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翠鳥

翠鳥科翠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中國大陸、香港稱普通翠鳥,英語:Common kingfisher、Eurasian kingfisher、River kingfisher),又稱魚狗[註 1]魚獅魚虎翡翠鳥釣魚翁[註 2],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下的其中一種鳥類。[3]這個物種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命名,分佈於歐亞非三塊大陸上的水域邊,主要以魚類為食。[4][5][6][7]目前普通翠鳥共有7個亞種,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為人所知的翠鳥科成員之一。[3][8][9]

普通翠鳥
化石時期:0.014 Ma[1]
更新世末期至今
指名亞種,攝於以色列特拉維夫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科: 翠鳥科 Alcedinidae
屬: 翠鳥屬 Alcedo
種:
普通翠鳥 A. atthis
二名法
Alcedo atthis
(Linnaeus, 1758)[3]
亞種
分佈範圍
  留鳥
  繁殖區
  非繁殖區
異名

普通翠鳥是在大多數歐洲地區唯一可見的翠鳥科物種,在溫暖的地區為留鳥,而在高緯度地區的冬季時牠們則會向南遷徙。[10]:141[7][6][11]其外觀上是明顯的藍綠色及橘色,以及背上一條寶石藍色的條紋。[7][12][13]雌雄之間可由下半鳥喙的顏色區分:雄鳥跟上半喙一樣為黑色,而雌鳥則帶有紅色。[6]這種鳥類易與其他數種翠鳥混淆,但通常可從其橫貫眼睛及耳羽之間的橘色條紋區分。[14][7]牠們相當適應於潛水,並有著特化的視覺構造而能看清水面下的獵物,甚至能夠穿越薄冰層去捕捉獵物。[15]:93[16]

這種鳥類通常採一夫一妻制,在沿岸的河床邊掘洞築巢繁殖後代,每次約產5—7枚蛋,19—21天後孵化,並在24—27天後離巢。[10]:172[17][7][18]在文化層面上,普通翠鳥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出現在相關的神話及藝術創作內,並有一定程度的正面意涵存在。[19][20][21]但這個物種的數量因對水質跟沿岸環境需求甚高,且同時對嚴冬的耐受性相當低的因素,其族群正在逐步減少。[22][23][13]不過目前其數量仍然眾多且分佈廣泛,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評為無危物種[2][22]

物種發現與命名

編輯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內所繪之「翡翠」

物種於1758年前就已被其他動物學家所描述。[4]1758年,卡爾·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中以二名法以不同資料命名了兩種現今都被歸類在普通翠鳥下的物種,一種為Gracula atthis,出自其學生之一的弗雷德里克·哈塞爾奎斯特英語Fredrik Hasselqvist的旅行筆記中,與八哥鷯哥等一眾現今為雀形目的鳥類一同被分類在鷯哥屬下。[3][4]而另一種當時則命名為Alcedo Ispida[4]現今的分類將Gracula atthis作為指名亞種,而Alcedo Ispida則成為了其亞種之一,後者也同時是翠鳥屬的模式種[3][24]Gracula atthis的模式產地位於埃及[10]:238

其屬名Alcedo是「翠鳥」或「魚狗」的拉丁語[25]:40[13][12]而種小名atthis則是來自萊斯沃斯島一位美麗女子的名字,她深受古希臘抒情詩人莎孚所喜愛。[25]:60整體學名意義即為「倩女般美麗的魚狗」。[13]

在進入現代之前,中國大陸的翠鳥就已擁有多種稱呼,包含「鴗」(原指天狗)、「北翠」、「翠碧鳥」、「魚師」、「鵃鳥」及「(翠)鷸」等。[26][27][28][29][30]其名稱可能來自於一種可追溯至東漢時期,被合稱為「翡翠鳥」的鳥禽:其「形如燕,尾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源自於其振翅時所發出的「翠翡翠翡」聲。[28][31]本草綱目》中記載體型較大者為翠鳥,小者為魚狗,而翠鳥顏色似翡翠,尾巴可做飾品。[32]而釣魚公的名字則來自其等待獵物時如釣者在池畔靜坐等待的模樣。[33]

形態描述

編輯
 
北歐亞種,攝於德國黑森州馬爾堡

普通翠鳥的體長15—18公分,體重19—46公克(平均31.1公克)。[10]:239[34][6]鳥喙寬平均約5.7公釐、深平均約7.4公釐、長介於37—47公釐(平均約42.2公釐)之間;翼展約24—26公分,翼長介於67—80公釐之間(平均約73.3公釐);跗蹠平均長約9.9公釐;尾長介於26—37公釐之間(平均約32.3公釐)。[10]:239[34][17]壽命平均5—10年,但有記錄的最年長個體活了約21年。[17][35]

成鳥的頭部為深藍綠色帶亮藍斑紋,眼睛虹膜為暗褐色。[6]耳朵上的覆羽橘黃色至紅褐色之間,耳後為白色,口角紅色,而喙大而尖。[6][7][13][14]喉部白色,胸腹羽毛為橘色。[6]肩膀及上翼為墨藍或翠綠色,帶藍色斑點。[6][36]其背部上有一條自背部至尾部的寶石藍的亮色條帶,這種亮藍色在英文中會以「翠鳥藍」(kingfisher-blue)形容,並也分佈著藍色的斑點。[7][13]牠們短而結實的腿呈橘紅色至紅色之間,腳趾也較短,但爪子狹窄玵銳利,這使它們成為抓握樹枝的理想工具。[10]:169[6][36]尾巴短且方,為藍綠色。[18]雌雄基本上相似,但雄性的鳥喙為全黑色,而雌性的則是上黑下紅的顏色。[6]

這種翠鳥身上的絢爛藍色及綠色的羽毛並不是來自其羽毛本身的顏色,而是一種彩虹色[37]這種擁有特殊結構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下,會導致其上半身的顏色會呈現出不同變化的藍色及綠色。[37][38]

幼鳥的顏色較為黯淡而略帶褐色。[6]整體光澤較少,喙端具有斑駁白斑,且腿為帶有黑色的紅色。[36][17][7]

喜馬拉雅山脈到所羅門群島之間,普通翠鳥跟其他翠鳥分布有所重疊且形態相似,但普通翠鳥有一條橫貫眼部及耳羽之間的橘黃色至紅褐色條紋,是這種鳥類與其他六種相似翠鳥(包含西蘭三趾翠鳥英語Moluccan dwarf kingfisher藍胸三趾翠鳥英語Indigo-banded kingfisher藍帶翠鳥英語Javan blue-banded kingfisher藍色三趾翠鳥英語Azure kingfisher藍耳翠鳥斑頭大翠鳥在內)區分的識別特徵之一。[14][7]但須注意這種特徵在藍耳翠鳥的亞成鳥身上也有。[7]而與斑頭大藍翠鳥比較時,普通翠鳥體型較小,而眼斑顏色與前者的黃色不同。[39]

亞種、分佈與系統分類學

編輯
 
普通亞種的展翅瞬間,攝於孟加拉國國家植物園英語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of Bangladesh

普通翠鳥分佈於北緯60度以南的歐亞大陸、北非、印尼及新幾內亞地區。[6][7]在大多數歐洲地區、北非、中亞、尼泊爾以北的區域中,是唯一可見的翠鳥科物種,並也是除了在北美洲的白腹魚狗外分布最北的翠鳥之一。[10]:141[7][12]

翠鳥屬

藍帶翠鳥英語Javan blue-banded kingfisher[註 3]

藍耳翠鳥

斑頭大翠鳥

半領翠鳥英語Half-collared kingfisher

亮藍翠鳥英語Shining-blue kingfisher

小藍翠鳥英語Cerulean kingfisher

普通翠鳥

根據2007年及2017年的相關研究所建立的親緣關係[11][40][41]

這個物種在較早期的文獻中認為與分佈在東部跟南部非洲的半領翠鳥英語Half-collared kingfisher超種的關係,後者曾被認為是其亞種之一。[10]:239但現在較新的研究則認為是與小藍翠鳥英語Cerulean kingfisher關係最近。[11][40]而這兩個物種與半領翠鳥英語Half-collared kingfisher亮藍翠鳥英語Shining-blue kingfisher姊妹群的關係。[11]

包含指名亞種在內,目前被承認的亞種一共有七個。[3]其中在中亞、阿富汗克什米爾的翠鳥族群有時會因嘴巴較短且下半身顏色較淡而被分為第八個亞種A. a. pallasii[10]:239[42]這些亞種的差異主要在於顏色的變化,其中上半身有綠藍、亮藍色和紫藍色的變化;耳羽有赤褐色或藍色的變化,而下半身則是淺橘至深紅褐色的差異存在。[7]

 
普通亞種,攝於台灣台南市湖內區

棲息環境

編輯
 
兩隻未成年的普通翠鳥正在水上玩鬧,攝於捷克

這種翠鳥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約海拔243公尺以下)的水域周邊,例如平地的河川、溪澗、池塘、湖泊、運河、渠道、魚塘甚至是水庫等地。[5][36][50][14]但這種鳥類更偏好清澈與流速和緩的中小型河流,同時提供足夠合適大小的魚類,及帶有蘆葦、紙莎草跟突出枝幹的灌木的棲息地。[10]:141[7]最高可至海拔1500公尺處發現其身影(另一說可達海拔1830公尺處)。[14][51]但到了冬季的非繁殖季時節,受到大多數內陸淡水水域結冰的影響,牠們被迫遷徙到沿海地區,並在鹽水湖、河口、港口和有遮蔽的岩岸上生存。[10]:141[9][12]

東南亞的熱帶地區,普通翠鳥面對著許多相似物種的競爭,而會出沒於紅樹林溪流、濕地草地和沼澤等第,並也可在大型花園發現牠們。即使在競爭較少的歐洲,這個物種也會在安靜地在花園的池塘中捕魚。[10]:141

習性

編輯

普通翠鳥通常單獨或成對行動,並在冬季時是完全獨居的鳥類,任何踏進領域內或甚至是前伴侶的鳥隻都會被其驅出領域外。[36][12]這種鳥類的個性通常較為膽小,一旦受到干擾就會迅速飛走,但有時也會被允許以非常近的距離的觀察牠們。[17]

食性

編輯
 
捕食瞬間的普通翠鳥,可見其眼睛上的瞬膜仍在,攝於義大利韋爾切利省波河河段

這種鳥類主要以魚為食,不同地方的翠鳥在觀察中至少有60%的食物都是魚。[5][11]並也會以蝦等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兩棲動物軟體動物、小型爬蟲類或是一些懸鈎子屬接骨木屬植物的漿果跟蘆葦為食。[8][36][7][11]其獵物最大為12—12.5公分左右的魚。[8][7]在冬季的觀察中,一隻翠鳥每天會吃掉13—21條小魚,即約需要成功地潛水38次以獲得46公克的食物,能占其總體重的50—60%。[7]在克什米爾,當地的普通翠鳥會在上午10—12時和下午17—19時捕魚,迴避了白胸翡翠斑魚狗的主要捕食時間;但在馬來西亞則無觀察到此現象。[11]這種翠鳥每天會吐出幾次一小塊無法消化的魚骨和昆蟲殘餘物質所形成的食丸[11]

目前被記錄過的魚類獵物包含棘背魚鱥魚杜父魚擬鯉魮魚茴魚鱒魚鱸魚狗魚花鰍條鰍鯽魚鮈魚雅羅魚(包含歐白魚歐雅羅魚)及雲斑鮰[7][11]這種廣泛的食性並不限於當地的魚類,在一次於西班牙的觀察中發現在冬季時普通翠鳥的食物中,有94.9%為魚類,且全為外來物種(最主要為歐白魚以及霍氏食蚊魚)。[52]

非魚類的食物則包含了甲殼類(淡水的鈎蝦屬螯蝦屬英語Astacus長臂蝦屬利莫斯螯蝦)、水生昆蟲(蒼蠅蝴蝶水蠆龍蝨科蜉蝣目脈翅目襀翅目毛翅目半翅目異翅亞目),並還有一些蜥蜴屬歐螈屬生物。[38][12][11][53]但這些非魚類的生物似乎是這種鳥類偶然地誤判這些物種為魚類的結果,而並非牠們本來就會食用這些生物。[53]

吃魚時的影片紀錄

這種鳥類通常在淺灘上覓食,多佇立於1—2公尺的高處或定點滯空,伺機而動。[8][5][7]在捕食時,牠們會根據獵物的位置決定捕捉的方式:不是在水面上直接抓取,就是潛入水中抓取,不過選定的獵物通常不會深於水面下25公分,且更偏好於容易捕捉的獵物。[10]:153[7][54]在後者的情況下,翠鳥會將翅膀向後拉收攏,使身體呈流線型入水以減少阻力,並用瞬膜保護眼睛,抓到魚後再振翅個一、兩次以利用自身的浮力,垂直飛出水面,返回岸邊。[10]:153, 154[8][5]通常會先把魚對著樹枝、石頭或地板敲擊,待魚昏死之後才一口從魚頭吞下或飼餵給幼鳥。[5][7][39][13]

這種翠鳥相當適應於潛水,並也因此有能力穿越一層薄冰以捕捉在冰面下的獵物。[10]:153通常一隻翠鳥只需要1.16秒就能從離水面1公尺高的地方潛水,捕捉到水面下12公分下的魚。[7]在視覺方面上,這種鳥類也有著像其他同類一樣具有兩個中心凹英語Fovea centralis:在空中使用主中心凹,而在水中時則切換到次要的中心凹。[15]:93但普通翠鳥還有特化的卵狀晶狀體以及多達52度的中心凹夾角(通常僅12度),這使牠們進入水中時能保有其視覺敏銳度,甚至可能在水中會有更為優越的視野。[15]:93[16]其眼中所具有的紅色小油滴,也能過濾掉部分特定波長而增加一定的顏色對比度,並減少色差眩光[15]:94[16]

飛行

編輯

普通翠鳥的翅膀較短而寬,能在狹小的飛行空間中提供極佳的機動性。[12]牠們常常貼近水面、快速地拍打翅膀並直線飛行。[5][36]其速度可達每小時40—45公里,被形容為「藍色的巡弋飛彈」。[5][36][7]這種飛行特性讓牠們儘管色彩鮮艷,但在水面上方快速旋轉跟短滑翔時,往往只能看見一片藍色和橘色的模糊身影而難以辨認。[9]

遷徙

編輯

通常在不封凍的溫暖地區,普通翠鳥是留鳥;反之則多受到水域結冰的影響而向南遷徙,並通常在夜間集體移動。[7][6][11]例如,在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個體就會遷徙。[6]在歐洲的個體,會在北部和東部度過夏季,而在冬季時向西南方向遷移。[17]其中在英國的個體移動距離不超過500公里,而比利時法國的繁殖鳥類會遷徙至少500公里,捷克斯洛伐克的翠鳥則遷徙1500公里左右,在俄羅斯的則會需要遷徙3000公里左右。[7]

繫放的紀錄中,有一隻在韓國被記錄到的普通翠鳥在2個月後於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被重新找到。[11]

繁殖

編輯
 
雄鳥正在餵食雌鳥,攝於英格蘭多塞特郡斯圖爾河英語River Stour, Dorset
 
一對正在交配的翠鳥,從其下半鳥喙可見上雄下雌,攝於斯洛伐克加亞里英語Gajary

總體而言,普通翠鳥是可持續多個繁殖季的一夫一妻制,其繁殖季介於1—7月之間,並視其是否是留鳥會有時間上的差異。[51][7][12]但一隻雄鳥與多隻雌鳥交配的情形也不罕見,例如在瑞典的個體就有觀察到此現象。[12][11]通常一對成鳥每年會養育2—3窩幼鳥,最多4窩,例如在4月份有一巢,7月底時一巢,有時候10月初時還會有幼鳥。[8][7][17][38][55]雄鳥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在秋季時,牠們會在領域中心做出包含挺直身體、翅膀垂下、頸部伸直、嘴巴張開、向前伸展及身體左右搖擺等一系列展示行為英語Display (zoology)以吸引雌鳥注意。[7]雄鳥在吸引到異性後會以求偶餵食英語courtship feeding的方式向雌鳥提供食物示好,並隨後交配。[7][5]

在配對後,兩隻翠鳥會一起在砂質河岸、無石礫的河岸、採石場、砂坑、泥炭形成的河岸或土岸中挖掘洞穴。[8][43][7][11]這些洞穴常選擇在河面較淺、碎石較少且水體含氧量高地方挖掘,通道不曲折而有些微斜度,通道的寬度為5—8公分,長度平均60—90公分(極限值在15—137公分之間),通道末端則是一個寬度為9—15公分、高10公分的空間。[7][39][56]有時候也會利用白蟻崖沙燕水䶄的舊巢穴,或是腐爛的樹樁及運河的混凝土通道為巢。[38][11]並距離水面有90—180公分高。[11]

 
普通翠鳥的卵

雌鳥每次產5—7枚蛋,最多可至10枚。[10]:172[17]卵為白色且光滑的近圓形,平均大小為長20.9公釐、寬17.6公釐,重3.2—4.0公克。[51][39]雌鳥會每隔一天就會產下一枚卵,並從最後一枚開始孵卵以確保這些卵同時孵化,但因體型緣故,有時會有幾枚卵因無法被其覆蓋到而不能成功孵化。[10]:172[11]雌雄都會在白天孵卵,但到了夜間時段只會有雌鳥負責。[7]雌鳥產卵的時間視地區會有所落差,英國在3月—7月之間(主要在4月);瑞典則主要在5月;西北非在3月—4月;克什米爾在4月—7月;馬來西亞在1月—6月;巴布亞新幾內亞則在6月。[7]雛鳥會在19—21天後破殼而出,並與卵同時待在一層魚骨頭及食丸所形成的平面上。[7][18][8][38]

剛孵化的幼鳥為全盲,全身只有藍色的稀疏細毛,並有著比例相當大的腿。[38][12]幼鳥們平均每天會被雙親輪流餵食約10—15條魚,一開始每45—50分鐘會被餵食一次,隨著幼鳥的成長,餵食頻率會逐漸增加,直到離巢不久前的18天大時,幼鳥可能每15分鐘左右就會被餵食一次。[10]:183[8]雙親通常會將魚頭朝向幼鳥的方向餵食,並在餵食後進行沐浴,被認為是確保環境整潔的行為。[10]:183在一次於北伊比利亞半島地區的育雛觀察中,這種鳥類並未被發現對能提供較高能量的魚類有所偏好,其餵食的食物與熱量、營養成分均無關係。[57]

幼鳥約會在巢內待上24—27天後才離巢。[7][18]而離巢後的幼鳥通常會在第四天時第一次嘗試衝入水中捕食,此時不夠強壯的幼鳥常在下水時就因此淹死,是其生存中最大的試煉。[12][13]成功存活的幼鳥會在1歲時達到性成熟。[12]繁殖成功率在英國為80%,瑞士為54%,德國為58%。[11]

叫聲

編輯
普通翠鳥的鳴聲,錄製於法國塞納-馬恩省特里爾巴杜

這種鳥類並不會鳴唱,其叫聲大多是帶有顫音的哨聲。[5][43]雄鳥在飛行時常會有響亮而尖銳的「唧——」(「cheee」或「chikeee」)作為領域叫聲,並重複兩至三次。[36][43][7][58]在焦慮時,則發出帶有粗糙感的「shrit-it-it」聲音。[7]雌鳥有被記錄到有「tsuk、tsuk」的興奮聲音。[11]而雛鳥在一開始會發出「cheep、cheep」的聲音,十天後乞食時則改為發出咕咕聲響。[7][11]

生態地位

編輯

食魚鳥類常導致在漁業和鳥類保育之間的利益衝突。[59]普通翠鳥所食用的魚類有在不同研究中有2%—55%為鮭科魚類,曾因有捕食身為保育種的大西洋鮭幼魚的可能而被研究是否會危害其生存,但被證明其危害「幾乎是微不足道」。[59]反而是因捕食鉤蝦的行為而被認為有助於鱒魚的卵不被蝦所食。[38]

威脅與生存率

編輯
 
斯里蘭卡亞種

普通翠鳥在成年後天敵較少,但家貓以及部分地區的老鼠仍會對其造成威脅,而歐洲狗獾赤狐會掠食其巢穴。[23][11][37]因為這種鳥類具有攻擊性,雖然等地面掠食者也可能會侵害幼鳥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37]而對其最致命的威脅是冬季的嚴寒,當這種惡劣條件持續下去並導致淺水內陸水域結冰時,牠們的生存風險因此而更加上升。[50]在英國,普通翠鳥在1962—1963年間遭遇到最嚴重的寒冬,並一度導致有些地區的族群完全消失,而其他地區的則減少了多達90%的數量。[50]其種群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從一次的嚴冬中恢復過來。[23]但也有觀點認為因為相當多產的緣故(至少有雙胞胎),其影響可能並不會如此嚴重。[50]

這種鳥類也對河流的變化相當敏感。[13]工業廢棄物和農業相關的物質流入這些翠鳥所生存的水域、河流遭人為改道或開發為堤防或護岸等情形嚴重影響其築巢及繁殖後代的能力。[22][23][13][58]為了保護漁業資源,也導致普通翠鳥在部分地區遭到了迫害。[22][11]自1970年代以來,普通翠鳥的數量下降通常都歸因於河流的汙染,牠們的存在已成為是河川品質的良好指標之一。[23][12][58]

因為普通翠鳥佔據較高生態地位的緣故(捕食魚類的高級消費者),目前已被證實多氯聯苯會在普通翠鳥的體內累積並導致生物放大作用,並也有HEODDDE殺蟲劑被發現曾堆積在翠鳥體內。[60][11]

目前其他死因還包含交通事故、撞窗和人類的干擾。[23]在過去則有來自漁民的迫害、羽毛用以提供釣餌和滿足時尚潮流等情況,但現已幾乎不發生。[23]

幼鳥除了嚴冬之外,夏季的洪水或壞天氣也容易使成鳥無法會其提供食物而飢餓死亡。[23]只有一半的幼鳥能夠存活超過一、兩個星期,並只有四分之一的幼鳥能活至下一次的繁殖季節(78—79%個體死亡);而成鳥也是只有四分之一的個體能活過冬季(71—73%個體死亡)。[23][11]

數量與保護情況

編輯
 
一群正在河岸邊製造垂直壁面使普通翠鳥可以在該地繁殖的志願者

普通翠鳥總體數量在2001年被估計約有近60萬隻。[22]在歐洲,1970年代估有約10000—15000對,2015年時則約估有97500—167000對翠鳥,預估若不調整現有做為,未來會在三個世代內可能減少約30—49%的數量。[22]其中,在英國1970年代大約有5000—9000對,但現在數量逐漸下降至估計大約有3850—6400對。[7][61]威爾斯的普通翠鳥最多一年可達400對,但也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張而逐漸消失。[50]在2009年的估計中,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各約有100對—10萬對;日本及台灣各有1萬對—10萬對普通翠鳥。[22]

現已有團隊組織相關行動,將河川沿岸形塑成翠鳥所喜愛的陡坡地形,並設立巢箱以吸引這些翠鳥前來築巢,目前也獲得了一定成效。[58]並利用了日漸輕盈的小型且防水的GPS以追蹤這些小型鳥類的活動。[62]

因為其分佈範圍廣大,且數量下降並不符合易危物種的標準,故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評為無危物種[2][22]在歐洲的地區名錄中則因預期的下降趨勢曾一度被歸為易危物種,但2021年後則回到無危層級。[63]

文化意涵

編輯
 
使用了翠鳥羽毛的點翠

分佈於中國大陸的普通翠鳥在漢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唐朝官員楊巨源曾以其姿態賦詩:[65]

有意蓮葉間,瞥然下高樹。擘破得全魚,一點翠光去。

人們以其外觀為參考做為墓葬品使用的情形可追溯至漢朝,並有象徵富裕、富足、吉利等相關吉祥寓意。[66]當地人也利用其羽毛發展出一種稱為「點翠」的手工藝,這是一項利用普通翠鳥、白胸翡翠黑頭翡翠等翠鳥羽毛進行金銀首飾加工的技術,該文化最早追溯至戰國時期,並應用於京劇等傳統戲曲上。[19][67][20]但因追求進行活體拔羽而被撻伐,以及這數種翠鳥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等名錄內等緣故,現多以染色的鵝毛替代,且有著相關技術流失的問題存在。[19][20]

 
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人間樂園》的局部放大圖

在古希臘神話中,風神埃俄羅斯的女兒阿爾庫俄涅刻宇克斯結婚,在刻宇克斯因宙斯的懲罰而溺水後,阿爾庫俄涅也隨之殉情[16][21]這件事引發了諸神的同情,便將兩人的靈魂化身成了翠鳥,而能一同度過餘生,在海面上孵育後代(儘管翠鳥科成員內可能僅斑魚狗會在海洋中生存)。[37][16][21]埃俄羅斯見此,使冬至前後七天的海面平靜,以保護這對夫妻,而這七天也因此得名「Halcyon days」(意即「平靜的日子」,現多做為「(過去)美好的時光」)。[16][68]翠鳥在古希臘時期被視為純潔和真愛的象徵,並相信其平靜大海、控制風與水的能力。[21][69][37]而這些相關典故在現代分別成為了翡翠屬Halcyon)及三趾翠鳥屬Ceyx)的語源。[25]:98, 185

在傳說中,其平靜風的能力在死後有會存在,將翠鳥的腳懸吊在空中時,其鳥喙會永遠指向風的方向。[69]威爾士的傑拉德在其十二世紀作品《愛爾蘭地理英語Topographia Hibernica》提及他收藏了一隻永不腐爛的翠鳥。[69]並也有觀點翠鳥被認為會保護衣物而免受蛀蟲侵害。[69]翠鳥同時也是都爾的瑪爾定的神聖代表動物之一。[10]:179而在歐洲神話中,啄木鳥和翠鳥都具有冬天和男性的象徵意義。[10]:179

翠鳥在基督教中也有相關意義,在《創世紀》的挪亞方舟就承載了翠鳥。[21]在這個故事中,翠鳥原為灰暗無色的鳥類,但卻是挪亞最受信任的動物之一。[21]在大洪水消退過後,牠們是第二批被放出去尋找陸地的動物之一,卻因為貪玩而直至翠鳥身體被天空及太陽染為藍色及橘色之後,才想起原先的任務。[21]內疚的翠鳥在其餘下的一生中都棲息在河邊,希望能看到方舟並向挪亞賠罪。[21]基督徒將翠鳥視為悲傷和內疚的象徵,並提醒自己遵守諾言的重要性。[21]

在研究方面,普通翠鳥因其較高的生態地位,常被用以做為一種生態指標研究。[70]例如牠們曾做為鼎湖山生態保護區的生態指標分析如多氯聯苯、PBDEs及兩種溴化阻燃劑的污染物質。[70]小行星8975即以普通翠鳥的種小名命名。[71]

註釋

編輯
  1. ^ 「魚狗」可泛稱翠鳥科(又稱魚狗科)或魚狗亞科
  2. ^ 臺灣話tiò-hî-ang, tiò-hû-ang,或作釣魚公
  3. ^ 在這兩份研究中,皆將分佈於爪哇島的藍帶翠鳥及分佈於馬來半島馬來藍帶翠鳥英語Malayan blue-banded kingfisher視為同一物種的亞種,但根據2014年及2021年的研究指出這兩種鳥類應拆分為獨立物種。[3]
  4. ^ 雖然該版本並非卡爾·林奈所編十二個版本之一,但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將格梅林所編的此版本認定為第十三版的《自然系統》。[45]
  5. ^ 數值範圍已合併計算。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teadman, D. W.; White, J. P.; Allen, J. Prehistoric birds from New Ireland, Papua New Guinea: Extinctions on a large Melanesian isla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96 (5): 2563–2568. doi:10.1073/pnas.96.5.2563  (英語). 
  2. ^ 2.0 2.1 2.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lcedo atth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83027A89575948. [2023-08-18].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83027A89575948.en .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C World Bird List 13.1. [2023-08-10]. doi:10.14344/IOC.ML.13.1 (英語). 
  4. ^ 4.0 4.1 4.2 4.3 Linné, Carl von.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09 [2023-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拉丁語).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方偉宏; 王健得; 林勝惠; 吳淑惠; 蔡錦文; 馮雙. 台灣鳥類全圖鑑 二版. 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 2010-04: 218. ISBN 9789862620250 (中文(臺灣)).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趙欣如; 朱雷; 關翔宇; 錢程; 張棽; 鐘悅陶; 崔月. 中国鸟类图鉴. 商務印書館. 2018-06: 376.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Fry, C. Hilary; Fry, Kathie; Harris, Alan. Kingfishers, Bee-eaters and Roller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9: 219—221. ISBN 978-0-7136-5206-2 (英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DK. Bird: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2022-03: 307. ISBN 978-0-7440-3958-0 (英語). 
  9. ^ 9.0 9.1 9.2 Beaman, Mark; Madge, Steve; Burn, Hilary. The handbook of bird identification: for Europe and the Western Palearctic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8: 525 [2023-08-19]. ISBN 978-0-7136-3960-5 (英語).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6.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9 [2023-08-20]. ISBN 978-84-87334-30-6 (英語).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Woodall, P. F.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version 1.0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8-17]. doi:10.2173/bow.comkin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1) (英語).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Clements, Kenny. Encyclopedia of Birds. Facts On File: 333—336. 2007. ISBN 978-0-8160-5904-1 (英語).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中).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484—488 [2023-08-18]. ISBN 97898603392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約翰·馬敬能; 卡倫·菲利普斯.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79 [2023-08-19]. ISBN 978-7-100-2028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中文(中國大陸)). 
  15. ^ 15.0 15.1 15.2 15.3 Sinclair, Sandra. How animals see : other visions of our world . London: Croom Helm. 1985 [2023-08-21]. ISBN 978-0-7099-3336-6 (英語).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Schwab, I. R. Halcyon days.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4-05-01, 88 (5): 613—613 [2023-08-21]. doi:10.1136/bjo.2004.0454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英語).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Hume, Rob. RSPB Birds of Britain and Europe: The Definitive Photographic Field Guide 6. Great Britain: DK. 2020-11: 239. ISBN 978-0-2414-1453-8 (英語). 
  18. ^ 18.0 18.1 18.2 18.3 Gooders, John. The complete birdwatcher's guide . Kingfisher. 1988: 157 [2023-08-18]. ISBN 978-0-86272-369-9 (英語). 
  19. ^ 19.0 19.1 19.2 吳采倩. “点翠” 动物保护与非遗传承之困. 中新網. 新京報. 2021-04-02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1) (中文(中國大陸)). 
  20. ^ 20.0 20.1 20.2 李玥琪; 王曉宇. 点翠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西部皮革 West Leather. 2020, (15): 34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中文(中國大陸)).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American Tarantula &Animals. Kingfisher Symbolism: 7 Spiritual Meanings of Kingfisher. American Tarantula & Animals. 2022-08-01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英語).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Ashpole, J.; Butchart, S.; Ekstrom, J.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Data Zone. [2023-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英語).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Kingfisher Threats. The RSPB.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英語). 
  24. ^ Cottrell, G. William; Greenway, James C.; Mayr, Ernst; Paynter, Raymond A.; Peters, James Lee; Traylor, Melvin A.; University, Harvard.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5: 170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英語).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語). 
  26. ^ 辭典檢視 [鴗 : ㄌㄧˋ].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中文(臺灣)). 
  27. ^   欽定盛京通志. 維基文庫. 
  28. ^ 28.0 28.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 
  29. ^ 李湜. 清宫鸟谱 第一版. Beijing: 紫禁城出版社. 2014-10: 348, 356—357. ISBN 978-7-5134-0620-8 (中文(中國大陸)). 
  30. ^ 小海; 夏雪.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 中信出版集團. 2019-07: 296—299. ISBN 978-7521703764 (中文(中國大陸)). 
  31. ^ 康熙字典羽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字典. [202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中文(臺灣)). 
  32. ^   本草綱目. 維基文庫. 
  33. ^ 董森堡. 翠鳥別名釣魚公. 金門縣金門日報社. 2014-03-17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中文(臺灣)). 
  34. ^ 34.0 34.1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35. ^ EURING | Longevity list. euring.org.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英語).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蕭木吉; 李政霖.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4-10: 246.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臺灣)).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Gardner, Ryan. Alcedo atthis (common kingfisher).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6) (英語).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Coward, T. A. (Thomas Alfred). The birds of the British Isles and their eggs. London ; New York: F. Warne. 1919: 284—287 [2023-08-21] (英語).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趙正階. 申桂蘭 , 編. 中国鸟类志 上卷 非雀形目.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713—714.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國大陸)). 
  40. ^ 40.0 40.1 Andersen, M.J.; McCullough, J.M.; Mauck III, W.M.; Smith, B.T.; Moyle, R.G. A phylogeny of kingfishers reveals an Indomalayan origin and elevated rates of diversification on oceanic island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17, 45 (2): 1–13. doi:10.1111/jbi.13139  (英語). 
  41. ^ Moyle, Robert G.; Fuchs, Jérôme; Pasquet, Eric; D. Marks, Ben. Feeding behavior, toe count,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alcedinine kingfishers (Alcedininae).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07-05, 38 (3): 317—326 [2023-09-04]. doi:10.1111/J.2007.0908-8857.0392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4) (英語). 
  42. ^ 42.0 42.1 Ali, Sálim.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together with those of Nepal, Sikkim, Bhutan and Ceylon . Bomba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74—78 [2023-08-21] (英語). 
  43. ^ 43.0 43.1 43.2 43.3 Heinzel, Hermann; Fitter, Richard; Parslow, John. Birds of Britain and Europe with North Africa the Middle East  Completely redesigned, repainted, rewritten, rev. and updated 1995. Repr. with text rev.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5: 220 [2023-08-19]. ISBN 9780002198943 (英語). 
  44. ^ Linné, Carl von; Gmelin, Johann Friedrich; Beer, Georg Emanue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 13. Impensis Georg. Emanuel. Beer. 1788: 450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拉丁語). 
  45.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Opinions and declarations rend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8. the International Trust for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1955: 167–178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英語). 
  46. ^ Kleinschmidt, Otto. Alcedo ispida, var. taprobana Kleinschm. Reichenow, Anton (編). Ornithologische Monatsberichte. Verlag von R. Friedländer & Sohn. 1894: 126—127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德語). 
  47. ^ 47.0 47.1 Sharpe, Richard Bowdler. Family ALCEDINIÆ. British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編). Catalogue of the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7. 1892: 151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8) (英語). 
  48. ^ Lesson, R. P. Histoire naturelle générale et particulière des mammifères et des oiseaux découverts depuis la mort de Buffon. Pourrat. 1836: 345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8) (法語). 
  49. ^ Rothschild, Walter; Hartert, Walter Ernst Johann Otto. Further contributions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ornis of the Solomon Islands. British Natural History Museum; Zoological Museum (編). Novitates zoologicae : a journal of zoolog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ring Museum. Zoological Museum. 1905: 255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英語).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Lovegrove, Roger; Williams, Graham; Williams, Iolo Aneurin. Birds in Wales. London: T. & A. D. Poyser. 1994: 236-237. ISBN 9780856610691 (英語). 
  51. ^ 51.0 51.1 51.2 Robson, Craig.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South-East Asia . London: New Holland. 2011: 380 [2023-08-21]. ISBN 978-1-78009-049-8 (英語). 
  52. ^ García, José Antonio; Hernández, M. Ángeles; Nunes, Luisa; Sánchez-Sastre, Luis Fernando; Casanueva, Patricia; Campos, Francisco. Predation by the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of non-native fish species during the winter. Bird Study. 2022-10-02, 69 (3-4): 97–102 [2023-10-04]. ISSN 0006-3657. doi:10.1080/00063657.2022.21624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英語). 
  53. ^ 53.0 53.1 Čech, Martin; Čech, Pavel. Non-fish prey in the diet of an exclusive fish-eater: the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Bird Study. 2015-10-02, 62 (4): 457–465 [2023-10-04]. ISSN 0006-3657. doi:10.1080/00063657.2015.10736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英語). 
  54. ^ Vilches, Antonio; Arizaga, Juan; Salvo, Ixai; Miranda, Rafael.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ater depth and bottom color on the Common kingfisher's foraging performance. Behavioural Processes. 2013-09-01, 98: 25–30 [2023-10-04]. ISSN 0376-6357. doi:10.1016/j.beproc.2013.04.012. 
  55. ^ Rubáčová, Lucia Turčoková; Čech, Pavel; Melišková, Mária; Balážová, Mária. The length of breeding season in two populations of the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PDF). Sylvia. 2020-12, 56: 39–48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04) (英語及捷克語). 
  56. ^ Vilches1, Antonio; Miranda1, Rafael; Arizaga, Juan; Galicia, David. Habitat selection by breeding Common Kingfishers (Alcedo atthis L.) in rivers from Northern Iberia. Annales de Limnologi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mnology. 2012-01, 48 (3): 289–294 [2023-10-04]. ISSN 0003-4088. doi:10.1051/limn/2012020 (英語). 
  57. ^ Vilches, Antonio; Miranda, Rafael; Arizaga, Juan. Does the commo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select the most energetic fish prey? (PDF). Ornis Fennica. 2019-01, 96 (1): 33–40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17) (英語). 
  58. ^ 58.0 58.1 58.2 58.3 廖靜蕙. 重返台灣河川 小小翠鳥要成家. 環境資訊中心. 2014-09-10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中文(繁體)). 
  59. ^ 59.0 59.1 Vilches, A.; Arizaga, J.; Miranda, R.; Ibbotson, A. Impact of Common Kingfisher on a salmon population during the nestling period in southern England.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f Aquatic Ecosystems. 2013, (410): 03 [2023-10-04]. ISSN 1961-9502. doi:10.1051/kmae/20130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英語). 
  60. ^ 莫凌; 吳江平; 張雲; 邢巧; 林彰文; 羅孝俊; 麥碧嫻. 电子垃圾拆解地翠鸟对多氯联苯的累积及风险评估. 生態毒理學報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6, 11 (2): 155—162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中文(中國大陸)). 
  61. ^ Kingfisher Bird Facts | Alcedo Atthis. The RSPB.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0) (英語). 
  62. ^ Musseau, Raphaël; Bastianelli, Melina; Bely, Clementine; Rousselle, Céline; Dehorter, Olivier. Using miniaturized GPS archival tags to assess home range features of a small plunge-diving bird: the European Kingfisher (Alcedo atthis). Avian Research. 2021-06-10, 12 (1): 30 [2023-10-04]. ISSN 2053-7166. doi:10.1186/s40657-021-0026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63.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lcedo atthis (Europe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1: e.T22683027A166217110. [2023-10-04]. doi:10.2305/IUCN.UK.2021-3.RLTS.T22683027A166217110.en . 
  64.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发布调整后的三有名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居政府網. 2023-06-30 [202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65. ^   銜魚翠鳥. 維基文庫. 
  66. ^ 馬曉亮. 漢代翠鳥銅飾研究. 考古 Archaeology. 2011, (9): 82—88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中文(中國大陸)). 
  67. ^ 80隻翠鳥製「點翠頭面」 國光劇團:用綢免拔毛. ETtoday. 2015-04-29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中文(臺灣)). 
  68. ^ halcyon days. 劍橋詞典. [202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3). 
  69. ^ 69.0 69.1 69.2 69.3 McDowell, Robert. A Bird for All Seasons: Kingfishers. Belfast Local Group. 2022-11-09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英語). 
  70. ^ 70.0 70.1 Mo, Ling; Wu, Jiang-Ping; Luo, Xiao-Jun; Li, Ke-Lin; Peng, Ying; Feng, An-Hong; Zhang, Qiang; Zou, Fa-Sheng; Mai, Bi-Xian. Using the kingfisher ( Alcedo atthis ) as a bioindicator of PCBs and PBDEs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China: PCB and PBDE contamination in a biosphere reserve, China.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13-05 [2023-10-04]. doi:10.1002/etc.2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英語). 
  71. ^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Fifth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Springer. 2003: 673 [2023-08-21]. ISBN 9783540002383 (英語). 

延伸閱讀

編輯
  • Cramp, Stanley (編). Alcedo atthis Kingfisher.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Volume IV: Terns to Woodpeck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711—723. ISBN 0-19-857507-6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