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羅克語
鄂羅克語 (鄂羅克語: Уилта кэсэни [4]、俄語: Орокский язык) 是鄂羅克人的民族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系南通古斯語族赫哲語支。使用者分布於俄羅斯薩哈林州的波羅奈斯克區和諾格利基區。目前,鄂羅克語是處於極度危險狀態的瀕危語言。
鄂羅克語 | |
---|---|
ульта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俄羅斯、 日本 |
區域 | 薩哈林州、北海道 |
族群 | 鄂羅克人 |
母語使用人數 | 116人 (2020年普查)[1] |
語系 | 滿-通古斯語系
|
文字 | 西里爾字母、(片假名)、(拉丁字母)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oaa |
Glottolog | orok1265 [2] |
ELP | Orok |
瀕危程度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3] 極度危險(UNESCO) |
根據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俄羅斯境內有346名鄂羅克人,其中會說鄂羅克語的有64名。至2010年的普查時,只有47名鄂羅克人會說鄂羅克語了。鄂羅克人還生活於日本的北海道,但會說鄂羅克語的人數不明,且非常少。[5]
系屬分類
編輯鄂羅克語和赫哲語關係密切,屬於南滿-通古斯語支。也有認為這兩種語言是南北兩支的過渡語支,自成滿-通古斯語系下一個獨立語支:中通古斯語支。在這個語支里,Glottolog將鄂羅克語和烏爾奇語一起劃為「烏爾奇語群」,烏爾奇語群和赫哲語構成「中西部通古斯語支」(也稱「赫哲語支」),奧羅奇語、奇力語和烏德蓋語則屬於「中東部通古斯語支」。[6]
分布
編輯雖然維爾他人的數量有所增長,烏爾他語使用者的數量卻在下降。烏爾他族總人口在1989年人口普查時有200人,後來增加到大約三四百人。但是,母語使用者的人數減少到25-16個人。據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烏爾他(鄂羅克)語(所有認為自己是「說烏爾他語的奧羅奇人」「維爾他」「烏爾他」「說烏爾他語的烏爾奇人」的都被歸為烏爾他)共有346人,其中有201人在城市居住,145人生活在農村。18.5%即64人指出,他們他們會說自己的(「烏爾他」,Ulta)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被視作是前蘇聯時期民族意識的覺醒,而不是對現狀的反應。事實上,這些人的烏爾他語流利度參差不齊,能流利說的不到10人,人群的母語以俄語為壓倒性多數。這樣,因為有效的學習、書寫系統的缺失以及政策的傾斜,鄂羅克語「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瀕危語言。
鄂羅克語行將滅亡。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顯示有346名鄂羅克人生活在薩哈林島東北部,其中64人會說鄂羅克語。到2010年普查時,這個數字下降至47。鄂羅克族還生活在日本北海道,但人數不能確定,且相當少,[7]山田(2010)報告了10名活躍使用者,16名雙語使用者,以及24名被動使用者,他們在有俄語輔助下可以聽懂鄂羅克語。文章認為「人數很可能已經進一步下降」。[8]
鄂羅克語可被分為兩種方言,分別是波羅奈斯克方言(南部)和瓦爾-諾格利基方言(北部)。[6]北海道僅存的幾名鄂羅克語使用者說南部方言。「維爾他語的分布與其半游牧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要包括維持生計用的馴鹿族群。」[8]南鄂羅克族在春夏季居住在鄂霍次克濱海地區,並在秋冬季遷移到薩哈林島北部平原和東部山區。北鄂羅克族在春季和夏季生活在捷爾佩尼耶灣和波羅奈河周圍,在秋冬季遷移到薩哈林東部山區。
字母
編輯鄂羅克語使用西里爾字母可以轉寫為如下形式 (日本語言學者池上二良所使用的表示方法): [9]
А а | А̄ а̄ | Б б | В в | Г г | Д д | Е е | Е̄ е̄ |
Ӡ ӡ | И и | Ӣ ӣ | Ј ј | К к | Л л | М м | Н н |
Ԩ ԩ | Ӈ ӈ | О о | О̄ о̄ | Ө ө | Ө̄ ө̄ | П п | Р р |
С с | Т т | У у | Ӯ ӯ | Х х | Ч ч | Э э | Э̄ э̄ |
形態
編輯鄂羅克語的基本要素是施事名詞。這些施事名詞在現在分詞與名詞- ɲɲee相結合時產生。例如,詞素- ɲɲee(< *ɲia)是個表示「人」的後綴,如ǝǝktǝ-ɲɲee「女人」、geeda-ɲɲee「一個人」和xasu-ɲɲee「多少人?」。大量此種詞綴構成了鄂羅克語,它的形態可以被復原回烏爾查語。鄂羅克語的獨特特徵正是誕生在那裡。
鄂羅克語有3個時態的分詞標記:過去-xa(n-)、現在+ri和將來-li。當未完成助詞+ri與後綴-la結合時,既是將來時標記+rila-。積極標記(「讓我們...」) +risu,此處詞素-su在古代是第二人稱複數後綴。還有更多基於+ri的形態:虛擬語氣in +rila-xa(n-)(將來-過去分詞-)、第一人稱單數希求語氣in +ri-tta, 第三人稱祈使語氣in +ri-llo (+ri-lo), and可能語氣in +ri-li- (ptcp.prs-fut).
屬有詞形式在領屬者是人類時應用。後綴-ɲu從來都加到名詞詞幹後。後綴-ɲu表示所指對於領屬者來說是間接或可轉讓的。表示直接、不可轉讓的領屬,要加後綴-ɲu: ulisep -ɲu- bi「我(身上)的肉」;ulise-bi「我的肉」 böyö -ɲu- bi「我的熊」;ɲinda-bi「我的狗」 sura - ɲu - bi 「我的跳蚤」;cikte-bi「我的虱子」 kupe - ɲu - bi「我的線」;kitaam-bi「我的針」
代詞可被分成4組:人稱代詞、反身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鄂羅克語人稱代詞分3個人稱和2種數(單數和複數)。 單 - 復 1 bii – buu 2 sii – suu 3 nooni – nooci. [10] [11]
音系
編輯鄂羅克語的音節構造基本為(C)V(C)(C)結構。有元音和諧,包括前後和諧和唇音和諧。
元音
編輯鄂羅克語有15個元音音位,其中短元音7個(ɐ, ə, i, ɛ, ɔ, u, ʌ),長元音8個(ɐː, əː, eː, iː, ɛː, ɔː, uː, ʌː)。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閉元音 | i iː | u uː | |
中元音 | ɛ ɛː, eː | ə əː | ʌ ʌː, ɔ ɔː |
開元音 | ɐ ɐː |
輔音
編輯鄂羅克語有18個輔音音位。從俄語借詞中引進音位[z],則音位增至19個。再加上在元音間才出現的音位變體[q]、[ɢ]和[ɣ],則輔音增至22個。
唇音 | 齒音 | 邊音 | 硬顎音 | 軟齶音 | 小舌音 | ||
---|---|---|---|---|---|---|---|
塞音 | 清音 | p | t | tʃ | k | (q) | |
濁音 | b | d | dʒ | ɡ | (ɢ) | ||
擦音 | 清音 | s | x | (χ) | |||
濁音 | β | (z) | (ɣ) | (ʁ) | |||
鼻音 | m | n | ɲ | ŋ | |||
流音 | r | l | ʎ | ||||
近音 | j |
音節與音拍
編輯音節結構是CVVC。任何輔音都可能出現在第一個音節的開頭或最後一個音節的結尾。此外,這時的音節可被分成音拍,即基礎韻律單元,它決定單詞的重音和時長。[12] 任何詞一般都包含至少兩個音拍,單音節詞是VV的形式。[12]因此,任何情況下都沒有CVC形式的詞。
句子結構
編輯名詞短語的語序是語序限定詞-形容詞-名詞。例如:
Tari
DET
goropci
ADJ
nari
N
那個老人。
Eri
DET
goropci
ADJ
nari
N
這個老人。
Arisal
DET
goropci
ADJ
nari-l
N
那些老人。
基礎語序是主(賓)謂:
Bii
S
xalacci-wi
V
我會等。
ii bii
S
ŋennɛɛ-wi
V
是,我會走。
Sii
S
gumasikkas
O
nu-la
V
你有錢。
名詞小句語序是:限定詞+主語+名詞+形容詞+動詞:
tari
DET
nari caa
S
ninda-ji
N
kusalji
ADJ
tuksɛɛ-ni
V
那人跑得比狗還快。
補語在其所補之後做後置介詞:
Sundattaa
N
dug-ji
N
bii-ni
Post
那條魚(sundattaa)在家(dug-ji)。
語法
編輯名詞
編輯鄂羅克語的名詞語法範疇包括數、格、人稱等。有生命/無生命的對立不明顯。名詞主要分為兩類:人及非人。
數
編輯名詞分單數及複數。使用後綴 -л 或 -сал、-сол、-сэл、-сали、-сэли等來表示複數。如:
- нари — 人
- нарил ~ нарисал — 人(複數)
- апу(н) — 帽子
- апусал — 帽子(複數)
參考資料
編輯- ^ 7. НАСЕЛЕНИЕ НАИБОЛЕЕ МНОГОЧИСЛЕННЫХ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ПО РОДНОМУ ЯЗЫКУ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Orok.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 ^ Уилта кэсэни - Wp/oaa - Wikimedia Incubator.
- ^ Новикова К. А., Сем Л. И. Орокский язык. Языки мира: Тунгусо-маньчжурские языки. Языки Евразии.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ндрик». 1997: 201-215. ISBN 5-85759-047-7.
- ^ 6.0 6.1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Orok. Glottolog 4.3. 2020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 ^ Novikova, 1997
- ^ 8.0 8.1 Yamada, Yoshiko, 201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s around Uilta in Sakhalin". Hokkaido University.
- ^ Уилтадаирису (in Russian; retrieved 2011-08-17) (存档副本.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 ^ 存档副本 (PDF).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15).
- ^ @inproceedings{Pevnov2016OnTS, title={On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Orok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ungusic Languages}, author={A. Pevnov}, year={2016} }
- ^ 12.0 12.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toshir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Chai, Tianfeng. Revised Manuscript (pdf file). dx.doi.org. 2018-10-04 [2020-12-08]. doi:10.5194/gmd-2018-159-a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