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让-雅克·卢梭

Hanteng在话题“Move to Talk”中的最新留言:11年前
基础条目 让-雅克·卢梭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礎條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丙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法国专题 (获评丙級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法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法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哲学专题 (获评丙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传记专题 (获评丙級极高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瑞士专题 (获评丙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瑞士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瑞士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欧洲历史专题 (获评丙級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欧洲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欧洲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Move to Talk

编辑

日內瓦的孤兒

编辑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因難產而去世,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10岁时,他的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逃往里昂。父亲走后,他到舅舅家寄住两年,这期间,舅舅也曾把他送到一个牧师处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但是在他12岁时,就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十六歲時他就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巴黎沙龍的寵兒

编辑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罗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

1750年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因此成為巴黎名人。在這篇論文裡面盧梭主張,從道德的觀點來看,科學與藝術的發展並無益處。

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

朋友與敵人

编辑

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大衛·休謨

性虐待及露體狂

编辑

盧梭除了開創政治學說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為性研究的對象。他在《懺悔錄》裡曾提及,8歲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慾望和感情」。年長後,盧梭鍾情年輕少女,一心渴望著她們的鞭打

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說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每次做時總會帶來無比的性滿足,他最終被一名男子捉拿。

死於窮困潦倒

编辑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盧梭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去世(恰與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

身後備極哀榮

编辑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賢祠。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裏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私生活

编辑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戴萊斯同居。對於戴萊斯,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戴萊斯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戴萊斯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一本匿名發表的專門攻擊盧梭的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書記錄了盧梭拋棄其親生孩子的事實,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梭的敵人——伏爾泰

philosophy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覺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social contract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

education philosophy

“教育的自然福音”

编辑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素食主义

编辑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的人属于“植食类动物”,为此,他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给出了三个理由:人的牙齿是平的,人拥有同植食类动物类似的肠子,人的下崽数目和乳头数都不超过两个。

在该书的注释[五]里,他写道:

在四足动物中,肉食类动物有两个最普遍的特征:一是牙齿的形状,另一个是肠子的结构。纯粹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例如马、牛、羊和兔子,它们的牙齿是平的;而肉食类动物的牙齿,例如猫、狗、狼和狐狸的牙齿,则是尖的。至于肠子,植食类动物有几种肠子,例如结肠,肉食类动物就没有。人类的牙齿与肠子和植食类动物是一样的,因此,人类自然应当归入这一类。这一点,不但解剖学上得到了证实,而且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有支持这种看法的记载。圣·热洛姆说:“狄西尔格在他的《希腊古代史》中说,在农神统治时代,土地本身的肥力十分充足,没有任何一个人食肉,大家都吃自然生长的果子和蔬菜。”(《对若维尼安的驳难》卷二)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还有许多我能利用的有利论据我都略而未提。人们须知,捕食猎物,几乎是肉食类动物之间唯一争斗的原因;而植食类动物之间,总是和平相处。如果人类属于后一类动物的话,很明显,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找到许多很方便的生存办法的,而没有那么多必要和机会走出这种状态。[1]

而在注释[八],他又补充说:

我发现,在肉食类动物和植食类动物之间还有一个差别比我在注释[五]中所说的差别更为普遍,因为它普遍到了鸟类。这个差别是下崽的数目:完全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每胎从来不超过两个幼崽,而肉食类动物下的崽往往超过这个数字。其中的原因,从大自然规定的雌性动物的乳头数就可以看出来。前一类动物,例如母马、母牛、母山羊、母鹿和母绵羊等等,只有两个乳头;而后一类动物,例如母狗、母猫、母狼和母老虎等等,往往有六或八个乳头。母鸡、母鹅和母鸭都属于食肉的鸟类,它们和鹰、鹞和枭一样,每一窝下的和孵的蛋都很多;而鸽子、斑鸠和其他完全以谷物为食的鸟类则没有这个现象;它们每次至多只产和孵两个蛋。至于产生这个差别的原因,看来很可能是由于完全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的动物几乎终日都要在草地和林中觅食,必须花许多时间才能把肚子吃饱,因此,它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养好几个幼崽;而肉食类动物几乎一会儿功夫几口肉食下肚就可吃饱,然后从从容容地去照管它们的幼崽或者去捕猎,使被幼崽吃掉的大量的奶水得到补充。在这一点上,还有许多特殊的情况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不过,这里不是谈这些问题的地方。在这里,我只须把大自然中最普遍的系统中的这一部分现象略加陈述就够了;这个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由,使我们可以把人类从肉食类动物中划分出来,归入植食类动物。[2]

簽名

编辑

--(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25日 (一) 14:32 (UTC)回复

  1. ^ 卢梭.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 李平沤 译 第1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07: 第130–131页. ISBN 978-7-100-06473-6. 
  2. ^ 卢梭.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 李平沤 译 第1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07: 第134页. ISBN 978-7-100-06473-6. 
返回到“让-雅克·卢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