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大屠殺(Massacre of the Latins (Italian: Massacro dei Latini; Greek: Σφαγή των Λατίνων) )於1182年發生在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一場針對「拉丁人」(羅馬天主教教徒)商人及其家人的大規模屠殺。當時,拉丁人控制了城市的海上貿易和金融部門。雖然無法獲得確切數字,但是當地的拉丁人估計超過了六萬人[1],不是被殺死就是被迫逃離。熱那亞比薩社區人數更是銳減,有4,000名倖存者作為奴隸賣給土耳其人[2]

君士坦丁堡地圖。拉丁區標為紫色。

背景

編輯

自從11世紀後期,西方商人,主要來自義大利城邦:威尼斯熱那亞比薩,已開始在東方出現。最早是威尼斯人,從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獲得大規模貿易優惠。隨後這些特權擴展,拜占庭海軍的虛弱,導致在當時出現威尼斯人的海上壟斷,控制了拜占庭帝國[3]。阿歷克塞的孫子曼努埃爾一世希望降低他們的影響,開始減少威尼斯的特權,並與其對手締結協議:比薩、熱那亞和阿馬爾菲[4]。漸漸地,四個義大利城市得到允許,在君士坦丁堡北部臨金角灣處建立了拉丁區。

義大利商人的優勢,造成拜占庭經濟和社會的動盪:加速了獨立的本地商人的衰落,卻有利於大出口商,他們與貴族地主結盟,這反過來又幫助他們聚斂巨額財產[1],再加上義大利人的傲慢,造成農村和城市中下階層的普遍不滿[1]。雙方之間還存在宗教的差異,互相都指責對方是分裂者,進一步加劇了問題。事實證明帝國當局無法控制這些義大利人:例如,在1162年,比薩人和少數威尼斯人襲擊了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區,造成了很大的損害[1]。隨後皇帝曼努埃爾將大部分熱那亞人和比薩人驅逐出君士坦丁堡,從而使威尼斯人在數年間佔據優勢[5]

在1171年初,威尼斯人攻擊並摧毀了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區,皇帝下令逮捕整個帝國的所有威尼斯人,並沒收其財產[1]。隨後威尼斯遠征愛琴海失敗:由於拜占庭的力量,直接進行攻擊是不可能的,威尼斯人同意談判,但是皇帝故意拖延。由於談判拖了整個冬季,威尼斯艦隊在希俄斯等待,直到爆發瘟疫,迫使他們撤退[6]。威尼斯人和帝國敵對,但威尼斯人謹慎地避免直接對抗,而是贊助塞爾維亞人起義,圍攻拜占庭在義大利的最後一個據點安科納,並與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簽署條約[7]。後來敵對關係趨緩,有證據顯示在1179年簽訂了條約[8],但是關係全面恢復是在1180年代中期才達成的[9]。同時,熱那亞人比薩人得益於與威尼斯的爭端,到1180年,估計有多達6萬拉丁人居住在君士坦丁堡[1]

曼努埃爾一世的去世與屠殺

編輯

1180年曼努埃爾一世去世後,年幼的兒子阿歷克塞二世繼承皇位,由他的母親皇后拉丁公主安條克的瑪麗擔任攝政皇太后。她因偏袒拉丁商人和貴族大地主而臭名昭著,於1182年4月被安德洛尼卡·科穆寧推翻,安德洛尼卡在民眾支持的浪潮中,進入了君士坦丁堡[1][10]。慶祝活動幾乎立即就發展為對他們所憎恨的拉丁人的暴力。雖然安德洛尼卡本人並沒有明顯的反拉丁傾向,但是他任由大屠殺開展[11]。許多人預料會發生禍事,從海路逃走[2]。隨後的大屠殺一片混亂,婦女和兒童都不能倖免,天主教神父受到格外針對。教宗的代表若望樞機主教被斬首,他的頭顱被綁在狗尾巴上拖過大街[2][12]

在此期間,身為拉丁後裔的皇太后瑪麗亞也被大權在握的安德洛尼卡軟禁。她寫信求助於妹夫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因而被安德洛尼卡下獄並迫使阿歷克塞二世下令以叛國罪處決。

諷刺的是,數年後,安德洛尼卡本人被廢黜,交給君士坦丁堡市民的暴徒,先受酷刑,然後草草地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由拉丁士兵執行死刑。

影響

編輯

大屠殺進一步惡化了拜占庭在天主教徒眼中的形象,雖然拜占庭和拉丁國家之間很快恢復了定期貿易協定,但是敵意並未消失,導致了後續的連鎖反應:1185年,諾曼西西里國王古列爾莫二世率軍攻打拜占庭,洗劫了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亨利六世都揚言要進攻君士坦丁堡。[13] 惡化的關係最終導致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殘酷的君士坦丁堡之劫,並造成了東正教和天主教之間的長期對立。不過拉丁大屠殺本身罕為人知,天主教歷史學家沃倫·卡羅爾指出,歷史學家說起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劫滔滔不絕,感到憤慨不已 - 這是具有相當的理由 - 但是很少有人提及1182年對西方天主教徒的大屠殺[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950-12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06–508 [2011-01-10]. ISBN 97805212664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2. ^ 2.0 2.1 2.2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7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3. ^ Birkenmeier, John 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BRILL. 2002: 39. ISBN 9004117105. 
  4.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4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5.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5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6.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7–99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7.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0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8.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1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9. ^ Madden, Thomas F. Enrico Dandolo & the Rise of Venice. JHU Press. 2003: 82–83 [2011-01-11]. ISBN 97808018731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10. ^ Nicol, Donald M. Byzantium and Venice: A Study in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6 [2011-01-10]. ISBN 97805214289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11. ^ Harris, Jonathan (2006). Byzantium and the Crusades, ISBN 978-1-85285-501-7, pp. 111-112
  12. ^ 12.0 12.1 Carroll, Warren (1993). The Glory of Christendom, Front Royal, VA: Christendom Press, pp. 157, 131
  13. ^ Van Antwerp Fine, John.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60 [2011-01-11]. ISBN 9780472082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