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
發表
編輯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署名「巴人」。《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1],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2]。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主題
編輯《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人物
編輯- 阿Q——小說主角,社會中的小人物,非常貧窮,文化水準低,沒有教養,但自尊心很重。每次遭遇到不幸的事,都會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安慰。小說中寫明「Q」為「Quei」(拼音:guì;注音:ㄍㄨㄟˋ)之縮寫,不過如今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按英語字母Q的發音來唸。
- 趙太爺——鄉紳,阿Q的「米飯班主」,對阿Q甚為苛刻。
- 吳媽——趙太爺家女工,阿Q曾對她出言不遜。
- 小D——亦為底層人物,幫傭為生,曾與阿Q打架。D為Don之縮寫,魯迅表示小D應讀做「小同」,並認為他「長大後也是另一個阿Q」。[3]
評論
編輯阿Q這一形象有其複雜的性格,但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在欺壓時期用精神勝利法來使自己獲得感情上的平衡,精神沒有執着的追求;相反,玩世不恭的態度反映了流氓無產者的信念喪失[4]。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年編者曾放在「開心話」專欄內,其實飽含着沉痛、哀傷,有心人讀來並不認為開心。
1937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和美國作家史沫特萊說起《阿Q正傳》,評價到中國國內有一部分人是帶着阿Q精神,在任何時候都認為自己是勝利的,別人則是失敗的。並在1955年10月,七屆六中全會上談不要當「假洋鬼子」,不准別人從事革命[5]。
任繼愈認為研究評論《阿Q正傳》的文章很多,也有寫得相當好的,他們從文學方面着眼的多,抓住中國農民的本質來深入剖析的文章卻是少見。許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嘲笑阿Q的某些缺點、毛病,其實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期帶來的胎記。錢理群認為魯迅直到臨死前,還為「《阿Q正傳》的本意……能了解者不多」而感到「隔膜」,其主要方面就是魯迅對「阿Q似的革命」的思考不為人們所了解。魯迅的感慨「《阿Q正傳》的本意,我留心各種評論,覺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銀幕以後,大約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頗亦無聊,不如不作也。」[1]
魯迅曾說過,阿Q的身上也有革命的意識,[6]但研究者對此探討不多。汪暉指出「阿Q有幾次要覺醒的意思。這裡說的覺醒不是成為革命者的覺醒,而是對於自己的處境的本能的貼近。……阿Q的革命動力隱伏在他的本能和潛意識裡。」[7]
地位
編輯該小說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法國文豪羅曼·羅蘭認為「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8]此外也影響着中國其他的文學家及其著作,比如老舍先生的《貓城記》中描寫看客的冷漠。[9]
文化影響
編輯- 香港在1958年已將《阿Q正傳》拍成電影,關山(關之琳父親)主演,榮獲瑞士羅加諾影展最佳男主角「銀帆獎」,令他成為首位在國際影展中獲獎的香港演員,時年25歲。
- 1976年香港TVB電視台播映電視劇《阿Q正傳》,共五集,江毅主演。
- 《阿Q正傳》中國大陸電影版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陳白塵編劇、岑范執導、嚴順開[註 1]主演,1981年上映。該片系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作,也是中國首部參加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導演岑范獲金棕櫚獎提名。另外,榮獲第二屆瑞士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拐杖獎」、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 現今的中文也借用小說主角阿Q的特點,「阿Q」有逃避現實、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之意。
- 趙家人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魯迅《1930年10月13日致王喬春書信》,載《魯迅全集》,第12卷,第26頁
- ^ 《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集外集》,載《魯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 ^ 寄《戲》周刊編者信,魯迅,1934年
- ^ 藍棣之. 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年: 8頁. ISBN 9787302029755.
- ^ 藍棣之. 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年: 225頁. ISBN 9787302029755.
- ^ 魯迅:《〈阿Q正傳〉的成因》,《魯迅全集》第3卷,第397頁。
- ^ 汪暉.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人文與社會. [201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 ^ 陳漱渝. 倦眼矇胧集: 陈漱渝学朮随笔自选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98頁. ISBN 9787533429980.
- ^ 袁良駿. 八方风雨: 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年: 83頁. ISBN 9787533430016.
延伸閱讀
編輯[編]
外部連結
編輯- 張旭東:〈中國現代主義起源的「名」「言」之辯:重讀《阿Q正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保羅·福斯特:〈社會戲與阿Q話語的構建——《阿Q正傳》的閱讀方法及互文性研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丸尾常喜:〈《阿Q正傳》再考——關於「類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