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討論:軍事

由The dude named godzilla在話題在此獻上戰爭綱要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 年前
          主題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主題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軍事專題 (獲評主題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主題屬於軍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軍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主題級主題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主題無需評級。

 WikiProject Military history / Firearms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s:  Military history / Firearms
      Discussions:    Forces canadiennes / Canadian Armed Forces
      Diskussionen:  Militär / Waffen
      Discussions:    Histoire militaire / Armes
      Discussions:    Portal‐ノート:軍事 / 
      Discussioni:     Guerra / Armi da fuoco
      Discussions:     بوابة:الحرب  نقاش البوابة
      Dyskusje:         Militaria / Broń
∑ Interntl. 1 <--> ∑ Interntl. 2—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Tom對話貢獻)於2018年4月24日 (二) 19:32 (UTC)加入。回覆

軍事分類連結怎麼只有中國?

編輯

這個主題是軍事,中國的分類只是這個主題下的一個項目而以,從主頁連結出去的應該是到更高層項目的分類,而不是到中國軍事去。

如果沒有意見的話,稍後將會刪除該連結。--cobrachen 19:08 2005年10月3日 (UTC)

軍事類條目需要更多人關注

編輯
如題所說,軍事類條目編輯人手嚴重缺乏(每日新增紅字條目並不少),希望有能力的wiki人多幫忙多參與吧,考慮到這邊人流量比較大(我能力有限,只能協助做最基礎的工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可以去幫忙吧。—我是火星の石榴 2007年9月26日 (三) 06:12 (UTC)回覆
算了吧,現在軍事系條目的人都在內戰,我對這個已經沒有希望了。—Altt311 2007年9月26日 (三) 07:45 (UTC)回覆
軍事條目的編輯每天都有在進行,新條目的產生也不在少數,像是槍械的部分的進展就相當的好。協調寫作遇到困難是無可避免的,希望也需要自己去開創,就像是新條目一樣,撰寫才會有。—cobrachen 2007年9月26日 (三) 15:24 (UTC)回覆
其實我認為軍事條目部分並沒有比較弱勢的感覺呀?還有幾位持續貢獻者的作品水準蠻高的。倒是,軍事條目方面的協作狀況,有人會讓人有點擔憂……—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9月26日 (三) 15:56 (UTC)回覆

我比較擔心刪改增編的問題,有些協助增刪修改的人似乎對軍事方面非常的不熟,對基本的科學原理也搞不太清楚,翻譯的問題就更不用說了。—翼星 2007年9月29日 (六) 00:06 (UTC)回覆


只要關心軍事的同仁們不要內鬥,用句中共領導的話,求同存異,大家多協商解決。如果覺得軍事條目不夠,「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嘛。希望像cobrachen兄,Red16兄和大象兄等軍事同仁們互相聯動合作,軍事條目的增長柄不是難事。—斷掉肋骨的Prinz (留言) 2007年12月17日 (一) 17:31 (UTC)回覆

關於武器類條目名稱

編輯
請寫出上面意見的用戶思考一下,一個維基的計畫不專屬於一個人,也不是一個人可以全權控制。如果要關起門來有所限制,那也不需要四處宣傳。-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7日 (四) 10:56 (UTC)回覆
(:)回應Cobrachen:沒錯!這是開放式的計畫也不是我全權可控制,但不是因此代表可以毫無節制任意開砲,文明與禮儀本身就是方針要求,敝人雖然感謝您的貢獻但覺得您諸多語氣有待改善,或許您沒發現維基人大多秉持言論自由大義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會讓你在各項評選以及客棧上任意酸言苦語。--安可(居住地:酒館-職業:詩與歌之演者) 2011年2月20日 (日) 12:33 (UTC)回覆
就算是維基,一樣要負責,敢說不敢當,作了不敢負責,被講了還要抱怨,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情?基本該注意的不理會,承受不了事實還要到處嚷嚷,請問在你的現實生活環境裡面,哪一個公開的場合可以這樣做的?有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打勤,不打懶,下一句就不用提了。方針和指引是每個人都該注意的,而不是指拿來要求別人。-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15:00 (UTC)回覆

我發現,不少武器類條目名稱如果拿掉武器類型也不會有歧義問題,如AK-74突擊步槍就可以拿掉突擊步槍,英語及日語維基也是比照辦理。而且百科全書條目名稱應於無混淆之虞前提下儘量簡要,百科全書條目既有提及該原則。希望軍事迷能多就此點作討論,並於達成共識後更動上述條目名稱使其簡要化。--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0:38 (UTC)回覆

  • 不要將你熟悉的事務視之為其他人的理所當然。對於不熟悉的讀者來說,AK-47,STS-47,M-47與AIM-47都是一樣的不清楚,看不出來所以然。多數人在搜尋的時候是不會每一個結果都點進去看,也不會花費多於4個平均按鍵數去深入尋找。-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3:32 (UTC)回覆
    • 不同意樓上看法。術語對不熟悉者仍然看不出其所以然,但我們也不會為此在條目名追加說明文字。AKB48是秋元康擔任製作人的日本大型女子音樂組合,不熟悉者也不知道它其實是個女子組合,還可能以為是代號,但我們還是直接沿用團體原文名稱不加其他文字,因為不會有歧義問題。--RekishiEJ 2011年2月16日 (三) 16:19 (UTC)回覆

日本音樂團體請找編輯的人或者是小組討論。一兩個人可以看得出,無法代表成千上百單純閱讀百科的讀者,把百科條目當作小眾團體的同人誌在撰寫是錯誤的觀念。過去這些事情也討論很多次了,百科是要給多數不熟悉該領域的人參考,不是給一小群迷寫來爽的。我們要多為其他讀者設想,不能把這些事情因為自己看得懂而視之為理所當然。多一兩個字,帶給別人的便利就會差很多。在這個領域看過,聽過,寫過,出版過之後,真的要推廣這些知識,就得要讓讀者容易吸收。-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7日 (四) 04:14 (UTC)回覆

英語及日語維基百科的武器類條目也沒有中文維基的冗贅名稱,那邊的維基人也有很多不熟悉武器。--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17日 (四) 04:34 (UTC)回覆
這裡是中文維基吧,還是優先考慮對於華文讀者群的服務和考量,而不是在比較不同版本與文化間的差異和影響。在命名常規的方針中有:,所有條目命名都應當首先使用大多數中文用戶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時盡量確保其他人可以簡單且符合常識地連結到這些條目,開宗明義就點出簡單與明瞭兩個重點,不能只專注在簡單,而忽略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部分。
英文版有那麼多消歧異的頁面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命名習慣。如果多加上幾個字,一堆消歧異的頁面都可以去掉,鏈結之間與條目本身銜接上。-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7日 (四) 10:56 (UTC)回覆
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其實也是質量提升計畫之討論分版(請別懷疑),敝人會邀請軍武提升計畫參與者至此探討。--安可(居住地:酒館-職業:詩與歌之演者) 2011年2月16日 (三) 01:10 (UTC)回覆

兩邊的例子都很好找,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綠灣包裝工,兩支職業體育隊伍。--達師198336 2011年2月17日 (四) 04:20 (UTC)回覆

中文通常習慣在事物名稱後面加上事物的類型,這是中文與其他語言的一個很重要的差別,不僅武器是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比如en:Centaurus,中文不能只說「半人馬」,要說半人馬座en:Ohio,中文很少只說「俄亥俄」,一般說俄亥俄州。--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2月17日 (四) 13:48 (UTC)回覆
可是我看原文為中文的軍事雜誌裡的文章,提到武器名稱通常不會再加武器類型,如馬卡洛夫PM後面就不會再加手槍。介紹T-64的文章在提到T-54時也不會再加坦克或戰車的字樣,因為不會引起歧義。--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17:27 (UTC)回覆
您看的是哪一本軍事雜誌?我用Google搜尋馬卡洛夫PM,大部分的「馬卡洛夫PM」後面都加上了「手槍」;搜索T-54,大部分T-54後面都加上了「坦克」、「主戰坦克」或「中型坦克」。--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18:01 (UTC)回覆
《全球防衛雜誌》第192期。--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22:02 (UTC)回覆
一篇文章講到的主題都是戰車,那麼文內在許多部份省略是很平常的事情,用意,你不妨問問編輯部,他們可以省下多少稿費。不要小看那幾個字,無論是作者或者是編者角度的玩法都玩過,有些比較傾向一邊的,標點符號都不算的。而且,一篇講戰車的文章,裡面對於其他編號不提到戰車,至少讀者會猜是戰車。要是什麼提示都沒有,怎麼猜?讀文章還要猜來猜去,讀者會很不高興滴。這樣吧,既然你老兄堅持很容易判斷,那麼,請告訴我,我心中所想的M47是代表什麼?只有一次機會來猜喔。-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18:17 (UTC)回覆
猜不出來。英語維基百科的M47可以指五種截然不同的事物,所以英語版的這五樣事物的條目對應名稱都含有該事物類型。--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22:02 (UTC)回覆

所以囉,加上幾個字,適當的點出類型,不就方便讀者了?如果你都猜不出來,就別為難其他的讀者了。此外,一期雜誌的代表性並不是很夠,這幾年全防的編輯問題也常被提到,老一批的作者批評不少,這是有點八卦可講就是了。-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18日 (五) 23:48 (UTC)回覆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集中討論於現代槍械的問題?我很擔心會影響古代的冷兵器,像村正莫邪等條目,是不是要加上「刀」、「劍」等字眼,請指教一下。--218.102.221.250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0:51 (UTC)回覆
要看:習慣如何、是否會混淆。以莫邪來講,也不過就兩個意思:劍,或是鑄劍師干將的妻子。而莫邪這個人唯一的記載就是跟莫邪劍相關,並沒有其他的事蹟,可以肯定來維基搜「莫邪」的人就算是想找這個人的資料,看莫邪(劍)的條目也足矣,所以不需要特別加上什麼後綴。--Reke (留言) 2011年2月21日 (一) 05:08 (UTC)回覆

上面那一段M47,因為chen只透露了M47,就算作答者知道名字中含有M47的所有項目,他也不可能知道chen心裡決定的是哪一項(除非作答者具有讀心的超能力,但是若chen是在你答後才隨便選一個作正解公布這樣即使會讀心也答不中),如果chen把完整的名稱也一併講出來,如M47 Dragon、M47 Patton、BMW M47、Messier 47,那麼這個問題也就沒意義了,所以猜不出chen心中的M47是指什麼跟條目要不要加上角色名真的有關連嗎?

上面有一句「英文版有那麼多消歧異的頁面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命名習慣。如果多加上幾個字,一堆消歧異的頁面都可以去掉。」之後應該在加上一句:「但去掉一堆消歧異的頁面後,那些不熟悉的讀者就完全找不到他想要的條目了。」比如說不熟悉的讀者就是因為不知道AK47是什麼了才來wiki找,若「AK47」條目不存在,難道不熟悉的讀者還會自動在後面打上突擊步槍這四個字嗎?說不定不熟悉的讀者會以為是散彈槍還是衝鋒槍什麼的,結果花費更多時間才找到或猜不出來找不到,若一開始就會自己加上突擊步槍這四個字就已經不算是不熟悉了。而如果打上「AK47」會自動重定向到「AK47突擊步槍」,那麼把這個移動還有意義嗎?。

不熟悉的人找載具的資料就是因為不曉得它有什麼用途與作什麼角色,所以往往只會輸入關鍵且好記的編號 名稱或命名,比如說猛禽、F35、B52(其實就算知道但為了方便也會這樣作),之後會連到消歧義頁來選,消歧義頁面的連結之後應要有一兩句敘述作為完整的提示,它所扮演的所有角色在內容應是要介紹的,這樣條目本身含不含角色名稱就不重要了,所以不需要再條目名上輸入過多說明,不需要規定必須在每項武器或載具條目後加入角色名稱。光輝十月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2:14 (UTC)回覆

關鍵是在搜尋的時候要多打幾個字嗎?當然不是,這裡討論的不是搜尋的時候該打什個關鍵字,而是搜尋的結果。搜尋出來都是一堆相同的編號字樣,沒有任何分別,難不成還要每一個都打開一次來確認哪個才是自己要找的?也太虐待讀者了吧。百科是給不熟悉的讀者看,不是小眾刊物。-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2:30 (UTC)回覆
搜尋結果不會只顯示條目名,也會提供內容節錄,因此看節錄仍可了解該武器所屬類型。--RekishiEJ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6:31 (UTC)回覆
不是每一種搜尋引擎都會顯示部分節錄內容。不能把自己熟悉的事物也要求其他讀者也具備之後才來搜尋和判斷。-cobrachen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12:25 (UTC)回覆

認為Cobrachen的說法比較合理。「如果多加上幾個字,一堆消歧異的頁面都可以去掉,鏈結之間與條目本身銜接上。」光這一句就己經足夠。不過呢,條目名稱不要愈打愈長就是了。--武蔵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15:27 (UTC)回覆

中文維基百科的戰史類條目

編輯

我發現中文維基百科當中涉及到二個以上國家的戰爭或戰役、事變類條目很多都寫的不是很客觀,有資料選用僅用某方或資料選用不當的情形。例如五一五事件所用資料皆為英語,而當中又以英美資料為主,該事件既然發生在日本,又未直接涉及其他國家,就應只用可靠的日語資料而排除其他的,因為原則上是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非日本資料中除深獲專研日本近現代史或軍事史的日本學者肯定者外,其他都不應該用。還有像馬來亞戰役,日語版有探討日本軍為該戰役所作的準備,中文版對此卻付之闕如,也沒有活用戰史叢書(已有中譯版,但建議使用原文版)之類既可靠又詳實的日本戰史書,只用幾本英語系國家的史書(日語維基百科雖常被詬病為日本中心,但日語版除了日本資料外,還用了一些英語系國家如澳洲的資料,這點中文版反而不如日語版)。希望歷史專題成員能夠多關注此些問題,並將「撰寫涉及到二個以上國家的事件的條目時,資料不可只用其中一國」、「講某國歷史中未直接涉及其他國家的事件時,對於非該國資料除獲該國學者肯定者,或該國對該國之專業史學較他國不發達外,皆不應援用」寫入專題準則中,以提高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條目素質。--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1日 (五) 17:00 (UTC)回覆

此言有些鑽牛角尖了。就拿一個近代戰史的例子好了:中途島。雖說這場仗有關日本的部分應該是以他們資料準確度較高,但是過去50多年,英文出版品當中引用日文一些當事人的資料都被唬了,這個影響相當廣泛,直到Shattered Sword的美國作者另外找到日本其他資料把當中一些環節給釐清了,也變成拿日文資料還得要拿對,澄清的還得要靠另外一個語系來作。
另外一個例子,1990年代以前,對於德國在二戰末期噴射機的生產問題,基本上都是以阿道夫格蘭德這位德國人的說法為準:希特勒要改這架飛機為轟炸機所導致。結果也是英美系的作者把德國檔案資料整理出來,才找出真正的影響。
要說英語系出版品對於其他國家戰史資料的參考,引用以及了解會不夠,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David Glantz?這位先生對於東線俄國戰區的作品,引用大量俄國資料,配合其他來源作為撰寫的根據,在戰史研究體系裡面有相當高的推崇,請問,你能因為他是英文出版的就否定這些作品對於俄國方面描述的價值嗎?
俄國人最近這15年來,以英文或者是和英語系作者合作出版的書愈來愈多,總不能說因為他們是英文撰寫,但是描述的是東歐或者是蘇俄,價值就不高吧?
如果你有機會翻過像是[1],後面的參考資料有很大一個比例來自俄國,參考價值不能因為他是英語就降低。
因此,重要的不應該是出自哪一個語系,而是該出版品或者資料本身是不是有旁徵博引,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拿原始檔案資料出來整理後才撰寫,因此都是靠前人種的樹,選一個好的樹是很重要的,以語言來取捨反而給自己綁手綁腳。-cobrachen (留言) 2011年4月1日 (五) 18:36 (UTC)回覆
只是還有很多好的樹沒收進來,像南方作戰中某些戰役,一些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就沒收錄好的日本資料,例如馬來亞戰役因為沒用戰史叢書及陸戰史普及會的書,所以有關日本軍的準備中文版就沒提到,這點日語版就做的很好。還有我對資料選用上的要求是就國家或地區來講,而不是就原文本所用語文來講(總不能寫個陸軍士官學校事件結果資料都是用美國或英國的吧!畢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且日本的歷史學就已開發國家來講水準是極高的,這大概跟日本專業史家仍相信史學是科學的緣故吧!有次日本新聞媒體揭露新歷史編撰會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於送交檢定的版本中的前言聲稱歷史非科學,結果那些挺新歷史編撰會的專業史家(該團體先前於日本專業史家間就爭議不斷)就不再支持該團體了。--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06:26 (UTC)回覆
其實我並沒有說寫某國戰爭的條目不準用他國資料,我只是說甲乙兩國戰爭的條目應該甲乙兩國的資料都用,而不要只用其中一國,還有就是甲國歷史的條目原則上應該只用該國資料,除非是某事件或人物、時代有涉及他國(如中國史條目中關於對朝鮮關係的部份就應參考朝鮮資料),或他國資料本身是研究該國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如外國人到該國的遊記、日記),或者是備受甲國專業史家肯定的資料,又或者是他國中某國的甲國歷史研究比甲國發達或水準相當(如日本專業史家的中國史研究),這樣寫出來的條目才會符合完整、公正、多面向的原則。--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07:06 (UTC)回覆
自己寫自己也可能帶來立場問題,從而不如第三方的撰寫更加客觀中立--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4月2日 (六) 06:55 (UTC)回覆
但自己絕對最了解自己,而且帝三方的偏見其實也很多(你看西方國家所謂的東方研究……)。Bernard Lewis是英語圈中東研究的佼佼者,他的中東研究還不是被Edward Said說一點都不可靠……。--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07:11 (UTC)回覆
這個問題...是編者取材的問題吧,與相關條目的編者溝通便是,為什麼要去到設下規則的地步?在不同的條目,有各自不同的可用資料;「撰寫涉及到二個以上國家的事件的條目時,資料不可只用其中一國」的規則根本就不可行。只要使用的資料能夠令條目內容全面,資料本身的「國藉」及「作者」根本就不重要(先別說你如何判斷一本書的「國藉」為何)。「講某國歷史中未直接涉及其他國家的事件時,對於非該國資料除獲該國學者肯定者,或該國對該國之專業史學較他國不發達外,皆不應援用」,亦是同理。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11:16 (UTC)回覆

我覺得,重點其實是,資料的選取要多元化,但是,不應該以出版的語言或者是國籍來區分,那是偏了。日語的資料也可以被翻譯成中文或者是德文,難道說用德文版就一定不可靠?更何況,即便是日文出版,關於日本的戰史,也不是第一手的作戰檔案直接集合起來,那也是經過一層的編輯,也有可能出現問題。

要說自己最了解自己,前面提到,關於中途島和格蘭德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負面材料。俄國過去對於二戰的誇大,加上國際政治的影響,導致他們寫出來的東西都沒有人相信,要到近年才有英語系的作者重新整理出來。所以,多元化,不要侷限自己的取材角度。我們都還不到那種可以對於來源說三道四的層次,只能多看,多比較,來作為取捨的依據。-cobrachen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12:49 (UTC)回覆

想知道五一五事件事件的參考資料為什麼都是英美的麼?答案就是「參考文獻」一節是直接從英文對應條目一個字沒變地複製過來的。有意思的是中文這篇條目的主體內容又幾乎是全搬日文對應條目的,而日文條目沒有列舉任何參考書目。這麼一來這篇條目中內容和參考文獻的關係大概就不言而喻了。這不是個例,我只能說有的人實在是太壞了。--Patvoiiage (留言) 2011年4月2日 (六) 12:56 (UTC)回覆

我感覺還是盡量用原文版,因為翻譯版多少都會摻入翻譯者的偏見,而且翻譯者也可能會漏翻或誤翻某些文句(洪蘭的譯本就因此備受網友砲轟)。--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3日 (日) 08:15 (UTC)回覆

那麼,德國和日本的檔案資料翻譯成英文,要不要用?俄國的資料被日文寫成,要不要用呢?所以你以語言文字作為取捨的依據,走偏了。-cobrachen (留言) 2011年4月3日 (日) 13:10 (UTC)回覆

最好還是看原文,翻譯資料雖可用但不應鼓勵(話說日語維基百科有的條目也用了譯自中文的資料,如ja:霧社事件就用了兩本翻譯自中文的台灣史書籍)。--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00:43 (UTC)回覆
還有中文維基百科有很多歷史條目寫的亂七八糟,水準遠不如日語版,例如皇姑屯事件裡邊沒有提及日本境內對該事件的稱呼,沒有日本觀點,沒有引用中文世界及日本學者研究,又「近代對皇姑屯事件的質疑」中又主張皇姑屯事件係GRU所為,但據日本近現代史學者秦郁彥詳讀一手史料所得出的結論,該事件確為關東軍擅權所為,而日本境內專述日本史或滿洲史書籍也說該事件是關東軍幹的。因此所謂皇姑屯事件為GRU所為之說不應收錄於條目中,即使要收錄也應比照日語版處理方式,不要誤導讀者以為說這就是事實,而要讓大家知道這個講法大有問題。--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03:19 (UTC)回覆

我只能說,你走偏了。格蘭德是德國人,他的書最初也是德文,但是看看他的話誤導整個二戰之後將近30年對於德國空軍的ㄧ段重要歷史。東線的二戰史重新受到重視也是因為英語系的書重新整理和撰寫資料所形成的。多看,多想想。-cobrachen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01:20 (UTC)回覆

沒錯,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有時外人使用非本地通行語撰寫的研究文章或書籍可以訂正本地研究的問題,例如法國大革命,戰後法國大革命研究者普遍採信Georges Lefebvre說法,認定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但到1950年代中期就遭到英美歷史學界批判,英國倫敦大學教授Alfred Cobban統計分析法國國民會議代表背景,發現主導法國大革命的反而是以下層官僚、律師、專業人士為主的中下層資產階級,而非富裕的資產階級,他因此修正Leftbvre,認為中下層資產階級方為法國大革命主力。Taylor則主張法國大革命是政治因素所導致。舊政權後期的財政危機,及由此問題導致的政治危機,是法國大革命的原因。--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14:33 (UTC)回覆
還有台籍日本兵用了[2][3]這兩個blog來源,後者還有「在日據初日本對台採取了兩雙管齊下的政策:一方面用武力強迫台人燒毀祖祠,一律改成日本名字並平時強制說日語,供奉日神社和天皇。另一方面對表現好的人給予皇民待遇。」這段史實錯誤文字,因為總督府從未武力強迫台人燒毀祖祠及強迫台人平日講日語,另外日治時期初期總督府並未推行改日本名政策,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總督府才推動,而且也沒有強制。而且寫條目通常不能用blog當來源,請儘快用合格來源替代。還有皇民化運動內容不夠詳實又只呈現琉球及台灣部份,沒有朝鮮部份,請儘快改進。--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4日 (一) 14:59 (UTC)回覆
另外中文維基百科中的中途島海戰中除了只用一些英語資料(還沒有利用"Shattered Sword"一書),對日本海軍敗北的原因只提到美國海軍提前發覺日本海軍的計劃、日本海軍堅持以戰艦作為海戰決戰的決定力量,把航空母艦當做輔助力量使用,忽略航空兵力的作用、給航空母艦套上支援佔領中途島的任務,並一相情願的認為在中途島受到攻擊以前,敵艦隊不會離開其基地,日本海軍航空隊未檢討於珊瑚海海戰的戰略敗北、日本海軍不重視軍艦的損害控制、美國海軍比日本海軍更重視雷達的使用、以及南雲忠一因為該戰役的敗北負責等皆未提及。該戰役於大東亞戰爭中有高重要性,故該條目內容應儘快英語及日語版予以改進。--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7日 (四) 16:06 (UTC)回覆
還有不同語文版本記述著眼點落差過大甚至出現內容矛盾的問題,如岡村寧次,中文維基百科強調「1944年,先後任日軍第6方面軍司令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他在職期間,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中國實行「燼滅掃蕩」。」,沒有提到他擔任北支那方面軍期間秉持滅共愛民的理念,而於1941年11月訓示部下遵守「不燒、不姦、不殺」此三戒,也沒提及他在1944年指揮大陸打通作戰中的河南作戰,並於同年8月擔任第6方面軍司令官,負責湘桂作戰。另外1945年8月11日當大本營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時他因支那派遣軍有能力打持久戰而表示不滿(但到昭和天皇表示投降後態度有所調整)一事中文版亦未提及。『岡村寧次大將資料(上) 戦場回想篇』(稲葉正夫編、原書房 なお、(下)は刊行されていない)、『支那派遣軍総司令官 岡村寧次大將』(舩木繁著、河出書房新社)這兩本都是可靠資料,但中文版竟未引用,而且還用了[4]這本不太可靠的書(濫用「封建」、「軍國主義」、「法西斯」等詞,還誤將一夕會講成是二葉會改名而成,實際上是二葉會與木曜會(與日本貴族院完全無關)會員共同成立,該會成立後二會仍舊存在(不過日語維基百科的巴登-巴登密約卻說該會是兩會統合而成),又說岡村的滅共愛民是謊言)。日語版則完全未提及他於1944年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對中國實行「燼滅掃蕩」的事情。馬尼拉大屠殺則是英、中文版僅提及該案為日本軍犯下,而完全未提及日語版中美軍犯下並嫁禍日軍說(有可靠日本書籍主張該說)。深盼各語文版本維基百科人能夠解決各版本著眼點落差過大(某些事實甲語文版有提乙語文版未提)及內容矛盾此二問題。--RekishiEJ (留言) 2011年4月7日 (四) 17:42 (UTC)回覆
....不是我想潑冷水、視而不見、自滿或是唱衰什麼的,本百科的戰史類條目問題若要整理出來可能30K有餘,撰寫二次大戰戰史的用戶參與人數就我看(從創建到完整交出去,還有註釋資料出處)用一隻手就數的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什麼人在編輯」,人數多,懂其他語言的人也比例相對提高,英文翻譯者增多、校閱者增多,引用他國資料者也增多,大部分問題就都可解決。換句話說,我認為在此對各個單一戰史條目來評論其欠缺沒有什麼意義。—Ai6z83xl3g (留言) 2011年4月7日 (四) 16:59 (UTC)回覆
還是那句話,這種規定實在是走偏了。以下的話絕對不是出於諷刺,既然RekishiEJ君了解到這些戰史條目的不足,不如就由你先開始,重寫這些條目吧......ZH維基根本就不夠人手寫。建議你可以加入軍武提升計畫,並將以上的討論放到計畫頁內,免得互助客棧存檔後就自此塵封;也可以讓其他人看到你的編寫進度。(汗,安可上身了)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4月7日 (四) 23:55 (UTC)回覆
(:)回應WP:軍事專題製作中,還請多提供意見,而以上討論也會成為專題重要依據。--安可(居住地:酒館-職業:詩與歌之演者)/請加入條目質量提升計劃 2011年4月12日 (二) 13:32 (UTC)回覆

該專題建構可參考英語版的Wikipedia:WikiProject Military(現Wikipedia:WikiProject Military history)。--安可(居住地:酒館-職業:詩與歌之演者)/請加入條目質量提升計劃 2011年4月22日 (五) 05:10 (UTC)回覆

新聞過時

編輯

這個主題首頁的新聞是不是太久沒有更新了?怎麼都是2011年的?辻畠 2012年12月31日 (一) 17:20 (UTC)

在此獻上戰爭綱要

編輯

幾個月前把隸屬你們主題的綱要寫好了,希望可以有助於你們擴充條目。--左擁萌蘿莉右揍哈里發的成吉思汗七七四十九世要不來點長生天的祝福?2023年9月14日 (四) 12:20 (UTC)回覆

返回 "軍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