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话剧是一种在汉语圈中广泛存在的口语话剧形式。话剧的特点包括自然主义的对话、真实的化妆、服装、布景和灯光,以及清晰的幕和场次划分。它起源于1920年代,通过将现实主义哲学应用于早期的文明戏剧而诞生。早期的倡导者,如欧阳予倩、洪深、田汉和曹禺,借鉴了亨利·易卜生、安东·契诃夫和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思想,创造了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戏剧风格。尽管有引入中国戏曲元素的尝试,话剧仍保持高度的形式化,直至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话剧在中国被禁止,但自1970年代以来的改革为先锋派和混合形式的崛起提供了条件。话剧在台湾和香港也得到了传承,并自中国内战结束以来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形式。
话剧的受欢迎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起伏,早期的作品仅限于城市观众,而近年来,随着观众对西方文化的接触日益增多,话剧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话剧的主题多样,早期作品因其政治内容和对性别角色的强调而备受关注。话剧的翻译始于1930年代,并且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变得更加普及。
中国话剧
编辑中国的话剧是向外国学来的。清末留日学生的业余戏剧(1907年春柳社)被认为是中国话剧最早的实践。因此2007年中国演艺界进行“中国话剧一百年”的纪念活动。也有一种说法是中国话剧的发端是上海的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书院于1899年圣诞节的戏剧演出)。另外話劇刚传入中国時又叫文明戲。[1]
中国话剧演员和导演
编辑中国话剧剧作家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刘思训编著,“哏儿都”说哏儿话 天津话这么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3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