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波門 (臺南市)
22°59′59″N 120°13′05″E / 22.9996691°N 120.2181302°E
臺灣府城小西門 | |
---|---|
臺灣臺南市成功大學 | |
类型 | 城門 |
设施信息 | |
控制者 | 大清帝國(1874-1895) |
现状 | 保存完好,並不具文化資產身分 |
历史 | |
建於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
靖波門,是清朝臺灣府城十四座城門之中的小西門,是正城八門之中最晚修築的城門[1]:41。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東門、大南門一起以「臺南城」的名義被臺灣總督府公告為史蹟[2]。但戰後因為遷建過等因素,並不具文化資產身分(但夾在具古蹟地位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之間)[2]。
沿革
编辑小西門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1]:41,是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原稱清水門,位於土墼埕之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築城池為土城時,改在土墼埕之側築新小西門[1]:41,曰靖波門[3][4]。
日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東門、大南門一起以「臺南城」的名義被臺灣總督府公告為史蹟[2]。為保護小西門,昭和十二年(1937年)「臺南都市計畫圖」擬定了橢圓形道路規劃,但只完成府前西門路口的部分圓環(現今的小西門圓環北側)[2]。
遷移
编辑二次大戰後,原先的橢圓圓環規劃仍在,但可能因需要拆遷民房、財源問題以及小西門當時失去文化資產地位等因素,該都市計畫未執行下去,而是打算拓寬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改善交通[2]。民國57年(1968年),已有報導臺南市市長林錫山默許將小西門遷往五妃廟[2]。後來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羅雲平在民國58年(1969年)爭取,小西門遂在次年(1970年)於成大全權負責下遷至成大光復校區[2][5]。為了安置小西門,成大拆除了部分殘存的小東門段城垣[2]。而在重組時因方向問題產生爭議,有要維持原本朝西的方向、或是配合遷到東邊的關係將城門整個轉向的意見[2]。最後採取將下方門洞維持舊有方向、上方城樓轉向的方式[2][5]。
建築
编辑靖波門的門樓構造是單簷歇山式磚造,左右壁外接建有小屋,位置偏後,在前方則留出了小平台[6]。 靖波門門下保有「禁止衛兵勒索」之石牌。
其他
编辑清末割臺時,據日本所繪之〈台南府迅速測圖〉顯示,小西門外有一條長約175公尺的街道。而在該街街尾是一條魚行口街,乃一著名魚市[1]:112。再往西南,便是一片魚塭[1]:112。
圖片
编辑-
1936年仍在原址的小西門
-
整修前的小西門(自勝利路看去)
-
整修前的小西門(自成大校園看去)
-
整修後的小西門(自成大校園看去)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1.2 1.3 1.4 詹伯望. 《半月沉江話府城》.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6-06. ISBN 986-82215-1-X (中文).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蔡侑樺. 《原臺南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05: 頁105-107. ISBN 978-986-05-2271-6.
- ^ 周郁森,《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
-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9-06-30 (中文).
- ^ 5.0 5.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11: 頁39. ISBN 957-30880-4-5.
- ^ 范銘偉. 成大單車漫步 必遊景點之三「小西門」. 大台灣旅遊網. 2009-06-07 (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 清末臺灣府城四坊示意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