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牵
蔡牵(1761年—1809年,臺羅: Tshuà Khian), 一作蔡騫,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海賊領袖、福建泉州同安出身的閩南人,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於滬尾(今臺灣臺北市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称鎮海王,持有「光明正大」玉璽,置军师、将军、先锋等官。建政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1]
鎮海王 蔡牽 | |
---|---|
國家 | 大清 → 蔡牽政权 |
時代 | 18世紀 |
族裔 | 漢族閩南民系 |
出生 | 1761年 大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
逝世 | 1809年 大清浙江省台州府漁山列島 |
蔡牽 | |
漢字 | 蔡牽 |
---|---|
白話字 | Chhòa Khian |
台語羅馬字 | Tshuà Khian |
号 | |
漢字 | 鎮海威武王 |
白話字 | Tìn-hái Ui-bú-ông |
台語羅馬字 | Tìn-hái Ui-bú-ông |
尊稱 | |
漢字 | 大出海 |
白話字 | Tōa-chhut-hái |
台語羅馬字 | Tuā-tshut-hái |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密切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黃勗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證,或者是署名蔡牽的「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頗具有統治者諭令的意味。[2]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蔡牽自幼便自食其力,以「彈棉被」(把棉被的棉花彈鬆、修復)及修補漁網勉強餬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其因饑荒犯法而亡命入海,成為一名海盜。當時閩浙海域的鳳尾與水澳兩幫海盜,以及安南的艇匪等相繼瓦解消亡,蔡牽靠著重整這批殘餘勢力而迅速崛起。[3]嘉慶二年(1797年),蔡牽已成為統領百艘船艦和兩萬餘人的海上霸主,眾人尊稱他為「大出海」。[1]他所領導的艦隊馳騁於中國閩浙及兩廣的沿海洋面,劫船越貨、限制航道、收取「出洋稅」,與香港的張保仔相互支援呼應。
攻台
编辑嘉庆七年(1802年),蔡牵率船队攻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登岸夺炮。嘉庆九年(1804年)蔡牵的艦隊抵達臺南鹿耳门,在浮鹰洋面破温州镇水师。
后浙江提督李長庚率兵镇压[4],在定海洋面击败蔡牵。次年(1805年)蔡牵自称「镇海王」,船队驶入凤山(今高雄市鳳山區),包围。嘉庆十二年冬十二月(1807年)李長庚与福建水师提督张见陞在廣東黑水外洋合击蔡牵,蔡牵在只剩大船三艘的情况下于船尾发炮、開槍,李因咽喉中彈不治身亡。
敗亡
编辑嘉庆十四年(1809年)李長庚部将王得祿、邱良功分接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围攻蔡牵于浙江台州渔山外洋,血戰一晝夜,蔡牽之妻也是海盜,能督造炮彈。蔡牽彈丸射盡竟以銀元為彈。[5]次日寡不敌众,开炮自炸座船,与妻小及部众250余人沉海而死(一說蔡牽自摟金錨投海自盡),餘眾四千人降服。
典故
编辑台語俗諺「較橫逆蔡牽」「較野蔡牽」,直譯為比蔡牽還凶暴,用以形容人凶暴不講理。
註解
编辑- ^ 1.0 1.1 蔡牽 -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鹿港意樓的再生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9-27.
- ^ 吳建昇 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攻台行動之研究 - 崑山科技大學 (PDF).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30).
- ^ 據說蔡自言:「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
- ^ 張師誠《殲除海洋積年首逆蔡牽摺》該匪因不得鉛丸接濟,以番銀作為砲彈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