業綏遠,特別讓綏遠要比過去大種鴉片,用罰款禁煙的手段徵收煙稅,並令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出兵把蔣介石委任的義勇軍總司令王英驅逐出其長期佔據的後套,沒收了王英在後套從其父王同春手裏繼承的大量土地、渠道;把晉綏軍編餘的官兵組成屯墾隊和軍官屯墾隊。
1933年熱河被日軍侵佔後,向察北與綏遠蠶食逼進。1936年春關東軍指派「蒙古軍」佔領了察北六縣後,又收羅於志謙、王道一、王英等組成邊防自治軍、西北防共自治軍、大漢義軍,以察北地區紅格爾圖和百靈廟為據點,企圖侵佔綏遠。德穆楚克棟魯普於1936年11月5日向傅發來宣戰通電,傅於8日復電斥其投敵賣國。11月15日,傅作義指揮彭毓斌騎兵師、董其武旅向紅格爾圖發起猛攻,戰至18日上午,敵偽潰敗,收復了紅格爾圖。傅即乘勝再進,立調孫長勝、孫蘭峰兩旅向百靈廟進兵,於23日夜發起猛攻,激戰至24日上午九時,守敵大部被殲,取得百靈廟大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傅作義部開往前線作戰,令民政廳長兼歸綏市警察局長和國民兵司令袁慶曾代理省主席。但趙承綬也率騎兵部隊到來,自稱接任綏遠省主席,佈告安民。日軍於1937年10月14日攻佔歸綏,扶植德王。1938年秋冬之交,傅作義出席了蔣介石在陝西武功召開的軍事會議,決定回軍後套,並組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1939年3月傅作義由河曲率部經伊盟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回到綏遠省河套地區。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
抗戰時期,綏遠省主席傅作義部總計約有三萬多人,能參戰者不到兩萬人,分駐五原、臨河、陝壩、烏不浪口、西山咀、蓿荄灘、馬七渡口各地區及游擊於歸綏縣以西一帶。五原大捷後,傅作義在後套立腳已穩,蔣介石給他增編暫三軍和騎四軍的番號,提升孫蘭峰和董其武為軍長。傅把綏遠的沃野設治局撤銷,承認了馬福祥霸佔陶葫蘆灘為該省陶樂縣的合法地位,另設達拉特旗組訓處和桃力民辦事處,作為設縣的先代機構。同時,在整頓了後套的金融以後,把副司令長官部分設在銀川、蘭州、天水、西安、重慶的辦事處連成一條線,作為中轉站,用汽車隊往返經商,王國英專司其事。1941年秋,傅作義實行新縣制,把後套五原、臨河兩縣及安北設治局劃為安北、晏江、狼山、米倉、臨河、五原六個縣,取消了區一級政權,由省政府直接任免鄉長。當時後套人口28萬人(包括軍、政幹部、家屬及蒙民7648人),十五歲至四十五歲適齡壯丁為4萬8千人。先後訓練四期共3萬6千人。
1945年日本投降後,又恢復了「七七事變」前的縣政區劃。並恢復「歸綏」舊稱。
1949年1月,在北平和平解放後,綏遠省成為國民黨於華北最後一個統治的省份。隨後,中共方與傅作義、董其武等人商討和平解放綏遠的方法。期間,綏遠處於未解放區及解放軍化,但又繼續以中華民國名號管治的模稜兩可狀態,因此中共不便提供財政支援。而廣州民國政府則削減對綏的糧餉,但依然爭取綏遠。1949年3月,成立綏遠問題協商委員會, 4月1日傅方提出《綏遠問題協定草案》,提出以暫維現狀為原則。最終,雙方決定以維持現狀形式管治綏遠。[3]
1949年8月,徐永昌飛綏西陝壩,與董其武聯絡。同年8月末,傅作義離開北平返綏,位於廣州的李宗仁、白崇禧表明繼續爭取傅作義。同年9月17日,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與傅、董會面。傅在會上詢問廣州的軍事情勢是否仍然有望,在得悉穗方爭取美援無望後,他亦沒有答應徐永昌希望綏軍西撤的請求。[3]通電宣佈綏遠起義前夕,傅向徐表出「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的原則,並向蔣中正提交最後的全面獻策,研判待明年春荒有望動搖共產黨統治,提出各種軍事,以及重建國民黨的策略。[3]
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主席董其武及黨政軍要員通電宣佈歸順中共,即九·一九起義。中共解放軍和平佔領綏遠省全境。中華民國的綏遠省政府至此徹底消亡。1954年3月,撤銷綏遠省建制,統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
行政區劃
編輯道制
編輯- 綏遠道
- 民國三年(1914年)7月置,為邊要缺,一等,駐歸綏縣(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轄歸綏、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五原、武川、東勝等縣。後分別增領固陽、包頭(以上後均改置縣)、大佘太、臨河4設治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
縣、市、局
編輯民國二年(1913年)置綏遠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置綏遠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轄有3市、20縣、18旗、4行政督察區。
綏遠省 | |||||||
---|---|---|---|---|---|---|---|
行政督察區及盟部 | 專署駐地 | 代碼 | 縣等級 | 縣市局 | 駐地(2023年4月) | 北洋時期 | 沿革 |
省直轄地區 | 23001 | 不適用 | 歸綏市 Kökeqota |
綏遠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城區) | 綏遠道 | 綏遠省會,民國26年(1937年)11月,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改歸綏縣為厚和浩特市。抗戰結束後,於民國36年(1947年)11月正式設市。 | |
二等 | 歸綏縣 Kökeqota |
綏遠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城區) | 綏遠道 | 清代為歸化城直隸廳、綏遠城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易名歸化縣、綏遠縣。均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4月綏遠縣併入歸化縣[4],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因與福建省縣名重名,1914年1月易今名,以歸化、綏遠2縣首字命名。 | |||
第一區 | 武川縣 | 23002 | 不適用 | 包頭市 Buɡutu |
包頭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城區) | 綏遠道 | 民國22年(1933年)4月析包頭縣城區置[5]。 |
23003 | 五等 | 包頭縣 Buɡutu |
包頭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城區) | 綏遠道 | 民國12年(1923年)11月析薩拉齊包頭鎮及五原、東勝、固陽3縣部分地置包頭設治局[6],民國14年(1925年)1月改制縣[7]。 | ||
23006 | 二等 | 武川縣 | 可可以力鎮(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駐地可可以力更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武川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
23007 | 四等 | 固陽縣 | 廣義奎(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駐地金山鎮) | 綏遠道 | 民國8年(1920年)5月分五原縣烏拉特三公旗一部及武川縣茂明安旗置固陽設治局[8],1923年3月改制縣[9]。 | ||
23018 | 二等 | 薩拉齊縣 Salaqi |
薩拉齊(今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駐地薩拉齊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薩拉齊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
第二區 | 集寧縣 | 23009 | 二等 | 豐鎮縣 | 今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駐地舊城區街道 | 察哈爾興和道 | 清代為豐鎮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劃歸綏遠省。 |
23010 | 三等 | 涼城縣 | 新堂(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駐地岱海鎮) | 察哈爾興和道 | 清代為寧遠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稱寧遠縣,因與湖南、奉天、甘肅、新疆4省縣名重名,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1月易名,以北魏涼城郡名得名[10]。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劃歸綏遠省。 | ||
23011 | 三等 | 興和縣 | 三道河子(今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駐地城關鎮) | 察哈爾興和道 | 清代為'興和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劃歸綏遠省。 | ||
23012 | 三等 | 集寧縣 | 平地泉(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平地泉鎮) | 察哈爾興和道 | 民國11年(1922年)2月析豐鎮、涼城、興和3縣地置集寧招墾設治局[11],民國12年(1923年)12月改制縣。[12]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劃歸綏遠省。 | ||
23013 | 四等 | 陶林縣 | 康堡(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中旗駐地科布爾鎮) | 察哈爾興和道 | 清代為陶林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6月改屬察哈爾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9月劃歸綏遠省。 | ||
第三區 | 東勝縣 | 23008 | 五等 | 東勝縣 | 羊腸壕(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綏遠道 | 清代為東勝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23019 | 五等 | 清水河縣 | 今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駐地城關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清水河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
23020 | 三等 | 托克托縣 Toγtaqu |
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駐地雙河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托克托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
23021 | 四等 | 和林格爾縣 Qoringer |
二十家子(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駐地城關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和林格爾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
第四區 | 陝壩市 | 23004 | 四等 | 五原縣 | 隆興長(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駐地隆興昌鎮) | 綏遠道 | 清代為五原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5月改制縣。屬山西省。民國2年(1913年)11月改屬綏遠特別區域。 |
23005 | 四等 | 臨河縣 | 強油房(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駐地解放街道) | 綏遠道 | 民國14年(1925年)6月分五原縣後套豐濟渠以西析置臨河設治局[13],民國18年(1929年)1月改制縣[14]。 | ||
23014 | 五等 | 安北縣 | 大佘太(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東北大佘太鎮) 東槐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西北西小召鎮) |
綏遠道 | 民國14年(1925年)7月分五原縣東界及包頭設治局和固陽縣各一部析置大佘太設治局{[15],民國20年(1931年)6月易名安北設治局[16],民國31年(1942年)4月改制縣[17]。 | ||
23015 | 五等 | 米倉縣 | 三道橋(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三道橋鎮) | 綏遠道 | 民國31年(1942年)4月分臨河縣部分析置縣[17]。 | ||
23016 | 五等 | 狼山縣 | 永安堡(今內蒙古自治區臨河區北狼山鎮) | 綏遠道 | 民國31年(1942年)4月分臨河縣北部析置狼山設治局[17],民國33年(1944年)4月改制縣[18]。 | ||
23017 | 五等 | 晏江縣 | 劉長鎮(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西南) 塔爾湖(今五原縣西塔爾湖鎮) |
綏遠道 | 民國31年(1942年)4月分五原縣西部析置晏江設治局[17],民國33年(1944年)4月改制縣[18]。 | ||
23022 | 不適用 | 陝壩市 | 陝壩(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駐地陝壩鎮) | 綏遠道 | 民國32年(1943年)10月分臨河縣陝壩地區析置[19],因駐地得名。 | ||
察哈爾盟 Čaqar |
23101 | 不適用 | 察哈爾右翼正黃旗 Čaqar baraγun siluγun sir-a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北 | 綏遠道 | ||
23102 | 不適用 | 察哈爾右翼正紅旗 Čaqar baraγun siluγun ulaɣan qosiγu |
大土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 紅旗廟(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後旗西南紅旗廟) |
綏遠道 | |||
23103 | 不適用 | 察哈爾右翼鑲紅旗 Čaqar baraγun köbegetü ulaɣan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中旗南 | 綏遠道 | |||
23104 | 不適用 | 察哈爾右翼鑲藍旗 Čaqar baraγun köbegetü köke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卓資山鎮 | 綏遠道 | |||
烏蘭察布盟 Ulaγančab |
23201 | 不適用 | 四子部落旗 Dörbed qosiγu |
八王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 | 綏遠道 | 俗稱四子王旗。 | |
23202 | 不適用 | 喀爾喀右翼旗 Xalxa baraγun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百靈廟鎮北 | 綏遠道 | 俗稱達爾罕貝勒旗。 | ||
23203 | 不適用 | 茂明安旗 Muumingγan |
白靈淖(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東北懷朔鎮) | 綏遠道 | |||
23204 | 不適用 | 烏拉特前旗 Urad-un emünedü qosiγu |
哈拉干補隆(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東南白彥花鎮) | 綏遠道 | 俗稱西公旗。 | ||
23205 | 不適用 | 烏拉特中旗 Urad-un dumdad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西北巴彥杭蓋蘇木 | 綏遠道 | 俗稱中公旗。 | ||
23206 | 不適用 | 烏拉特後旗 Urad-un qoit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東北與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交界處 | 綏遠道 | 俗稱東公旗。 | ||
伊克昭盟 Yexe Juu |
23301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 Ordos ǰegün γarun emünedü qosiγu |
西營子(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西南暖水鎮) 沙圪堵(今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沙圪堵鎮) |
綏遠道 | 俗稱準噶尔旗。 | |
23302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 Ordos ǰegün γarun dumdad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駐地阿勒騰席熱鎮 | 綏遠道 | 俗稱郡王旗。 | ||
23303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Ordos ǰegün γarun qoit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西北大樹灣一帶 樹林召(今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鎮) |
綏遠道 | 俗稱達拉特旗。 | ||
23304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 Ordos baraγun γarun emünedü qosiγu |
烏審召(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東北巴吉代附近) (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駐地嘎魯圖鎮) |
綏遠道 | 俗稱烏審旗。 | ||
23305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20] Ordos baraγun γarun dumdad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駐地烏蘭鎮 | 綏遠道 | |||
23306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 Ordos baraγun γarun qoitu qosiγu |
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北 | 綏遠道 | 俗稱杭錦旗。 | ||
23307 | 不適用 | 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 | 新街(今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南納林陶亥鎮) | 綏遠道 | 俗稱札薩克旗。 | ||
特別旗 | 23400 | 不適用 | 土默特特別旗[21] Tümed |
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南 | 綏遠道 |
行政督察區
編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設3行政督察區。抗戰結束後,改劃為4區,歸綏縣市由省府直轄,中華民國行政院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
- 綏遠省政府直轄區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領包頭1市。抗戰結束後,第一區歸綏縣劃為省政府直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核准歸綏市設市,計轄1市1縣。
- 第一行政督察區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專署駐歸綏縣,轄歸綏、武川、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6縣。抗戰結束後,綏縣縣劃屬省政府直轄;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3縣劃屬新組建的第三區,自舊第三區劃入包頭、固陽2縣,原省政府直轄的包頭市劃屬本區,計轄1市4縣,專署改駐武川縣。
- 第二行政督察區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專署駐豐鎮縣,轄豐鎮、集寧、涼城、興和、陶林5縣。抗戰結束後,專署改駐集寧縣。
- 第三行政督察區
- 抗戰結束後,以第一區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3縣及舊第三區東勝縣組成新「綏遠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計轄4縣,專署駐東勝縣。
- 第四行政督察區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綏遠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五原縣,轄五原、臨河、包頭、固陽、東勝5縣及安北設治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增領米倉縣;4月改安北設治局為縣,增領狼山、晏江2設治局(後均升為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增領陝壩市。抗戰結束後,改稱「綏遠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包頭、固陽2縣劃屬第一區,東勝劃屬新第三區,計轄1市6縣,專署改駐陝壩市。
行政區劃年表
編輯綏遠省行政區劃年表 | ||||||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註釋 | ||||||
西元 | 民國紀元 | 縣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區劃變更 |
---|---|---|---|---|---|---|
1913年 | 民國2年 | 12 |
| |||
1914年 | 民國3年 | 8 |
| |||
1915年 | 民國4年 | 8 | ||||
1916年 | 民國5年 | 8 | ||||
1917年 | 民國6年 | 8 | ||||
1918年 | 民國7年 | 8 | ||||
1919年 | 民國8年 | 8 | ||||
1920年 | 民國9年 | 8 | 1 |
| ||
1921年 | 民國10年 | 8 | 1 | |||
1922年 | 民國11年 | 8 | 1 | |||
1923年 | 民國12年 | 9 | 1 |
| ||
1924年 | 民國13年 | 9 | 1 | |||
1925年 | 民國14年 | 10 | 2 |
| ||
1926年 | 民國15年 | 10 | 2 | |||
1927年 | 民國16年 | 10 | 2 | |||
1928年 | 民國17年 | 15 | 2 |
| ||
1929年 | 民國18年 | 16 | 1 |
| ||
1930年 | 民國19年 | 16 | 1 | |||
1931年 | 民國20年 | 16 | 1 |
| ||
1932年 | 民國21年 | 16 | 1 | |||
1933年 | 民國22年 | 16 | 1 | 1 |
| |
1934年 | 民國23年 | 16 | 1 | 1 | ||
1935年 | 民國24年 | 16 | 1 | 1 | ||
1936年 | 民國25年 | 16 | 1 | 1 | ||
1937年 | 民國26年 | 16 | 1 | 1 | ||
1938年 | 民國27年 | 16 | 1 | 1 | ||
1939年 | 民國28年 | 16 | 1 | 1 | ||
1940年 | 民國29年 | 16 | 1 | 1 | ||
1941年 | 民國30年 | 16 | 1 | 1 | ||
1942年 | 民國31年 | 18 | 1 | 2 |
| |
1943年 | 民國32年 | 18 | 2 | 2 |
| |
1944年 | 民國33年 | 20 | 2 |
| ||
1945年 | 民國34年 | 20 | 2 | |||
1946年 | 民國35年 | 20 | 2 | |||
1947年 | 民國36年 | 20 | 3 |
| ||
1948年 | 民國37年 | 20 | 3 | |||
1949年 | 民國38年 | 20 | 3 |
政府
編輯省會
編輯治歸綏縣,抗戰時期一度遷往臨河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因析臨河縣陝壩地區置陝壩市而改為此地。抗戰結束後遷回歸綏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設置歸綏市,省會改為此地。
構成
編輯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沿襲清朝制度,設綏遠城將軍,並將原清朝綏遠城將軍衙門改為綏遠將軍府。民國3年(191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設綏遠特別行政區,與山西正式分治。同年7月,綏遠城將軍改為綏遠都統,綏遠將軍府改稱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署。此「綏遠特別行政區」即後來成立的綏遠省之前身。[22]
歷任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編輯- 綏遠城將軍
- 綏遠都統
- 潘榘楹(署)(1914年7月6日-1916年10月)
- 蔣雁行(1916年10月7日-1917年6月)屬直系
- 王丕煥(篡權)(1917年6月-1917年7月)趁蔣雁行赴北京參加督軍團會議期間篡權
- 申葆亨(代理)(1917年7月20日-1917年7月27日)在王丕煥逃離後代理蔣雁行的都統職務
- 陳光遠(1917年7月27日-1917年8月)
- 蔡成勳(1917年8月6日-1921年5月)屬直系
- 馬福祥(1921年5月26日-1925年1月)
- 李鳴鐘(1925年1月4日-1926年1月)屬國民軍馮玉祥部下
- 劉郁芬(未到任)(1926年1月9日-)屬國民軍
- 蔣鴻遇(代理)(1926年1月-1926年7月)屬國民軍,高級將領
- 宋哲元(代理)(1926年7月-1926年9月)
- 商震(1926年9月-1927年9月)屬晉軍閻錫山部下
- 滿泰(代理)(1927年9月-1927年11月)
- 郭希鵬(代理)(1927年11月-1928年3月)屬奉軍張作霖部下
- 汲金純(1928年3月-1928年5月)屬奉軍張作霖部下
- 商震(1928年5月-1928年6月)
- 李培基(代理1928年6月-1928年10月)
- 綏遠省政府主席
參考文獻
編輯- ^ 哈斯:「論『歸綏烏伊聯合會』與晉綏分治」,《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2期,第27-28頁。
- ^ 榮祥:「略談辛亥革命時期的家鄉舊事」,發表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蒙古辛亥革命史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 ^ 3.0 3.1 3.2 鄧野. 傅作義政治轉型過程中的雙重性.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2005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 ^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1914年,第137頁)載:「(民國)元年五月將歸化、綏遠兩廳改稱為縣。二年四月,因兩縣置於同一區域內,併縣,定名歸化。」按:一說1912年5月已合併為一縣,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山西省區域沿革一覽表》(《政府公報》第491號,民國2年9月16日,第17冊,第532頁)僅有歸化縣、無綏遠縣。謝觀《各省區域沿革一覽表》(第107頁)同,作「民國元年五月改歸化、綏遠兩廳為歸化縣」。
- ^ 《國民政府公報》第1113號,民國22年4月24日,第9頁。
- ^ 《政府公報》第2880號,民國13年3月28日,第143冊,第1313頁。又,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63頁。
- ^ 《政府公報》第3464號,民國14年11月25日,第163冊,第5735頁。
- ^ 《政府公報》第1544號,民國9年6月1日,第98冊,第4頁。又,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62頁。
- ^ 《政府公報》第2529號,民國12年3月27日,第131冊,第1518頁。
- ^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 ^ 《政府公報》第2129號,民國11年2月4日,第118冊,第514頁。
- ^ 《政府公報》第2807號,民國13年1月13日,第141冊,第141頁。又,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62頁。按: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61頁)作1921年10月置設治局,1922年12月改縣。當誤。
- ^ 《政府公報》第3392號,民國14年9月10日,第161冊,第4386頁。
- ^ 《國民政府公報》第120號,民國18年3月20日,第5頁。
- ^ 《政府公報》第3334號,民國14年7月14日,第159冊,第3381頁。
-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73頁。又,《內政部整理各省行政區劃之統計》,《內政公報》第8卷第14期。
- ^ 17.0 17.1 17.2 17.3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458號,民國31年4月18日,第25頁。
- ^ 18.0 18.1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665號,民國33年4月12日,第14頁。
- ^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162頁。按:《杭錦後旗志》(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第17頁)謂置於1942年夏。
-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將此旗歸入寧夏省。
-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作「歸化土默特旗」,屬伊克昭盟。
- ^ 內蒙古自治區志,第一章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地方政府 第一節 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署主官[失效連結]
參見
編輯前任: 綏遠特別區 |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28年-1949年 |
繼任: 綏遠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