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比阿奇巴רַבִּי עֲקָא‎;Rabbi Akiva;約50年—135年9月28日), 本名阿奇巴‧本‧尤素福米書拿希伯來語עֲקִיבָא בֶּן יוֹסֵף‎;Akiva ben Yosef),是活躍於一、二世紀的猶太拉比坦拿(聖人)。[1] 拉比阿奇巴是米書拿米德拉什·哈葛達英語Midrash halakha的主要貢獻者。 塔木德中,拉比阿奇巴被尊稱為「聖人之首」(Rosh la-Hakhamim)。 巴爾科赫巴起義後,遭羅馬人處決。

拉比阿奇巴
16th世紀圖畫
出生Akiva ben Yosef
西元50年
羅馬猶太行省盧德
逝世0135年9月28日(0135歲—09—28)(84—85歲)
羅馬猶太行省凱撒利亞,
頭銜坦拿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阿奇巴‧本‧尤素福出身卑微。[2] [3] 一部分資料認為,他是皈依猶太教的猶太人。 [4]

當阿奇巴是Ben Kalba Sabua[a]手下的牧羊人,後與其女結婚。Ben Kalba Sabua是耶路撒冷富有的公民。早期資料,沒有他妻子的名字,但後來的傳統稱其為Rachel。[2][6] 在其夫40歲後致力研究妥拉時,她仍忠貞依靠他。[2]

不同的傳統[6]中,阿奇巴40歲時就讀盧德的學校。該學院由Eliezer ben Hurcanus主持。 Hurcanus是阿奇巴的父親尤素福的鄰居。Eliezer是他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一被阿奇巴稱為「拉比」的老師。這對確定阿奇巴的出生日期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傳說將他學習的起點定在75至80歲左右。

除了Eliezer,阿奇巴還師從Joshua ben Hananiah [6]和Nachum Ish Gamzu 。 [7] 阿奇巴與後來的迦瑪列二世英語Gamaliel II平起平坐。 Rabbi Tarfon亦咸認是阿奇巴的老師之一, [8]但因阿奇巴青出於藍,Tarfon反成為阿奇巴的追隨者。[2][9] 阿奇巴與Eliezer同住盧德[2][10] ,隨後他將自己的學校搬到比尼比拉英語Beneberak[2][11] 阿奇巴亦曾住在哈馬附近[12]的西斐崙(Ziphron[13]

婚姻

編輯

塔木德中,阿奇巴是Ben Kalba Sabua的牧羊人。Ben Kalba Sabua的女兒注意到他良好的品行。於是,她提出,如果阿奇巴開始學習妥拉,她願意嫁給他。當時阿奇巴年約40歲,還是文盲。當她的父親發現她與一介文盲秘密訂婚[14]時,Ben Kalba Sabua勃然大怒,並將她逐出家門,並發誓二人若不離婚便不相往來。阿奇巴與妻子生活貧困,以稻草鋪成床鋪。塔木德中,先知以利亞曾假扮成窮人,來到阿奇巴家門口,乞討他妻子[2]分娩後的床鋪。當阿奇巴與妻子看到還有比他們更窮的人時,其妻對他說:「去吧,成為一名拉比」。 [15]

阿奇巴與妻子商定,離家12年,追求學業。阿奇巴砍柴為生,賣掉一半的木頭為家用,另一半用來在晚上為學習提供照明。[16] 12年後,阿奇巴帶著1萬2千名弟子回來,正要進家門時,無意聽見妻子對挖苦他的鄰居說:「如果能如我願,他應該再念12年。」於是,阿奇巴沒有入家門,便回去念書。12年後,阿奇巴在2萬4千名門徒護送下返家。妻子出門迎接,有不知其人的弟子想要攔住她。[2] 而,阿奇巴驚呼道:「讓她去吧;因為我的和你的就是她的」(我們的托拉研究應歸功於她)。 Ben Kalba Sabua不知道他是誰,也找到了阿奇巴,請求他幫助取消他與女兒斷絕關係的誓言。阿奇巴問:「如果你知道他會成為一名偉大的拉比,你會發誓嗎?」Ben Kalba Sabua答說:「如果我知道他會學習一章,或一個哈拉卡 ,[我就不會發誓]」。 阿奇巴對他說,「我就是那人」。 Ben Kalba Sabua拜倒在阿奇巴腳下,將自己一半財產都給了他。[15][17]

根據另一個消息來源, [18] 阿奇巴見到未來昆圖斯·提涅烏斯·魯弗斯英語Quintus_Tineius_Rufus_(consul_127)的妻子將皈依猶太教並嫁給他時,他朝地上吐了口水(因為來自惡臭的水滴),微笑(對她的皈依)和哭泣(對這樣的美麗最終在死後腐爛在塵土中)。沒有給出這樁婚姻背後的動機。

 
提比里亞,拉比阿奇巴之墓

晚年

編輯

阿奇巴的學派在二世紀中葉影響力巨大,著名的有Rabbi Meir 、 Judah bar Ilai 、 Simeon bar Yochai 、 Jose ben Halafta 、Eleazar ben Shammai 和Rabbi Nehemiah 。除此之外,阿奇巴 還有許多門徒,但名字沒有流傳,但《亞卡達英語Aggadah》人數各不相同,分別為 12,000、 [19] 24,000 [17] [20]和 48,000。 [15]

阿奇巴在前往羅馬前與拉班迦瑪列有深厚的關係。[21][22]阿奇巴深信猶太教中央權威的必要性,成為迦瑪列的擁護者,以使其成為猶太人真正的精神領袖。[2][23] 然而,阿奇巴同樣堅信,其權力必須受到律法的限制,解釋權則在學者手中;因此,他勇敢地在迦瑪列的房子裡對抗迦瑪列本人的決定。[2][24] 阿奇巴擔任窮人看顧者。[2][25] 拉比文獻中,拉比阿奇巴人品高尚,富有仁慈。 [26]

拉比阿奇巴參加了巴爾科赫巴起義,但相關資料甚少。[2] 拉比阿奇巴稱巴柯巴為應許的彌賽亞[27] 為阿奇巴參與起義的唯一資料。[2] Nachman Krochmal等學者認為阿奇巴的門徒參與起義。 [28]巴萊他英語Baraita》中[29],阿奇巴因違反哈德良迫害猶太教的法令而殉難,在凱撒利亞昆圖斯·提涅烏斯·魯弗斯英語Quintus_Tineius_Rufus_(consul_127)處死。[2][30]由於這則傳說將處決歸因於宗教因素,而非政治因素,因此可能是要淡化拉比阿奇巴在起義中的角色。[2] 阿奇巴在幾年監禁後遭處死[31],享年約132歲[2],在鎮壓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前;否則,羅馬人遲遲不處決他將令人費解。 [32] 《正解》(Mekhilta)中,哈德良的宗教禁令先於巴爾科赫巴起義。 [33] [2]

猶太人史料稱,拉比阿奇巴遭到篦刑。羅馬篦刑,以鐵梳子剝去受刑者的皮膚。

死亡

編輯
 
提比里亞,拉比阿奇巴之墓

阿奇巴之死,有三種不同版本。每個版本都有相同的基本情節:阿奇巴違抗羅馬禁止教授托拉的命令,執政官昆圖斯·提涅烏斯·魯弗斯英語Quintus_Tineius_Rufus_(consul_127)下令處死他,拉比阿奇巴遭篦刑,遺言是示瑪祈禱文。

阿奇巴之死最常見的說法是,羅馬政府命令他停止教授摩西五經,否則他將面臨死亡,但他拒絕了。當昆圖斯·提涅烏斯·魯弗斯英語Quintus_Tineius_Rufus_(consul_127)(在猶太資料中被稱為「他」)下令處決阿奇巴時,在痛苦中,阿奇巴平靜地背誦了他的祈禱文。因為他感覺不到疼痛,魯弗斯問阿奇巴是否是巫師。阿奇巴回答說:「我不是巫師;但我很高興有機會『盡命』愛我的上帝,因為迄今為止,我只能『盡意』和『盡力』來愛祂」,然後開始背誦示瑪的「[神是]唯一!」(Echad),便死了。[2][34]

巴比倫塔木德中,將這段回覆描述為阿奇巴對他的門徒的回答。門徒問他要怎麼向上帝祈禱。拉比阿奇巴對門徒說:「我一生僅在乎這節經文,『盡性』(聖賢們解釋了這個意思),即使祂帶走了你的靈魂。我問自己,我何時才能完成這條誡命?而現在我終於能夠完成,我不應該接受嗎?」然後他說了示瑪,延長了最後一個詞「一!」(Echad),直到生命隨著那個詞而結束。天上傳出聲音說:「拉比阿奇巴,你是有福的,你的生命與「一」結束了」。 [35]

另一個傳說中,以利亞在夜間將屍體抬到凱撒利亞。而夜晚卻像最美好的夏日一樣明亮。當到達時,以利亞和Joshua 進入了有床、桌椅和燈的洞穴,存放阿奇巴的屍體在那裡。當他們一離開,洞穴便自動關閉,從此再也沒有人找到。[2][36] 拉比阿奇巴的現代墳墓位於提比里亞。[37] 每年,篝火節的晚上,當地居民聚集在拉比阿奇巴之墓前點燃篝火,這是1983年恢復的傳統。[3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eaning "son of the satisfied dog", 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his generosity. According to the Mishnah tractate Yadayim, his real name was Joshua.[5]
  1. ^ Midrash Genesis Rabbah 53; Midrash Ecclesiastes Rabbah 1: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Template:Jewish Encyclopedia
  3. ^ Jerusalem Talmud Berakhot chapter 4, page 7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bylonian Talmud Berakhot 27b.
  4. ^ Sanhedrin 96b in Yad HaRav Herzog manuscript (text: מבני בניו שלסיסרא לימדו תורה בירושלם ומנו ר' עקיבה) but not other manuscripts; Nissim Gaon, commentary to Brachot 27b, quoting Sanhedrin 96b; Maimonides, commentary to the Mishna, introduction; Yalkut Reuveni, Vayeshev
  5. ^ Mishnah Yadayim 3:5.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6. ^ 6.0 6.1 6.2 Avot of Rabbi Natan, ed.
  7. ^ Babylonian Talmud Hagigah 12a
  8. ^ Babylonian Talmud Ketubot 84b
  9. ^ Sifre, Book of Numbers 75
  10. ^ Rosh Hashanah 1:6
  11. ^ Babylonian Talmud Sanhedrin 32b; Tosefta Shabbat 3:[4:]3
  12. ^ See Friedmann, Meir (編). Sifre ספרי. Vienna. . Numbers 4 [Jan 1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希伯來語). 
  13. ^ Sifre on Numbers 5:8
  14. ^ according to Nedarim 50a; according to Ketubot 62b, they were married
  15. ^ 15.0 15.1 15.2 Nedarim 50a
  16. ^ David Hadad, Sefer Ma'asei Avot, Beer Sheva 2005, p. 202, citing Avot de-Rabbi Nathan, chapter 6.
  17. ^ 17.0 17.1 Kesuvos 63. dafyomi.co.il. [27 Jan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18. ^ Talmud, Avodah Zara 20a
  19. ^ Genesis Rabbah 61:3
  20. ^ Yevamot 62b
  21. ^ Makkot 24a-24b
  22. ^ "Tragedy in Perspective: Why Did Rabbi Akiva Laugh?"
  23. ^ Rosh Hashanah 2:9
  24. ^ Tosefta, Berakhot 4:12.
  25. ^ Ma'aser Sheni 5:9; Kiddushin 27a
  26. ^ Nedarim 40a; Leviticus Rabbah 34:16; Tosefta Megillah 4:16
  27. ^ Yerushalmi Ta'anit, 4 68d; also Sanhedrin 93b in Yad HaRav Herzog manuscript
  28. ^ האם תלמידי רבי עקיבא מתו במרד בר כוכבא? (PDF).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03). 
  29. ^ Berakhot 61b
  30. ^ Midrash Shoher Tov, on Proverbs (§ 9), Jerusalem 1968
  31. ^ Sanhedrin 12a
  32. ^ Frankel, "Darkei haMishnah," p. 121
  33. ^ Mekhilta Mishpaṭim 18, where Akiva regards the martyrdom of two of his friends as ominous of his own fate.
  34. ^ Talmud Yerushalmi Berachot 9 14b, and somewhat modified in Babylonian Talmud 61b
  35. ^ Berachot 61b https://www.sefaria.org/Berakhot.61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6. ^ Jellinek, Beit ha-Midrash, 6:27,28; 2:67,68; Braunschweiger, Lehrer der Mischnah, 192–206
  37. ^ Google Maps.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38. ^ Horowitz, Y. F. and Morgenstern, Ashira (November 24, 2010).

資料來源

編輯
  • Rothenberg, Naftali, Rabbi 阿奇巴's Philosophy of Love, New York, Palgrave-Macmillan, 2017.
  • Aleksandrov, G. S. "The Role of Aqiba in the Bar Kochba Rebellion." In Eliezer ben Hyrcanus, Vol. 2, by Jacob Neusner. Leiden, Netherlands: E.J. Brill, 1973.
  • Finkelstein, Louis. Akiba: Scholar, Saint, and Martyr. New York: Covici, Friede, 1936.
  • Ginzberg, Louis. "Akib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Jewish Encyclopedia, vol. 1. New York: Funk and Wagnalls, 1912.
  • Goldin, Judah. "Toward a Profile of a Tanna, Aqiba ben Josep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96 (1976): 38–56.
  • Lau, Binyamin. The Sages, Volume III: The Galilean Period. Jerusalem: Maggid Books, 2013.
  • Neusner, Jacob, ed. Studies in Judaism in Late Antiquity. Vol. 20, The Jews Under Roman Rule: From Pompey to Diocletian, by E. Mary Smallwood. Leiden, Netherlands: E. J. Brill, 197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