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人士)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及團結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1]。
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統一戰線雖由蘇共提出,但統一戰線單位在不同地方卻有不同的發展,蘇共的統一戰線僅持續到蘇聯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史達林上台後以及歐洲逐漸興起的反共運動中,統一戰線基本上已經趨於結束,而隨著蘇聯對共產革命的支持在解體後也宣告停止,海外的統一戰線也就不再出現於國際政治中。在中國大陸,統一戰線則經常作為中共的重要協調單位,又稱「聯合戰線」,指的是在民族與各階級之間協調進行共產革命的工作單位,除了負責統合境內的地方勢力,在不同政黨中、不同階級的人群中,也會安插統一戰線小組來協調,確保所有人的政治目標一致。
另統戰一詞在台灣的口語中,常特指中共以各種政治手段促進中國統一,而實際中共稱「統一戰線」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聯盟」,兩者之間有較大差異。
起源
編輯「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使其他社會階層、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統一戰線」的具體定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了反對主要敵人,同其他革命階級、革命政黨和團體,以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結成的聯盟」。[2][3][4]在1924年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統一戰線正式得以確立。
統一戰線在中國
編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統一戰線(聯蘇容共)
編輯自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以來,「統一戰線」就走上了獨特的歷史軌跡,中共曾與中國國民黨實現過兩次「統一戰線」。1923年,國民黨時任總理孫中山「聯俄容共」,在蘇聯撮合(《孫越宣言》)下與中共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稱「國共統一戰線」)。其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黨實行清黨,使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而內戰當中,中共亦對各地工農階級展開統戰工作(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5]
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於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日本入侵;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又聯合其他政治力量(「民主黨派」)對抗國民黨(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新統一戰線
編輯由於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蘇聯式的「統一戰線」就達成了使命退場,原本已不把階級鬥爭當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文革前幾年的四清運動到文革,毛澤東又極力宣揚階級鬥爭的進步性和必要性,使得統戰的工作部門反而一直存在。1978年改革開放路線確立後,中共確認文革為「全局性錯誤」,連帶地「階級鬥爭」一詞也被避諱,不再被用來形容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問題。
但進入1990年代,由於「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傾斜,使得中國社會的所得分化再度受到重視。科研機構曾對此做出許多調研,但因為文革被否定所導致的禁忌,階級鬥爭不能再被提及,所以通行的詞彙變成「社會階層」。而這些由於專業、收入造成的新生「階層」成員有些並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如何確保這些成分能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變成重要的課題。一方面在實務上也必須重新用「統一戰線」團結「新階層」,因此中共與之前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同,選擇繼續保留了統戰這個單位來管理階層問題。
中共在2006年11月新頒《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文件,是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改革、以及繼續作為中共重要政策的範例。特別是文件中提到下面的意見:[6]
「要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份子組成,集中分佈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統一戰線工作新的著力點,要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2020年9月16日,新華社刊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作出的指示[7],要求地方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加強對民營經濟中的中共黨員的教育培訓,同時還要吸引更多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加入中共。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發佈的首份關於統戰民營企業的文件,統戰對象除了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家,還包括仍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港澳人士[8]。
國際政治
編輯「統一戰線」也用在國際政治的政治鬥爭中。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大國都曾積極拉攏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支持,一同反對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這些國家雖不願加入華沙公約,但也願意採取不結盟政策。中蘇等國聯合當時稱為「第三世界」的新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許多投票中,多次使美國居於孤立地位。最經典的案例見於中國代表權變更。
另外,中蘇兩國在1960年代交惡,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後,出現中美日歐聯合抵制蘇聯的局面。北京認為蘇聯已經變成「社會帝國主義」,威脅比美國還大,應此需要支持「聯美反蘇統一戰線」。毛澤東甚至對亨利·基辛格說,「台灣是小問題,蘇聯才是大問題」。其最高潮是中、美、英、日諸國聯合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參考文獻
編輯- ^ Theses on Comintern Tactics. 1922 [200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黃益中. 1979年以來中共對台統一戰線之研究 第一章 導論 (PDF). 2004年6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年11月18日).
- ^ 黃益中. 1979年以來中共對台統一戰線之研究 第二章 中共統一戰線理論 (PDF). 2004年6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年11月18日).
- ^ 北京大学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征求意见稿) (PDF). 黨委組織部. 2016年12月 [2020年6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年6月6日).
- ^ 关于科学认识和运用统一战线法宝的几个问题. 人民政協報. 2019年7月10日 [2020年5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7日).
- ^ 存档副本. [202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3).
- ^ 习近平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0-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40多年第一次 党中央发文促加强统战民企 台商未列. [2020-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