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盔龍屬
需盔龍(學名:Galeamopus)是一屬草食性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包含兩個已知物種:海氏需盔龍(G. hayi)來自美國懷俄明州莫里遜組下部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約1.55億年前)地層,以及帕氏需盔龍(G. pabsti)來自侏羅紀晚期懷俄明州和科羅拉多州的化石。模式種所知來自保存最完整的梁龍科化石之一,一具幾乎完整的骨骼及連接的頭骨。
需盔龍屬 化石時期:侏儸紀晚期,
| |
---|---|
海氏需盔龍的正模標本骨架,位於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科: | †梁龍科 Diplodocidae |
亞科: | †梁龍亞科 Diplodocinae |
屬: | †需盔龍屬 Galeamopus Tschopp et al., 2015 |
模式種 | |
†海氏梁龍 Diplodocus hayi Holland, 1924
| |
種 | |
| |
異名 | |
|
歷史
編輯需盔龍最初所知來自化石獵人William H. Utterback在靠近謝里登的紅叉粉河採石場A發現的部分骨骼。1906年,這具骨骼由William Jacob Holland在敘述期腦殼時歸入梁龍屬。[1]標本在1924年由Holland分類成梁龍的新種海氏梁龍(Diplodocus hayi),種名紀念Oliver Perry Hay。[2]
2015年由Emanuel Tschopp、Octávio Mateus和Roger Benson重新命名成分開的需盔龍屬,屬名由拉丁語galeam的賓格galea(「頭盔」)及opus(「需要」)組成,是將最初發現和敘述的兩位William的名字Wil-helm直接音譯成want helmet(「想要頭盔」),同時雙關了模式標本的易碎腦殼需要頭盔保護之意。[3]
屬完模標本編號HMNS 175(過去是CM 662)是最初的骨骼,發現於莫里遜組下部層位年代為啟莫里階。這也是海氏需盔龍(原海氏梁龍)的正模標本。其他多具標本被歸入需盔龍屬但非海氏需盔龍,包含AMNH 969標本,是由Peter Kaisen於1903年在懷俄明州骨棺採石場發現的近乎完整的頭骨,以及USNM 2673標本,是由Marshall P. Felch於1884年在科羅拉多州花園公園發現的部分頭骨。
SMA 0011標本是一個暱稱為「Max」的骨骼,於1995年6月在Howe-Stephens採石場發現,被認為與海氏種有很大的不同足以建立為新種。[3]2017年由Tschopp和Mateus將Max標本作為第二個種帕氏需盔龍的正模標本,種名紀念發現標本及協助架設阿薩爾恐龍博物館骨架的瑞士古生物學家Ben Pabst。[4]
敘述
編輯2015年的研究建立了7個獨有衍徵:頭骨背面的旁枕突側視呈彎曲狀、牙齒具成對的磨損面、第一節頸椎寰椎的神經棘向前和向內突起分開棘後翼、該後翼大部分長面有連續橫向變寬、寰椎椎弓底部每側都有一個小的三角形齒、第二節頸椎樞椎神經棘前緣有一個旋鈕狀凸起、中後段頸椎後關節突起間的稜脊(postzygapophyses)不超出椎弓後緣。[3]
該研究亦建立六個海氏需盔龍的獨有衍徵:頂骨形成頭顱後部和顱頂間邊緣的部分矮於枕骨大孔、腦殼下側附帶的基翼突突起以超過60度角強烈分叉、尺骨長且最小長度等於肱骨的76%、橈骨與尺骨接觸面積有限且相對平滑、橈骨下側關節面相對於軸傾斜約15度、脛骨上面外緣形成一道壓力突位於脛脊後方。[3]
綜合而言需盔龍具有13個獨有衍徵,正好是界定不同屬研究所需的最小值。[3]
分類
編輯以下演化樹來自Tschopp & Mateus(2017):[4]
梁龍科 |
| ||||||||||||||||||||||||||||||||||||||||||||||||||||||||||||||||||||||||||||||||||||||||||
參考資料
編輯- ^ Holland, W.J. The osteology of Diplodocus Marsh. 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1906, 2: 225–264.
- ^ Holland WJ. The skull of Diplodocus. 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IX; 379–403 (1924).
- ^ 3.0 3.1 3.2 3.3 3.4 Tschopp, E.; Mateus, O. V.; Benson, R. B. J.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2015, 3: e857. PMC 4393826 . PMID 25870766. doi:10.7717/peerj.857.
- ^ 4.0 4.1 Emanuel Tschopp; Octávio Mateus. Osteology of Galeamopus pabsti sp. nov. (Sauropoda: Diplodocidae), with implications for neurocentral closure timing, and the cervico-dorsal transition in diplodocids. PeerJ. 2017, 5: e3179 [2020-08-24]. PMC 5417106 . PMID 28480132. doi:10.7717/peerj.31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