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收于大正藏本缘部[1]。该经中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自古以来,以经中关于报四恩之思想而驰名[2][3]

因经名带有“本生”二字,而被归入本缘部,但仅在序品略为提及,非主谈本生故事,其思想主要是以心为主导。主张一切诸法皆从心地而生,皆从心地而起[4]

题解

编辑

本生,记录佛陀还未成佛的前生故事。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经中劝勉“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长养诸善根功德,亦是“心地”[5][6]。一切众生之本觉真性,即为心地、佛性[7]

传译

编辑

据经序所说,本经梵本为唐高宗师子国所进献,由罽宾三藏般若等八人,于唐朝贞元六年译出[3]

内容

编辑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共计有十三品: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

本经的成立系以《般若经》、《涅槃经 》、《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佛教思想为基础,再加上摄论宗唯心说、唯识宗唯识说而建立三界唯心唯识说。在实践方面,则主张依从弥勒信仰往生兜率天,教人持守菩萨戒,行十波罗蜜禅定观心,并劝修《诸佛境界摄真实经》等所说的三密修行;对在家众则说报恩行[2]

注解

编辑
  • (清)来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
  •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考证

编辑

本经的成立年代,从经中三界唯心唯识说来看,应当是在世亲之后,当在西元五、六百年左右[2][4]

本经含有《般若》、《维摩》、《法华》、《华严》、《涅槃》、《贤劫》、《观普贤经》、《诸佛境界摄真实》、《菩萨心地戒品》、《首楞严三昧经》、《观弥勒上生经》等诸经的思想观点,并以《瑜伽》、《摄大乘》、《唯识》诸论为其基础[2]

此外,本生故事中也含有不少的经典。例如,〈流水长者的本生〉是依据《金光明经》,〈九劫超越〉依据《大毗婆沙论》,〈尸毗王〉、〈萨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据《六度集经》、《菩萨本生鬘论》,可见本经成立于印度大乘佛教后期,是以全体佛教为背景[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印顺法师认为本经编在“本缘部”不大适合,由于本经说发菩提心,依月轮观修三种秘密法门,速证菩提,应编入“密教部”
  2. ^ 2.0 2.1 2.2 2.3 2.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 ^ 3.0 3.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 4.0 4.1 佛书解题(香光版).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5. ^ 心地.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6. ^ 心地. [永久失效链接]
  7. ^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