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经[注 1],又作《盂兰盆经》,收于大正藏经集部,历代刻本藏经亦有收录。译者题作竺法护,但最早经录《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为失译经[6]。本经叙述目犍连为救度落至饿鬼道的亡母,向释迦牟尼佛请示救度之法,释迦牟尼宣说于解夏之日,举办盂兰盆会供养众僧,以此功德救度先亡亲人。

版本

编辑
  • 《盂兰盆经》,《开元释教录》题作竺法护译,《出三藏记集》所载之竺法护译作无此经名。
  • 《报恩奉盆经》,《开元释教录》记载是失译经。
  • 《经律异相·目连为母造盆》,节录自《盂兰经》(行文和《报恩奉盆经》相近,有可能《报恩奉盆经》即是《出三藏记集》所载之《盂兰经》。据《出三藏记集》所载,《盂兰经》是失译经)。

内容

编辑

《盂兰经》称目犍连得道后,想报父母养育之恩,以神通力见亡母生饿鬼道中,感到悲伤的目犍连用钵盛饭,为母供食。然而,饭未入口,就化为火炭,目犍连向释迦牟尼佛陈说此事。佛说光凭一人之力无法解救,须仰赖供养众僧功德的威神之力乃得解脱,要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佛教结夏安居最后一日)[7],备好𪎊饭、五果、瓫罐、香油、灯烛、床榻、卧具,供养众僧。当此之日,众佛教圣者,皆示现僧人之身,一同受钵,自恣忏悔,具清净戒。供养此等之众,则其过世先祖、亲属,得出三恶道,应时解脱,衣食自然。最后,目犍连之母于是日得脱饿鬼之苦。经文最后说一切大众皆可依照此法供养僧团,救度先亡。

南传佛教巴利圣典《饿鬼事》中,也出现了同样主题的情节,但主角是舍利弗。另外,《撰集百缘经》载〈优多罗母堕饿鬼缘〉也是类似的故事,而主角为优多罗比丘。《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是以目犍连为主角,但要救度的亡母生于摩利支世界(marīcika lokadhātu)[1]。《地藏菩萨本愿经》也以相似情节为引,但将饿鬼道换为地狱道,称地藏菩萨前世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其母亲。

盂兰盆会

编辑

佛陀的时代,印度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8]。而在中国,《盂兰盆经》传入后,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僧团,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儒家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得到中国历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9][10],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11]

注释

编辑
  1. ^ 盂兰的原语不明,唐朝僧人将盂兰盆释为梵语乌蓝婆拏(巴利语:olambana,梵语:avalambana=>*ullambana,ullambana为根据印度原语和汉译词的构拟[1])),意思是倒悬。据《一切经音义》记载:“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以彼外书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无人祭神请救,则于鬼处受倒悬之苦。佛虽顺俗,亦设祭仪,乃教于三宝田中,深起功德。”,以供盂兰盆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2][3]日本学者辛嶋静志提出新解,指盂兰盆是盛饭之盆,以盂兰为饭(巴利语、梵语:odana),在俗语或犍陀罗语中音变为*olana[1][4][5]。无论是*ullambana或*olana,都不是在已知文献中出现过的词,而是根据音值或一些语音变化的通则产生的构拟。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宫坂宥洪. お盆雑考 (PDF). 现代密教. 2023, 32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16). 
  2. ^ 教育大辭書 - 盂蘭盆會.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盂兰”为梵语avalambana之音译,是“倒悬”的意思;意谓亡者的痛苦有如倒悬。至于“盆”的意思,亦有不同说法。宗密的[盂兰盆经疏]卷下……则是将“盆”解释为救倒悬之器。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大盆净土经]则谓:“俱以七宝盆钵施于佛及僧。”则又将“盆”解作盆钵。 
  3. ^ 佛欢喜日:各大寺院隆重启建盂兰盆报恩法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责任编辑:储外明 - 佛教频道 - 大公网 - 2013-08-22
  4. ^ 辛嶋静志. 由裘云青翻译. 盂蘭盆之意-自恣日的“飯鉢”(odana). 中华文史论丛. 2014年2月, (114): 298–300. “盂兰”是从古印度犍陀罗语翻译出来的。 
  5. ^ 透視佛經語言的真義──一位出色語文學家辛嶋靜志教授的本領. 佛门网.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7). 
  6. ^ 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盂兰经一卷”
    历代三宝纪》:“盂兰经一卷……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晋言法护,本姓支。”
  7. ^ 僧自恣日. 佛光大辞典 (中文). 
  8. ^ 增支部10集177经》:“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乔达摩先生!我们婆罗门施与布施,我们作亡者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愿这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petā)有益!愿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这布施!’乔达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有益?是否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那布施?……死后往生到饿鬼界,因为那样,饿鬼界众生的食物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抑或从此处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呈献,因为那样,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婆罗门!这是可能的情况,布施对该处生存者有益”
  9. ^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10. ^ 《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11. ^ 《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