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敏
生平
編輯趙毅敏是河南省滑縣牛市屯人。1909年至1917年,在本村讀私塾,以後又到縣城讀書。1922年,由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考入河北大學,1924年赴法勤工儉學,1925年因參與聲援國內五卅運動被捕入獄,在獄中加入了共青團,1925年冬被驅逐出境,經德國輾轉來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與羅世文、向警予等同班讀書,1926年轉黨。
1928年底回國,先在綏芬河共產國際地下交通站工作,專門負責接送來往蘇聯的中共幹部,1930年赴瀋陽任滿洲省委宣傳部長。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天,滿洲省委就發出了趙毅敏寫的《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九一九宣言)。宣言是經秘書處刻字油印,秘密發到中共黨員手中,之後由中共地下黨員巧妙地送到公共場所和群眾的家中。此後,中共滿洲省委又接連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力占領滿洲告全滿朝鮮工人、農民、學生及勞苦群眾書》和《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1931年11月22日,趙毅敏在奉天被日本憲兵逮捕,羈押在奉天第一監獄,參加了獄內地下黨支部,同張有才(張適)、楊一辰、孫已泰(化名王子明)、楊堅白等堅持獄內鬥爭,秘密發展了監獄醫務科(衛生所)的醫官王常泰、看守長王惠鳳。[1]1934年7月出獄後,任中共滿洲省委常務委員、組織部長。1934年11月,滿洲省委派趙毅敏以省委代表的身份到趙尚志任司令的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工作,兼任支隊政委。1935年1月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後改稱東北抗聯第3軍)政治委員。1935年初,趙毅敏重返蘇聯,作為中共的代表之一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後,正式由劉焜改名為趙毅敏。1937年被任命為民族殖民地問題研究院(前身為莫斯科東方大學)第八分校校長,負責培訓中共高級幹部,曾與李立三、吳玉章、陳雲、滕代遠一起給學員授課。
1938年底,趙毅敏向時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負責人任弼時提出請求回國。1939年1月,趙毅敏經新疆迪化回到延安。擔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主持魯藝日常工作。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對趙毅敏說:「我勸你去了以後三個月不要講話,不要作報告。要先了解情況,把問題搞清楚了再講,要講就要解決問題。」「知道你不是搞藝術的,但現在需要你去,解決存在問題,把教師團結起來。據說你能團結幹部,待搞好了以後再調你的工作。」到魯藝後,趙毅敏一邊調查研究一邊與知識分子交朋友,審慎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化解魯藝內部的團結問題。趙毅敏還注意培養文化新人。1939年4月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時,毛澤東親自與會,趙毅敏在大會上作了報告,反映很好。毛澤東看到魯藝一片興旺團結的景象,揮毫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1939年5月11日,《黃河大合唱》作為魯藝建院周年慶祝活動的重頭戲正式公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6月14日與徐一新擔任了冼星海的入黨介紹人。趙毅敏向毛澤東匯報魯藝工作中的一個難題:魯藝的幹部以沒有經驗為理由不願服從工作分配。毛澤東說:「你問他,他說誰有經驗,叫他回答,我們誰是學會革命來幹革命的?不都是在革命中學嘛!我們原來也不會打仗,誰打過仗,誰帶過兵啊?那還不是帶起來再學嗎?都是在干中學,書本知識是間接性的。你說這個沒經驗,那個沒經驗,我們都沒有經驗。你不實踐,經驗能從天上掉下來嗎?」「我們有些幹部在分配工作時挑挑揀揀。他想像去的地方領導怎麼好,同事怎麼好,下級怎麼好。這樣的空想是要不得的。不要這麼想,要多往壞處想:我的首長犯官僚主義,同事們都看不起我,下級也不服從我。多想想壞的方面,到了那個地方之後,就會覺得還不錯,還挺高興。我們對整個革命事業也應當在壞的方面多做些準備,比如說,紅軍減少三分之二,黨員脫黨百分之六十,大多數人犧牲,準備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把這一切都準備好就不怕困難。壞的我們不歡迎,但我們不怕。這樣,心裡穩了,壞事來了就不張惶失措。我對革命也有兩手:爭取好的,不怕壞的。」
1939年11月底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先任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參與創辦了《解放日報》(任秘書長),參與創辦了延安大學(任副校長),後任中宣部教育科科長、副部長。[2] 。1944年提出用「扭秧歌」這種陝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使黨政軍幹部和群眾打成一片。首先動員中宣部機關幹部和魯藝的知識分子學習陝北秧歌;秧歌隊又有了新發展:把與群眾扭秧歌作為開場,等觀看的群眾達到一定數量後,就演出秧歌劇,藉以激發群眾抗日愛國思想,傳播新的文化科學知識。毛澤東說:「過去我們有些政策不對頭,老百姓有意見,後來趙匡胤(指趙毅敏)帶秧歌隊下鄉,跟老百姓一塊跳秧歌,與群眾打成一片,從此天下太平!」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專門談到這件事,說:趙毅敏領著楊家嶺秧歌隊到安塞扭秧歌,外來的知識分子和陝北老百姓一塊扭起秧歌來,說明知識分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趙毅敏作為中直機關代表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抗戰勝利後,趙毅敏認為自己在東北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東北情況比較熟悉,到東北基層去要比呆在中央機關會對中國革命作出更大的貢獻。這個想法被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李富春和負責宣傳工作的陸定一知道了,兩人都想挽留他。趙毅敏當面向毛澤東提出了到東北工作的請求,獲得批准。1945年9月22日,趙毅敏協助林楓率1200多陝北幹部經承德前往東北。到了古北口接到中央電報,要選一名有獨立工作能力,懂俄語的幹部留下來,擔任和當地蘇軍的聯絡工作,並負責把後續的幹部安全地送到東北。趙毅敏被留在古北口擔負這一工作,憑藉嫻熟的俄語和靈活的協調手段,說服了駐承德蘇軍城防司令,使其突破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條約中關於凡蘇軍解放的我國東北城市,中共軍隊不得進入,需停留在城鎮25公里之外的約定,允許中共軍隊著裝、騎馬經過承德市。劉少奇代中共中央政治局起草指示,稱「熱河及察哈爾兩省我必須全部控制……才能保障我黨對於東北的控制」,決定成立冀察熱遼中央分局,趙毅敏先任組織部長,後任宣傳部長。趙毅敏迅速把從延安來的文藝工作人員組織起來,成立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勝利劇社」,接著又辦起了冀察熱遼魯迅藝術學院和冀察熱遼聯合大學,為黨培養了近兩萬名新生力量。又赴農村參加領導土地改革和清算減租。1948年11月遼瀋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被共軍占領,趙毅敏調北平市委任宣傳部長。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移交政權,趙毅敏與市委書記彭真、第二副書記趙振聲(李葆華)一起進駐北平。創辦《人民日報》北平版,兼報社社長,辦報伊始,版面由趙毅敏和市委書記彭真、第二書記趙振聲負責審定,後來彭、趙工作忙,趙毅敏一個人負責審定。工作疲憊不堪,拉上時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鄧拓幫忙,兩個人一人一天審稿。趙毅敏請示如何處置過去對黨罵得很兇的舊作家、舊文人,毛澤東的答覆是,新生的人民政權對他們要採取包下來的政策,使得他們都有職業、有飯吃,無非是「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不能給人以共產黨一來就造成舊人失業的印象。
1949年5月,隨軍南下武漢,出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傳部長、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成立之後,又兼任文教委員會主任、中南文化部長、《長江日報》社長等職。中南文工團(以冀察熱遼魯藝人員為骨幹),在武漢著名的「西商跑馬場」舊址上興建實驗劇場,包括歌舞、樂隊、話劇排練場、舞台美術設計室及職工宿舍、食堂等永久性、綜合性文化設施。1952年工程完工之後,成為全國一流的文化建築。促使馬連良、張君秋、紅線女等從香港返回內地工作。幫助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到中南六省組織巡迴演出為志願軍捐獻一架飛機。
1954年夏中南局撤銷,趙毅敏調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並先後兼任中共中央國際指導委員會副書記、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分別協助王稼祥、陳毅工作。主要負責與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友好交往,經常陪同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外賓。1958年3月7日至8日,19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派在布拉格聯合創辦理論性兼報道性刊物《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趙毅敏既有工作經驗,又有一定理論修養,還精通俄語,又曉得些英語,作為中共代表任刊物的常駐編委。1958年5月5日至23日,趙毅敏參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58年6月,趙毅敏和夫人凌沙等共6人前往布拉格赴任。從1958年雜誌創刊到1960年兩年間該雜誌共發表中國方面寫的文章12篇,並刊載過中共中央的一些決議。1962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以趙毅敏的名義致函雜誌編委會,指出,鑑於該雜誌已淪為蘇共破壞國際共運團結的工具,中共不能再對該雜誌負任何政治和道義上的責任。不久,先期回國的趙毅敏電示所有中國編輯人員撤回國內。[3]。
1962年,歐洲先後有6個國家共產黨召開代表大會,中聯部兩個副部長伍修權、趙毅敏分別出席會議。義大利共產黨只邀請中共派一人出席會議,趙毅敏出席。意共站在蘇共立場,會上趙毅敏孤身一人,據理抗爭,捍衛了中共立場。事後,毛澤東讚揚趙毅敏、伍修權是:「趙再見」獨戰羅馬國,「伍泰然」五闖惡狗村。此後毛澤東還寫下了「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的著名詩句。
1979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後歷任黨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參考文獻
編輯- ^ 《歷史永遠不能忘記——遼寧人民抗日鬥爭圖文紀實》,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 ^ 劉守森. 深得毛泽东赏识的赵毅敏. 環球視野.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 ^ 赵毅敏同志的传奇战斗人生. 牡丹江新聞網. 2009-08-07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