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天后宫是一座位于台湾新竹市香山区妈祖庙,是香山渔民郊商的信仰中心。现存建筑于大正十一年(1922年)由王妈成等信徒发起重建。2004年公告为新竹市历史建筑

香山天后宫
Siangshan Mazu Temple
香山天后宫(2016年)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新竹市香山区朝山里中华路五段420巷191号
宗教道教
主神天上圣母
例祭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庙格村庙
领导重要人物:林秀春、蔡福益[2]:784
遗产指定尚可,石材风化严重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歇山式
开基不详
建立时间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1]:418
汉语名称
汉语香山天后宫
香山天后宫
香山天后宫现况(2017年)
位置 台湾新竹市香山区朝山里中华路五段420巷191号
材料卵石土埆杉木
建成时间 日治台湾大正十三年(1924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年6:00-20:00
参观费用:免费
使用者香山天后宫管理委员会
所有者财政部国有财产署、 香山天后宫管理委员会
网站香山天后宫-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官方名称香山天后宫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寺庙
评定时间2004年3月3日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编辑

沿革

编辑

清代由于竹堑港经常淤塞,故乾隆年间于南侧另辟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旧港”称之。嘉庆十二年(1807年)新港又淤塞,故重开旧港,然此时港口已不稳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船只已无法进入。于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开辟香山为港口[3]:49,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香山当地居民多由泉州府移民而来,信仰天上圣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来往台湾福建的商旅,自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妈祖祖庙奉来天上圣母神像、大铜钟与香炉[4]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于现址建立天后宫[5]:174[2]:784。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1]:418光绪二年(1876年)再由生员林秀春与蔡福益等人同地方人士商议重建,北门郑家出资甚多[2]:784[4]。另郊商金长和亦奉献“灵昭海国”一方(现仍悬挂于正殿中)[4][注 1][1]:418。此时的祭祀圈除香山地区之外,还广及至新竹街一带,后因南寮富美宫兴起,至1960年代祭祀圈缩减至香山乡全境,目前祭祀范围仅限于朝山里[注 2][3]:51、52

新竹市市长林智坚所赠匾额,2016年4月。
中庭。
庙前不远处的香山旧海堤。

日治时期庙宇被充当香山警察分署[4]。后因木造结构年久失修,且由于海岸海风强劲,加速石雕风化[5]:174。因此于大正十一年(1922年)王妈成等信徒发起募捐重修天后宫,十二年(1923年)底竣工,十三年(1924年)举行落成建醮祭典[5]:175昭和十三年(1938年)当局发动皇民化运动,神像与香炉皆被破坏,大铜钟也被融化重铸武器,战后才重新添置[4][2]:784。1946年寄奉于新竹长和宫的软身天上圣母神像,安奉至香山天后宫,并新塑镇殿天上圣母与千里眼顺风耳神像,1979年再度整修[4]

1979年天后宫曾列为暂定古迹。198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一处处长刘立民会同历史学者林衡道,勘察新竹市内香山天后宫、郑氏家庙长和宫等十处暂定古迹,林衡道表示新竹市原为北台湾的重要城市,古迹数量很多,台湾省政府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各级单位应该多加重视维护。[6]

后因整修期间建筑经改动,且原地砖遭更换,故最终未指定[5]:174。1992年进行全殿彩绘,由林彭传施作[4]。2004年3月3日公告为新竹市历史建筑

轶事

编辑

1988年信徒刘明仁罹患脑血管病变,四处求医病情并无好转,病重之际天上圣母指点“行善渡疾厄”,从此开始默默行善,不出两年病情好转。于是1992年开始筹组新竹市妈祖功德会,但向新竹市政府申请立案时,名称中的“妈祖”被认为是宗教名称,应属新竹市政府民政处管辖;而“功德”却又是团体称呼,应归新竹市政府社会处管理。至1994年7月终获准成立,刘明仁任首任理事长,在香山天后宫前广场举办首次的会员联谊大会。[7]

香山绿牡蛎事件爆发后,2001年香山区美山里一名73岁蚵农在香山天后宫前吃生牡蛎,抗议卫生单位迟迟未公告养殖类水产重金属含量标准[8];同时新竹市选举区立法委员张蔡美邀有关单位至香山天后宫前,举办牡蛎致癌真相探讨公听会,现场业者扬言向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索取赔偿[9]

建筑

编辑

香山天后宫建筑平面格局采二进三间闽南式庙宇,座东偏北朝西北,早年临海滨,因此庙埕外围尚留有防波堤,后因开辟西滨快速道路,海岸往外推出许多。三川殿入口以一字型展开,中港间[注 3]约小港间[注 4]宽两倍,除展现主从关系,在美学上也有较佳之效果。正门两侧为抱鼓石鼓石,不若其他庙以石狮子为座,系因主神为妈祖,以显现妈祖宫庙貌之特色。前后共用三柱,为一般小型传统建筑常见之构造形式。[4]

其占地约400[5]:176。龙、虎边门两侧置门枕石[4]。正门门神为秦琼尉迟恭;龙边门门神为宦官,手持牡丹香炉;虎边门门神为宫女,手持仙桃茶壶[5]:176三川殿内部作二通二瓜,内侧点金柱柱头为木雕莲花座[4]正殿作三通四瓜,步口廊卷棚,点金柱柱头由内而外依序为石雕莲花座与芼茛叶英语Acanthus (ornament)[4]。正殿内奉祀六尊天上圣母神像,分别为湄洲妈、大妈、二妈、三妈与民间敬献的两尊神像;供桌奉祀中坛太子神像,左右各为千里眼顺风耳[2]:784;另配祀土地公注生娘娘玄天仙师[4]。屋顶悬挂“后德配天”与“灵昭海国”匾[5]:176[4]。中庭加设顶棚,顶棚下置天公炉,左右过水廊各悬挂大鼓与铜钟,有“敲钟雷鼓”之意,初一、十五祭典敲奏时以示庆贺[2]:784。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时举行例祭[4]

附注

编辑
  1. ^ 清代新竹地区郊商多使用位于淡水厅城北门外的竹堑港作为卸货码头,由33个船头行组成船头行会,又分老、中、新三个水郊会(又称抽分会)。[5]:174
  2. ^ 祭祀圈指以一个主祭神为中心、信徒共同举行祭祀所属之地域单位,其成员则以主祭神名义下之财产所属的地域范围内住民为限。[3]:31、32
  3. ^ 中港间庙宇中又称“中宫”,通称“明间”,指建筑物中央的开间,通常面宽较宽,在寺庙中为供奉主神之处。[10]:61
  4. ^ 小港间又称“次孔”,通称“次间”,指中港间左右的开间。[10]:61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张永堂. 《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 新竹市政府. 1996. 
  2. ^ 2.0 2.1 2.2 2.3 2.4 2.5 周浩治. 《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 新竹县政府. 2008. ISBN 9789860155143. 
  3. ^ 3.0 3.1 3.2 黄琡匀. 〈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 (PDF). 《竹堑文献》 (第三十六期).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2006年9月 [2018-0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彭新茹. 新竹香山天后宮 開台5媽祖廟之一. 中华日报新闻网. 2015年9月7日 [2018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月25日)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韩国栋. 《走讀台灣:新竹市》. 国家文化总会. 2009. 
  6. ^ 文建會人員抵新竹 重估古蹟等級. 《民生报》. 1984-11-14 (中文(台湾)). 
  7. ^ 张柏东. 新竹媽祖功德會 前晚慶生. 《联合报》. 1994-10-14 (中文(台湾)). 
  8. ^ 黎慧琳. 生吃牡蠣安啦!. 《联合报》. 2001-01-16 (中文(台湾)). 
  9. ^ 黎慧琳. 牡蠣公聽會 蚵農揚言向國科會索賠 指稱補助研究論文「害死人」應負起責任善後 國科會代表承認公布兩年前研究報告不恰當. 《联合报》. 2001-01-16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李干朗.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远流. 2003. ISBN 957324957X. 

外部链接

编辑

24°46′09″N 120°54′52″E / 24.769291°N 120.914437°E / 24.769291; 120.91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