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彼得留拉

西蒙·瓦西里耶維奇·彼得留拉烏克蘭語Симон Васильович Петлюра羅馬化Symon Vasyliovych Petliura;1879年5月10日—1926年5月25日),烏克蘭政治、軍事人物、文學和戲劇評論家,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改良社會主義者、反共主義者。十月革命之後,組織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軍隊與蘇聯紅軍以及白軍作戰,試圖維持烏克蘭獨立自主。1920年4月波蘇戰爭期間,彼得留拉代表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波蘭第二共和國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簽訂《華沙條約》,彼得留拉以利維夫為交換,與波蘭結盟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政權。最終失敗,後流亡西歐。1926年5月25日,在法國巴黎遇刺身亡[1][2]

西蒙·彼得留拉
Симон Петлюра
彼得留拉,攝於1922年
第2任烏克蘭督政府主席
任期
1919年2月11日—1926年5月25日
前任弗拉迪米爾·文尼申科
繼任安德里·利維茨基英語Andriy Livytskyi (流亡政府)
烏克蘭總秘書處英語General Secretariat of Ukraine軍務秘書
任期
1917年6月28日—1918年1月6日
總理弗拉迪米爾·文尼申科
前任職位設立
繼任尼古拉·波爾什英語Mykola Porsh
個人資料
出生1879年5月10日
 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
(今  烏克蘭
逝世1926年5月25日(1926歲—05—25)(47歲)
 法國巴黎
民族烏克蘭族
政黨革命烏克蘭人黨烏克蘭語Революційна українська партія (1900年–1905年)
烏克蘭社會民主工黨 (1905年–1919年)
配偶奧莉加·比利斯卡(Ольга Більська;1885年-1959年,1910年結婚)
兒女萊夏·彼得留拉烏克蘭語Петлюра Леся Симонівна(1911年–1941年)
母校波爾塔瓦東正教神學院
職業軍事、政治人物
宗教信仰東正教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服役烏克蘭人民軍
服役時間1914年–1922年
參戰蘇維埃-烏克蘭戰爭
基輔兵工廠起義
波蘇戰爭
畢蘇斯基和彼得留拉,基輔,1920年

早年經歷

編輯

西蒙·彼得留拉於1879年5月10日(新式日期5月22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的郊區有哥薩克背景的家庭。彼得留拉是家裏的第三個兒子,有三個兄弟和五個姐妹,還有三個夭折。父親瓦西里·帕夫洛維奇·彼得留拉(烏克蘭語Василь Павлович Петлюра;?-1909)是小僱主,經營運輸業務。母親奧莉加·阿列克西伊芙娜·彼得留拉(Ольга Олексіївна Петлюра;?-1919年1月19日),本姓馬爾琴科(Марченко)是一位東正教僧侶的女兒。

1895年至1901年,彼得留拉在俄羅斯東正教學校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並計劃成爲一名東正教牧師。期間,彼得留拉加入秘密社團,1901年因身份曝光而被學校開除。1900年,加入革命烏克蘭黨英語Revolutionary Ukrainian Party。1902年因面臨被逮捕的風險而逃往庫班地區的葉卡捷琳諾達爾,為庫班哥薩克先後擔任教師和檔案員。1903年因組織革命烏克蘭黨支部並在境外散播反沙皇的煽動性文章而被捕。1904年3月保釋出獄後前往基輔利維夫

在利維夫期間,彼得留拉使用化名與伊凡·法蘭科弗拉迪米爾·赫納蒂克英語Volodymyr Hnatiuk一同擔任《文學科學先驅報烏克蘭語Літературно-науковий вістник》、舍甫琴科科學社英語Shevchenko Scientific Society的編輯,並為加利西亞的烏克蘭語媒體供稿。1905年底全國大赦後,彼得留拉經基輔前往聖彼得堡,準備出版社會民主月刊《自由烏克蘭》。1905年7月該月刊被審查機構查封後,彼得留拉回到基輔為《會議報》工作。1907年至1909年在《話語》雜誌社擔任編輯並在《烏克蘭》擔任副主編。在這些刊物被俄羅斯帝國當局查封後,彼得留拉1909年前往莫斯科,一度從事會計工作並成婚,1911年女兒出生。1912年至1917年任有一定影響力的俄語雜誌《烏克蘭生活烏克蘭語Украинская Жизнь》的副主編。

在擔任雜誌和報紙編輯期間,彼得留拉據估計使用了120多個筆名,發表了15000篇文章,評論、故事或詩歌。他以俄語和烏克蘭語創作了大量文章並塑造了革命前東西烏克蘭人的精神世界。

大屠殺中的角色

編輯

彼得留拉被認爲是一個爭議人物,這與他在統治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時期對猶太人的屠殺有關。新成立的烏克蘭國家(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對猶太人承諾完全平等和自治。1919年5月,彼得留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一位猶太人部長助理阿諾德·馬戈林(烏克蘭語Арнольд Марґолін)宣稱,烏克蘭給予猶太人的權利比他們從政府任何其它政府那裏享有的權利都多。

然而,在1918年之後,彼得留拉逐漸失去了對他的大部分軍事單位的控制,一些脫離了的單位參與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彼得留拉擔任國家元首期間(1919-1920年),烏克蘭領土上繼續發生著大屠殺。

遇刺

編輯

1926年5月25日14時12分,彼得留拉在巴黎被紹萊姆·施瓦茨巴德刺殺。

刺客施瓦茨巴德稱作案動機是為反猶太主義屠殺中死亡的家人報仇,並成功於審判英語Schwartzbard trial中脫罪。

事後據1954年逃往美國的KGB特工彼得·傑里亞賓英語Peter Deriabin稱,殺害彼得留拉的施瓦茨巴德實為蘇聯特工。刺殺行動受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下轄的國家政治保衛局策劃,在行動之前,GPU特工Mikhail Volodin於1925年8月8日抵達巴黎並與刺客施瓦茨巴德保持密切聯繫,而時任蘇聯駐法國大使的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原為烏克蘭蘇維埃當局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後於1941年遭史達林屠殺)下達了殺害彼得留拉的命令[3][4][5][6]

曾用假姓名

編輯

塔貢·斯維亞托斯拉夫(Тагон Святослав)、O·里亞斯特(О.Ряст)、波爾塔夫琴科(Полтавченко)、莫吉拉·斯捷潘(Могила Степан)[7]

文學作品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許多描述、讚揚蘇聯革命時期的文化作品,作為共產主義文化宣傳品翻譯成中文,流傳入中國,其中許多創作將彼得留拉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均以「彼得留拉匪幫」的負面形象呈現,包括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33年所著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8],以及歌曲《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9],在中國流傳甚廣,故一般生長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對彼得留拉此人普遍存有相當印象。

註釋

編輯
  1. ^ Jacobs 2019,第33頁.
  2. ^ Engel 2016,第176頁.
  3. ^ Парковая СЃС'раница Imena.UA. 25 May 2006 [April 17,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1). 
  4. ^ Famous Assassinations in World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Michael Newton, two volumes, ABC-CLIO, 2014, pages 418-420
  5. ^ UNP requests Chernomyrdin to hand over archive documents about the assassination of Petliu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sru.ua, May 22, 2009
  6. ^ "Convenient" assassin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yzhden.ua", June 15, 2011
  7. ^ ФРОНТ-МАN УНР.. 13.5.19 [19.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Укр.). 
  8. ^ 特稿:从克里米亚到卢甘斯克 详解俄乌恩怨由来 | 北晚新视觉. [2014-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9. ^ 《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及其他,华夏知青网. [2014-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參閱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英語

編輯

非英語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