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號航空母艦 (CVN-65)
企業號航空母艦(英語:USS Enterprise,舷號CVN-65,中文也常被意譯為進取號或勇往號,綽號大E(Big E)[1]),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及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唯一一艘建成的企業級航空母艦。企業號是美軍第八艘以企業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俘獲並更名的一艘英國單桅縱帆船。
企業 USS Enterprise CVN-65 | |
---|---|
概觀 | |
艦種 | 航空母艦 |
擁有國 | 美國 |
母港 | 諾福克海軍基地 |
艦級 | 企業級航空母艦(首艦) |
前型 | 小鷹級航空母艦 |
次型 |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
製造廠 | 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 |
動工 | 1958年2月4日 |
下水 | 1960年9月24日 |
服役 | 1961年11月25日 |
退役 | 2012年12月1日 |
結局 | 拆解中 |
除籍 | 2017年2月3日 |
綽號 | 大E(Big E)[1] |
技術數據 | |
滿載排水量 | 93,284長噸(94,781公噸)[2] |
全長 | 整體:1,123呎 水線:1,040呎 |
全寬 | 整體:255呎 水線:133呎 |
吃水 | 39呎 |
動力 | 8座A2W核反應爐 16座2,500千瓦發電輪機 4座1,00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
功率 | 280,000軸馬力 |
最高速度 | 超過33節 |
續航距離 | 接近無限 |
乘員 | 超過5,000人 |
武器裝備 | AN/SPS-48對空搜索雷達 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 AN/SLQ-32電子反制系統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2座RIM-7海麻雀飛彈 2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2座RIM-116滾體飛彈 |
裝甲 | 裝甲帶:8吋鋁 裝甲飛行甲板、機庫、彈藥庫及反應爐 |
艦載機 | 85架 |
其它 | 4座升降台 4座C13蒸氣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3] |
企業號在1958年開始建造,在1960年下水,最後於1961年服役。不久企業號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封鎖古巴海域,然後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曾在不補充燃料的情況下環球航行一圈。1965年企業號由大西洋調往太平洋艦隊,先後七次派往參與越戰,並在戰爭結束前夕參與西貢市常風行動的撤僑行動。除大型戰爭外,企業號也參與冷戰時期多場地緣政治事件,包括1963年復興黨於伊拉克及敘利亞軍變奪權後到黎巴嫩戒備、1971年印巴戰爭時開往印度外海宣示力量、普韋布洛號扣留事件及EC-121擊落事件發生後到北韓外海巡弋、向烏干達總統「蘇格蘭王」伊迪·阿敏施壓、參與環太平洋演習、拯救越南船民、到北太平洋向蘇聯示威、1986年在利比亞攔截蘇聯飛機、於兩伊戰爭期間護衛進出波斯灣的油輪、與伊朗海軍交戰以及介入菲律賓政變等等,其足跡遍佈全球。
踏入1990年代,企業號調回大西洋,並在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執勤。期間企業號曾派往亞得里亞海,到發生種族屠殺的前南斯拉夫地區支援北約維和部隊;又曾介入伊拉克的庫爾德內戰,在沙漠打擊行動及沙漠之狐行動空襲伊拉克的軍事據點。1990年代末,企業號開始參與南方守望行動,並在2001年九一一襲擊後率先參與持久自由行動及阿富汗戰爭。踏入21世紀,企業號在伊朗核問題上扮演美國的外交施壓角色,亦曾應對索馬里海盜問題。
企業號在美國海軍服役51年,是海軍在役最長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在2012年12月1日舉行退役儀式,由於移除核反應爐時必須先拆解大面積艦體,再加上保留艦島的成本過高,故此海軍將會把企業號全艦拆解,而不保留作博物館艦。在企業號的退役典禮上,美國海軍部長宣佈將籌建中的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為承傳。2017年2月3日,企業號正式從海軍退役除籍,預備全面拆解。下一艘企業號航空母艦預計於2025年開始服役。
建造、古巴導彈危機及大西洋服役
編輯企業號在1958年2月4日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開始建造,在1960年9月24日下水,由時任美國海軍部長威廉·法蘭克(William B. Franke)夫人擲瓶。1961年11月25日,企業號正式服役,並在次月編入美國大西洋艦隊。[4]
1962年1月12日,企業號到外海訓練飛行員,稍後編為水星-大力神6號的海面救援艦。由於太空船發射日期延遲,企業號最終要返回諾福克海軍基地預備試航,而救援艦則改由蘭道夫號航空母艦負責。2月5日企業號到加勒比海試航訓練,途經梅港及關塔那摩灣,並試飛A-5攻擊機,於4月8日返抵諾福克。企業號進入船塢檢修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與多名政要登艦檢閱。[4]
1962年6月19日,企業號再到外海訓練,並在7月4日美國國慶日到訪波士頓。接著企業號與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等參加大西洋艦隊年度演習,於7月12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首次遠洋巡航。[4]8月3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並先後到訪直布羅陀、康城、那不勒斯及蘇達灣(Souda Bay,位於克里特西北部),期間兩次與北約成員國海軍作聯合演習,而意大利總統安東尼奧·塞尼(Antonio Segni)亦曾登艦參觀。9月28日企業號於蘇達灣為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接替,在10月11日返抵諾福克。[5]
企業號返港後僅數日,甘迺迪於10月19日下令派海軍封鎖古巴,以阻止蘇聯建造導彈基地,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當日企業號即時前往加勒比海,在21日與艦隊會合,開始頻密派出機隊巡邏,在古巴外海設下封鎖線。26日,蘇聯拒絕停建導彈基地,而27日美國海軍向一艘潛艇投下警告性深水炸彈,幾乎令潛艇艦長發射核彈。數日後,美蘇之間達成秘密協議。蘇聯同意中止興建導彈基地,而美國則解除封鎖。危機方告結束。[6]11月21日甘迺迪公開宣佈解除封鎖,而企業號則在12月8日返抵諾福克。稍後企業號曾試飛A-6A攻擊機及E-2A預警機。[5][7]
1963年2月6日,企業號第二次前往地中海巡航,並先後到訪康城、雅典、巴勒莫、那不勒斯、科孚島、塔蘭托及羅德島。由於伊拉克及敘利亞先後發生齋戒月政變(Ramadan Revolution)及三月八日革命,復興黨以軍變執政,引發地區局勢緊張。企業號被派往地中海東部警備,並到訪貝魯特示警。稍後企業號回訪熱那亞、馬略卡島及巴塞羅那,與各北約成員國海軍交流,同時進行演習。8月24日企業號為獨立號接替,在9月4日返抵諾福克。接著企業號主要留在港口休整,或到近海訓練。[5][8][7]
1964年2月8日,企業號第三次前往地中海,並在22日接替返國的獨立號,然後如常與本國及北約海軍軍艦演習。由於塞浦路斯的希臘及土耳其族群衝突加劇,企業號在到訪伊斯坦堡後,轉到塞浦路斯外海警備一周,然後才回訪西地中海的康城、那不勒斯及熱那亞。5月13日,企業號與長堤號及班布里奇號兩艘核動力軍艦合組演習,預備進行代號海環行動(Operation Sea Orbit)的環球航行。7月29日企業號正式為福萊斯特號接替,然後在31日組成第1特遣艦隊,開始環球航行,而海狼號核潛艇則在稍後加入。艦隊先後駛過象牙海岸、南非好望角、肯亞、巴基斯坦、印尼、澳洲、紐西蘭、合恩角、阿根廷及巴西,與多國進行外交及軍事交流,包括與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航空母艦演習。10月3日企業號返抵諾福克,然後稍事休整。11月2日企業號進入船塢補充核燃料,同時進行各項翻修,包括增設綜合作戰情報系統及更換電子系統等。[9]
越戰及太平洋艦隊
編輯第二至第四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企業號要到1965年6月才翻修完畢。此時美國已擴大於越戰的軍事行動,首階段滾雷行動在3月開始,而針對老撾東南部胡志明小道的鋼虎行動(Operation Steel Tiger)在4月開始;針對北越地對空飛彈的鐵手行動(Operation Iron Hand)亦在8月開始。[10]然而,美軍的轟炸行動成效仍然有限,故海軍決定將企業號調入太平洋艦隊,以強化打擊力量。6月至10月期間,企業號留在近海試航及訓練,預備前往越南戰場。[11]
10月26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啟程前往西太平洋。11月20日企業號在馬六甲海峽外海接替獨立號,然後到蘇比克灣整裝。12月2日,企業號抵達南越外海的迪西站(Dixie Station),開始派飛機支援友軍,並轟炸邊和市外的越共游擊隊陣地。企業號也曾接待多名國內國外政客,觀摩航母艦上作業,當中包括南越總理阮高祺。[11][12]
12月16日,企業號轉到北面的洋基站,開始轟炸非軍事區的敵軍目標。22日企業號、提康德羅加號及小鷹號三艘航母作聯合攻擊,派出超過100架飛機,攻擊汪秘鎮(Uông Bí)的火力發電廠;該處的發電廠供應河內市約三分之一的電力,以及海防市接近全部電力。這也是美軍首次獲准攻擊北越工業設施。[10]三艦機隊分別在下午3時、3時30分及4時發動攻擊,企業號由北面進攻;提康德羅加號與小鷹號則由南面進攻。攻擊重創發電廠,使河內及海防電力供應銳減。[13]25日聖誕節,詹森下令美軍停止空襲非軍事區,以向北越釋出善意,重開停火談判;但北越卻於1966年1月4日斥之為假意。在這段時期,企業號回到南方迪西站執勤,並與漢考克號及提康德羅加號攻擊南越境內的越共陣地,在17日進入蘇比克灣稍作休整,最後於26日到訪香港。企業號的到訪一度引起北京政府及香港左派不滿。[10][11][12][14]
1966年2月1日,企業號離開香港,在4日返抵迪西站執勤。詹森在1月31日宣佈開始第三階段的滾雷行動,但仍局限於北越南部,並禁止攻擊北部的米格機場及工業設施,使北越可大量運輸各種防空炮、面對空飛彈及雷達設施到南方;美軍的飛機損失因此逐漸增多。[15]企業號先在9日及10日派出機隊,支援美國第一步兵師第一旅掃蕩平陽省的越共陣地(行動代號Operation Quick Kick IV)。接著企業號調回洋基站,先後空襲了清化市及榮市的軍事設施,以及北緯17度以北的越共運輸路線。然而強烈東北季候風使越南天氣惡劣,削弱空襲成效。23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25日抵達。菲律賓總統馬可斯在3月11日曾登艦參觀,而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則在14日兩國聯合防空演習時登艦檢閱。 [14][12]
3月16日企業號再次回到洋基站執勤,空襲北越運輸路線。由於天氣惡劣,再加上北越防空火力與日俱增,美國艦隊的空襲成效甚為有限,而折損卻相對大增。在16日至25日之間,企業號的第9航空團一共有六架飛機遭防空炮或地對空飛彈擊落。[14]針對日益增多的地對空飛彈,海軍開始為航空母艦飛機搭載AGM-45百舌烏反輻射飛彈,以協助摧毀地面飛彈發射台;又以混編機種的方式編組攻擊機隊,分配攻擊任務及目標,然後命各艘航空母艦一同出擊,以應付北越密集的防空飛彈。這些大型混合機隊攻擊任務亦稱為Alpha Strikes。[15]4月1日,詹森下令展開第四階段滾雷行動,將海空軍的執勤範圍再作劃分,但仍然禁止攻擊主要工業設施。[16]企業號在該星期集中空襲榮市的補給設施,然後於4月14日返抵蘇比克灣休整。[14][12]
4月22日,企業號回到越南外海,並再次空襲非軍事區及胡志明小道等地的補給路線,亦開始攻擊越共的河道運輸。稍後企業號一度轉到南方,空襲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越共據點。但不久美軍為集中艦隊打擊力量,決定將企業號、漢考克號、遊騎兵號四艘航母集中在洋基站,僅留下輔助攻擊航母無畏號於南面支援。[17]然而在惡劣天氣下,企業號等艦的攻擊仍備受限制。5月15日企業號返抵蘇比克灣,旋即要離港避風,到20日才得以入港短暫休整。[14][12]
5月23日,企業號又再返抵洋基站。針對北越大幅增加的水路運輸,企業號連日派飛機攻擊河道上的運輸艦隻,又猛烈空襲北越重要港口城市邊水。6月初企業號更獲准攻擊南定市的港口,以干擾海防市及河內市的補給。然而此類攻擊僅為特例,對北越的整體運輸影響不大。6月5日企業號離開越南,並在10日到蘇比克灣卸載武裝,預備返國。21日企業號穿越金門大橋,抵達新母港阿拉米達,稍後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塢翻修。在船塢期間,企業號重修了艦上四門彈射器,更新艦上航空設施,並安裝了RIM-7海麻雀飛彈。[14][12]
第四及第五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1966年9月初,企業號完成翻修,並開始在近海試航及訓練。艦上第9航空團也首次編組可在惡劣天氣執勤的A-6A攻擊機。11月19日企業號離開阿拉米達,第二次部署到越戰戰區。企業號途經珍珠港及蘇比克灣,在12月18日抵達洋基站作戰,開始空襲榮市及河靜市的鐵路、公路及其他補給設施。[14]
企業號重返戰場時,第四階段滾雷行動仍在進行,但美軍在6月底開始了POL攻擊行動,准許航母轟炸北越的儲油設施及工業設施;海軍與北越的米格機也有多次交火。[15]然而企業號僅參戰一周,詹森在25日聖誕節再次下令美軍停火48小時,並在1967年元旦作另一次48小時停火。[15][18]停火後企業號的A-6A攻擊開始在夜間及雨天出勤,並轟炸清化市、河靜市及寧平市周邊的鐵路設施,避過北越日間密集的防空火炮。1月16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再在稍後到訪馬尼拉。[19][12]
1967年2月1日,企業號回到洋基站作戰。由於空襲一直未能迫使北越重返談判,美軍再次計畫加強滾雷行動,並要求准許攻擊更多北越重要據點,以阻止北越從中國、柬埔寨及老撾等地獲得補給。[20][21]8日美軍開始為期48小時的越南春節停火令,並預定停火結束後開展第五階段滾雷行動。不過由於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13日訪問倫敦,詹森在權衡外交形勢後,在14日才批准行動開始。[22]企業號在24日率先空襲了河內及海防市外的火力發電廠,再在26日開始於紅河佈置水雷,以打擊北越補給線。[23][19]3月2日企業號返航蘇比克灣,再於14日轉抵香港休假,並停泊到青洲外海。[12]
3月22日,企業號重返洋基站作戰。詹森再批准美軍攻擊海防及河內更多目標,但禁止攻擊區繼續保留。[20]接著企業號先後空襲了海防外的海軍船塢、北江市的火力發電站及太原市的鋼鐵廠。執勤期間,南越將軍阮文紹、總理阮高祺及美國陸軍將領威廉·威斯特摩蘭曾登艦頒發軍獎。4月17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於19日抵達。[19][12]
4月29日,企業號回到前線執勤。艦隊在5月進一步增加飛機出擊數,去空襲北越多處目標;到5月底河內市中心附近的軍營亦首次遭美軍攻擊。不過空襲不久,華府重申河內市中心為禁止攻擊區。[21]企業號先後攻擊了北寧市郊的軍營、海防海軍船塢及北江一帶的火力發電廠與煉油廠,同時空襲了白馬市的米格基地。5月27日企業號到蘇比克灣休整,於29日抵達。[19][12]
6月5日,企業號返抵洋基站作戰。艦隊加倍空襲北越各地的補給路線,而企業號則先後空襲鴻基市及海陽市的鐵路系統,也攻擊過北越的防空飛彈發射台。20日企業號將部分武裝轉移到無畏號,然後啟程返國。稍後企業號途經蘇比克灣,於7月6日返抵阿拉米達,並進入船塢維修。9月企業號完成維修,留在近海試航訓練。[19][12]
春節攻勢及越南化時期
編輯1968年1月3日,企業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在19日先訪問佐世保。這是日本自廣島原爆及長崎原爆以來,首次有核動力軍艦進入日本港口;再加上日本當時的反戰呼聲高漲,又值學運及工潮頂峰,企業號的到訪便引起極大反感,佐世保市更出現大規模反美示威。[24][25]
企業號在1月23日離開佐世保,原訂前往越南戰場。然而同日北韓扣留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朝鮮半島局勢突趨緊張。企業號及正在休整的遊騎兵號隨即前往日本海戒備。然而北韓此舉意在分散美國兵力。29日美國對北越的三日春節停火令開始生效,同日北越放棄游擊戰,發動大規模的春節攻勢,試圖一舉攻陷南越。越南戰況隨即吃緊。[26][27]企業號要到2月16日才離開日本海,再途經蘇比克灣,於21日抵達洋基站執勤。接著企業號空襲了非軍事區的北越陣地,同時參與尼加拉瓜行動,集中支援溪生戰役的美軍陸戰隊,並攻擊清化、榮市及南北越各地的公路。2月26日,詹森批准攻擊河內港口。此時北越攻勢已開始崩潰;美軍亦因季候風轉趨強烈,使天氣惡劣,而要減少出擊,雙方再次談判停火。[28][29]3月13日,企業號的機隊更炸毀了海防市郊的鐵路及公路兩用橋。18日企業號離開前線,於20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25][12]
3月27日,企業號返抵洋基站作戰。31日詹森宣佈不再連任總統,並於同日命海空軍停止攻擊北緯20度以北的北越目標,僅可攻擊北越於南越的進攻部隊。提康德羅加號等隨即減少出擊,僅恢復鋼虎行動,攻擊老撾的胡志明小道補給線;同時空襲榮市的燃油設施及機庫。到4月3日,詹森進一步將禁止攻擊帶南移至北緯19度。[29]企業號在15日曾截擊北越一支運輸車隊,最後在24日再次到蘇比克灣休整。[25][12]
5月2日企業號又再回到洋基站。海軍此時集中打擊北越往南的補給線,又攻擊河靜省、榮市及演州縣(Diễn Châu)三地之間的北越軍據點,迫使北越逐步後撤。[30]企業號在5月8日掃蕩了榮市西北方的燃油及彈藥庫,次日企業號一架F-4B戰鬥機更擊落了一架米格-21,是第九航空團於越戰的首次空戰勝利。13日巴黎和談重開後,美軍的出擊數開始下降,而企業號則在20日前往蘇比克灣及香港休假。[31][25][12]
6月1日企業號回到洋基站執勤,並如常派飛機偵察海岸,攻擊北越補給線等等。艦隊飛機出擊數繼續因停戰和談而下降,而企業號在26日離開洋基站,啟程返國。7月18日企業號返抵母港阿拉米達,及後主要在美國西北海域及近岸訓練演習。[25][12]
越南化時期、復活節攻勢與美國停火
編輯1969年1月6日,企業號前往珍珠港訓練演習。14日早上8時19分,企業號正在夏威夷外海預備派出飛機之際,艦艉一架F-4戰鬥機掛載的四支蘇尼火箭遇熱爆炸,旋即點燃該架F-4的航空燃料,引發大火。1分鐘後,大火引爆F-4另一邊機翼的三支蘇尼火箭,炸穿飛行甲板,使火勢蔓延至下層甲板。不久六枚Mk 82 500磅炸彈接連爆炸,進一步加劇火勢。大火在三小時後方告撲滅,艦上一共有28人死亡,344人受傷,17架飛機受損,而另外15架飛機則報銷。[32]次日企業號旋即進入珍珠港船塢維修,直到3月4日才告完工。11日企業號啟程前往西太平洋,在31日開始在洋基站外海執勤。[25][12]
此時美國艦隊主要派飛機到到南越及柬埔寨執勤,偶爾亦派飛機到北越各地偵察。4月15日,北韓擊落美軍一架EC-121偵察機,造成31名美軍死亡,朝鮮半島局勢又再緊張,美國隨即派艦隊到北韓海面示威。16日企業號離開越南,並在黃海與提康德羅加號、大黃蜂號及遊騎兵號會合,作警戒巡邏。事件逐步降溫後,企業號先後到訪蘇比克灣及新加坡,在5月31日才回到洋基站執勤。由於新任總統尼克遜推行越南化政策,美軍正逐步淡出戰爭,海軍只派飛機攻擊胡志明小道,間中亦攻擊非軍事區附近的北越補給點,並可以在指定情況下向北越防空炮還火攻擊。6月18日企業號啟程返國,在7月2日返抵阿拉米達。接著企業號繞道合恩角,在8月12日進入東岸的紐波特紐斯船塢維修,並更換核燃料。[25][12]
1971年初企業號完成維修,在試航後回到母港阿拉米達,並換上第14航空團。稍作訓練後,6月11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途經珍珠港及蘇比克灣,在7月15日抵達洋基站,並如常派飛機到老撾作戰。12月印巴戰爭爆發,美國為表支持巴基斯坦,而派企業號到印度洋及安達曼海演習。[33]1972年1月25日企業號返航美國,在2月12日返抵阿拉米達。3月30日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但企業號仍舊留在本土近海訓練。[34][12]
1972年9月12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在10月3日開始在洋基站作戰。此時北越攻勢早被美軍第一階段後衞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 I)擊潰,但艦隊繼續空襲北越境內設施。12月11日至17日期間,企業號到香港休假;由於北越與美國談判破裂,尼克遜18日宣布開始第二階段後衛行動,加倍空襲北越,更大幅增派B-52轟炸機,連日轟炸河內及海防市內多處受嚴密防禦的據點。[35]企業號在19日回到洋基站作戰,除了在聖誕節短暫停火,其餘時間均派飛機轟炸北越工業設施。 [36]
1973年1月8日,基辛格與黎德壽在巴黎重開談判,而艦隊出擊數也隨之逐步降低,並在15日完全停止轟炸北越。企業號等改為派飛機到老撾及柬埔寨,空襲該處的共產黨游擊隊,而同月27日巴黎和平協約終於簽訂,美國與北越停火。2月5日企業號開始派飛機到東京灣掃雷,任務完成後又到訪新加坡,最後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空軍作聯合演習。5月28日企業號由蘇比克灣啟程返國,於6月12日返抵阿拉米達。8月2日企業號進入布雷默頓船塢維修改建,以搭載新式的F-14戰鬥機。 [37]
1974年1月20日,企業號離開船塢,留在近海訓練,並在3月先後試飛了F-14戰鬥機及S-3反潛機。到9月17日,企業號離開母港阿拉米達,先後到夏威夷及菲律賓演習,並在11月到香港休假。12月企業號短暫到南越外海執勤,在1975年1月到波斯灣巡航,並途經迪戈加西亞島。2月5日企業號到訪蒙巴薩,但不久毛里裘斯遭熱帶氣旋吹襲,企業號在12號轉抵路易港,並派員到陸上協助救災。2月底企業號回到西太平洋演習。[38][39]
1975年3月10日,北越派軍攻擊越南中央高地的要害邦美蜀市,而南越總統阮文紹卻在3月17日宣佈棄守中央高地,命南越軍隊後撤,使南越國境一夕之間無險可守。不久各處的南越軍隊開始潰散,而北越則乘勢加速向南突進;柬埔寨等地的共產勢力亦加速進攻政府軍。[40]由於東南亞的局勢已無法挽回,美國下令軍隊預備撤僑。3月28日至4月9日之間,企業號在南越外海戒備,然後為中途島號接替,到蘇比克灣休整。這使企業號錯過了12日撤走金邊人員的鷹遷行動(Operation Eagle Pull)。[39]
企業號在菲律賓休假時,漢考克號剛好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以騰出空間接載美國僑民及其他難民。結果企業號暫時接收了駐漢考克號的第21航空團,在4月15日回到越南外海。29日常風行動(Operation Frequent Wind)開始,美軍開始撤走西貢人員。漢考克號、中途島號及其他兩棲突擊艦不斷派直升機到西貢撤僑,而企業號及珊瑚海號則派戰機掩護,確保美軍撤退路線安全。這也是企業號的F-14戰鬥機首次參與的戰爭任務。4月30日早上,美軍最後一架直升機離開西貢,而北越坦克則在接近中午駛入統一宮。越戰至此正式結束。[39]
企業號在蘇比克灣卸載後,啟程返航阿拉米達,在5月20日抵達,然後留在近海訓練或船塢維修。[39]
印度洋及太平洋巡航
編輯1976年7月30日,企業號第八次前往西太平洋,並到訪珍珠港、蘇比克灣、香港及霍巴特,先後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及皇家澳洲海軍演習。1977年初企業號進入印度洋,並在2月19日到訪蒙巴薩。期間烏干達總統伊迪·阿敏下令禁止美國公民離開邊境,以報復大半年前美國默許以色列發動恩德培行動,營救於烏干達境內遭挾持的人質。企業號隨即離開與烏干達敵對的肯亞,在2月25日到烏干達外海警備,直到美國與烏干達在外交上解決危機後,才啟程返回西太平洋。3月28日企業號返抵母港阿拉米達,並留在近海訓練。[41][42]
1978年4月4日,企業號第九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並先參與該年度的環太平洋演習。接著企業號先後到訪蘇比克灣、香港、費利曼圖、及新加坡,並與皇家澳洲海軍演習。航行期間,企業號曾在南中國海救起越南船民,亦多次遭遇蘇聯偵察艦隻及飛機。9月中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在沖繩海域作兩棲登陸演習後,啟程返回美國,於10月30日返抵阿拉米達,然後留在近海訓練。[43]1979年1月,企業號進入布雷默頓海軍船塢,進行維期36個月的大修,當中包括更換原有的相位陣列雷達、維修核反應爐、更新通訊設備等等。[44]
1982年2月2日,企業號完成維修,開始在近海試航訓練,並換駐第11航空團。9月1日企業號第10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但先到阿留申群島與中途島號航空母艦會合,作聯合演習。這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派出多艘航空母艦到該處演習。為表抗議,蘇聯即時舉行反演習,派轟炸機模擬空襲海上的兩支航空母艦編隊。[45]演習後企業號途經日本海、蘇比克灣及新加坡,並前往印度洋,期間再次救起小量越南船民。企業號在11月初到訪蒙巴薩,改到北阿拉伯海巡航,在1983年初回到西太平洋,並先後到訪香港及佐世保。是次到訪佐世保再未出現大規模反美示威。3月底到4月初,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及珊瑚海號會合,在西北太平洋作聯合演習,最後在4月28日返抵阿拉米達。[46]
1984年5月30日,企業號第11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並再次參與環太平洋演習。稍後企業號途經蘇比克灣及香港,在8月24日接替返國的美利堅號,開始在北阿拉伯海巡航,為兩伊戰爭一事戒備。11月5日企業號返航西太平洋,在偵察越南金蘭灣的蘇聯基地後,於12日進入蘇比克灣休整。19日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及卡爾文森號在日本海演習,最後在12月20日返抵阿拉米達。[47]整個1985年,企業號均留在近海訓練演習。11月2日企業號演習期間觸礁受損,而要回到船塢維修。[48]
1986年1月13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巡航,並在2月17日進入蘇比克灣。同月25日菲律賓爆發人民力量革命,總統馬可斯被推翻下台,並流亡美國。企業號延長在蘇比克灣停留時間,以宣示力量。3月初企業號途經新加坡,到印度洋與巴基斯坦海軍演習,期間企業號曾遭正在演習的印度海軍飛機偵察,而蘇聯偵察部隊則緊接而來。在卡拉奇停泊後,企業號前往阿拉伯海及阿曼灣巡航,並以馬西拉島為執勤期間的休整站。4月15日大西洋艦隊兩艘航母空襲利比亞,企業號先留在亞丁灣戒備,然後在29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前往利比亞外海。這是企業號22年來首次返回地中海。稍後企業號主要攔截從利比亞升空的蘇聯飛機,並先後到訪那不勒斯、土倫及西西里奧古斯塔港。6月25日企業號啟程返回美國西岸,先後途徑直布羅陀、好望角、澳洲珀斯、蘇比克灣及珍珠港,最後在8月13日返抵阿拉米達,並進入船塢維修。[49]
1987年,企業號大部分時間均在西岸訓練演習,並在8月參與西雅圖每年舉辦的海洋節。10月25日,企業號再到阿拉斯加外海演習,於11月24日返抵阿拉米達。由於卡爾文森號在1月曾進入白令海峽,是次演習再次引起蘇聯抗議。[50][51]
1988年1月5日,企業號第13次前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巡航,後與菲律賓、印尼及新加坡海軍演習。2月企業號到北阿拉伯海,與法國海軍克列孟梭號航空母艦一同執勤。其時伊拉克及伊朗經常攻擊波斯灣的油輪,企業號參與摯誠意志行動(Operation Earnest Will),協助保護懸掛美國旗幟的油輪,並多次攔截伊朗船隻及蘇聯飛機。4月14日美國海軍導彈護衛艦羅伯特號(Samuel B. Roberts, FFG-58)遭伊朗水雷重創,為報復損失,18日美軍發動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進攻伊朗軍隊駐紮的兩座鑽油台,而企業號則派飛機作空中支援。伊朗先後派出護衛艦、快艇及F-4戰鬥機應戰,雙方水面軍艦在海上交火,並以反艦導彈互相攻擊。企業號的A-6攻擊機先與斯特勞斯號驅逐艦擊沉了薩漢德號護衛艦(Sahand, سهند),再重創撒巴蘭號護衛艦(Sabalan, سبلان)。為免事態失控,艦隊在擊傷撒巴蘭號後撤退,恢復護航任務。5月18日企業號為福萊斯特號接替,返回西太平洋,並到訪蘇比克灣、香港及釜山。6月23日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再到阿拉斯加演習,在28日到西雅圖休整,最後於7月3日返抵阿拉米達。[52]
1989年9月17日,企業號最後一次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然後調回大西洋艦隊。10月中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新澤西號戰艦及密蘇里號戰艦合組,先後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及南韓海軍演習,然後到訪香港及菲律賓。同年12月菲律賓再發生政變,在阿基諾夫人的請求下,老布殊派企業號及中途島號到菲律賓外海戒備,並派戰機封鎖叛軍控制的機場,使政變迅即瓦解。接著企業號到訪新加坡及芭堤雅,然後到北阿拉伯海參與護航行動。1990年2月企業號離開阿拉伯海,繞道南大西洋及里約熱內盧,在3月16日進入諾福克軍港。[53]
1991年1月1日,企業號進入紐波特紐斯船塢作現代化改修,並第三次補充核燃料。這使企業號錯過同年爆發的波斯灣戰爭。[54]
大西洋艦隊與中東衝突
編輯1994年9月27日,企業號完成維修,留在近海試航訓練,並換上第17航空團。[55]要到1996年6月28日,企業號才再次部署外海,前往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巡航,並在7月中派飛機到波斯尼亞執勤,以履行波斯尼亞戰爭的岱頓停火協定,由北約維和部隊監督停火。接著企業號到訪馬略卡島、康城、蘇達灣及羅得島,在9月15日橫越蘇伊士運河,進入阿拉伯海。其時伊拉克正受庫爾德內戰波及,美軍在9月3日發動沙漠打擊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rike),派卡爾文森號戰鬥群攻擊伊拉克多處軍事據點,試圖迫使薩達姆撤走圍攻艾比爾的軍隊。企業號自9月到11月開始參與南方守望行動,以維繫聯合國設下的禁飛區。11月25日企業號啟程返國,並途經那不勒斯,最後於12月20日返抵諾福克。[56]1997年,企業號主要留在船塢維修。[57]
1998年11月6日,企業號搭載第3航空團,再次前往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巡航,在19日橫越蘇伊士運河,然後於23日接替艾森豪號航空母艦,參與南方守望行動。12月16日,美國以薩達姆違反聯合國安理會687號決議,發動沙漠之狐行動,轟炸伊拉克多處軍事設施。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在16日至19日參與空襲,然後恢復南方守望行動。12月底企業號返回地中海,並先後到訪蘇達灣、安塔利亞、利佛諾及第里雅斯特。期間科索沃再有阿爾巴尼亞人遭塞爾維亞人屠殺,企業號進入亞得里亞海巡航,到1999年3月18日才回到阿拉伯海執勤。4月12日企業號啟程返國,於6月20日返抵諾福克,再次進入船塢維修。整個2000年,企業號均留在近海訓練。[58]
反恐戰爭及地區危機
編輯2001年4月25日,企業號搭載第8航空團,前往大西洋及阿拉伯海執勤。稍後企業號到訪馬略卡島、康城、那不勒斯、英國樸茨茅夫、里斯本及羅得島,並曾與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演習。8月企業號進入阿拉伯海,接替返國的星座號,開始執行南方守望行動。8月25日企業號到訪杜拜的捷貝阿里港(Jebel Ali),留在波斯灣執勤。9月10日企業號離開霍爾木茲海峽,預備經好望角返回諾福克。[59]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九一一恐怖襲擊。企業號聞訊後即時調頭,立即趕往巴基斯坦100哩外海,恢復南方守望行動,為第一艘抵達該處的美國軍艦。9月16日企業號為卡爾文森號接替,旋即調往北阿拉伯海待戰。10月6日美國持久自由行動開始,阿富汗戰爭爆發。企業號開始晝夜派飛機轟炸塔利班據點,甲板飛行作業更曾持續36小時。25日企業號為羅斯福號接替,途經蘇達灣,在11月10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進入船塢維修。12月7日,總統小布殊在珍珠港事件60周年紀念日,到企業號發表演說,並展望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前景。[59][60]
2003年5月6日,企業號換駐第1航空團,開始在近海試航訓練。8月28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在10月13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再在22日進入霍爾木茲海峽,開始參與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此程也是F-14戰鬥機最後一次在艦上執勤。11月5日至15日,企業號參與了分解山脈行動(Operation Mountain Resolve),派飛機支援聯軍空降興都庫什山脈,並擊斃阿富汗伊斯蘭協會(Hezbi Islami)的武裝人員。16日至18日企業號又參與鐵鎚行動(Operation Iron Hammer),支援美軍於巴格達搜捕伊拉克游擊隊。12月21日企業號到巴林麥納瑪休假,在2004年2月初啟程返國,並途經那不勒斯,最後於2月29日返抵諾福克,再次進入船塢待命。[61]
2005年10月,企業號完成維修,再在近海試航訓練。到2006年5月2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並先後到訪斯普利特及蘇達灣。其時正值伊朗核問題惡化,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剛在4月11日宣佈伊朗成功提煉濃縮鈾,企業號的部署便引來媒體猜測。企業號在6月29日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開始支援伊拉克戰事。7月5日北韓試射多枚大浦洞二型飛彈,而企業號卻在6日離開阿拉伯海,前往闊別多時的西太平洋,並先後於7月18日及27日到訪釜山及香港。8月企業號到訪新加坡及吉隆坡,然後重返北阿拉伯海執勤。11月1日企業號返航美國,在7日到里斯本休假,最後於18日返抵諾福克。[62]
2007年7月7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先與北約海軍演習,然後到訪康城。8月1日企業號橫越蘇伊士運河,並在5日開始在阿拉伯海執勤。由於11月初美軍將所有F-15戰鬥機停飛,以全面檢查機件,避免發生解體事故,企業號的F/A-18戰鬥機一度暫代空軍出缺,為美軍提供對地密接支援。12月1日企業號啟程返國,在19日返抵諾福克。[62]
2008年4月11日,企業號進入紐波特紐斯船塢大修。由於企業號艦齡已高,維修費用不斷上升,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拉夫黑德最終向國會提案,將企業號的退役年期由2014年提前至2012年,使美國在福特號航空母艦下水前只有10艘在役航母。2009年10月國會兩院軍事委員會通過決議,准許企業號提早退役。[63]2010年4月19日,企業號終於完成維修,並留在近海試航訓練。是次維修比原計劃超時八個月,費用更高達六億五千五百萬(655,000,000)美金,超支達46%。[64]
2011年1月13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再前往阿拉伯海。此時中東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而利比亞內戰也一觸即發。企業號先後到訪里斯本及馬爾馬里斯港,在2月15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其時適逢伊朗宣佈將派軍艦橫越運河,前往敍利亞外海,企業號的動向一度引起傳媒猜測。2月18日美國一艘遊艇(艦名Quest)遭索馬里海盜挾持,海軍派企業號戰鬥群到場處理。當雙方人員在斯特雷號驅逐艦談判期間,斯特雷號突遭海盜發射火箭攻擊。艦隊即時派員登上遊艇,並與海盜駁火。最後美軍擊斃4人,其餘15人投降,4名美國人質安全獲救。稍後企業號主要在紅海、阿拉伯海及亞丁灣巡航,支援阿富汗戰事。至於隸屬其戰鬥群的巴里號驅逐艦,則在奧德賽黎明行動率先向利比亞發射導彈。6月24日企業號啟程返國,並途經蘇達灣及馬略卡島,於7月15日返抵諾福克。是次巡航企業號一共執行九次反海盜任務,並拘留了18人。11月25日,企業號舉行服役50周年生日會。[62][65]
2012年3月11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最後一次作遠洋巡航。這是企業號第24次部署到海外執勤。28日企業號到訪比雷埃夫斯,然後於4月4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在8日開始在北阿拉伯海執勤。此行企業號如常派飛機支援阿富汗美軍,並在波斯灣內巡航戒備。10月12日企業號啟程返國,途經那不勒斯,最後於11月4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退役。 [7][62]
退役及未來狀況
編輯企業號在2012年12月1日舉行退役儀式。退役後企業號將會卸除核燃料,同時移除核反應爐。由於海軍拆除核反應爐時,必須拆解機庫兩層甲板以下的大部分艦體,故此企業號肯定無法保留作博物館艦。[66][67][68]至於企業號的艦島建築,也因成本過高而無法保留。[69]在企業號的退役典禮上,美國海軍部長宣佈將籌建中的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為承傳。[70]
2013年6月20日,企業號由拖船拖離諾福克海軍基地,在同日抵達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隨即開始拆除核反應爐及卸除核燃料。[71] 移除工序完成後,美國海軍在2017年2月3日正式將企業號退役除籍。企業號將繼續拆除受輻射污染的艦體,準備拖往美國西岸的普吉灣海軍基地全面拆解回收。部分鋼材將用作建造新一代的企業號航空母艦。 [72]
-
11月4日,企業號返抵諾福克,並預備退役。
-
2013年6月20日,企業號由拖船拖往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拆除核反應爐及卸除核燃料。注意艦島的雷達與天線已經在2013年上半年拆除。企業號雖然已經舉行退役典禮,但要到核燃料全數卸除後,才會正式退役。
大眾文化
編輯企業號曾參與多部電影拍攝,包括1986年為海軍航空隊宣傳的《壯志凌雲》,以及1990年的《追擊赤色十月》。星艦奇航記系列電影也有多艘星艦以企業號為名。
榮譽
編輯截至2012年11月,企業號一共獲得以下軍事獎項:[73]
海軍作戰行動勳表: 五次 | ||
三軍部隊嘉許獎 | 海軍部隊嘉許勳表: 三次 |
海軍部隊嘉許獎: 五次 |
戰鬥高效勳表: 三次 |
海軍遠征獎章: 兩枚 |
國防部服役獎章: 三枚 |
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10枚 |
越南服役獎章: 11枚戰鬥之星 |
西南亞服役獎章: 一枚 |
反恐戰爭遠征獎章 | 反恐戰爭服役獎章 | 武裝部隊服役獎章: 兩枚 |
人道主義服役獎章: 兩枚 |
海上部署服役勳表: 16次 |
南越總統部隊嘉許勳表 |
棕櫚葉越南英勇十字部隊嘉許 | 北約獎章(前南斯拉夫地區) | 科威特解放獎章 |
參見
編輯- 企業號:其他同名的船艦或交通工具。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USS Enterprise: The Legend, US: Navy, [202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1)
- ^ CVN-65, Naval Vessel Register, US: Navy,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11)
- ^ Friedman 1983,第392頁
- ^ 4.0 4.1 4.2 企業號1958年至196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22).
- ^ 5.0 5.1 5.2 1962年至1966年服役年表
- ^ BBC:古巴導彈危機-封鎖.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5).
- ^ 7.0 7.1 7.2 企業號1962年後部署.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4).
- ^ 企業號196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8).
- ^ 企業號196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4).
- ^ 10.0 10.1 10.2 Nichols 1987,第152-154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5年。
- ^ 11.0 11.1 11.2 企業號196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Francillon 1988,第132-135頁企業號越戰巡航、在線及戰損紀錄。
- ^ Gurney 1985,第171頁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企業號196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13).
- ^ 15.0 15.1 15.2 15.3 Nichols 1987,第154-155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6年。
- ^ Francillon 1988,第52頁
- ^ Gurney 1985,第174頁
- ^ Gurney 1985,第177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企業號196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20.0 20.1 Gurney 1985,第178-179頁
- ^ 21.0 21.1 Nichols 1987,第155-156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7年。
- ^ Francillon 1988,第57頁
- ^ Gurney 1985,第183頁
- ^ 1968 in Japan: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workers' struggles.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企業號196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Gurney 1985,第192-193頁
- ^ Francillon 1988,第61頁
- ^ Gurney 1985,第193-194頁
- ^ 29.0 29.1 Francillon 1988,第62頁
- ^ Marolda 1994,第112-113頁
- ^ Francillon 1988,第63頁
- ^ The USS ENTERPRISE (CVAN-65) fire and munition explosions.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 ^ Winkler 2000,第138頁
- ^ 企業號197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2-22).
- ^ Nichols 1987,第159-161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2年。
- ^ 企業號1972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 ^ 企業號197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企業號197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39.0 39.1 39.2 39.3 企業號197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13).
- ^ Nichols 1987,第161-162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5年。
- ^ 企業號197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企業號197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 ^ 企業號197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 ^ 企業號1979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80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a Cunha 1990,第225-226頁
- ^ 企業號1982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83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企業號198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企業號198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2).
- ^ 企業號198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 ^ Da Cunha 1990,第156-157頁
- ^ 企業號198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 ^ 企業號198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 ^ 企業號1989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90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企業號199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 ^ 企業號199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 ^ 企業號199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 ^ 企業號199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 ^ 企業號1998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99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59.0 59.1 企業號200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07).
- ^ 小布殊於企業號演說全文.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企業號2003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2004年服役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62.0 62.1 62.2 62.3 企業號1998年後航行紀錄.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House and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s agree FY 2010 Navy shipbuilding authorization.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 ^ "USS Enterprise: After Spending 2 Years in Newport News, Enterprise Returned to Navy".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 ^ 企業號201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2-24).
- ^ USS Enterprise Official Web Page.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 ^ USS Enterprise: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the “Big E”.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Big E preps for final combat deployment
- ^ Enterprise and Nimitz-class carriers won't be museums- Daily Press, 2012-12-22. [201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9).
- ^ Navy's Next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 to be Named Enterprise. [2012-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3).
- ^ Enterprise Makes Final Trip to Newport News Shipyard - United States Navy News, 2013-06-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SS Enterprise Public Affairs FAQ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avy Decommissions "The Big 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avy to give final farewell to aircraft carrier USS Enterpri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orld’s first nuclear powered aircraft carrier officially decommission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avsea:Enterprise (cvn-65)[永久失效連結]、Together We Serv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official website for Navy awar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編輯-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語)
- Francillon, René, Tonkin Gulf Yacht Club: US Carrier Operations off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696-1 (英語)
- Gurney, Gene, Vietnam, the war in the air,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1985, ISBN 0-517-55350-3 (英語)
- Marolda, Edward J., By sea, air and 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Navy and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the Navy, 1994, ISBN 0160359384 (英語)
- Nichols, John B., On Yankee Station: The Naval Air War over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1557504951 (英語)
- Winkler, David F., Cold war at sea: high sea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955-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