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學名:Sphyrna zygaena),又名丫髻鮫、犛頭鯊、雙髻仔、撞木鮫。為雙髻鯊科雙髻鯊科的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各海區以及東海、南海等海域[2]。錘頭雙髻鯊體色為灰色或橄欖色,頭翼前端圓潤。該魚一般生活於淺水區,以硬骨魚、其他鯊魚、魟魚、頭足類等動物為食。錘頭雙髻鯊是胎生物種,孕期一般為10—11月。目前,該魚受捕魚等影響種群有明顯衰退,IUCN將其評為「易危」
錘頭雙髻鯊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類: |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雙髻鯊科 Sphyrnidae |
屬: | 雙髻鯊屬 Sphyrna |
種: | 錘頭雙髻鯊 S. zygaena
|
二名法 | |
Sphyrna zygaena | |
異名 | |
|
物種命名
編輯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中首次描述錘頭雙髻鯊,彼時他給予其學名Squalus zygaena且並未指定正模標本。日後該魚的學名變為Sphyrna zygaena[3] 。其種加詞來自於希臘語的「ζυγός」,意為「軛」[4]。據說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動物志中就已用該單詞來稱呼雙髻鯊[5]。
種間關係
編輯
| |||||||||||||||||||||||||||||||||||||||||||||
雙髻鯊的系統發生譜[6] |
從形態學角度來看,錘頭雙髻鯊與路氏雙髻鯊和無溝雙髻鯊同屬雙髻鯊中最為先進的演化支。然而對粒線體DNA和核DNA的分析則指出錘頭雙髻鯊與路氏雙髻鯊親緣關係較遠,且其與無溝雙髻鯊是雙髻鯊屬中最為基幹的演化支[6][7]。
外貌描述
編輯錘頭雙髻鯊是現存第二大的雙髻鯊,僅次於無溝雙髻鯊。成年個體一般體長2.5—3.5米,最大可長到4米長。該魚體色為灰色或橄欖色,部分個體的胸鰭邊緣為暗色[8]。不同於其他雙髻鯊,其頭翼寬而扁,前端圓潤,中間無前凸。該魚身體呈流線形,兩對背鰭之間無凸起。其第一片背鰭高聳,形狀如鐮刀;胸鰭與腹鰭前緣幾乎筆直;臀鰭大於第二對背鰭,後側有一處深凹[3]。錘頭雙髻鯊嘴呈弓形,兩側上顎各有26—32顆牙齒,兩側下顎則有25—30顆。其牙齒為三角形,上顎的牙齒邊緣光滑,下顎則可能略有鋸齒[8]。
物種分布
編輯在錘頭鯊中,錘頭雙髻鯊最適應冷水環境,並且比其他種類出沒於更高緯度的水域。其分布範圍包括自加拿大新斯科舍到維京群島以及巴西到阿根廷南部的大西洋水域、不列顛群島到象牙海岸的東大西洋水域,包括地中海,以及印度、南非和斯里蘭卡周圍水域。該魚在太平洋的分布範圍則包括北部灣至俄羅斯遠東水域的西太平洋地區,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和夏威夷附近海域。此外,其在加利福尼亞、巴拿馬、厄瓜多和智利的水域內亦有分布。傳統觀念認為,錘頭雙髻鯊不在熱帶海域分布,但印度馬納爾灣以及莫三比克等溫暖水域都有過目擊記錄。然而,由於錘頭雙髻鯊容易與其它雙髻鯊相混淆,所以其在熱帶的分布並不明朗[3]。雖然該魚更適應亞熱帶以及暖溫帶環境,但一項在西大西洋以及墨西哥灣的調查顯示錘頭雙髻鯊可在7.5至27.5攝氏度的水溫中生存[9]。
北大西洋的分布
編輯該魚在北大西洋水域相當罕見,在不列顛群島僅有七次目擊記錄,其中只有兩次是一百年內的記錄,且除去在班夫郡的一次記錄外其餘六次均位於群島南部水域。[10][11]。1937年曾有丹麥漁民稱在卡特加特海峽捕得一條錘頭雙髻鯊,但從當時拍攝的照片來看其捕獲的實際上是姥鯊而非錘頭雙髻鯊[12]。不過,2013年有在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水域有雙髻鯊的目擊記錄,學者認為目擊個體最有可能是錘頭雙髻鯊[13] 。
生態與習性
編輯棲息地
編輯相對於路氏雙髻鯊以及無溝雙髻鯊,錘頭雙髻鯊活動範圍離水面更近,一般在淺於20米深處出沒,但最深可達到200米。該魚通常活動於海灣與河口灣等近岸水域,但有時也會出現於大陸架之外以及海島周邊的開放水域。此外,錘頭雙髻鯊也曾被目擊到活動於佛羅里達州的印第安河等淡水中。在夏季,錘頭雙髻鯊會往高緯度海域洄游,並於冬季返回赤道附近海域[14]。
習性
編輯成年錘頭雙髻鯊一般獨來獨往或成小群活動,但也會在每年洄游時形成更大的魚群。比如曾經有人目擊上百條體長小於1.5米的幼魚於南非東開普省,以及上千條成群的成魚於加利福尼亞州[3][14]。在炎熱的夏季,錘頭雙髻鯊通常於水面附近游動並將背鰭露出水面[8]。幼年錘頭雙髻鯊經常會被灰色真鯊等更大的鯊魚捕食,而成年錘頭雙髻鯊的天敵則為虎鯨[15]。
錘頭雙髻鯊的獵物包括硬骨魚、魟魚、頭足類,但有時也捕食蝦、蟹、藤壺等甲殼類。此外,該魚也會食用漁船拋入海中的下水[3] 。
生命周期
編輯同其他雙髻鯊一樣,錘頭雙髻鯊是胎生魚類。胚胎會先通過卵黃獲取養分。卵黃耗盡後會轉換為胎盤,此後幼魚會繼續在母魚體內獲取養分直至發育完全。錘頭雙髻鯊的孕期為10—11個月,一胎有幼魚20—50條[14]。其一般會在沿岸的淺水海灣中誕下幼魚[16]。剛誕生的幼魚體長50—61厘米。雄魚在約2.1—2.5米長時性成熟,雌魚則是2.7米。其具體性成熟長度取決於所在海域[8]。南非海域的錘頭雙髻鯊在每年二月前後交配,至十一月腹中胚胎已發育成熟;澳大利亞海域的種群則在每年1—3月產下幼魚[17] 。錘頭雙髻鯊的壽命至少可達20年[8]
寄生蟲
編輯與人類的互動
編輯錘頭雙髻鯊對人類有一定的危險。至2008,國際鯊魚襲擊檔案中記錄有34起大型雙髻鯊的傷人事件,其中17起是由雙髻鯊主動攻擊人類,並有1起致死[18]。但是由於錘頭雙髻鯊通常活動於下水遊客較少的溫帶水域,大部分案例不太可能是由該魚所致[8]。此外,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曾有人目擊該魚搶走釣客和潛水員捕獲的魚[3]。
美國東西海岸、巴西、西班牙、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西南部、以及西非等地的商業漁船之流刺網與延繩均會捕獲該魚,但具體數量則由於其通常與其它大型雙髻鯊混淆而難以統計[17]。錘頭雙髻鯊一般作為鮮魚、醃魚或熏魚出售,但在大部分市場其魚肉鮮受歡迎,還有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然而,該魚的魚鰭因可作為魚翅食用而廣受歡迎,導致其在海上被大量捕撈並削去魚鰭。此外,通常其魚肝油可製成維生素,其皮可做成皮革,其內臟可磨成魚食,以及被作為中藥藥材服用[8]。
錘頭雙髻鯊經常被漁船兼捕,甚至有時會被游釣者捕獲。該魚也會被海灘的防鯊網纏繞致死。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錘頭雙髻鯊占據了1972至1990年共4715條鯊魚捕撈總數的一半[17] 。此外,捕魚業對其種群亦有負面影響[8]。目前錘頭雙髻鯊在各海域種群均有明顯下降,IUCN將其評為「易危」[1]。
種群保育
編輯紐西蘭有立法禁止捕撈錘頭雙髻鯊,使得這種鯊魚成為該國東北部海岸最為常見的鯊魚之一。紐西蘭保育部將其本地種群評為「不受威脅」且「海外種群穩定」[19]。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將其分類為「大型近海鯊魚」,規定每艘漁船不得捕獲超過55條此類鯊魚[17]。此外,該魚目前名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出口及貿易受到限制[20]。
外部鏈結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Casper, B.M.; A. Domingo; N. Gaibor; M.R. Heupel; E. Kotas; A.F. Lamónaca; J.C. Pérez-Jimenez; C. Simpfendorfer; W.D. Smith; J.D. Stevens; et al. Sphyrna zygae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5, 2005: e.T39388A10193797. doi:10.2305/IUCN.UK.2005.RLTS.T39388A10193797.en .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锤头双髻鲨.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3.0 3.1 3.2 3.3 3.4 3.5 Compagno, L.J.V.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4: 553–554. ISBN 92-5-101384-5.
- ^ Ellis, R. The Book of Sharks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89. ISBN 0-679-72210-6.
- ^ Aristotle (350 BCE). "Ch. XI.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istory of Animals (Book II)
- ^ 6.0 6.1 Lim, D.D.; Motta, P.; Mara, K.; Martin, A.P. Phylogeny of hammerhead sharks (Family Sphyrnidae)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0, 55 (2): 572–579. PMID 20138218. doi:10.1016/j.ympev.2010.01.037.
- ^ Cavalcanti, M.J. A Phylogenetic Supertree of the Hammerhead Sharks (Carcharhiniformes: Sphyrnidae). Zoological Studies. 2007, 46 (1): 6–11.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Bester,Cathleen. Sphyrna zygaena.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19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 ^ Grace, M.; T. Henwood. Assess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Coastal Sharks in the U.S. Gulf of Mexico and Eastern Seaboard, 1995 and 1996. Marine Fisheries Review. 1997, 59 (4): 23–32.
- ^ Southall, E.J.; D.W. Sims. A smooth hammerhead shark (Sphyrna zygaena) from south-west England. Marine Biodiversity Records. 2005, 1: e9. doi:10.1017/S1755267206000984.
- ^ Kelly, B. Hammerhead shark spotted in Irish water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Galway Daily. 2019-07-21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2).
- ^ Myte om dansk hammerhaj grundigt punkteret. Illustreret Videnskab. 2015- [2017-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Carl, H.; J.G. Nielsen; P.R. Møller. En kommenteret og revideret oversigt over danske fisk. Flora og Fauna. 2005, 110 (2): 29–39.
- ^ 14.0 14.1 14.2 Ebert, D.A. Sharks, Rays, and Chimaera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78–179. ISBN 0-520-23484-7.
- ^ Visser, I.N. First Observations of Feeding on Thresher (Alopias vulpinus) and Hammerhead (Sphyrna zygaena) Sharks by Killer Whales (Orcinus orca) Specialising on Elasmobranch Prey. Aquatic Mammals. January 2005, 31 (1): 83–88. doi:10.1578/AM.31.1.2005.83.
- ^ Sumich, J.L. & Morrissey, J.F. Introduction to the Biology of Marine Life eighth.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2004: 197. ISBN 0-7637-3313-X.
- ^ 17.0 17.1 17.2 17.3 Fowler, S.L.; Cavanagh, R.D.; Camhi, M.; Burgess, G.H.; Cailliet, G.M.; Fordham, S.V.; Simpfendorfer, C.A. & Musick, J.A. Sharks, Rays and Chimaeras: The Status of the Chondrichthyan Fishes.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5: 106–109, 318–320. ISBN 2-8317-0700-5.
- ^ 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 ^ Duffy, Clinton A. J.; Francis, Malcolm; Dunn, M. R.; Finucci, Brit; Ford, Richard; Hitchmough, Rod; Rolfe, Jeremy. Conservation status of New Zealand chondrichthyans (chimaeras, sharks and rays), 2016 (PD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2018: 11 [2023-10-06]. ISBN 9781988514628. OCLC 104290109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8).
- ^ CITES conference takes decisive action to halt decline of tropical timber, sharks, manta rays and a wide range of other plants and animals. Cites. 2013-03-14 [2023-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 丫髻鮫 Sphyrna zygaena Linnaeus, 1758.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錘頭雙髻鯊的圖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