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托·皮諾契特

智利前总统、独裁者

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 [awˈɣusto pinoˈʃe(t)];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前智利總統智利軍事獨裁者智利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統,統治智利長達16年,並在下台後繼續擔任陸軍總司令直至1998年。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
Augusto Pinochet
皮諾切特官方肖像(1974年)
智利 第30任智利總統
任期
1974年12月17日—1990年3月11日
前任薩爾瓦多·阿連德
繼任帕特里西奧·艾爾溫
智利 智利軍政府主席
任期
1973年9月11日—1981年3月11日
前任薩爾瓦多·阿連德智利總統
繼任何塞·托里維奧·梅里諾
智利 智利陸軍總司令英語Chilean Army
任期
1973年8月23日—1998年3月11日
總統
前任卡洛斯·普拉茨
繼任里卡多·伊祖列塔
智利 智利終身參議員
任期
1998年3月11日—2002年7月4日
選區(前總統)
個人資料
出生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
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

(1915-11-25)1915年11月25日
智利 智利瓦爾帕萊索
逝世2006年12月10日(2006歲—12—10)(91歲)
智利 智利聖地亞哥
國籍 智利
配偶露西婭·西里亞特(1943年成婚,2006年夫故)
母校智利軍事學院
職業
  • 軍官
  • 政治人物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智利
服役Coat of arms of Chile 智利陸軍
服役時間1931年–1998年
軍銜Insignia of a Captain General of the Chilean Army 大元帥
指揮「埃斯梅拉達」軍團
第二陸軍師
第六陸軍師
駐聖地亞哥軍隊
Coat of arms of Chile 智利陸軍
參戰

1973年,皮諾切特在美國支持下發動了流血政變,推翻了民選左翼總統阿連德,建立右翼軍政府。任內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使智利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時殘酷打擊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及共產主義支持者,數萬人稱他們遭到了皮諾切特政府的酷刑折磨。

皮諾切特的功過受到爭議,支持者認為他使用強而有力的手段阻止了共產主義在國內的蔓延,並同曼努埃爾·羅德里格斯愛國陣線革命左翼運動之類的左翼激進組織作了鬥爭,執行了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政策,為智利經濟的20年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反對者則認為,皮諾切特破壞了智利民主政治,依靠政變非法奪取了當時阿連德左翼執政,並實行軍事獨裁,導致智利的人權和民主大幅倒退,另外他還實行了導致數千名反對者死傷的國家恐怖主義政策[1]

早年生涯

編輯

1915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出生於智利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1933年,他進入軍校學習。1937年,以少尉軍銜畢業成為步兵。1939年,晉升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學校學習。1943年1月30日,同露西婭·西里亞特結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諾切特進入戰爭研究所。作為該所最年輕的軍官,他尚有任務需要執行,次年才真正開始在研究所的學習。1951年,他獲得了參謀長的職務,回到軍校教書,他同時在戰爭研究所做助教,講授軍事地理學地緣政治學的課程。另外他還積極參與學術刊物《百鷹》(Cien águilas)的編輯。

1953年,他晉升至少校。隨後回到聖地亞哥接受了戰爭研究所教授職位的任命。後又進入智利大學法學院學習。

1956年,皮諾切特與一群年輕的軍官同時被選中,與厄瓜多爾戰爭研究所進行合作項目。他不得不因此放棄了法學的學業。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於地緣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和情報學的研究。

1959年末,皮諾切特回國,進入陸軍第一師總部。1960年,他被任命為「埃斯莫拉爾達」軍團司令。由於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為戰爭研究所副所長。

1968年,他出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年底擢升為準將,出任第六師師長。

1971年1月,皮諾切特任聖地亞哥駐軍司令,晉升為少將。1972年,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國內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切特出任智利陸軍總司令。

奪權和掌權 (1973-1990)

編輯
 
1973年的皮諾切特 (圖中左三)
 
皮諾契特軍政府的行政與軍事中心-舊國防部大樓
 
圖片顯示1974年12月17日皮諾切特的總統就職典禮,背景顯示智利獨立的1810年,與皮諾切特政變的1973年
 
1977年的皮諾切特
 
1982年的皮諾切特

1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指揮軍隊包圍總統府,殺害左翼社會主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隨即皮諾切特建立軍政府,中止執行憲法,解散國會,執行嚴厲的言論檢查,取締所有政黨,暫停一切政治活動。根據近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解密資料,皮諾切特的行為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軍政府對左翼政治活動的鎮壓導致至少約3,000人被殺或失蹤,超過27,000人遭監禁或拷打,其中許多人被迫流亡國外。叛變的智利空軍轟炸了陸軍部隊包圍的總統府。普遍認為阿連德是用一把AK-47步槍自殺的。真相仍存爭議。

政變後建立的軍政府由陸軍代表——皮諾切特和海軍空軍憲兵各一名代表組成,以皮諾切特為首。原本計劃由這四人輪流領導,但是,之後皮諾切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軍政府立即開始對左翼支持者進行鎮壓及清洗,數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殺害。接下去的3年裡有數千人遭監禁和拷打,超過3,000人遇害。皮諾切特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造成了國際影響,包括大量的「失蹤」人口。軍政府還一度解散國會和暫停憲法。[2]

皮諾切特在其傳記中稱自己為政變的領導者,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憲兵達成了政變計劃。近年來,有當時的高級軍官指出皮諾切特只是在政變計劃進行前幾天勉強介入其中,而且在政變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的領導。

1973年9月11日,軍政府上台後,皮諾切特鞏固了自己的唯一領導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諾切特自任智利最高領導人。1974年12月17日,皮諾切特自任總統,任期六年[3]。他的軍銜也提升到「大元帥」,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腦和智利開國元勛得到過這一軍階。

軍政府中的空軍代表古斯塔沃·雷逐漸對皮諾切特的政策不滿。1978年7月24日,古斯塔沃·雷被逐出軍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間,智利與同處於軍事獨裁下的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起因是對於美洲大陸南端的三個小島:皮克頓島、倫諾克斯島和努埃瓦島的歸屬。由於同屬天主教國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兩國間的全面戰爭。這一爭議最終於1984年以和平友好條約的形式獲得解決。智利獲得了對爭議島嶼的主權。

經濟政策

編輯
 
智利(藍色)南美洲(灰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50-2008),皮諾切特上台後(1974-1990)智利的GDP增長情況。
 
智利(橙色)南美洲(藍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71-2007),皮諾切特上台後(1974-1990)智利的GDP增長情況。
 
智利(藍色)南美洲(橙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45-2003),皮諾切特上台後(1974-1990)智利的GDP增長情況。

皮諾切特上台後,立即採取了市場經濟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1975年3月,在米爾頓·弗里德曼訪問智利後,皮諾切特起用「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過的經濟學家,貨幣政策深受米爾頓·弗里德曼影響)來貫徹他的政策[4]

皮諾切特開創了智利經濟放鬆管制和私有化的紀元。他先後廢除了最低工資,取消了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這些政策的支持者們(尤其是弗里德曼)認為「智利奇蹟」是因此產生的(1970年-1990年,智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了35%),通膨率達至341%,貧窮率達到41%。反對者則指出,智利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40%。在皮諾切特當政的最後幾年,情況略有改善。1990年失業率降至7.8%。阿連德時期出現的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了補救。

由於受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80年代被其他拉美國家普遍稱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經濟保持了強勁且持久的增長。皮諾切特政府的經濟政策有三個主要目標:經濟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穩定通貨膨脹。1985年,智利政府開始了第二輪的私有化改革,它修改了之前的提高關稅政策,並賦予了中央銀行更大的權力。80年代中葉,智利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而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業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的平均GDP增長率達到了6.2%。[5]皮諾切特下台後,其繼任者均為中左派,但他們繼承了自由市場經濟政策。[6]

鎮壓異己

編輯

掌權後,皮諾切特對前左翼阿連德社會主義政府的殘餘支持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軍政府立即取締了所有左翼政黨。對被視為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同情者則採用暴力鎮壓,一些公開反對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諾切特當政17年間遇難人士的具體數目至今不詳。智利「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1991年發布的報告認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皮諾切特任內還熱衷於將反對他統治的政治犯帶上直升機並投入大海、沙漠、雪山、冰川甚至是火山口中;據2004年智利的一項庭審記錄,1973年至1976年間,至少有400名政治犯被捆綁在鐵軌鋼材上,並被智利陸軍的「美洲獅」直升機丟入太平洋,皮諾切特專用直升機的駕駛員安東尼奧·帕洛莫更是直接參與了上述行動。[7]

嚴刑拷打也是軍政府鎮壓異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萬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國外。2004年,「政治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遭到了軍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於軍人建政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稱他們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間遭到拘禁的)。

任內,智利頻繁發生騷亂與暴力襲擊,政局不穩。另有數次未遂暗殺,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劇了迫害的惡性循環。

智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在政變之前有長期且穩定的民主憲政史,自1925年起已定期舉行民主選舉,鮮見軍人干政。

1976年9月,智利形勢引起了國際關注,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阿連德政府內閣成員奧蘭多·萊特列爾(Orlando Letelier)在華盛頓特區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對外關係

編輯
 

皮諾切特軍政權在建立之初便立即與古巴北越北韓等共產主義國家斷絕了自阿連德時期建立起的外交關係;不過,皮諾切特政權並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斷絕邦交。[8]當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均先後進入右翼反共軍事獨裁政府。六國制定了「兀鷹行動」,旨在打擊同盟國中的左翼馬克思主義「顛覆分子」、游擊隊和他們的同情者。隨着這些獨裁政權的相繼垮台,更多細節泄露出來。該計劃遂被廣泛批評為國家恐怖主義。但軍政府仍辯稱是為了應對各自國家內游擊隊的武裝顛覆行動。

因與阿根廷同樣存在領土爭端,智利是福克蘭戰爭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國家,這使智利與當時英國戴卓爾夫人政府關係密切。在任期間,羅納德·雷根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美國政府默許了皮諾切特政權,並提供了物資支持。

公投通過新憲法

編輯

1980年,在一場被嚴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過渡憲法條款獲得75%的支持率而通過。條文規定,1988年10月5日將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切特新一屆8年任期。憲法法庭裁定,這場公民投票必須嚴格按照選舉法組織。相關規定包括:所有選項(這場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對」兩項)將獲得同等的不間斷的電視宣傳時段,所有電視頻道都將同時轉播這些宣傳內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傳。新憲法在一次普遍認為是「不規範、不民主」的公民投票中獲得通過。新憲法規定,1989年進行等額選舉的總統大選,1990年還政於民。

1988年公投及離任

編輯
 
1988年智利公投聖地亞哥慶祝的人群。

1983年5月,反對派和勞工運動組織了示威和罷工。政府對此進行了武裝鎮壓。1986年,安全部門發現了被取締的智利共產黨的武裝組織曼努埃爾·羅德里格斯愛國陣線走私的80噸武器,這一行動被古巴情報部門暗中監視,蘇聯東德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於FPMR發動的一起針對皮諾切特的未遂暗殺。皮諾切特在暗殺中僅受輕傷,但他的5名保鏢身亡。

1985年,3名智利共產黨武裝分子遭軍警殺害,導致軍政府成員塞薩爾·門多薩將軍辭職。

1988年,反對派人民團結聯盟領導人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呼籲選民投反對票,並要求皮諾切特對所有「失蹤」人口負責。政府聲稱投反對票就意味着回到左派執政的混亂中,試圖向選民灌輸恐懼。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反對票56%,贊成票44%。皮諾切特在公投中失利,被迫同意交權。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總統選舉英語1989 Chilean general election,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同時舉行。中間偏左基督教民主黨帕特里西奧·埃爾文獲勝,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1990年3月11日,皮諾切特離任。

根據1980年憲法,他可以在智利參議院獲得終身參議員席位。皮諾切特卸任後,仍保留軍隊總司令的職務至1998年。皮諾切特於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陸軍總司令職務,繼續掌握軍權。同時憲法還規定,在任6年以上的總統可以獲任終身參議員。皮諾切特因這一職位獲得司法豁免權。

離任後

編輯

軟禁經歷

編輯
 
1995年的皮諾契特

1998年10月,皮諾切特卸任陸軍總司令後前往英國就醫。出國治病期間,遭西班牙法庭發出國際逮捕令,於英國倫敦被捕並被軟禁西班牙法庭發出傳票,將其拘禁在家中逾一年。後來英國上議院宣布此拘捕為非法,皮諾切特獲得釋放回到智利[9]

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諾切特因為血管痴呆症不適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權的指控,他隨即放棄在參議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他具有接受審判的能力。同年12月他遭到多項罪名的起訴。

海外賬戶

編輯

2004年7月15日,美國參議院的調查委員會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發表了關於里格斯銀行英語Riggs Bank(Riggs Bank)的報告,該銀行協助皮諾切特,掌管其財產中的4至8百萬美元。根據這份報告,里格斯銀行為皮諾切特洗錢,設置離岸空殼公司

司法行動

編輯

2005年12月,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諾切特的健康適合接受1975年哥倫布行動西班牙語Operación Colombo中六名政治反對者失蹤案件的審訊。[10]

去世

編輯
 
皮諾切特的葬禮
 
皮諾切特的支持者

2006年12月3日,皮諾切特因突發急性心肌梗塞肺氣腫送往聖地亞哥軍醫院西班牙語Hospital Militar de Santiago接受治療。10日14點15分,皮諾切特在該醫院病亡,終年91歲。[11]消息在聖地亞哥引發騷亂,多人被捕。[12]12月12日,皮諾切特的葬禮在聖地亞哥軍事學校舉行,數萬人參加了葬禮。智利國防部長布蘭洛特代表政府出席了皮諾切特的葬禮,智利陸軍總司令奧斯卡·伊蘇列塔西班牙語Oscar Izurieta Ferrer在葬禮上發表講話說:「皮諾切特是在國家處於最嚴重危機的時候承擔起領導國家的職責,他當時確信沒有其他辦法能使國家擺脫危機。」[13]

皮諾契特的遺體最後火化,安葬於他生前最喜愛的夏季行館Los Boldos」莊園內的小教堂地下。[14]

改編電影

編輯

傑米·瓦德爾英語Jaime Vadell在2023年黑色幽默電影《伯爵》中扮演匹諾切特,匹諾切特在片中是一個250歲的法國吸血鬼。

榮譽和獎項

編輯
  • 智利總統(1974年-1990年)
  • 智利紅十字會名譽主席
  • 軍事星(服務10年)
  • 軍事優點(服務20年)
  • 軍功大星(服務30年)
  • 密涅瓦獎章(軍校本科課程)

參見

編輯
電影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hi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 <世界文明史後篇> P513起
  2. ^ Associated Press in Santiago. Former Chilean army chief charged over 1973 killing of activists. The Guardian. 2016-07-08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3. ^ 皮諾切特的总统就職典禮.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4. ^ 何國世 <智利史> P207
  5. ^ Barry Bosworth, Rudiger Dornbusch, Raúl Labán. The Chilean Economy: Policy Lessons and Challeng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4. ISBN 0-8157-1045-3 p.1-3, 9
  6. ^ Thomas M. Leonard. Encyclopedia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Routledge. ISBN 1-57958-388-1 p. 322
  7. ^ 王洋. 皮诺切特接受采访坦言对独裁并无悔意. 新浪. 新華社. 2003-11-28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8. ^ 黃志良. 南美大陆第一面五星红旗——忆中智建交的前前后后. 世界知識. 2000年, (23): 36–38 [202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9. ^ 何國世 <智利史> P201
  10. ^ 智利法院裁定皮诺切特适合受审.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2). 
  11. ^ 智利前军政府领导人皮诺切特逝世. 新華網.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2). 
  12. ^ 皮诺切特去世消息在智利首都引发骚乱. 新華網. [2006-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 
  13. ^ 皮诺切特葬礼在智利首都举行. 新華網. [200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 
  14. ^ Especial: 10 años de la muerte de Pinochet. t13.cl.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外部連結

編輯
官銜
前任:
薩爾瓦多·阿連德
 
智利總統

1974年–1990年
繼任:
帕特里西奧·艾爾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