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蔗糖史
《中華蔗糖史》,季羨林著,全名為《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入《東方文化集成 中華文化篇》。《中華蔗糖史》是季羨林著《糖史》的上篇。
季羨林通多國語言,包括梵文和巴利文。他注意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讀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來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由此推斷,蔗糖是從印度(通過波斯)傳入歐洲。
季羨林又發現,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有一篇殘經寫卷背面寫着製造「煞割令」的方法。他馬上認出「煞割令」就是梵文 sarkara 的對音,並推斷蔗糖在唐代傳入中國[1]。
季羨林又發現,印度有一種糖叫「cini」(中國糖),可見印度的製糖術在某個歷史時期反受中國影響。
為了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如何傳入中國,中國製糖技術又在什麼時候傳入印度,季羨林查閱了典籍、正史、專著、醫典、筆記、方志、游紀、詩詞、說部、海關志等百餘種書籍。「跑了幾年圖書館,兀兀窮年,寫成一部長達七八十萬字『巨著』……我用的都是我自己從浩如煙海的群籍種爬羅剔抉、挖掘出來的。」
內容
編輯《中華蔗糖史》全書共十章。
-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自序
- 引言
- 第一章 飴、錫、餳、鎕
- 第二章 周秦至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 第三章 石蜜
- 中國古籍中「石蜜」一詞有多種含義:糖漿、片糖、冰糖等。《唐本草》:「石蜜出益州、西域。」
-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術
-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霜術(960-1279年 遼金附)
-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1206-1368年)
- 第九章 白糖問題
-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術(1616-1911年)
- 附錄一 清代糖史部分資料索引
- 附錄二 淺述明朝、清前期廣東的甘蔗種植業和製糖業
後記
編輯1998年季羨林在《中華蔗糖史》的基礎上,再度完成《糖史》一書,約83萬餘字。《糖史》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為《國內編》;第二編為《國際編》;第三編為《結束語》。
第一編《國內編》即是《中華蔗糖史》。在《國際編》當中,季羨林發現,在歐洲,糖(sugar,法文是sucre)、冰糖(candy,法文是candi)這兩個詞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ā和khandaka。結束語篇幅最短,只有6頁。現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文集》中第九、第十卷。
參考文獻
編輯注釋
編輯- ^ 《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卷》
參見
編輯- 蔗糖
- 石蜜
- 季羨林著《文化交流的軌跡 中華蔗糖史》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7 ISBN 780127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