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11日) |
袁國平(1906年5月26日—1941年1月15日),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筆名最寒。湖南寶慶(今邵東)人,新四軍的核心人物之一。
袁國平 | |
---|---|
出生 | 1906年5月26日 大清湖南省寶慶 |
逝世 | 1941年1月15日†/× 中華民國安徽省涇縣 | (34歲)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生平
編輯1906年5月出生於邵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參加學生運動,被推舉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左翼宣傳隊第四隊隊長、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長,隨軍北伐。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後率廣州起義餘部轉移至海陸豐地區繼續進行反對當時政府的活動,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參謀長、黨委書記、黨代表。紅四師失敗後,奉命經香港轉赴上海工作。
1929年,被派往湘鄂贛根據地,先後任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兼任宣傳部部長、紅五軍代政委、紅五軍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後兼紅八軍政治委員。7月參與指揮長沙戰役,協助彭德懷等率紅三軍團攻占長沙,撰寫《怎樣鞏固湖南的蘇維埃政權》和《擴大紅軍》兩篇文章。同年8月,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同時兼紅八軍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職。
此後,歷任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理主任、黨務委員會書記,紅軍東方軍政治部主任,並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隨軍參加了中共組織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兩次入閩作戰及兩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期間,先後擔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代主任。紅軍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政治部主任、西北紅軍大學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兼第3科(後稱附屬步兵學校,又稱教導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校政治委員、校長兼政治委員。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二等紅星獎章。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東辦事處主任。1938年3月,他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東南局委員、宣傳部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常委。期間為《新四軍軍歌》作詞。
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變中自殺身亡,也有說在19日戰死。同月《中共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稱:「三年以來,項英、袁國平對於中央的指示,一貫的陽奉陰違,一切遷就國民黨,反對向北發展與向敵後發展,反對擴大新四軍,反對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其自己的機會主義路線。」1955年6月,遺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移葬於南京雨花台西南皖南事變三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