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鯨

現代鯨類的一大分支

齒鯨小目學名Odontoceti)是現生鯨類的兩大演化支之一,多數種類口中長有細密而銳利的圓錐狀同型齒,用以捕食魚類烏賊等,區別於依靠鯨鬚濾食小型動物的鬚鯨。現存的齒鯨約75種,包括抹香鯨喙鯨淡水豚海豚鼠海豚獨角鯨等,種類遠多於鬚鯨但體型普遍小於鬚鯨,且不同種類間體型差異極大,從1公尺長的侏海豚到18公尺長的抹香鯨不等。具備單個噴氣鼻孔

齒鯨小目
化石時期:漸新世現代
250px
2004年美國佛州梅里特島,在甘迺迪太空中心附近名為「香蕉河」的潟湖上,一隻寬吻海豚跟在研究船後方進行船尾乘浪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鯨下目 Cetacea
演化支 大洋鯨類 Pelagiceti
演化支 新鯨類 Neoceti
小目: 齒鯨小目 Odontoceti
Flower, 1869
下級分類
見正文

齒鯨有著靈敏的聲納系統,活動時主要依靠回聲定位功能,在水中和空氣中都有極好的聽力,有些種類甚至視力退化,完全憑藉聽力感知周遭環境。部分齒鯨是最善於潛水的動物,如抹香鯨與柯氏喙鯨可下潛至2000公尺深的海域,連續一兩個小時不出水換氣。除淡水豚外,所有齒鯨都有豐厚的鯨脂,能隔絕體外的低水溫。一些齒鯨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被人類訓練用於雜技表演。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1年10月發布的報告稱,受過度捕撈、航運、興修水利工程和海洋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影響,86%的齒鯨生存受到威脅。中國長江特有的白鱀豚已在21世紀初滅絕[1],而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的小頭鼠海豚僅剩約30頭[2],可能是當前最接近滅絕的水生哺乳動物

系統發生

編輯

根據美國學術出版社英語Academic Press於2018年出版的《海洋哺乳動物百科全書(第三版)》,齒鯨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如下[3](符號 † 表示已滅絕):

齒鯨小目

 †異鄉鯨科 Xenorophidae  

 †阿什利鯨科 Ashleycetidae

 †Mirocetidae

 †阿哥洛鯨科 Agorphiiae

 †短鼻鯨科 Simocetidae

 †祖鯨科 Patriocetidae

 †懷佩什海豚科 Waipatiidae  

 †鯊齒鯨科 Squalodontidae

 抹香鯨科 Physeteridae  

 小抹香鯨科 Kogiidae  

 †中新河豚科 Eoplatanistidae

 †劍吻海豚科 Eurhinodelphinidae  

 †異海豚科 Allodelphinidae

 †鯊齒豚科 Squalodelphinidae

 恆河豚科 Platanistidae  

 喙鯨科 Ziphiidae  

 †白鱀豚科 Lipotidae  

 †肯氏海豚科 Kentriodontidae  

 拉河豚科 Pontoporiidae  

 亞河豚科 Iniidae  

 †亞加海豚科 Albireonidae

 †海象鯨科 Odobenocetopsidae  

 一角鯨科 Monodontidae  

 鼠海豚科 Phocenidae  

 海豚科 Delphinidae  

 Odontoceti 

下級分類

編輯

本列表自 齒鯨小目 Odontoceti 往下逐級顯示,具體到科級,科級位置未定者,具體到屬級。符號 † 表示已滅絕,? 表示不確定的疑名

形態特徵

編輯

鬚鯨相比,齒鯨體型較小,典型體長小於10公尺,且體型差異較大,最小的侏海豚屬體長僅有1公尺左右,而最大的抹香鯨可超過20公尺。多數種類有明顯突出的嘴喙。

齒鯨無鎖骨,胸骨較大,鰭肢內有5根趾骨。牙齒形狀和數目因種類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多的有上百顆牙齒,最少的僅具一顆獨齒,甚至完全沒有外露的牙齒。除恆河豚外的所有齒鯨均無盲腸

齒鯨的外鼻孔只有1個,不同於鬚鯨的1對(2個),因此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抹香鯨類的鼻孔位於頭部左前方接近上頜處,呈裂縫形;海豚類則位於頭頂偏後方,略呈圓形。

淡水豚外的齒鯨都有豐厚的鯨脂。棲息於兩極海域的部分齒鯨,鯨脂層厚度可達28公分。這些鯨脂可提供浮力、抵抗來自掠食者的攻擊、能量儲存以及隔絕外界的低溫[5][6]

生活習性

編輯

齒鯨可發出高頻的鳴叫聲,且聲音多樣。游泳動作較為迅速和靈活,小型種有騎浪行為。齒鯨大多結群活動,種群數量較大,海豚種群有時可達上千頭之多。主要以魚類烏賊等為食,個別齒鯨(如虎鯨)還會捕食鰭足類和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

生存威脅

編輯

齒鯨有時會在商業漁業中遭到誤捕英語bycatch,被困在漁網中或是意外吞下魚鉤。流刺網圍網捕撈作業時常是鯨豚與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常見死因之一[7]。鯨豚類也常受到海洋汙染的影響,由於牠們屬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因此體內時常累積有高濃度的永續性有機污染物,且齒鯨體內的濃度多半高於鬚鯨。這些汙染物也會透過哺乳傳染給幼鯨。汙染物會導致腸胃癌英語gastrointestinal cancer並且降低對感染疾病的抵抗力[8]。除了有機汙染物外,鯨豚類也會誤食塑膠袋等海洋垃圾[9],這些垃圾無法經由消化道排出,進而造成胃腸的阻塞。環保主義者認為,軍用聲納會干擾鯨類活動,進而對牠們的存活造成威脅。有些科學家認為軍用聲納會導致鯨魚擱淺,原因是鯨類為了躲避聲納的干擾而快速上浮,導致減壓症產生而擱淺[10][11][12][1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mith, B.D., Wang, D., Braulik, G.T., Reeves, R., Zhou, K., Barlow, J. & Pitman, R.L. Lipotes vexillifer (Baij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 ^ Rojas-Bracho, L. & Taylor, B.L. Phocoena sinus (Vaqui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3. ^ Fordyce, R. Ewan. Cetacean Evolution. Würsig, Bernd (編).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Thi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英語Academic Press. 2018: 180–185 [2019-07-28]. ISBN 97801280432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5). 
  4. ^ Shane Meekin, R. Ewan Fordyce and Amber Coste. 2024. Aureia rerehua, A New platanistoid Dolphin from th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with a unique feeding method.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DOI: 10.1080/03036758.2024.2314505
  5. ^ Reidenberg, Joy S. Anatomical adaptations of aquatic mammal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07, 290 (6): 507–513 [2018-11-05]. PMID 17516440. doi:10.1002/ar.205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6. ^ Klinowska, Margaret; Cooke, Justin. Dolphins, Porpoises, and Whales of the World: the IUCN Red Data Book (PDF).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Y: IUCN Publications. 1991 [2018-11-05]. ISBN 978-2-88032-936-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2). 
  7. ^ NOAA Fisheries – Office of Protected Resources. The Tuna-Dolphin Issue. noaa.gov. [2015-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8. ^ Metcalfe, C.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marine food chain.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2012-02-23 [2013-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9. ^ Tsai, Wen-Chu. Whales and trash-bags. Taipei Times. [2015-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4). 
  10. ^ Rommel, S. A.; et al. Elements of beaked whale anatomy and diving physiology and some hypothetical causes of sonar-related stranding (PDF). Journal of Cetace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6, 7 (3): 189–209 [2015-08-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5). 
  11. ^ Schrope, Mark. Whale deaths caused by US Navy's sonar. Nature. 2003, 415 (6868): 106. Bibcode:2002Natur.415..106S. ISSN 1476-4687. PMID 11805797. doi:10.1038/415106a. 
  12. ^ Kirby, Alex. Sonar may cause Whale deaths. BBC News. 2003-10-08 [200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1). 
  13. ^ Piantadosi, C. A.; Thalmann, E. D. Pathology: whales, sonar and decompression sickness. Nature. 2004, 428 (6894): 716–718. PMID 15085881. doi:10.1038/nature02527a.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