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街站
貝克街站(英語:Baker Street tube station)是一個位於英國倫敦貝克街和摩瑞波恩路交叉路口的倫敦地鐵車站,屬倫敦第1收費區並設有5條路線服務[2]。此站是其中一個大都會鐵路的原初車站,於1863年啟用,是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鐵路[3]。
位置 | 西敏市 摩瑞波恩 | ||||
---|---|---|---|---|---|
地理座標 | 51°31′19″N 0°09′25″W / 51.522°N 0.157°W(WGS84) | ||||
營運者 | 倫敦地鐵 | ||||
轉乘方式 | 摩瑞波恩站 [1] | ||||
月台 | 10個 | ||||
其他資訊 | |||||
車站編號 | ZBS | ||||
重要事件 | |||||
1863年 | 啟用(大都會鐵路) | ||||
1868年 | 啟用(大都會鐵路往北月台) | ||||
1906年 | 啟用(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作為總站) | ||||
1907年 | 延長(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往摩瑞波恩) | ||||
1939年 | 開始(貝克盧線往史丹摩) | ||||
1961年 | 結束(大都會線往艾爾斯伯里) | ||||
1979年 | 結束(貝克盧線往史丹摩) | ||||
1979年 | 開始(朱比利線) | ||||
1990年 | 結束(大都會線往漢墨斯密/巴金) | ||||
1990年 | 開始(漢墨斯密及都市線) | ||||
服務 | |||||
收費區 | 1 | ||||
車站列表 | |||||
外部連結 | |||||
| |||||
|
本站在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上介於大波特蘭街站和埃奇韋爾路站之間,在大都會線位於大波特蘭街站和芬奇利路站間,在貝克盧線介乎攝政公園站和摩瑞波恩站間,在朱比利線上則介於龐德街站和聖約翰伍德站間[2]。
位置
編輯車站在貝克街、摩瑞波恩路和奇爾特恩街(只限有票者)設有出入口。附近名勝包括攝政公園、羅德板球場、福爾摩斯紀念館和杜莎夫人蠟像館。
概要
編輯大都會鐵路的所有原初車站中,淺層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月台保存得出口。月台的石碑顯示車站的舊計劃和照片[4]。
此車站結構比較複雜。淺層車站與大都會線車站連結。此站也是部分大都會線列車的總站,但亦設有連接彎道在月台過後接上環狀線路軌,容許大都會線列車開進倫敦市的阿爾德門。在此以下是貝克盧線和朱比利線的深層地鐵站,並佈置成同月台平行轉乘站[5],而兩條路線在車站北端設有連接路軌。然而,進入貝克盧線和朱比利線只可使用電扶梯[6]。
車站設有十個月台,成為倫敦地鐵最多月台的車站[7]。自從瑞士屋站和聖約翰伍德站取代大都會線上介乎芬奇利路和貝克街的三個車站後,平均需時5分半鐘來往[8]。
1980年代貝克街站的最舊部分重置工程將其帶回1863年的外觀[9]。
車站改善工程
編輯無障礙通行計劃
編輯2008年TfL提出了一項計劃,在淺層月台提供無障礙通行。整個計劃是倫敦交通局資助計劃(但並不是特地進行的工程,而是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結果)[10][11]。
與大都會線1至4號月台(服務來往芬奇利路的列車)會由一條由貝克盧線和朱比利線票務廳的一條橋提供,並在每個島式月台都設有一部電梯。透過一條由1和2號月台的通道,亦將提供到5號月台的無障礙通行(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東行列車)。而6號月台(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西行列車)將由拆除車站外面、位於摩瑞波恩路北側的三角形大廈,並取代摩瑞波恩路下方的公共人行地下道以提供一條來往5號月台到該隧道的電梯連接和另一端連往6號月台的電梯。取代三角形大廈亦同時作為車站的緊急出口[12]。
倫敦交通局在2008年10月1日申請計劃許可,但後來徹回計劃(由於計劃提供無障礙通行往1至4號月台的部分屬交通局許可發展權,因此不需計劃許可)[13]。然而交通局在2009年3月31日宣佈受財政緊絀影響推遲無障礙通行計劃[14]。
月台延長
編輯為了容許較新和較長的S型列車,並於2010年8月開始在大都會線營運,1號和4號月台已經延長[15]。然而,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的5號和6號月台受到月台的密封影響並未延長以容納新的S7型列車,而採取了選擇性車門操作的方法。
歷史
編輯在19世界前半,倫敦的人口和面積都大規模發展[note 1]。繁忙的街道和該城距離西面和北面許多火車站的距離促使許多國會提案,以興建新鐵道路線進入倫敦市內[note 2]。1852年,查爾斯·皮爾遜計劃了一條由法靈頓到國王十字站的鐵路。雖然該計劃獲得倫敦市的支援,但鐵路公司對此不感興趣,而公司掙扎著推進計劃[21]。卑士窩打、派丁頓及霍本橋鐵路公司成立,以連接大西部鐵路的派丁頓車站和皮爾遜在國王十字的路線[21]。一項法案於1852年11月發表[22],並於1853年1月其領導人首次與委任的約翰·福勒作為其工程師[23],並提交了幾個來往派丁頓車站和法靈頓站路線的法案[24] 。公司名亦更改為大都會鐵路[21][25][note 3],而路線在1854年8月7日獲得通過[24][26]。
工程於1860年3月開工[27],而從派丁頓到國王十字絕大部分都採用明挖隨填方式建造,從那以東以一條短隧道,接著沿開口的暗渠菲利特河前往新的斯密斯菲爾德肉市場[28][29]。工程因一些意外而延誤[30],但在1862年末以130萬英鎊完工[31]。鐵路於1863年1月10日星期六向公眾開放[32][note 4]。大都會線在1861年獲准加入兩條由國王十字到法靈頓街的軌道(城市擴闊線),以及在1864年四軌東延至沼澤門[34][35][36][note 5]。往阿爾德斯門街及沼澤門街(現時巴比肯和沼澤門)的延線於1865年12月23日啟用[38][note 6]。1868年4月13日,大都會鐵路啟用了大都會及聖約翰伍德鐵路的第一段,作為現有路線的支線[40]。此線服務開放式月台,並於1892年逐步北延至威爾斯登綠地並再北延至艾爾斯伯里鎮和維爾尼交匯站(距離貝克街超過80公里)[40]。大都會鐵路車站主要和尤斯頓競爭,該處倫敦及西北鐵路提供慢車前往密德瑟斯和瓦特福,後來與摩瑞波恩競爭,該處大中央鐵路在同線提供快車前往艾爾斯伯里甚至更遠。
接下來的幾十年,此段大規模重建以提供四個月台。現時的大都會線配置多為1925年,而部分由建築師查爾斯·沃特·克拉克設計的地面大樓亦由此時開始。作為Transported by Design活動計劃的一部分,2015年10月15日經過兩個月的公眾投票後,貝克街地鐵站月台被倫敦人選為其中一個十大最喜愛的交通設計標誌[41][42]。
漢墨斯密及都市線
編輯1860年11月,一項法案提交至國會,以興建一條由大西部鐵路總站派丁頓前往牧者叢和漢墨斯密的鐵路[43][44][note 7]。1861年7月22日授權為漢墨斯密及城市鐵路[45][note 8],於1864年6月13日開放[47][note 9]。1871年,介乎西邦爾公園和派丁頓之間、與大西部鐵路平行的兩條軌道由漢墨斯密及城市鐵路使用[46]。
環狀線
編輯大都會鐵路由派丁頓南延至南肯辛頓和由沼澤門東延塔丘的計劃在1864年7月29日獲許[49][note 10]。為了確保充足通風,除近康普登山421碼一段隧道外均為明挖隨填[51]。1868年10月1日通車至布朗普頓(格洛斯特路)(現時為格洛斯特路)[52][48]。三個月後的1868年12月24日,大都會東延至南肯辛頓[note 11]。
兩間公司自此開始聯合營運「內環狀線」服務,由市長官邸開始經南肯辛頓和派丁頓前往沼澤門街,每十分鐘一班[note 12],另有區域線的輔助服務來往市長官邸、西布朗普頓、漢墨斯密及城市鐵路和大西部鐵路介乎埃奇韋爾路和沼澤門街一段[53]。該線的另一端,南肯辛頓站以南的區域線於1871年7月10日開放[54][note 13],而西布朗普頓延線的伯爵宮站於1871年8月30日啟用[48]。
貝克盧線和朱比利線
編輯1891年11月,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現時貝克盧線)的興建私人法案提交至國會[56]。鐵路在摩瑞波恩站以後將完全位於地下[57]經貝克街和滑鐵盧前往象堡[58][56]。路線於1900年獲批[59][60]。工程在班傑明·貝克爵士、W·R·加爾布雷斯和R·F·徹奇的指示下於1898年8月展開[61][62]。這些工程由堡區Perry & Company of Tregedar Works進行[62][note 14]。在1905年末開始進行測試運轉[66]。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於1906年3月10日由埃德溫·康瓦爾爵士揭幕[67]。貝克街及滑鐵盧鐵路第一段於貝克街至蘭貝斯北(當時名為「肯寧頓路」)運轉[68]。貝克街當時是臨時北端總站,直至1907年3月27日延長至摩瑞波恩[3][68]。原初車站大樓位於貝克街,並以電梯連接地鐵月台,但於1914年加入電扶梯輔助,利用大都會線下方挖掘的新大廳連接大都會線和貝克盧線月台[69]。
1939年11月20日,加入了額外南行月台,並將貝克街和芬奇利路站的隧道連接後,貝克盧線取代了大都會線停靠芬奇利路和溫布利公園一段和史丹摩支線[40]。現時貝克盧線票務處和前往下大廳的電扶梯亦於同日起提供[70]。
朱比利線增加了額外的北行月台,並自1979年5月1日起取代了貝克盧線前往史丹摩的服務[3][71]。
事故
編輯1925年6月18日,電力機車4號在通過一個正在由綠燈轉為紅燈的訊號後與一列客車相撞,六名乘客受傷[72]。
1973年8月23日,票務廳一個購物袋內發現一個炸彈[73]。炸彈隨即被爆炸品處理拆除雷管。一週後,在8月30日,一名職員在天橋再發現有人留下另一枚炸彈,同樣未造成任何傷亡[74]。
特色
編輯貝克街站的整體布局算是比較複雜者,除大都會線使用地面月台之外,其他路線的軌道都深入地底。儘管貝克街是大都會線中途的一個站,但有時亦作為部份大都會線列車的南端終點站,以本站作為終點的大都會線列車通常從1號及4號月台發車,在月台之後甚至有聯絡環狀線及大都會線的軌道。其下則是貝克盧線及銀禧線的深層月台,兩者間可行同月台平行轉乘。此外本站也是倫敦地鐵中月台最多的一站。
貝克街站的月台是早期大都會鐵路諸站中,保存最完善者,沿著月台邊緣甚至有顯示舊時計畫及照片的紀念匾。而由於本站接近柯南·道爾小說中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的住所,因此在瑪莉勒本路出口外設立了一尊其雕像以茲紀念。在1980年代的一次翻修工程中,將本站最古老的部份恢復至1863年甫通車時的樣貌。
圖片
編輯車站週邊
編輯服務
編輯貝克盧線
編輯在貝克盧線上,此站位於攝政公園與摩瑞波恩之間[2]。北行列車可以以女王公園、石橋公園或哈洛及威爾德斯通為總站,而南行列車可以以皮卡迪利圓環、蘭貝斯北或象堡為總站[75]。 一般班次如下[76]:
- 每小時6班列車經女王公園及石橋公園往哈洛及威爾德斯通(北行)
- 每小時3班列車經女王公園往石橋公園(北行)
- 每小時5班列車往女王公園(北行)
- 每小時14班列車往象堡(南行)
朱比利線
編輯在朱比利線上,該站位於龐德街站以南和聖約翰伍德站以北之間。南行列車通常以斯特拉福站和北格林威治站為終點站,但在格林公園、滑鐵盧、倫敦橋、金絲雀碼頭和西罕設有額外的折返點。北行列車通常在斯坦莫爾、溫布利公園和威爾斯登格林終點站停靠,但在芬奇利路、西漢普斯特德和尼斯登設有額外的折返點。
非尖峰時段每小時列車服務為:
- 每小時24班南行至斯特拉福
- 每小時12班北行至斯坦莫爾
- 每小時4班北行至西漢普斯特德
- 每小時4班北行至溫布利公園
- 每小時4班北行至威爾斯登綠地
本線的夜間地鐵服務(周五晚上至周六早上和周六晚上至周日早上)每小時列車數量為:
- 每小時6班南行至斯特拉福
- 每小時6班北行至斯坦莫爾
大都會線
編輯大都會線是倫敦地鐵唯一一條營運快速列車的路線,不過目前快速服務僅在高峰期運轉:主要是早上尖峰南行,傍晚尖峰北行。南行快速列車在沼澤公園站、山上哈洛站和芬奇利路站之間不間斷運轉,而半快速列車在山上哈洛和芬奇利路之間不停站運轉。北行快速列車和半快速列車會在溫布利公園站停靠。
該站位於大波特蘭街站(與東邊的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共用軌道)與北邊的芬奇利路站之間。南行列車可在此終點,然後返回北邊前往厄克斯布里奇、阿默舍姆、切舍姆或瓦特福,這些地方使用1號和4號月台。
非尖峰時段每小時列車班次為:
- 每小時12班南行服務至阿爾德門站
- 每小時4班南行服務在此站終止
- 每小時2班北行服務至阿默舍姆站(所有車站)
- 每小時2班北行服務至切舍姆站(所有車站)
- 每小時4班北行服務至瓦特福站(所有車站)
- 每小時8班北行服務至阿克斯橋站(所有車站)
環狀線
編輯在環狀線和漢墨斯密及都市線上,此站位於大波特蘭街與埃奇韋爾路之間。[2]一般離峰時段服務如下:
漢墨斯密及都市線
編輯在1877年10月1日至1906年12月31日期間部分漢墨斯密及城市鐵路列車經漢墨斯密(格羅夫路)站和倫敦及西南鐵路延長至里奇蒙[80][note 15]。
接駁交通
編輯倫敦公車2、13、18、27、30、74、82、113、139、189、205、274、453[82]路,以及夜間路線N13、N18、N74、N113、N205[83]路服務此站。此外,27、139、189、453路提供24小時服務[82][83]。
相鄰車站
編輯註釋
編輯- ^ 在1801年,現時大倫敦的範圍居住了大約100萬人。到了1851年人口翻倍[16]。日益增加的人口和通勤人口的發展導致了大量馬車、計程車、小型公車塞滿了道路,每日步行進入商業核心倫敦市的人數多達20萬人[17]
- ^ 無一個成功,而1846年皇家委員會研究大都會鐵路的總站禁止在已建區興建新路線或車站[18][19]。而連接城市和火車站的地下鐵路的概念於1830年代首次提出[20]
- ^ 原名為「北大都會鐵路」[24]
- ^ 鐵路包括一趟由派丁頓的慶祝之旅和600名股東和客人前一天在法靈頓的宴會[33] These platforms are now served by the Circle and Hammersmith & City lines.[3]
- ^ 大都會鐵路使用兩條軌道;其餘兩條軌道,城市擴闊線由其他鐵路公司使用[37]
- ^ 全部四條軌道在1866年3月1日啟用[39]
- ^ 一條在拉蒂馬路前往西倫敦鐵路亦於同時計劃[43][44]
- ^ 此線於一條20英呎高的高架橋通過城市[46]
- ^ 前往西倫敦鐵路的連接於同年7月1日啟用,由在諾丁山(現時蘭僕林站)組合拆解前往肯辛頓(亞迪遜路)的一節車箱營運[47]。原先的牧者叢站於1914年由現時的牧者叢市場站取代[48]
- ^ 為了補完一個環,委員會鼓勵將兩條肯辛頓經不同路線前往倫敦市的計劃合併,而合併計劃以大都會區域鐵路名義營運[49][50]
- ^ 區域線於該處開通至西敏,並啟用斯隆廣場、維多利亞、聖詹姆士公園及西敏橋(現時西敏)[48]
- ^ 不同來源對最初的「內環狀線」服務經營權說法不一。Jackson 1986,第56頁指營運為聯營,而Lee 1956,第28–29頁 指大都會鐵路營運所有路線
- ^ 該站於1871年7月19日完工,大都會和區域鐵路亦聯營了由車站到1871年國際展覽的公車服務。[55]
- ^ 1899年11月,北行隧道已經挖至特拉法加廣場,部分車站已經開始施工,但L&GFC於1900年倒塌導致工程停滯不前。1902年4月倫敦地下電氣鐵路公司成立,當時已經完成50%隧道以及25%車站工程[63]。在帶有資助下,工程重新開工,並以每周73英呎速度推進[64]。時至1904年2月,大部分象堡至摩瑞波恩之間的隧道和地下部分已經完工,車站大樓的工程亦已開展[65]。工程進行期間加入了一些新車站[66]
- ^ 倫敦及西南鐵路往裡奇蒙的路軌現時成為倫敦地鐵區域線一部分。大都會鐵路介乎漢墨斯密和里奇蒙的車站包括雷文史各公園、特南綠地、古納斯伯里和邱園[48]
參考資料
編輯- ^ Out-of-Station Interchanges (Microsoft Excel).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6-01-02 [2016-08-28].
- ^ 2.0 2.1 2.2 2.3 2.4 Transport for London. Standard Tube Map (PDF) (地圖). Not to scale. Transport for London. January 2022 [13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8 January 2022).
- ^ 3.0 3.1 3.2 3.3 Rose, Douglas.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 Diagrammatic History. London: Douglas Rose/Capital Transport. 1999. ISBN 978-1-85414-219-1.
- ^ Ian, Jones. 76. The original platforms at Baker Street. 150 Great Things About the Underground. 2013-01-06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 ^ Step free Tube Guide (PDF). Transport for London.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6-03).
- ^ Tube Stations that only have escalators. Tube Facts and Figures. Geofftech.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 ^ London Underground: 150 fascinating Tube facts. Telegraph. 2013-01-09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 ^ Stations that it takes the longest to travel between. Tube Facts and Figures. Geofftech.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 ^ Reid, T.R. Sherlock Holmes honored with statue near fictional London home. The Washington Post. 1999-09-22 [201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TfL's Transport Portfolio Executive Report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and Paralympic Games – Quarter 2 2007/08 (PDF). TfL. 2008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4-25).
- ^ Accessible Transport Strategy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PDF). London 2012: 31. May 2008 [2017-03-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1-21).
- ^ Step-free access Baker Street station (PDF). TfL. September 2008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8-14).
- ^ Planning – Application Summary 08/08647/FULL. Westminster City Council. 2008-10-01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4).
- ^ TfL sets out £9.2bn 2009/2010 budget to deliver major improvements this year (新聞稿). TfL. 2009-03-31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 ^ 'S' stock making its mark. Modern Railways (London). December 2010: 46.
- ^ Total Population. A Vision of Britain Through Tim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Jisc. 2009 [2015-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8).
- ^ Wolmar 2004,第22頁.
- ^ Simpson 2003,第7頁.
- ^ Metropolitan Railway Termini . The Times (19277). 1846-07-01: 6 [2015-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 ^ Grand Central Railway Terminus . The Times (19234). 1846-05-12: 8 [2015-12-13].
- ^ 21.0 21.1 21.2 Day & Reed 2008,第9頁.
- ^ 第21386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52-11-30: 3480 [2012-04-21].
- ^ Green 1987,第3–4頁.
- ^ 24.0 24.1 24.2 "Fowler's Ghost" 1962,第299頁.
- ^ 第21497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53-11-25: 3403–3405 [2012-04-21].
- ^ 第21581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54-08-11: 2465–2466 [2012-04-21].
- ^ Day & Reed 2008,第10頁.
- ^ Jackson 1986,第24頁.
- ^ Walford 1878.
- ^ Wolmar 2004,第36頁.
- ^ Wolmar 2004,第30 & 37頁.
- ^ Day & Reed 2008,第14頁.
- ^ Wolmar 2004,第39頁.
- ^ "Fowler's Ghost" 1962,第303頁.
- ^ 第22529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1-07-12: 2871–2872 [2012-05-05].
- ^ 第22537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1-08-09: 3314–3315 [2012-05-05].
- ^ Jackson 1986,第130頁.
- ^ Green 1987,第6頁.
- ^ Jackson 1986,第47頁.
- ^ 40.0 40.1 40.2 Feather, Clive. Metropolitan line.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 ^ 存档副本. [201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 ^ 存档副本. [201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 ^ 43.0 43.1 Wolmar 2004,第66–67頁.
- ^ 44.0 44.1 Jackson 1986,第38頁.
- ^ 第2253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61-07-23: 2997–2998 [2016-02-06].
- ^ 46.0 46.1 Jackson 1986,第39–40頁.
- ^ 47.0 47.1 Jackson 1986,第38–39頁.
- ^ 48.0 48.1 48.2 48.3 48.4 Rose 2007.
- ^ 49.0 49.1 Day & Reed 2008,第18頁.
- ^ Horne 2006,第5–6頁.
- ^ Jackson 1986,第52–53頁.
- ^ Day & Reed 2008,第20頁.
- ^ Jackson 1986,第56頁.
- ^ Day & Reed 2008,第25頁.
- ^ Jackson 1986,第57頁.
- ^ 56.0 56.1 第26225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91-11-20: 6145–6147 [2015-07-15].
- ^ 第26767號憲報. 倫敦憲報. 1896-08-11: 4572–4573 [2015-07-15].
- ^ Badsey-Ellis 2005,第84–85頁.
- ^ Badsey-Ellis 2005,第56頁.
- ^ 第27218號憲報. 倫敦憲報. 1900-08-07: 4857–4858 [2015-07-15].
- ^ Wolmar 2005,第168頁.
- ^ 62.0 62.1 Lee, Charles E. Jubilee of the Bakerloo Railway – 1. 鐵路學刊. March 1956: 149–156.
- ^ The Underground Electric Railways Company Of London (Limited). The Times. 1902-04-10, (36738): 12 [2015-10-25].
- ^ Day & Reed 2008,第69頁.
- ^ Railway And Other Companies – Baker Street and Waterloo Railway. The Times. 1904-02-17, (37319): 14 [2015-07-15].
- ^ 66.0 66.1 Wolmar 2005,第173頁.
- ^ Horne 2001,第17頁.
- ^ 68.0 68.1 Feather, Clive. Bakerloo line.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 ^ Horne, Mike. The Bakerloo Lin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London: Capital Transport. 2001: 38. ISBN 1-85414-248-8.
- ^ Horne 2001,第48頁.
- ^ Feather, Clive. Bakerloo line.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Earnshaw, Alan. Trains in Trouble: Vol. 5. Penryn: Atlantic Books. 1989: 20. ISBN 0-906899-35-4.
- ^ History of Baker Street Tube Station. Jessica Higgins. [2017-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Nick, Cooper. Attacks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 The Underground at War. 2006-06-05 [2017-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3).
- ^ 存档副本.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存档副本 (PDF). [2016-08-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1-09).
- ^ 77.0 77.1 Feather, Clive. Circle line. Clive's Underground Line Guides. 2014-12-13 [2016-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 ^ Circle line timetable: From Baker Street Underground Station to Great Portland Street Underground Station.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6-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 ^ Circle line timetable: From Baker Street Underground Station to Edgware Road (Circle Line) Underground Station (anti-clockwise).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6-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 ^ Simpson 2003,第43頁.
- ^ 81.0 81.1 81.2 Feather, Clive. Hammersmith & City line. Clive's Undeground Line Guides. 2015-10-26 [2016-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 ^ 82.0 82.1 Day buses from Baker Street and Marylebone (PDF). 2013-08-31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4-02).
- ^ 83.0 83.1 Night buses from Baker Street and Marylebone (PDF). 2013-08-31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5-01).
延伸閱讀
編輯- Badsey-Ellis, Antony. London's Lost Tube Schemes. Capital Transport. 2005. ISBN 185414-293-3.
- Day, John R.; Reed, John. The Story of London's Underground 10th. Capital Transport. 2008 [1963]. ISBN 978-1-85414-316-7.
- "Fowler's Ghost". Cooke, B.W.C , 編. Railway connections at King's Cross (part one). 鐵路學刊. Vol. 108 no. 733 (Tothill Press). May 1962.
- Green, Oliver.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Ian Allan. 1987. ISBN 0-7110-1720-4.
- Horne, Mike. The District Line. Capital Transport. 2006. ISBN 1-85414-292-5.
- Jackson, Alan. London's Metropolitan Railway. David & Charles. 1986. ISBN 0-7153-8839-8.
- Lee, Charles E. The Metropolitan District Railway. The Oakwood Press. 1956. ASIN B0000CJGHS.
- Rose, Douglas.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 Diagrammatic History 8th. Capital Transport. December 2007 [1980]. ISBN 978-1-85414-315-0.
- Simpson, Bill. A History of the Metropolitan Railway. Volume 1: The Circle and Extended Lines to Rickmansworth.. Lamplight Publications. 2003. ISBN 1-899246-07-X.
- Walford, Edward. New and Old London: Volume 5. British History Online. 1878 [201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2).
- Wolmar, Christian. The Subterranean Railway: how the London Underground was built and how it changed the city forever. Atlantic. 2004. ISBN 1-84354-023-1.
外部連結
編輯- Oldest Portion of Baker Street Station
- As shown in 1863. Science and Society.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 As shown in 2004. Rail Fan Europe.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5). (restoration) Baker Street. Rail Fan Europe.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5).
- Photograph of the Jubilee line platform at Baker Street. Tube Photos.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1).
- Baker Street and Waterloo Railway entrance, demolished in 1964.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202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