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篆山摩崖造像
石篆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佛會村(原屬石桌鄉,位於城區西南約20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十分罕見,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1][2]
北山摩崖造像 | |||||
---|---|---|---|---|---|
石篆山摩崖造像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重慶市大足區 | ||||
座標 | 29°35′43.318″N 105°34′27.692″E / 29.59536611°N 105.57435889°E | ||||
時代 | 宋 | ||||
編號 | 第四批歸入 | ||||
認定時間 | 1996年11月20日 | ||||
|
石刻分布
編輯石篆山因岡巒迴環如篆故名,山有佛惠寺(佛會寺),廟西一里許為佛灣(子母殿),有造像10龕[註 1],200餘尊,均為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間(公元1082~1096年)銅鼓石篆莊莊主嚴遜主持開鑿。因系嚴遜一手主持開鑿,內容無一相同。佛惠寺現已殘破,存宋碑1通,明清碑5通,少許圓雕石像。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1][2][4]
- 第1號訶利帝母龕。高2.10米,寬2.53米,深1.10米。
- 第2號志公龕[註 2]。高2.34米,寬2.54米,深1.72米,主像在左,貌中年,無須,戴圓頂斗篷,穿斜襟寬袖袍服,袍只達於膝。兩腳分開前行狀,左手持角尺,腕掛鐵剪,右手指徒弟。原認為無造像記,1985年於後壁上方發現,大致內容為梁武帝問志公藥方事[註 3],題刻「岳陽文惟簡[註 4]鐫乙丑[註 5]歲記」。壁兩旁立石坊刻「繩墨千秋仰,規矩萬世因」,現已不存。
- 第3號長壽王龕,像已殘。
- 第4號藥王龕。高2.23米,寬2.54米,深0.19米。
- 第5號文殊、普賢龕。高1.46米,寬1.49米,深1.83米。右壁題刻「岳陽鐫作文惟簡,男居安、居禮,庚午[註 6]中秋記」。
- 第6號文宣王龕,亦稱「孔子及十哲像」。高1.94米,寬3.25米,深1.48米。正中刻孔子坐像,頭左側刻「至聖文宣王」[註 7],兩旁及龕左右壁刻十大弟子捧笏站立[註 8]。該龕為彌足珍貴的儒教造像,對研究我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1][7]
- 第7號三身佛龕。高1.47米,寬6.36米,深1.38米,經考證為毗盧、釋迦及盧舍那三身佛。[3]
- 第8號老君龕。高1.70米,寬3.43米,深1.92米,中刻老君坐像,頭左側題「太上老君」,兩旁及左右壁各刻真人、法師7尊,皆捧笏而立,頭旁題刻「玄中大法師」、「太極真人」、「三開大法師」、「定法真人」等。[8]
- 第9號地藏與十冥王龕。高1.80米,寬5.50米,深1.54米,正中刻地藏坐像,貌慈祥,比丘狀,兩側前排左右各坐5位冥王。左壁有「紹聖三年丙子歲[註 9],岳陽文惟簡鐫,男居安、居禮記」。
- 第10號為清人僧聖志題記。
文物級別
編輯注釋
編輯- ^ 現存石篆山《嚴遜碑》顯示嚴遜發功德造像共計十四處,經考證一為「毗盧釋迦彌勒佛龕」實為兩處造像的合稱,一為現編第7號的毗盧、釋迦及盧舍那三身佛龕,一為「佛會之塔」上的彌勒佛龕。[3]
- ^ 原稱魯班龕(因為未發現造像記且被「繩墨千秋仰,規矩萬世因」及造像所持器物誤導,此描述最早見於清道光十六年(1936年)李型典《 游石篆山記》: (此完像)「左手攜尺 , 右手執剪 , 旁一弟子肩挑法物 , 中一碑 , 刻『匠師宗坊』四字者 , 有魯班完」[5],1955年陳習刪《大足石刻志略》與1985年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大足石刻內容總目》均從此說),1985年發現造像記後由造像記內容可知應為志公龕。同時可從今存佛惠寺中《嚴遜碑》中有提到「志公和尚龕」、未提到「魯班龕」相印證。[6]
- ^ 《五燈會元·卷二》中亦有類似記載:天鑒二年(503年)梁武帝詔問:「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6]
- ^ 文惟簡為岳陽籍民間石匠,據說是嚴遜的親戚,深受道教與民間雜教的影響(這也是石篆山摩崖造像「三教合一」的原因之一),與其子居安、居禮、居政、居用參與石篆山摩崖造像的雕刻。
- ^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
- ^ 北宋元豐十三年(1090年)。
- ^ 「至聖文宣王」,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為避宋聖祖趙玄朗諱由「玄聖文宣王」所改。
- ^ 其左由內至外為顏回、閔損、冉有、言偃、端木,其右由內至外為仲由、冉耕、宰我、冉求、卜商。冉有、冉求本一人,為刻者誤,漏刻冉雍。
- ^ 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石篆山简介 石篆山 - 大足石刻研究院官网. www.dzshike.com. [2018-09-08].[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大足縣縣誌編修委員會. 《大足縣誌》.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7-80122-160-5
- ^ 3.0 3.1 高秀軍. 大足石篆山石刻「十四龕」造像問題考[A]. .大足學刊(第一輯)[C].:,2016:12.
- ^ 大足石刻:石篆山石刻 儒释道三教共处奇观_佛教频道_凤凰网. fo.ifeng.com.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 ^ 郭鴻厚、陳習刪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42 民國重修大足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6.0 6.1 陳明光.大足石篆山石窟「魯班龕」當為「志公和尚龕」[J].文物,1987(01):81-82.
- ^ 石篆山第6号孔子及十哲像 北宋_西南石窟_佛教图片-佛学在线. pic.foxue.org.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 ^ 石篆山第8号老君龛 北宋_西南石窟_佛教图片-佛学在线. pic.foxue.org.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 ^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 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注意保护文物的通知. 維基文庫. 1956-08-16.
-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发〔1980〕154号). 維基文庫. 1980-07-07.
-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重辦發〔1987〕16號,1987年1月23日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1996〕47號,1996年11月20日
-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Dazu Rock Carvings. whc.unesco.org.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英語).
The late 11thcentury Song dynasty carvings at Shizhuanshan extend over 130m and depict Buddhist, Taoist and Confucian images in a rare tripartite arrangement.
-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0]83號,200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