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直隸廳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清水河直隸廳,清朝时设置的直隶厅。沿革至今日,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下所轄一個縣。
本地原來明朝時是設置「衛所」的東勝衞千戶所管轄,到了清朝,逐漸廢「衛所制」。乾隆元年(1736年),在清水河此地設置「清水河協理通判廳」[1]。乾隆六年(1741年)隸「山西省」的「歸綏道」管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改名為「清水河理事廳」。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又改名為「清水河撫民通判廳」。以上更改廳長官的官銜名稱,只是清代「直隸廳」制度的內部職能分別,其實都算是「直隸廳」。
清水河直隸廳在清代當時廳等級編制上是:「繁,疲,難」。又,當時山西省在長城以北,漢人與蒙古人交界民族錯居地帶(清代當時俗稱山西「口外」),都是設「直隸廳」直屬於省管轄,而不設置府、直隸州,或更下一級的縣級單位的縣、散州、散廳。所以當時「口外」地區,設置了一系列這類直隸廳,直屬於省衙門管轄。但清朝中後葉,道制度新起後,又統歸「山西省」的歸綏道管轄,這些直隸廳在當時統稱為「山西口外諸廳」。有如歸化城廳、薩拉齊廳、豐鎮廳、托克托廳、寧遠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興和廳、武川廳、陶林廳、五原廳、東勝廳,都是「山西口外諸廳」。
民國時代,全國實施「廢廳改縣」,清水河直隸廳被改為清水河縣,不僅如此,「山西口外諸廳」,全都一律改為縣。又,原來清代的「山西口外諸廳」,今日都改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清史稿》,卷六十,〈地理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