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戰場》(英語:The Killing Fields,又譯為《戰火屠城》或《殺戮地帶》)是一部有關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執政期間對該國人民進行大屠殺英國電影,該片由布魯斯·羅賓遜英語Bruce Robinson編劇根據兩位記者——柬埔寨的迪斯·普朗和美國的西德尼·尚伯格——的真實經歷編劇,羅蘭·約菲英語Roland Joffé執導,薩姆·沃特森吳漢潤分別在片中扮演雪梨·斯坎伯格和迪斯·普朗。

殺戮戰場
The Killing Fields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羅蘭·約菲英語Roland Joffé
監製大衛·普特南英語David Puttnam
伊恩·史密斯英語Iain Smith (producer)
編劇布魯斯·羅賓遜英語Bruce Robinson
主演薩姆·沃特森
約翰·馬爾科維奇
吳漢潤
朱利安·山德斯
配樂邁克·奧德菲
攝影克里斯·門格斯英語Chris Menges
剪輯吉姆·克拉克英語Jim Clark (film editor)
製片商Enigma Productions[*]
華納兄弟
International Film Investors[*]
片長141 分鐘
產地英國
語言英語
法語
高棉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84年11月2日 (1984-11-02)
發行商華納兄弟公司
預算1440萬美元[1]
票房3470萬291美元

影片在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角逐中獲得8項大獎,在第57屆學院獎角逐中獲3項大獎。

劇情簡介

編輯

1972年,紐約時報記者西德尼·尚伯格柬埔寨採訪,柬埔寨人潘迪是他的翻譯兼助手,兩人在戰火紛飛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美軍發生誤炸事件,導致城市尼庫隆大量平民傷亡。西德尼申請赴該地採訪被美軍拒絕。在潘迪的幫助下,他們衝破阻礙,通過賄賂的方式暗中抵達尼庫隆,曝光了事件,還拍下了朗諾軍隊殘殺紅色高棉戰俘的行為。這引起美軍和朗諾政府的不滿,二人一度被監禁。

1975年紅色高棉攻占金邊前夕,二人決定冒著危險留在金邊,以報道紅色高棉入城後的情況。當紅色高棉進入金邊,旋即展開了大屠殺,二人與其他外國記者也險些遭到處決。西德尼進入法國領事館後安全撤退,潘迪因為沒有護照而被迫離開領事館混入群眾隊伍。

潘迪隨金邊大撤離的隊伍到了鄉下,在紅色高棉的勞動改造政策中歷經劫難,目睹了紅色高棉政權的殘暴血腥。他看到了知識分子、公務員被甄別出來之後即被集體處決。而其他人則每天要下地勞動,人民陷入貧窮和疾病之中。他因為暗中記錄紅色高棉暴行,並將信件藏在牛的身上而被捕。但他在即將被處決時,得到了曾經有一面之緣的年輕女兵的幫助,逃離了這個公社。他逃走之後,到了一個新的公社為一位軍官打雜。他偷聽軍官的收音機被發現,但他得到了這位對波爾布特大屠殺政策不滿的紅色高棉軍官的保護。

而西德尼回到美國後,在授予他普利茲新聞獎的頒獎典禮上強調柬埔寨人民的苦難。他也在幫助潘迪的家人,並努力尋找潘迪的下落。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保護潘迪的軍官囑託他帶著他的孩子和幾個親信逃走,而軍官隨後被年輕的紅色高棉士兵射殺。潘迪一路逃亡,看到了田野和溝渠里無數的人的白骨,驚恐不已。他最終逃亡到柬泰邊境的難民營,與一直在尋找他的老朋友西德尼重逢。

專業評論

編輯

根據爛蕃茄上的35篇知名影評人的專業評論文章,《殺戮戰場》的好評率高達91%,而網站註冊用戶投票好評率也達89%[2]。《芝加哥太陽報》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在其專欄文章中寫道:「無論從哪一個技術層面上來說,這部電影都可謂是大師之作,其中在亞洲地區取景拍攝更是增強了其說服力。不過,電影中最完美的瞬間還是來自於人物之間的那些對話、相互信任、等待、恐懼、暴力和絕望……[3]

吳漢潤的演出

編輯

在影片中扮演迪斯·普朗一角的吳漢潤自己就是當年紅色高棉恐怖統治下的一名倖存者[4],在紅色高棉統治的零年時,他還是金邊的一位醫生。1975年4月17日,紅色高棉稱美軍即將空襲金邊,將城內居民全部驅趕至鄉下,不願意離開者則被軍隊打死,而吳漢潤就成為當時上百萬下鄉接受勞動改造的城市居民之一,並在4年後成功逃入泰國[5]

吳漢潤在出演本片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表演訓練,更沒有過任何的演出經驗。他是在洛杉磯的一對柬埔寨人的婚禮上被本片的選角導演帕特·戈爾登英語Pat Golden發現的[6]

對於自己出演的這個角色,吳漢潤於1985年接受《人物周刊》採訪時說:「我希望可以讓全世界都看到,柬埔寨的人們遭受了多麼嚴重的饑荒,又有多少人在共產黨的紅色恐怖統治之下喪生了。現在我心裡滿足了,我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7]。」

獎項

編輯

《殺戮戰場》在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角逐中獲得了13項提名,並在1985年3月5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上獲得8項大獎,分別為:最佳影片、男主角(吳漢潤)、改編劇本、攝影、音效、剪輯、藝術指導及最有前途新人獎(吳漢潤)。另外5項未能勝出的提名為:最佳男主角(薩姆·沃特森)、導演、配樂、視覺特技、化妝。

影片也在第57屆學院獎角逐中獲7項提名,並在3月25日的頒獎典禮上最終獲得男配角(吳漢潤)、攝影、剪輯3項大獎,另外4項提名為: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薩姆·沃特森)、原著改編[8]

此外,影片也在美國影藝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於2006年評選的AFI百年電影史百大激勵人心電影中名列第60位[9]

關聯作品

編輯

1986年,在本片中出演過一個小角色的男演員斯普爾丁·格雷英語Spalding Gray根據他拍攝本片時的經歷寫出了一本獨角戲劇本《游到柬埔寨英語Swimming to Cambodia》,並在1987年由喬納森·德米將之拍成了電影。

另外,克里斯托多·哈德森英語Christopher Hudson (writer)也根據本片寫了一本書[10]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Walker, John. The Once and Future Film: British Cinema in the Seventies hi and Eighties. London: Methuen, 1985, p. 117.
  2. ^ The Killing Fields at Rotten Tomatoes.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4). 
  3. ^ The Killing Fields review by Roger Ebert[失效連結]
  4. ^ The Killing Fields: authentically good.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03-12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5. ^ 存档副本.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6). 
  6. ^ Freedman, Samuel G. In 'The Killing Fields,' A Cambodian Actor Relives His Nation's Ordeal. 《紐約時報》. 1984-10-28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7. ^ 存档副本.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8. ^ The 57th Academy Awards (1985)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1). 
  9. ^ AFI's 100 YEARS...100 CHEERS. AFI.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10. ^ The Killing Fields at Google Books.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