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1940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0年冬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0年,其下屬已經包括115師山東縱隊(原第1縱隊)、120師兼西北軍區、129師冀魯豫軍區兼第2縱隊、晉察冀軍區兼第3縱隊、第4縱隊、第5縱隊、陝甘寧留守兵團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為400,000人[1]

背景

編輯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百團大戰關家垴前線的炮團哨所觀察敵情,指揮戰鬥

自1938年秋,侵華日軍開始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觸求和;而國共軍隊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迫於壓力下,1939年,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魯西地區,重組山東縱隊並在山東建立牢固的抗日敵後根據地,進行卓有成效的擴軍以及擴編。120師與129師則繼續在山西、河北一帶進行擴編;其中,晉系軍閥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圍攻薄一波領導的山西新軍,事後五萬餘山西新軍編入八路軍120師、129師編制。1940年3月,日軍扶植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抗日局勢日趨惡化下,1940年,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0師、129師發動20萬人參加的百團大戰,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正面作戰。

該戰役雖然獲得大量武器裝備、以及提升全國民眾抗日氣氛。但亦造成八路軍大量傷亡,以及日軍、國軍對八路軍實力的正視。此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向八路軍進行物質補充,以及侵華日軍長達數年的掃蕩與「三光政策」。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的第4縱隊、第5縱隊亦補充事變中被國軍圍剿的新四軍兵力。八路軍自1941、42年開始遭受物質困乏以及兵源減少的威脅。

總部

編輯

第115師

編輯
 
1940年9-10月,羅榮桓陳光在魯南天寶山區的挑峪村主持召開115師高級幹部會議

1938年12月,第115師師部率領第343旅離開開赴山東。1940年10月,部隊整編為六個教導旅。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肖華

教導第一旅

編輯

教導第二旅

編輯

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

編輯

教導第四旅兼湖西軍區

編輯

教導第五旅

編輯

教導第六旅兼冀魯邊軍區

編輯

魯南軍區

編輯

山東縱隊(原第1縱隊)

編輯

1939年5月,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治委員朱瑞,統一指揮山東境內與冀魯邊、蘇北等地區的八路軍各部隊。1940年6月以後,山東縱隊番號恢復使用。1940年9月至11月,山東縱隊部隊進行整編,先後成立四個旅以及三個支隊。總指揮張經武、政治委員黎玉、副指揮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華、參謀處長羅舜初

  •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周純全、政治委員李培南。該分校1938年底由延安組建,之後開赴晉東南。1939年11月遷往山東沂蒙山區,歸山東縱隊領導。

第一旅

編輯
 
1940年,山東八路軍以及共產黨在沂蒙根據地舉行反對妥協投降大會

第二旅

編輯

第三旅

編輯

第五旅

編輯

第一支隊

編輯

第四支隊

編輯

第五支隊

編輯

第三軍區

編輯

120師兼西北軍區

編輯
 
1940年3月10日,賀龍在山西臨縣窯頭120師和山西新軍參謀長會議上講話

120師兼西北軍區,師長兼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副司令員續範亭、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938年12月底,第358旅主力進入河北中部。隨後留晉西北的第714團、警備第6團等部隊為基礎,成立新358旅,即彭358旅。1939年3月,原第358旅715團、716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4、5支隊合編為120師獨立旅(5月改為獨立第一旅)、獨立第二旅。同年9月,獨立第2旅改為第358旅(亦張358旅)。1940年4月,彭358旅改稱獨立第2旅。1939年底,山西新軍閻錫山部國軍發生衝突,並遭圍攻,此後薄一波率領山西新軍加入八路軍編制,其中晉西北部隊歸120師

獨立第2旅兼第2軍分區

編輯

第358旅兼第3軍分區

編輯

獨立第1旅兼第4軍分區

編輯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

編輯

第120師騎兵支隊

編輯
  • 第120師騎兵支隊(原大青山支隊),支隊長姚喆[2]
    • 第1團
    • 第2團
    • 第3團
    • 第4支隊

第129師

編輯
 
1940年3月,晉東南桐峪129師師部合影。左起:聶榮臻羅瑞卿劉伯承朱德蔡樹藩鄧小平

第129師於1940年6月進行整編,編成3個二級軍區(太行軍區太岳軍區冀南軍區)、9個旅,不包含山西新軍。山西新軍因為1940年初於閻錫山部國軍進行交戰,隨後編入八路軍,其中晉西南部隊編入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副主任黃鎮

1940年11月,建立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校長劉忠、政治委員黃歐東

太行軍區(由129師直接兼)

編輯
 
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光復娘子關,高舉中國國旗

第386旅兼太岳軍區

編輯

太岳軍區由1940年6月建立。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周希漢、政治部主任蘇精誠

冀南軍區

編輯

冀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劉志堅

第385旅

編輯
 
1940年5月,時任129師385旅旅長的陳錫聯百團大戰前作戰鬥動員

新編第一旅

編輯

新編第四旅

編輯

新編第十旅

編輯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

編輯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將士在訓練刺殺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

編輯

山西新軍政衛隊第212旅

編輯

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

編輯
 
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進行刺殺訓練

出於加強對冀南、豫北和魯西南等地區的發展,中共中央北方局於1940年3月建立中共冀魯豫區委員會。次月,命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第344旅、華北抗日民軍第1旅到達冀魯豫地區;與楊得志率領的八路軍冀魯豫支隊統一整編,組成新的第二縱隊,並同時成立、兼管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黃克誠不久則率第5縱隊再次南下。

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左權(兼)、楊得志代理。政治委員兼軍區司令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華北抗日民軍第1旅

編輯

新編第2旅

編輯

新編第3旅

編輯

第344旅

編輯
  • 第344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唐亮,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主任高農斧。該部由1940年6月南下華中,編入四縱隊。
    • 第687團
    • 第688團
    • 第689團

南進支隊

編輯

晉察冀軍區

編輯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參謀長聶鶴亭,副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

 
1939年晉察冀軍區河北唐縣何家莊召開會議。前排左起王震舒同羅元發蕭克朱良才劉道生,後排左起陳漫遠趙爾陸馬輝之程子華王平彭真聶榮臻關向應鄧華孫毅
 
晉察冀軍區部隊參加百團大戰淶靈戰役,此為八路軍將士攻克東團堡後的慶祝畫面

第一軍分區

編輯

第二軍分區

編輯

第三軍分區

編輯

第四軍分區

編輯

第五軍分區

編輯

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

編輯

第六軍分區

編輯
 
百團之戰後,聶榮臻與日軍遺孤栫美穂子合影,隨後聶帥歸還栫美穂子於日軍。

第七軍分區

編輯

第八軍分區

編輯

第九軍分區

編輯

第十軍分區

編輯

冀熱察挺進軍

編輯
 
1939年,冀熱察挺進軍到達平西,占領西齋堂里,八路軍勢力逼近日軍占領的北平城

冀熱察挺進軍,1939年2月7日,其以第4縱隊為基礎在平西成立(4縱隊番號同時撤銷),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940年7月成立冀東軍分區,秋,成立平北軍分區。司令員肖克、參謀長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副主任潘峰[3]

第四縱隊

編輯
 
1940年,彭雪楓張震在板橋集戰鬥中被擊落的日軍飛機殘骸前留影

1939年,由第二縱隊南下部隊344旅、新編第2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後重組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1941年初,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下屬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校長兼政委彭雪楓

  • 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4]
    • 肖縣獨立團
    • 永城獨立團
    • 睢杞獨立團

第五縱隊

編輯
 
1940年,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前排右三)同其他幹部合影

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主任鄧逸凡。1940年6月,該部隊由344旅687團、第四縱隊第二旅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1941年初,改為新四軍第三師。

第一支隊

編輯

第二支隊

編輯
 
1940年7月,八路軍第五縱隊部分將領於皖東北合影。圖從左依次為韓振紀劉瑞龍田守堯張愛萍韋國清[5]

第三支隊

編輯
  •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張愛萍(兼)
    • 宿縣獨立團

後方留守兵團

編輯

後方留守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

保安司令部

編輯

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政治部主任呂振球、副主任黃永輝,下轄關中軍分區、慶懷軍分區、三邊軍分區、神府軍分區。

  • 保安第2團
  • 保安第4團
  • 保安騎兵團

第385旅兼隴東軍分區

編輯

第385旅兼隴東軍分區,旅長兼司令員王維舟、政治委員甘渭漢、副旅長兼參謀長耿飈

第359旅兼綏德警備司令部

編輯

第359旅兼綏德警備司令部,旅長兼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副旅長郭鵬、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副主任王恩茂。1939年10月,第359旅從晉察冀邊區移防至陝甘寧邊區,簡體綏德警備司令部防務,歸留守兵團指揮,建制仍屬第120師[6]

警備第1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

編輯

警備第1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旅長兼司令員文年生、政治委員閻紅彥。1939年12月,以原歲的警備司令部所轄部隊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調防關中地區,併兼關中警備司令部[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2. ^ 驰骋疆场38个春秋 英雄的解放军骑兵第一师. 人民網. [2011-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2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4.2 1940年12月,投奔國軍。
  5. ^ 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幅照片求证. [2014-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6. ^ 6.0 6.1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4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八路軍編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