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萊干尼造山運動

,產生了阿帕拉契山脈。這次運動產生了褶皺和斷層,以及岩石的變質。它被認為是晚古生代時期形成盤古大陸的過程中,岡瓦納古陸的非洲部分碰撞勞亞古陸的北美洲部分造成的。

這場造山運動形成的山脈的高度堪比喜馬拉雅山脈。隨後數億年的侵蝕過程形成了如今的阿帕拉契山系。

石炭紀時Hercynian/Variscan/阿勒格尼山系的位置。大圖標為造山運動連接的大陸,現代海岸線標為灰色,縫合帶為紅色。

阿萊干尼造山運動[1](Alleghenian Orogeny)是形成阿帕拉契山脈(即藍嶺山脈)及西南部平行的亞利加尼山脈-坎伯蘭山脈的造山運動之一,是3.25億年前至2.6億年前[2]古生代晚期石炭紀的一次北美大陸東部的造山運動

阿萊干尼造山運動在石炭紀二疊紀期間至少經歷了5次變形事件。[3]造山運動由非洲與北美洲大陸的碰撞引起,當時北美洲還是歐美超大陸的一部分,非洲是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包含了所有主要的大陸,引發了造山運動:其對今日美國東岸施加了巨大壓力,形成一條寬闊高大的山系。[4]阿萊干尼造山運動的整局在地表綿延上千公里,從阿拉巴馬州延伸到新澤西州,在地表下還能接著追溯;在北部,亞利加尼山脈變形並向東北延伸到紐芬蘭島。隨後的侵蝕使山系海拔降低,沉積物向東西擴散。

大陸碰撞

編輯
 
阿萊干尼造山運動是3次獨立的大陸碰撞的結果。USGS

大陸碰撞涉及的巨大區域、造山運動的漫長時間及已知沉積物、火成岩厚度都證明,在造山過程的頂峰,阿帕拉契山脈可能達到與阿爾卑斯山脈落基山脈相似的海拔。[5][6]

大陸相撞時擠壓夾在中間的岩石,被迫向上移動。北美大陸東緣的岩石被擠向內陸,非洲大陸邊緣的岩石被擠向相反的方向,形成了摩洛哥和西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7]在碰撞邊界附近,構造應力使得岩石變質(使火成岩沉積岩變為變質岩)。

阿帕拉契盆地東部的沉積岩被擠壓成與應力垂直的巨大褶皺。與造山運動相關的最大變形出現在南阿帕拉契地區(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除了褶皺之外還形成一系列斷層。隨著兩大陸相撞,以逆斷層為界的大型岩帶層層堆疊,將北卡羅萊納州和田納西州的北美東緣地殼縮短了320km之多。褶皺帶向北穿過賓夕法尼亞州,在紐約州邊界附近逐漸消失。新澤西州西北部的奇塔提尼山標誌著高地山脊的最東北端。造山變形對嶺谷地帶以東的影響肯定更激烈,但保留下的證據很少:東部沿海地區缺乏密西西比世賓夕法尼亞世二疊紀岩層。[7]

後續侵蝕

編輯
 
阿勒格尼與真阿帕拉契山脈分界線上的主斷層(威廉斯波特 (賓夕法尼亞州)

中生代和古生代晚期,阿萊干尼造山運動形成的山脈曾崎嶇高聳[8][9],但到現代已被侵蝕得只剩下一小部分:皮埃蒙特丘陵沉積物向東延伸為沿海平原和部分大陸架,因此沿海平原和皮埃蒙特丘陵主要是1.5億年來漫長的侵蝕作用的結果。向西的沉積物形成了阿勒格尼高原坎伯蘭高原,居民有時稱它們為山脈,但更確切地說,是抬升後被侵蝕了的切割高原[10]

當盤古大陸解體、大西洋開始形成,阿勒格尼山系的一部分留在非洲大陸上,形成了如今摩洛哥的小阿特拉斯山脈。小阿特拉斯山脈在較近時期經歷了地質抬升,如今比阿勒格尼山系的其餘部分崎嶇得多。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阿萊干尼〔晚期石炭紀〕Allegheny.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1-02-21]. 
  2. ^ Hatcher, R.D. Tracking lower-to-mid-to-upper crustal deformation processe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ree Paleozoic orogenies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s using dated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and faul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6). 
  3. ^ Bartholomew, M.J.; Whitaker, A.E. The Alleghanian deformational sequence at the foreland junction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ppalachians. Tollo, R.P.; Bartholomew, M.J.; Hibbard, J.P.; Karabinos, P.M. (編). From Rodinia to Pangea: The Lithotectonic Record of the Appalachian Region, GSA Memoir 206. 2010: 431–454 [2021-08-24]. ISBN 97808137120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8). 
  4. ^   本條目引用的公有領域材料來自National Park Service的網站或文檔。
  5. ^ Berardelli, Phil. The Mountains That Froze the World. Science magazine. AAAS.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6. ^ Geology of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USGS. [2012-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7. ^ 7.0 7.1   本條目引用的公有領域材料來自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網站或文檔。
  8. ^ Mesozoic Basins. Geology of National Parks, 3D and Photographic Tours. USGS. 2013-08-21 [202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9. ^ Fichter, Lynn S. Cross Section K, The Late Paleozoic Alleghanian Orogeny.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Virginia and the Mid-Atlantic Region.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1999 [202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10. ^ Manning, Russ. The Historic Cumberland Plateau: An Explorer's Guid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9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