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字玄鶴浙江省寧波市人,內科學家和熱帶病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熱帶病學主要開創人之一,有「中國發現肺吸蟲病第一人」之稱[1]

1966年應元岳率領搶救組

生平

編輯

189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東鄉下應村。1916年,赴湖南長沙,入讀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成為該醫學院首屆學生之一。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今湘雅醫學院,為中南大學醫學院)。同年,被保送至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放射醫學,該期學習班是中國最早放射醫學學習班。後獲得美國康涅鈥格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4年,赴美,就讀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習醫學。

1926年,在浙江紹興從醫,曾任紹興福康醫院的內科主任。1927年,在中國首次在人體內發現了肺吸蟲卵。並研究闡明了堆亂弧菌在患者體內潛伏存留的時間,血內惡性瘧原蟲數與瘧疾臨床發作之間的關係。

1928年,應邀出任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醫學院)臨床內科,熱帶病學寄生蟲學和實驗診斷學的副教授,併兼任科主任。後晉升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出任中山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後入英國倫敦大學熱帶病研究院學習。1933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赴印度,入讀英國皇家熱帶病研究院(位於英屬印度加爾各答),後獲得熱帶病學博士學位。1934年,學成回國。

解放後,應元岳曾擔任第二軍醫大學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兼任並接管上海同濟醫院(今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科的教學科研任務,並負責醫療、定期查房。並在軍事醫學科學院(當時位於上海岳陽路)流行病學訓練班授課。1957年,出任第二軍醫大學的副校長。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委員。應元岳是中華醫學會的理事,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的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的委員。1991年1月21日,病逝於上海,遺囑將自己遺體捐獻給上海醫學院,作醫學解剖研究。

學術成就

編輯
  • 1928年5月時,在浙江紹興,兩名農村青年有長期咳嗽並咯血的症狀,就診於福康醫院內科。應元岳詳細察看了他們的病情,在其唾液和糞便中發現肺吸蟲卵,確診為肺吸蟲病。這是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肺吸蟲病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1930年第16卷。[1]
  • 編寫了《內科學講義》,是中國第一本自主編寫的內科學教材。[1]
  • 編寫了《熱帶病學》,是中國第一部自主編寫的熱帶病學專著。[1]

代表著作

編輯
  • 《熱帶病學》,專著
  • 《內科手冊》,主編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連結

編輯
  1. ^ 1.0 1.1 1.2 1.3 《健康報》 慕景強. 应元岳: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第一人. 中華人文醫學網. 2010-08-20 [2012年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7月4日)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