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德語:Fall Blau)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行動的代號。
藍色方案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的一部分 | |||||||
正在開砲的德軍「山地獵兵」士兵 | |||||||
| |||||||
參戰方 | |||||||
納粹德國 義大利王國 匈牙利 羅馬尼亞王國 | 蘇聯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阿道夫·希特勒 威廉·李斯特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 費多爾·馮·波克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
約瑟夫·史達林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朱可夫 謝苗·布瓊尼 菲利普·戈利科夫 羅季翁·馬利諾夫斯基 | ||||||
兵力 | |||||||
130萬名士兵 1,900輛戰車 1,610架飛機 |
初期: 270萬名士兵 3,720輛戰車 1,671架飛機 | ||||||
傷亡與損失 | |||||||
:20萬人 | :125萬人 |
該行動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這次行動德軍將兵分兩路,右翼的部隊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原油儲藏地;左翼的部隊則向史達林格勒推進。
德軍德國南方集團軍被分成A集團軍及B集團軍 ,A集團軍的任務是越過高加索山脈,奪取巴庫的油田,它在窩瓦河畔的側翼則由B集團軍負責掩護。6月28日,南方集團軍的1,370,287人在2035架飛機,1934架戰車和突擊炮的支援下大舉進攻,一日內推進48公里。蘇軍誤以為德軍的戰略目標是莫斯科,其兵力縱有一百七十萬之眾也無法阻擋德國軍隊。蘇軍抵抗的崩潰讓德軍在7月6日攻佔沃羅涅日西部,7月26日抵達頓河並予以強渡。到了七八月之交,德軍補給線越拉越長,加上蘇軍預備隊輪番反攻,德軍向史達林格勒推進的速率逐漸減慢。
八月下旬,德軍在喀拉蚩擊敗了蘇軍,戰鬥的中心遂轉入史達林格勒城中。炮火,街巷戰,以及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幾乎將史達林格勒夷為平地。激戰三個月之後,德軍在11月19日控制了史達林格勒9成。
在南方,A集團軍在7月23日攻佔羅斯托夫,隨即挺進高加索地區。它在8月9日攻佔邁科普,獲得一片被蘇軍拆毀的油田,並在8月13日攻佔黑海邊上的埃利斯塔。蘇軍的猛烈抵抗加上後勤困難使德軍的行動衰退成零星的攻勢,並使其攻佔巴庫油田的目標落空。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炸毀了格羅茲尼的油田設施,但對於巴庫卻是鞭長莫及。
德軍在東南面的動向使盟軍不得不面對德國和日本(當時日軍在緬甸節節勝利)在印度會師的可能性。但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及小土星行動中打敗了德意志國防軍,這次戰敗令軸心國從高加索撤退以免被包圍,最後只有沃羅涅日仍控制在軸心國軍隊手中。
軸心國軍的戰略
編輯背景
編輯1941年6月22日,德意志國防軍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目標是通過閃電戰在幾個月內擊敗蘇聯。德軍的攻勢開頭順利,多次大敗蘇軍,直到1941年冬才止步莫斯科城下。雖然德軍取得了大片土地和重要的工業基地,但是蘇聯仍然在抵抗。在1941-42年之交的冬天裡,蘇軍發動了一系列成功的反擊,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面對挫折,希特勒想要通過進攻來解決問題,因此他需要高加索的石油資源。到了1942年2月,德陸軍總司令部開始研習一次針對高加索地區的行動,作為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簽訂了元首指令41號,這是「藍色計劃」的雛形,列出了行動的要素,並指定了1942年東線作戰的戰略目標:中央集團軍以攻為守,北方集團軍攻陷列寧格勒並與芬蘭軍隊會師,南方集團軍攻佔高加索地區。最後,攻佔高加索地區是最優先的。
油田
編輯高加索山脈及周邊地區地大物博,文化多樣化。東起裏海,西至黑海。山脈北部是穀物,棉花,及農業機械的生產中心。黑海海濱的邁科普和山脈中央的格羅茲尼是兩大主要油田,它們占蘇聯的10%的產油量。山脈南部的地帶名為外高加索,涵蓋了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幾個國家。這片人口密集,高度工業化的地區蘊藏了世界最豐富的燃油儲備。亞塞拜然首府巴庫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占蘇聯80%的產油量,僅在1942年就生產了2400萬噸石油。
此外,高加索地區也擁有豐富煤炭,泥炭,有色金屬,和稀土金屬資源。外高加索擁有世界最大的錳金屬礦藏,每年產出15萬噸錳礦石,占蘇聯錳產量一半。庫班地區產出豐富的小麥,玉米,葵花籽,和糖用甜菜,給蘇聯提供龐大的食物供應。
這些資源對希特勒和德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戰前德國每年消耗的三百萬噸石油之中,有85%的石油是從美國,委內瑞拉和伊朗進口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的經濟封鎖隔絕了來自美洲和中亞的石油供應,使德國不得不依賴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的石油資源。德國對羅馬尼亞的依賴從數字上可見一班——在1938年,德國消耗的750萬噸石油中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國內。石油是德國的致命傷。到了1941年,希特勒耗盡了德國的石油儲備。餘下的兩大石油來源是德國國內的化學合成燃油技術和羅馬尼亞油田(後者貢獻了德國75%的石油)。
希特勒深知德國的石油資源日漸枯竭,而且他也深深懼怕盟軍對羅馬尼亞的空襲。他在戰爭裏樹敵甚眾,想要獲得勝利就要保護好羅馬尼亞,並且開發新的石油資源。到了1941年尾,羅馬尼亞警告希特勒它的石油儲備也耗盡了,從此無法滿足德國對石油的渴求。因此,奪取蘇聯的油田成為了德軍的當務之急。
計劃
編輯軸心國
編輯進攻行動將橫過蘇聯南部的庫班大草原,參與行動的德軍集團軍是:
北線
編輯- B集團軍(伏爾加戰役,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元帥)
- 第4航空隊(亞歷山大·勒爾大將(至6月20日);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元帥(自至6月20日))
- 第4航空軍
- 第8航空軍
南線
編輯德軍計劃的內容包括了三個階段的攻勢
- 第一階段:赫爾曼·霍特指揮由北方集團軍抽調而來的德國第4裝甲軍團,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指揮德國第2軍團,匈牙利第二軍團為後者提供支援。部隊從庫斯克向沃羅涅日一路進攻,錨定向窩瓦河進軍隊的北翼
- 第二階段:弗里德利希·保盧斯指揮德國第6軍團從哈爾科夫進攻,與第4裝甲軍團平行推進,目標是窩瓦河(在此階段,攻佔史達林格勒尚未被認為是必要的)
- 第三階段:德國第1裝甲軍團,西翼的德國第17軍團,東翼的羅馬尼亞第4軍團,一齊向南面的頓河下遊進攻。
作戰行動的戰略目標是邁科普,格羅茲尼和巴庫的油田。鑒於巴巴羅薩行動的經驗,德軍的機動攻勢有望對大量蘇聯部隊實施大包圍。
蘇聯
編輯蘇聯最高統帥部未能預計到德軍在1942年的主要進攻方向。擁有德軍的詳細作戰計劃文本也無補於事。6月19日,23裝甲師的一位策劃人員——賴歇爾少校所乘的偵察機被擊落,蘇軍在飛機殘骸中找到了標示了藍色方案作戰計劃的文件。這些文件最後轉交到了蘇軍最高統帥部。
然而,史達林為這是德軍的疑兵之計。他堅信德軍在1942年的戰略目標始終是莫斯科。在這方面,德軍的欺瞞計劃——《克里姆林方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紅軍主力被調派到莫斯科周圍。雖然如此,藍色方案下的作戰範圍內仍駐守著布良斯克,西南,南部,北高加索等幾個方面軍。它們是蘇聯紅軍兵力總數的四分之一,前線部隊計有一百萬人,預備隊更有一百七十萬之多。隨著蘇軍不斷重組部隊,戰場上在不同時間又出現了沃羅涅日,頓河,史達林格勒,外高加索等幾個方面軍。
進攻
編輯開場階段
編輯德軍於1942年6月28日展開攻勢,第4裝甲軍團開始挺進沃羅捏日。蘇軍潰不成軍,而德軍則進展神速。這重振了德軍指揮部對攻勢的信心。
在這一階段的成功之中,提供密接空中支援的德國空軍功不可沒。它實施的空優作戰壓制了蘇聯空軍,它同時也針對蘇聯機場和防線實施了空中阻絕。有時候,德國空軍甚至放下支援任務,化身為主攻的矛頭,拋下戰車和步兵直擊蘇軍陣地。這一階段里的德國空軍會集中多達100架飛機來付擋在一條進軍路線上的蘇聯軍隊。布良斯克方面軍參謀長卡薩柯夫將軍注意到了軸心國空軍的強大和效率:蘇聯人第2,4,5,8航空軍在26天內損失了總共783架飛機,而德軍卻僅僅損失了175架。
到了7月5日,第4裝甲軍團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沃羅涅日城郊進抵頓河並捲入了攻城戰中。但史達林和蘇軍司令部仍然期待著針對莫斯科的主攻,他們也堅信德軍在奪取沃羅涅日後就會北上威脅首都。因此,蘇聯不惜一切代價地增援城內守軍,並對德軍北側發動反攻以分割的德軍裝甲矛頭。利久科夫少將的第5戰車軍團在7月6日發動進攻後小有斬獲,但它到了7月15日卻被趕回出發點並損失了大約一半的戰車。雖然戰鬥一帆風順,但是希特勒和南方軍團的指揮官馮·博克卻為了下一步的動向而爭吵不休。蘇軍不屈不饒的反攻令第4裝甲軍團直到7月13日都在原地踏步,這使希特勒大發雷霆並將馮·博克撤職。按照第二階段行動的計劃,南方集團軍在7月9日拆分成為A集團軍和B集團軍,前者由威廉·李斯特代替被撤職的馮·博克擔任指揮官。
行動開始兩周之後,德軍在7月11日開始陷入補給困難,不得不減緩進軍。8天之後,燃油短缺直到7月20日仍然拖累著德國第6軍團,令不少部隊無法執行任務。第23裝甲師和第24裝甲師在行動一開場就陷入了停頓。德國空軍吸收它在1940年挪威戰役和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時的經驗,故計重施派出Ju 52運輸機輸送補給品以保持部隊的機動性。但是形勢仍然十分不利,這迫使德軍不時從被毀或遺棄的車輛上搜刮油料,有時甚至要拋下耗油量大的戰車等車輛才能繼續前進。拋下戰車的做法自然減低了部隊的戰鬥力。德國空軍始終保持著每天輸送200噸燃料為部隊加油,但縱使它為了保持陸軍的機動做出了如此大的努力,它的指揮官勒爾依然被更衝動好戰的里希特霍芬所取代。
希特勒相信主要的蘇軍威脅已經被消滅,他這時既需要更多原油又想達成藍色方案的遠大目標,於是在1942年7月23日簽署元首指令43號修改作戰計劃:
- 將南方集團軍拆分成兩個更小的集團軍A和B。
- 將A集團軍派往高加索以奪取油田(代號雪絨花行動)
- 將B集團軍派往窩瓦河方向以攻擊史達林格勒(代號鷺鳥行動)
證據顯示1942年8月之前沒有人,包括參謀總長哈爾德在內,對希特勒的命令提出異議。由於希特勒期待兩個軍團在不同方向上前進,這條命令製造出巨大的後勤困難。補給線已經不堪重負,彈藥和燃料都供不應求。如果參照希特勒指定的速率來輸送補給品,那部隊就寸步難行;而希特勒對補給速率的估算已經相當保守。另外,兩個軍團分道揚鑣後,它們之間裂開了一個危險的缺口。義大利征俄部隊裡的山地軍沒有隨著A集團軍進入高加索山脈,反而留在第6軍團裏。A集團軍單憑僅有的三個山地師和兩個步兵師顯然不足以因應山地作戰。
拆分南方集團軍的目的是讓兩個集團軍同步發動兩個攻勢 - 雪絨花行動和鷺鳥行動,而非先後達成目標。在最初一連串成功之下,希特勒命令第4裝甲軍團南下協助第1裝甲軍團渡過下頓河,結果這幫了倒忙。克萊斯特後來抱怨說第四裝甲軍團堵塞住了道路,而且倘若它向史達林格勒繼續前進就有望在7月攻占它。兩個星期後這個軍團轉而北上的時候,蘇聯人在史達林格勒集結的部隊就足以阻擋它再前進一步。
A集團军:高加索
編輯李斯特的A集團軍在第77俯衝轟炸中隊的斯圖卡轟炸機支援下,在7月23日輕鬆奪取了「高加索門戶」頓河畔羅斯托夫。德國空軍在行動初期掌握了空中優勢,這是地面部隊的福音。奪取頓河渡口之後,有鑑於第6軍團在伏爾加戰線表現乏力,希特勒將第4裝甲軍團調回伏爾加的B軍團中。這次轉移消耗了大量油料。
A集團軍在7月25日渡過頓河,隨即在從亞速海和澤姆利揚斯卡亞之間200公里長的戰線上展開來。德國第17軍團,以及第11軍團和羅馬尼亞第3軍團一部向黑海東岸機動,同時第1裝甲軍團則向東南進軍。第17軍團進展緩慢,但是第1裝甲軍團就享有行動自由。德軍在7月29日切斷連接俄羅斯中部和高加索的最後一條鐵路線,對史達林和最高統帥部造成了相當的恐慌,使其下達第227號命令:「一步也不許後退!」 薩利斯克於7月31日失陷,斯塔夫羅波爾於8月5日失陷。雖然整個軍團進展神速,但到了8月3日的時候,先鋒部隊就只剩下輕裝力量。縱使第4航空隊不遺餘力地輸送補給,但大多數戰車都因為油料不足和後勤癱瘓問題滯留後方。
第1裝甲軍團於8月9日抵達高加索山腳的邁科普,此前它在兩個星期內已經前進了480多公里(300英里)。一次特種作戰行動在8月8到9日之間奪取了邁科普西部的油田,但是蘇軍對油田的破壞需要一年多才能修復。皮亞季戈爾斯克很快也陷落了8月12日,德軍奪取了克拉斯諾達爾,德軍山地部隊在高加索最高點厄爾布魯士山樹起納粹旗。
德軍的快速推進引發了一些慢性補給問題,燃料補給的問題尤其嚴重:黑海海運太過危險,所以燃料只能使用空運、或者通過羅斯托夫使用鐵路運抵前線,然而一些裝甲軍團始終幾個星期都動彈不得。有時候運油卡車本身也耗盡了燃料,令德軍不得不用駱駝馱運燃油。由於蘇聯人多數選擇撤退而非戰鬥到底,德軍的俘虜數量不及預期之多,僅有83000人左右。
隨著希特勒和德國總司令部將注意力轉到史達林格勒上,克萊斯特的一些機動部隊被抽調走了。克萊斯特失去了他的高炮軍和大多數支援南部戰線的空軍戰機,只有一些偵察機留下來。蘇聯空軍調派了800多架轟炸機,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能升空作戰的。因為德軍調走了高射炮和空戰的戰機,蘇聯轟炸機可以肆意襲擾德軍。蘇軍抵抗的強度也在增加。不少部隊從當地徵召了士兵。克萊斯特認為這些士兵為了家園而戰,因此格外頑強。喬治亞山地部隊的抵抗拖住了大量德軍,有力地減緩了其前進的速度。隨著蘇軍投入更多援軍和物資,同時自己困難纏身,德軍的攻勢在28日後減慢了。
油田爭奪戰
編輯在西南方面,德意志國防軍向其餘兩個燃油產地格羅茲尼和巴庫推進。德軍奪取了更多完好或被後撤的蘇軍輕微破壞的設施和工業中心。八到九月之間,塔曼半島和新羅西斯克海軍基地的一部分落入德軍手中。德軍向黑海海濱的圖阿普謝推進,東邊的埃利斯塔於8月13日陷落。在南邊,德軍在8月25日攻下莫茲多克,隨後在格羅茲尼北部受阻。德軍空降兵在蘇軍後方為車臣叛亂分子提供了協助。德軍山地部隊無法奪取黑海邊上的港口,因此補給問題再次浮現,德軍和格羅茲尼終究失之交臂。蘇聯北高加索方面軍的第9軍團和第44軍團在城市北邊沿著岩石叢生的捷列克河畔布防。德國空軍無法支援遙遠前線的友軍,所以蘇軍航空兵如入無人之境地襲擊德軍補給線和橋梁。9月之初,希特勒認定德軍進展太慢,於是和指揮部,尤其李斯特將軍之間大吵了一架。結果希特勒在9月9日解除了李斯特的職務,親自接過A軍團的指揮權。
9月1-2日之間,軸心國艦船跨海運輸了30605人,13254匹馬和6265輛機動車輛。獲得增援的德國人攻占了大多數黑海邊上的海軍基地,但卻被據守新羅西斯克的蘇聯第47軍擋住了。激戰四天之後,港口與9月10日陷落。這是德軍在高加索的最後一次勝利。港口南部的高地和幾條沿海公路仍然在蘇聯第47軍團手裡。德軍數次嘗試衝出羅西斯克都無功而返,同時也無法攻破新羅西斯克到圖阿普謝之間海濱平原上的防線,最終只剩下維持戰線的兵力。羅馬尼亞軍隊的傷亡尤其慘重,羅馬尼亞第3山地師甚至幾乎被9月25-26日蘇軍反撲消滅。
再往東的軸心國軍隊相比之下更加成功德軍於9月1日攻占埃利斯塔和阿斯特拉罕半路的胡爾胡塔8 - 9月之間,德軍小分隊襲擊了格羅茲尼東北部基茲利亞爾的鐵路線,這標誌著德軍朝著裏海進發的極限。在南方,第1裝甲軍團向格羅茲尼的推進被紅軍和第14航空軍攔截住。到了九月下旬,補給困難和蘇軍的抵抗減緩了軸心國軍隊前進的速度。
1942年11月2日,羅馬尼亞山地部隊在湯米特拉切准將的帶領下攻陷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的首府納爾奇克,標誌了德軍深入高加索山脈的極限。這場勝利為這位將軍贏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德軍在兩天內俘獲超過10000名敵兵,但是向格羅茲尼的前進在該城西邊的弗拉季高加索前再次止步。11月5日,德軍奪取了阿拉吉爾,他們達到的阿拉吉爾 - 貝司蘭 - 馬爾戈別克鐵路線是德軍向南進軍的極限。到了這時候,A軍團和B軍團之間出現一個防守薄弱的缺口。只有德軍第16摩托化步兵師在缺口之中沿著通往阿斯特拉罕的馬路駐守著,保護著第一裝甲軍團的左翼。到了11月22日,幾次蘇軍反撲過後希特勒任命克萊斯特為軍團指揮官,並命令他維持住局勢,等待史達林格勒失陷後再繼續攻勢。
德國空軍的攻勢
編輯1942年10月第一周間,希特勒認識到在冬天降臨,德軍紮營過冬之前攻陷高加索油田是不現實的。就算他無法得到這片油田,希特勒也決心讓蘇聯人也無法繼續使用它,於是他命令德國空軍總司令部儘可能破壞這片油田。
10月8日,希特勒要求空軍在不晚於10月14日展開攻勢。因此,第4航空隊的第4航空軍獲命向格羅茲尼的油田派出所有可用的轟炸機。這時候第4航空隊的狀態已經很糟糕了。藍色方案開始時,里希特霍芬有480架轟炸機,其中有323架處於正常運轉狀態。現在,他剩下232架飛機,而其中只有129架尚能一戰。縱然如此,這支部隊仍然能打出有力一擊。對煉油設施的打擊讓里希特霍芬憶起幾個月前針對塞凡堡的空襲。煉油廠冒出的黑色濃煙上升到5500公尺的高空。10月12日,接續的空襲造成了更大的破壞。沒有趁早投入力量打擊格羅茲尼和巴庫的煉油設施是一次戰略錯誤。蘇聯航空軍屯駐在史達林格勒;與攻陷這座城市相比,摧毀油田設施能對蘇聯人造成更大的打擊。11月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反攻迫使里希特霍芬將他的空軍撤到窩瓦河以北,終結了這次空中攻勢。
格羅茲尼受到了大幅摧殘,但是其餘的油田在德國陸軍和戰機的後勤支援範圍之外。格羅茲尼在駐守在捷列克河附近的第4航空軍的轟炸機的航程以內。但是格羅茲尼和德軍手裡的邁克普的油田產量僅占蘇聯燃油總產量百分之十。巴庫的主油田在德軍戰機的航程之外,而德軍轟炸機就必須冒著沒有戰機護航的危險,明目張胆地飛著直線航線才能飛抵巴庫。德國空軍在8月間趁著蘇聯空中力量的虛弱期還可能執行這種任務,但到了10月蘇聯空軍恢復戰鬥力後這種可能性就消失了。
B集團軍:伏爾加
編輯7月23日,B集團军主體開始向頓河進軍。蘇方新建的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第62,第64軍奮力抵抗德軍的攻勢。7月26日,第14裝甲軍團獲得突破,抵達頓河。蘇聯新建的第1和第4戰車軍團發動了幾次徒勞無功的反擊。在南邊,第4裝甲軍團在對第51軍團的作戰里收穫更多。渡過頓河之後,德軍向科捷利尼科沃前進並在8月2日到達。蘇軍的反抗令保盧斯相信第6軍團的軍力不足以獨自渡過頓河,因此他等待第4裝甲軍團向北進軍。到了8月4日,德軍距離史達林格勒仍有97公里(60英里)。
到了8月10日,頓河西岸的蘇軍已經被大部分肅清,但是零星不斷的反抗依然拖慢了B集團军的進度。由簡陋的俄羅斯道路引致的補給困難也在妨礙德國人進軍史達林格勒。德國空軍用300架Ju 52運輸機匆匆組建起一支運輸機隊,令陸軍能繼續前進;一些原本執行作戰任務的轟炸機甚至被編入「史達林格勒運輸區域部隊」充當運輸機。蘇軍在頓河地帶的反抗迫使德軍向一段越發脆弱的戰線集中部隊,同時抽空了用於保護側翼的預備力量。蘇聯人在B集團军的北部,史達林格勒和沃羅涅日之間的地段發動了幾次反擊。8月20日到28日之間,第63軍團和第21軍團在綏拉菲莫維奇附近發動反擊,擊退了義大利第8軍團。第1近衛軍團在新格里高列夫斯卡亞附近發動反擊,擴大其橋頭堡。這些橋頭堡和另外一些頓河西岸的蘇軍橋頭堡和義大利第8軍團,匈牙利2軍團對峙著,對軸心國部隊持續造成威脅。
8月23日,第6軍團渡過頓河,B集團军沿頓河的巨大彎曲處建立了防線。第6軍團在當日稍晚抵達史達林格勒北郊,拉開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帷幕。匈牙利,義大利和羅馬尼亞軍隊距離史達林格勒有60公里(37英里)。史達林格勒落入了前線空軍基地的打擊範圍內,第4航空隊對它發動空襲,將其化為一片瓦礫。蘇方報告平民傷亡為955死,1181傷(這是初步估計;後來的報告裡成千上萬的傷亡數字有可能是誇大的)。
第6軍團從北面喀拉蚩方向發動進攻,第4裝甲軍團從南面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發動進攻。在頭幾天裡,第14裝甲軍在第6軍團大部和史達林格勒北郊之間打通了一條走廊。在南方,蘇軍的反抗擊退了第4裝甲軍團8月29日,霍特手下的部隊再接再厲發動攻擊,向西直搗第64軍團的中心。這次攻擊出乎意料的成功。第4裝甲軍團衝到了第62和第64軍團的後方,搶得一次將62軍團分割包圍的機會。魏克斯命令第6軍團完成合圍,但是蘇軍的一次反擊拖住德軍長達三天之久,令包圍圈裡的蘇軍得以向史達林格勒脫逃。德軍的神速推進令蘇軍士氣低迷,後者棄守城市的外圍防禦圈,倉皇潰退。第六軍團擊退蘇軍最後的反擊之後在9月2日恢復攻勢,並於次日和第4裝甲軍團會師。德軍於9月12日進入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戰役
編輯第6軍團頂著第62軍團的頑抗進入史達林格勒,而第4裝甲軍團則保護著其南方的側翼。史達林格勒地處窩瓦河西岸一條24公里長的狹長地帶,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德軍不得不正面強攻。城市內的瓦礫為守軍提供了防禦優勢。為了反制德國空軍的優勢,蘇軍第62軍團司令瓦西里·崔可夫將軍命令手下的部隊緊貼他們的敵人作戰,這種戰術減低了後者的戰術機動性。德國空軍壓制了窩瓦河東岸的蘇軍炮兵,並對企圖增援西岸的蘇軍造成慘重傷亡。9月中旬到11月之間,德軍發動三次重大攻勢,在慘烈的街巷戰中步步推進。到了11月中旬,蘇軍被擠壓到4處淺橋頭堡中,這時前線距離河流只有180米之遙。德軍感覺勝利將近,於是將大批戰機抽調到地中海戰區以支援軸心國在突尼西亞的作戰。這時第6軍團占領了城市9成之多。
11月19日,蘇軍發動了天王星行動,對第6軍團兩翼展開鉗形攻勢。激烈的城市爭奪戰加上第4裝甲軍久戰疲勞使得德軍的兩翼必須由羅馬尼亞,匈牙利和義大利軍隊防守。史達林格勒西部頓河邊上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自9月起就不斷受到蘇軍的攻擊。這支部隊在9月10日從高加索轉移到這裡以替換與蘇軍橋頭堡對峙著的義大利部隊。德軍戰車預備隊第48裝甲軍有大約180輛戰車,其中半數是落後的捷克造LT-35。兩個羅馬尼亞軍團慘遭擊潰,造成第6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一部被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城中。
希特勒命令第6軍維持守勢,而非試圖突圍。德方企圖用空軍為包圍圈裡的部隊輸送補給,但是所需補給品的數量遠超德國空軍的運輸能力所及。隨著第6軍團不斷損兵折將,城裡的蘇軍漸漸占了上風。為了穩住東線局勢,由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頓河集團军建立了起來,其任務是堵塞A和B集團军之間的缺口。12月12日,南方的第4裝甲軍團用新到的增援部隊發動了代號冬季風暴作戰的救援行動。這次行動實現了出其不意,讓德軍得以深入蘇軍後方50公里(31英里),撲向史達林格勒。雖然救援行動初步獲得成功,但是希特勒禁止第6軍團嘗試突圍或與曼斯坦因會師,所以救援行動最終無功而返。接下來,一場長達3個月的圍城戰以第6軍團的覆滅告終。
結局
編輯小土星行動
編輯天王星行動成功之後,紅軍發動小土星行動,以分割包圍A軍團和頓河畔羅斯托夫以東的所有敵人。阻止德軍救援史達林格勒城裡友軍的期間,蘇聯部隊經過重新調派,作戰目標減小了,而行動代號則改名為「小土星」。蘇軍兵鋒直指義大利第8軍團和羅馬尼亞第3軍團,並將第8軍團消滅殆盡。到了崩潰邊緣上的B軍團和頓河軍團上防止了蘇軍突破自己的戰線,但是A軍團接到命令在12月28日撤出高加索。
蘇軍發動了幾次接續攻勢,史稱沃羅涅日-哈爾科夫戰略攻勢。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梭什攻勢於1月12日展開,在沃羅涅日東南的頓河地區消滅了匈牙利第2軍團大部以及義大利第8軍團的殘餘部隊。南側告急之下,德國第2軍團被迫撤出沃羅涅日和頓河流域。攻勢持續到了一月,並使蘇聯最高統帥部相信其有能力對德國人施以致命一擊,一舉決定俄羅斯南部戰局。沃羅涅日方面軍執行的星光光行動針對的是哈爾科夫,庫斯克,以及別爾哥羅德。西南方面軍執行的奔馳行動以弗羅希洛夫格勒和頓涅茨克為目標推進,然後向著亞速海前進,切斷頓涅茨克以東的德軍的退路。兩次行動在一月尾同時展開,為蘇軍帶來迅速的突破。在北方,庫斯克於2月8日陷落,哈爾科夫於2月16日在德軍撤退之後陷落。在南方,德軍被擊退到伏羅希洛夫格勒以西的一線。2月12日,頓河集團军,B集團军和A集團军一部被重新命名為南方集團军,由曼斯坦因元帥指揮。
2月25日,羅科索夫斯基指揮新建的中央方面軍,投入在史達林格勒德軍與2月2日投降後騰出的軍隊展開哈爾科夫和頓巴斯作戰行動。這兩次行動針對的是北方的中央集團军,時機預設在蘇軍在南方行動的成功之時。南方集團军逃出了包圍圈並著手準備反擊,這為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和戰線穩定下來埋定了伏筆。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災難標誌著藍色方案的終結,其獲得的所有土地都在1943年底前再度失去。只有塔曼半島上為了未來第二次挺進高加索而存在的庫班橋頭堡堅守到1943年10月9日。
分析
編輯在德國1942年夏季攻勢的初步成功之下,希特勒和德軍指揮官們變得更有野心,使德國軍隊不勝疲勞。希特勒未料到蘇軍能發動天王星行動那般龐大的反攻,於是將部隊抽調到別處,並命令德意志國防軍同時達成數個目標。面對異見,希特勒不但將異議者撤職,自己還越發頻密地插手指揮。
補給線過長減弱了德軍和其盟友防守新占領土的能力,蘇聯在史達林格勒一舉反攻包圍了一支德國軍團。雙方很快就向城裡的戰鬥集中投入力量,令高加索淪為次要的戰場。由於B集團军無法守住伏爾加戰線,蘇聯的攻勢幾乎切斷了A集團军的退路,迫使其後撤。第6軍團的投降重創了德軍的士氣,並令希特勒大吃一驚。雖然蘇聯人摧毀了第6軍團,但是他們僅能將德軍趕出高加索,東線戰場一決勝負的日子又要推遲。蘇聯統帥部高估了部隊的能力,使其推進到補給線的盡頭,導致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的大敗,同時令德軍能夠在1943年夏天發動庫斯克戰役。
參考
編輯- 埃里希·馮·曼斯坦元帥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 George M. Nipe Jr. Last Victory in Russia: The SS-Panzerkorps and Manstein's Kharkov Counteroffensive—February–March 1943. Schiffer Publishing. 2000. ISBN 0-7643-1186-7.
- Field Marshal Erich von Manstein. Lost Victories: The War Memoirs of Hitler's Most Brilliant General. Zenith Press. 2004. ISBN 0-7603-2054-3.
- David M. Glantz.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8. ISBN 0-7006-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