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王后號戰鬥巡洋艦

瑪麗王后號(英語:HMS Queen Mary)是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鬥巡洋艦。作為雄獅級戰鬥巡洋艦的次級,瑪麗王后號與雄獅級戰鬥巡洋艦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包括它的八門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瑪麗王后號於1913年完成,並於1914年參加了她的第一次實戰赫爾戈蘭灣戰役。同時也像部分的英國戰鬥巡洋艦一樣,這艘船在戰爭期間從未離開過北海。瑪麗王后號與第一戰鬥巡洋艦分隊試圖攔截1914年12月攻擊英格蘭北海海岸的德國艦隊,但沒有成功。該船於1915年初進行了改裝,並錯過了1月的多格爾沙洲戰役,但參加了戰爭中最大的艦隊行動,即1916年中期的日德蘭戰役。在日德蘭海戰的早期時,它被德國戰鬥巡洋艦德費林格爾號擊中兩次,不久後它的主炮塔被命中導致彈藥庫殉爆,並在不久後沉沒。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 of a grey warship, a high forward mast above its conning tower, and smoke rising from 2 of its funnel stacks
「瑪麗王后」在海上,且可以在它的身上看到防雷網
概況
使用者 英國皇家海軍
前級 雄獅級戰鬥巡洋艦
次級 虎號戰鬥巡洋艦
建造期 1911–1913
服役期 1913–1916
完成數 1
損失數 1
歷史
Royal Navy Ensign英國
船名 瑪麗王后
艦名出處 喬治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
下訂日 1910–1911海軍計劃
建造方 Palmers造船和鋼鐵公司
鋪設龍骨 1911年3月6日
下水日期 1912年3月20日
完工日期 1913年 8月
入役日期 1913年 9月4日
結局 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海戰沉沒
技術數據
船型 戰鬥巡洋艦
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27200

滿載排水量:32160噸
船長 700英尺1英寸(213.4米)
型寬 89英尺1英寸(27.2米)
吃水 32英尺4英寸(9.9米)(滿載情況下)
動力輸出
  • 42台鍋爐
  • 可以提供75000馬力的動力
動力來源 蒸汽輪機
船速 28(51.9公里每小時;32.2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5,610海里(10,390公里;6,460英里) (10節經濟航速)
乘員
  • 997 (和平時期)
  • 1,275 (戰爭時期)
武器裝備
裝甲

瑪麗王后號的殘骸於1991年在北海海底發現,且根據1986年《保護軍事遺骸法》,她的遺骸被指定為受保護的地方,因瑪麗王后號戰鬥巡洋艦是1246名士兵與軍官的葬身之地。

設計於建

編輯
 
雄獅級的左側圖與俯視圖,瑪麗王后級在外觀上與前級基本一致

根據1910-11年海軍計劃,瑪麗王后號與喬治五世級的四艘戰艦一起被建造。與當時大部分的海軍計劃相同,每個海軍計劃只開工了一艘戰鬥巡洋艦。在副炮和裝甲的分配以及軍官宿舍的位置上,它與前級雄獅級不同。自1905年設計無畏號戰艦以來,每艘主力艦都將軍官的宿舍放在離他們崗位更近的艦中央;但在接連收到軍官的投訴後,瑪麗王后號將宿舍恢復到船尾的傳統位置,同時也是第一艘將宿舍恢復到船尾的傳統位置的戰鬥巡洋艦[1],此外,它也是第一艘擁有艦尾陽台的戰鬥巡洋艦。[2]

艦名來源

編輯

瑪麗王后號是以喬治五世國王的妻子瑪麗命名,[3]同時也是唯一一艘使用這個名字的皇家海軍軍艦。[4] 1912年3月20日,女王在船上受洗的代表是艾倫代爾子爵的妻子。[5]

基本信息

編輯

瑪麗王后號比前級雄獅級略大,總長度為700英尺0.6英寸(213.4米),寬度為89英尺0.5英寸(27.1米),滿載時吃水32英尺4英寸(9.9米)。該船的排水量為27,200噸,滿載排水量則為32,160噸,比前級多了1,016噸。在滿載的情況下,它的偏心高度為5.92英尺(1.8米)。[6]在人員方面上,該船在和平時期為997名軍官及船員,但在戰時增加到1,275名。

動力

編輯

該船有兩套蒸汽渦輪機,且都被安置在單獨的機房中。每套由驅動舷外螺旋槳軸的高壓渦輪和驅動內軸的低壓渦輪機組成。每個高壓渦輪機的外殼中都內置了一個煙囪,用於排放航線時的蒸汽。這些渦輪機的設計輸出功率為75,000軸馬力(56,000千瓦),比她的前級多出了5,000馬力(3,700千瓦)。在1913年5月和6月的海上試航中,瑪麗王后號達到了83,000馬力(62,000千瓦),使她超過了28節(52公里/小時;32英里/小時)的設計速度。蒸汽則由42台鍋爐所產生,且這42台鍋爐分布在七個鍋爐房中。該艦最大可搭載3,660噸煤炭,如果以十節(19公里/小時;12英里/小時)的經濟航速航行,那麼在理論上來講她可以航行5,610海里(10,390公里;6,460英里)。[7] [8][9]

主炮

編輯

瑪麗王后號在四個雙液壓動力炮塔(雙聯裝)中安裝了八門BL 13.5英寸Mk V炮,從船頭到船尾被指定為「A」、「B」、「Q」和「X」。火炮仰角最低可以降低到-3°,最高可以升到20°,儘管控制炮塔的軍官將最大仰角限制在15°,直到1916年5月日德蘭海戰前安裝了稜鏡,以允許完全發揮仰角。[10][11]如果使用穿甲彈(AP),那麼主炮最大射程在23,740碼(21,708米)左右。射速為每分鐘1.5-2發。瑪麗女王在戰時大部分時間中攜帶880發炮彈,相當於每門炮有110發炮彈。

副炮

編輯

它的副炮包括16門4英寸Mk VII炮,其中大部分安裝在甲板上,這與前級雄獅級的設計不同。仰角則可以降到-7°,最大高度為15°。最大射程為11400碼(10400米);每門副炮攜帶150發炮彈。

防空武器

編輯

這艘船在建造時沒有安裝任何高射炮,但在1914年10月加裝了兩門。其中一個是高射6磅炮,另一個是3英寸高射炮,且都在較高地點安裝。高射6磅炮的炮彈速度為1773英尺/秒(540米/秒),三英寸炮為2,604英尺/秒(794米/秒),兩門炮的最大有效射程為23,000英尺(7,010米)。

魚雷

編輯

瑪麗王后號安裝了兩個21英寸(530毫米)的水下魚雷管,左右舷各一個。攜帶14枚Mk II***魚雷,每枚魚雷的彈頭的當量為400磅(181公斤)TNT。魚雷的最大射程在4500碼(4,115米)左右,速度為45節(83公里/小時;52英里/小時)或10,000碼(9,144米),29節(54公里/小時;33英里/小時)。

火控

編輯

1913年2月,海軍部從 亞瑟·約瑟夫·亨格福德·波倫(Arthur Joseph Hungerford Pollen)那裡購買了五套先進的計算機火控設備,並將其中一套安裝在瑪麗女王身上,同時它的四個炮塔都配備了9英尺的測距儀,「B」和「X」炮塔則進一步配備了輔助控制位置。火控的大致操作如下:先由一個位於司令塔頂部的9英尺(2.7米)測距儀測距,並將射程數據輸入在位於司令塔下方發射站的機械火控計算機(Argo Clock Mk IV),計算機將信息轉換為範圍和偏轉數據,供火炮使用,目標的數據也會以圖形的方式記錄在繪圖表上,以協助炮兵軍官預測目標的移動。船尾魚雷指揮塔是備用炮兵控制位置。所有四個炮塔都配備了9英尺的測距儀,「B」和「X」炮塔則進一步配備了輔助控制位置。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幾年裡,火控技術迅速發展,導演射擊系統的便是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進步。這包括增加了一名位於船上高處的火控主管,該指揮員通過指針為炮塔提供高程和訓練角度,炮塔船員只需照做,且由於主炮採用了相同口徑且大部分時間都是齊射,這對於瞄準有不小的幫助,並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炮彈分散的影響。

裝甲

編輯

瑪麗女王的裝甲設計以雄獅級戰鬥巡洋艦為基礎;擁有9英寸(229毫米)的克虜伯水線裝甲,但卻沒有船頭或船尾。此外,該艦還被賦予了上裝甲帶,最大厚度為6英寸,長度與水線裝甲最厚的部分相同。四英寸的水密艙關閉了裝甲堡壘的兩端。保護甲板的材料使用了高強度鋼鍍層,比鎳鋼便宜,但同樣有效。下裝甲甲板通常只有1英寸(25毫米)厚,但除了裝甲堡壘外,通常有2.5英寸(64毫米)厚。上裝甲甲板位於上裝甲帶的頂部,厚度也只有一英寸。

炮塔的正面和側面有9英寸,而它們的頂部裝甲厚度為2.5至3.25英寸(64至83毫米)。炮座在甲板上方受到9英寸裝甲的保護,前方4英寸炮由三英寸側面和兩英寸高強度鋼甲板在頭頂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英寸(254毫米)厚,且擁有三英寸的屋頂和通信管。它的船尾魚雷指揮塔受到了六英寸的牆壁和三英寸的鑄鋼屋頂的保護。2.5英寸(64毫米)厚的高強度鋼在彈藥庫安裝,它的煙囪則有側面1.5英寸(38毫米)的高強度鋼裝甲的保護,甲板和船首之間的裝甲厚度為1英寸。

建造與職務

編輯

1911年3月6日,瑪麗王后號在賈羅的帕爾默造船和鋼鐵公司造船廠開工,於1912年3月20日下水並於1913年8月完工。總建造成本為2,078,491英鎊(包括武器)。該船於7月1日由CaptainReginald Hall指揮,並於9月4日服役。被分配到貝蒂少將指揮的第一戰鬥巡洋艦分隊(BCS),瑪麗王后號和第一戰鬥巡洋艦分隊的其他艦艇於1914年2月一同對布雷斯特進行了訪問,緊接著該分隊於6月訪問了俄羅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赫爾戈蘭灣戰役(1914年)

編輯

瑪麗王后號的第一次實戰是在1914年8月28日,與戴維·貝蒂少將指揮的第一戰鬥巡洋艦分隊一同參加了赫爾戈蘭灣戰役,貝蒂的軍艦最初的任務是為靠近德國海岸的英國巡洋艦和驅逐艦提供支援,以防德國公海艦隊為了應對英國的攻擊而派出的主力艦,以及摧毀德國的驅逐艦與巡洋艦。由於當時英國的巡洋艦隊和驅逐艦隊未能按照計劃撤退,剛剛服役的輕巡洋艦林仙號在戰鬥的早些時候還遭到了重創,並且根據當天的潮汐德國在威廉港的戰鬥巡洋艦乃至戰艦在午後便可離開威廉港,因此貝蒂命令第一戰鬥巡洋艦隊於11:35以26節的航速向東南方向前進,考慮到當時的海面平靜,比較容易發現潛望鏡,貝蒂便於11:45分時下令提速至27節。大約1個小時後,貝蒂抵達戰場時,看見了正在撤退的。當貝蒂的戰鬥巡洋艦在12:37從薄霧中出來時,便開始向德國的輕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和科隆號傾瀉火力。雖然斯特拉斯堡號依靠28.6節的高航速躲進了霧中,但科隆號卻因為其26.8節的航速而無法擺脫以27高速航行的貝蒂艦隊,很快貝蒂的戰鬥巡洋艦就將其重創。然而,貝蒂卻因為正前方突然出現的老式輕巡洋艦阿里阿德涅號分散了注意力,使他轉舵追擊,並且在第三次齊射中,點燃了它艦身上的油漆。13:10,貝蒂下令轉向北方,並發出了撤退的信號。貝蒂的主力在轉向北方後不久就遇到了重傷的科隆號,不久後科隆號就被雄獅的兩次齊射擊沉了。

突襲斯卡伯勒

編輯

在早些時候的11月3日對英國的大雅茅斯的突襲成功後,德意志帝國海軍決定了一項突襲北海海岸英國城鎮的計劃,並試圖引出皇家海軍並將其重創。但之後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設計了更大規模的行動:先由高速的戰鬥巡洋艦將進行攻擊,而整個公海艦隊將在多格爾沙洲以東埋伏前來追擊的英國艦隊。但德國人不知道的是,英國人已經破譯了他們的電報,並計劃在回程途中摧毀突襲部隊。貝蒂的第1 戰鬥巡洋艦艦隊(現在減少到四艘戰鬥巡洋艦)與第2戰列分艦隊的六艘無畏艦一起,從大艦隊中分離出來,試圖在多格爾沙洲附近攔截德國艦隊。此時,瑪麗王后號仍由C上尉指揮。

希佩爾於1914年12月15日啟航進行另一次此類襲擊,並成功轟炸了幾個英國城鎮,但護送第一戰鬥巡洋艦艦隊的第一艘英國驅逐艦已經在05:15遇到了公海艦隊的德國驅逐艦,並與他們進行了一場沒有結果的行動。指揮第2戰列分艦隊的海軍中將瓦倫德爵士(Sir George John Scott Warrender of Lochend)在05:40收到一個信號,即驅逐艦正在與敵方驅逐艦交戰,儘管貝蒂沒有收到。驅逐艦鯊魚號在07:00左右發現了羅恩號裝甲巡洋艦及其護衛艦,但它直到07:25才發送消息。瓦倫德收到了信號和戰鬥巡洋艦紐西蘭號也收到了——但貝蒂依舊沒有收到,儘管紐西蘭的任務是在驅逐艦和貝蒂之間傳遞信息。瓦倫德試圖在07:36將鯊魚號的信息傳遞給貝蒂,但他直到07:55才設法聯繫上。當貝蒂收到消息並派遣紐西蘭尋找羅恩號時,他改變了方向。當貝蒂收到消息斯卡伯勒在09:00遭到炮擊時,紐西蘭號正在大修,貝蒂緊急命令其重新加入中隊,並向西前往斯卡伯勒。 英國軍隊在多格爾沙洲的西南淺灘周圍分散;貝蒂的船隻向北經過,而沃倫德則向南穿過,向西行駛,封鎖了穿過保衛英國海岸雷區的主要路線。這在他們之間留下了15海里(28公里;17英里)的空隙,德國輕型部隊開始通過這個空地移動。12點25分,第二偵察團的輕巡洋艦開始經過尋找希佩爾的英國部隊。輕巡洋艦南安普頓號發現了施特拉爾松德號輕巡洋艦,並向貝蒂發出了報告信號。12:30,貝蒂將他的戰鬥巡洋艦的航向轉向德國艦艇。貝蒂認為德國巡洋艦是由希佩爾指揮的戰鬥巡洋艦的前衛;然而實際上,這些巡洋艦落後了希佩爾約31英里(50公里),同時一直在跟隨貝蒂的第2輕巡洋艦中隊脫離以追擊德國巡洋艦,但英國戰鬥巡洋艦的誤導信號將他們召回了原本的位置。這種混亂使德國輕巡洋艦得以逃脫,並提醒了希佩爾導致他注意到了英國戰鬥巡洋艦的位置,將德國戰鬥巡洋艦的航向調整至英國艦隊的東北,並成功逃脫。

日德蘭戰役

編輯

1916年5月31日,英國人通過破解德國的無線電信息,得知了德國艦隊將會有一個大動作,並趕在他們前面出港攔截,瑪麗王后號與戰鬥巡洋艦艦隊的其他艦艇一起出海,去攔截公海艦隊的出擊。希佩爾的戰鬥巡洋艦在15:20在西部發現了戰鬥巡洋艦艦隊,但貝蒂的船隻直到15:30才在東部發現了德國人。兩分鐘後,他下令將航線改道到東南偏東,以橫跨德國人的撤退線,並召集他的船員前往行動站。希佩爾命令他的船隻以接近180度的角度右轉,以遠離英國的艦船,並將速度降低到18節(33公里/小時;21英里/小時),讓第2偵察隊的三艘輕巡洋艦迎頭趕上。隨著這個轉彎,希佩爾正在向公海艦隊後退,然後在他身後約60海里(110公里;69英里)。大約在這個時候,貝蒂改變了航線,因為很快就發現他方向太偏了了,無法切斷希佩爾的撤退路線,而後開始了所謂的「向南跑」。貝蒂在15:45改變了路線,轉向東南偏東,與希佩爾的路線平行,現在雙方的距離接近18,000碼(16,000米)。德國人首先在15:48開火,然後是英國人。英國船隻的精度不敢恭維,因為只有兩艘領頭的船隻雄獅號和瑪麗王后號,且德國人在開火時穩定於航道上,導致德國的火力從一開始就是極為精準的,但因為德國船隻在霧中若隱若現,使英國人算錯了射程,導致前期的戰鬥中只有瑪麗王后號對敵方的戰鬥巡洋艦有威脅。與此同時,瑪麗王后號在15:50左右使用「A」 「B」炮塔向塞德利茨開火,15:54,距離減少到了12,900碼(11,800米),因此貝蒂下令將航線改為右舷兩點,在15:57的時候拉開了距離,在此期間,瑪麗王后號在15:55和15:57兩次擊中了賽德利茨,其中一次命中造成了起火,並摧毀了賽德利茨號後部的一座主炮塔。但因為距離過遠,導致英國的戰鬥巡洋艦無法準確射擊,貝蒂便下令將航線更改為東南偏東,在16:12至16:15時再次拉近距離。這一動作使雄獅號立馬暴露在了德國戰鬥巡洋艦的火力下,這導致它被擊中了幾次;這些命中導致了雄獅的起火,起火的煙霧導致德費林格爾號看不清雄獅,因此開始向右轉向——並將它的火力轉移到瑪麗王后號身上,由於現在德費林格爾的炮兵軍官看到它是英國戰線的第二艘船,因此在16:16被錯認為是大公主號。在一分鐘後的16:17,瑪麗王后號再次擊中了賽德利茨,並擊毀了它的一門副炮,同時作為回饋,瑪麗王后號在16:21之前被塞德利茨擊中了兩次,造成的損傷不明,但當時德國戰鬥巡洋艦擊中了她「Q」炮塔的炮塔側面,並擊毀了炮塔中的右側炮。到16:25,距離在此時增加至14,400碼(13,200米),貝蒂向右轉了兩度,試圖再次將與之間敵人的距離縮短。然而,這一個舉動對瑪麗王后號來說太晚了,因為德費林格爾號的主炮已經開始發威,並在16:26左右命中了瑪麗王后兩次。且有其中一枚炮彈擊中了主炮塔並引爆了彈藥庫,這導致了瑪麗王后號在前桅附近被炸成了兩段。在「Q」炮塔內的海軍陸戰隊成員斯托里(Jocelyn Storey)倖存下了來,並在戰後回憶道:「軍艦的前面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爆炸,爆炸席捲了我所的炮塔,左側炮斷成了兩半,炮的後半部分直接掉入了炮塔里,右側的主炮從炮座上滑落。炮塔中的線狀無煙火藥被點燃起火,並產生了有毒煙霧,進而導致了炮塔內一些船員的窒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並未吸取之前戰鬥中的教訓去修改彈藥庫的設計,進而導致幾乎在主炮塔被命中 的瞬間就摧毀了這艘軍艦。當瑪麗王后號開始傾覆和下沉時,艦尾處發生了二次爆炸爆炸。在它沉沒後,它身後的戰鬥巡洋艦虎號,被迫轉向以躲避它的遺骸。全艦共有1266名船員,其中1246名船員隨船沉沒;而倖存者僅有20人,其中有18人倖存者被驅逐艦月桂、攻城雷和蒂珀雷里搭救,另外2人被德國軍艦救援。

參考資料

編輯

[[Category:1912年下水]

  1. ^ Burt, p. 163
  2. ^ Parkes, pp. 531–536
  3. ^ Silverstone, p. 259
  4. ^ Colledge, p. 283
  5. ^ Most Powerful Cruiser: The Queen Mary Launched. Poverty Bay Herald. 4 May 1912: 4 [15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4). 
  6. ^ Roberts, pp. 43, 45
  7. ^ Roberts, pp. 70–76, 80
  8. ^ Roberts, p. 76
  9. ^ Preston, p. 31
  10. ^ Campbell 1978, p. 33
  11. ^ H.M.S.O. (1916). The Sight Manual. Pub. No. OU 6026 ADM 186/216, p.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