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9機炮
M39機炮是一款由美國春田兵工廠(Springfield Armory)開發、並授權包括龐蒂克(Pontiac)、福特(Ford)在內的多家廠商製造生產的一款空用轉膛機炮[2],於1950年代開始使用於多種戰鬥機上。
M39機炮 | |
---|---|
類型 | 空用機炮、轉膛機炮 |
原產地 | 美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52年-現在 |
參與戰爭/衝突 | 韓戰 越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春田兵工廠 福特汽車公司 |
研發日期 | 1951年 |
生產商 | 龐蒂克(Pontiac),福特和其他 |
生產日期 | 龐蒂克:1951 - 1975[1] |
製造數量 | 35,500多門(龐蒂克) |
衍生型 | M39,M39A1,M39A2,M39A3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80.9公斤(178.5磅) |
長度 | 1.83米 |
口徑 | 20毫米(0.787英吋)× 102毫米 |
槍管 | 1根(逐行右旋拋物線纏距,膛綫9條) |
槍機 | 5發式轉輪膛室 |
射速 | 1,500發/分鐘 |
槍口初速 | 1,030米/秒(3,300英尺/秒) |
設計型態
編輯M39機炮採用的是單管轉輪(revolver)設計,槍膛的結構類似放大的左輪手槍,射擊的時候轉輪透過火藥或者是機械的力量轉動,將上膛、擊發與退膛的動作在轉動中完成,以提高機炮的射速。
這種設計的機炮在外觀上與傳統的單管機炮一樣,但是理論循環射速與實際持續射速都比較高,然而僅有一根炮管的狀況下,過熱與磨損速率也比較快,同時機炮產生的後座力較大,需要額外的結構去吸收這些影響。M39的最終量產版本槍管壽命大約是4,000發。[3]
歷史
編輯M39機炮的發展歷史可以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機槍和機炮在持續射擊的過程中,槍機需要重複進行進彈,擊發與退彈等動作,而進彈與退彈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到機槍與機炮的射速。想要提升機槍或是機炮的射速,就需要針對縮短子彈進出耗費的時間。在諸多槍械工程師的構思裡,德國毛瑟公司的工程師Anton Politzer提出了利用轉輪來協助縮短進彈與退彈所佔據的時間。這一項設計的基本概念是轉輪當中有多個彈室容納子彈,當含有子彈的彈室轉動到與槍管同一位置時,就會進行擊發的動作,當子彈擊發之後,轉輪就會繼續轉動,將裝有下一顆子彈的彈室旋轉到同一個位置,而不經過進彈與退彈的過程。至於子彈進入和退出槍室的過程,則是當彈室轉動到其他角度下進行,不會干擾到射擊的進行。
這種設計類似一個大型左輪手槍,轉輪在射擊開始之後,就會高速轉動,在不同的角度的彈室分別裝填子彈,射擊和退出彈殼,有效射速得以明顯提升。毛瑟公司根據這個設計概念推出兩種空用機炮:20毫米口徑MG 213以及30毫米口徑MK 213/30,在大戰結束前這兩款機砲都沒有進入量產階段。大戰結束後,Anton Politzer和其他毛瑟公司的工程師分別加入歐美國家的槍械公司,同時將這個設計概念傳播出去,促成二戰之後兩款有名的機炮都始採用相同的設計原理,這兩款機炮分別是英國的亞丁機炮(Aden),與法國的德發機炮。由二戰累積下來的經驗,以及需要使用機炮摧毀轟炸機,這兩款歐洲設計的轉輪機砲都使用30毫米口徑的彈藥。
美國在二戰之後也接受了轉輪機炮的設計,不過1950年時,Charles Clarke也曾經提出類似的設計專利,然而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注意。美國採用的是口徑20公厘、長102公厘的機砲彈,這是根據二戰時期T17反戰車炮的彈藥改變而來,相較於歐陸經驗,美軍對於機砲的運用思維則相信以射速及初速才能獲取火力優勢。第一種實用化的產品是龐蒂克公司推出的T-160機炮(稍後賦予M39的正式編號),射速為每分鐘1,700發,相較於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廣泛採用的MG 151/20機炮的每分鐘700發的射速,提高兩倍有餘。
少量安裝T-160機炮的F-86F-2戰鬥機於1953年被佈署到韓國,利用韓戰進行測試與驗證。測試的結果相當令人滿意,採用20機砲的F-86獲得擊落6架、擊傷12架的成績,不過高速射擊下的震動和後座力對於機身造成很大的影響,透過持續的修改方才成為滿意的產品,T-160最後制式化名稱即是M39機炮。不過因為空戰速度持續上升,沒多久美國空軍仍以M61火神式機砲作為空優戰機主力火器,M39系列因為其結構相對簡單則在F-5家族上持續使用。中華民國則將M39A3改良成地面火力支援裝備,是為T-75 20毫米機砲。
使用機種
編輯M39機炮曾經被以下軍用飛機使用過: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GM’s Pontiac Division produced the M39 aircraft cannon from 1951 to 1975. [2016-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20MM REVOLVING CANNON. 希爾空軍基地. 2007-09-24 [2014-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英語).
- ^ THE HISTORY OF THE AERIAL GATLING GUN,p14-15. (PDF). [2021-06-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5-12).
- ^ Anthony G. Williams, Rapid Fire Airlife Publishing, Ltd, ISBN 18403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