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戴維斯杯冠軍列表
戴維斯杯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男子網球團體賽事。它由國際網球聯合會(ITF)主辦,被譽為「網球世界盃」。賽事創辦於1900年,最初叫做國際草地網球挑戰賽(International Lawn Tennis Challenge)。[1]首屆賽事由英國隊對陣美國隊。[2]截止2021年,已經有135個ITF協會成員參加過戴維斯杯。[3]
當前賽季、賽事或屆次 | |
運動 | 網球 |
---|---|
創立 | 1900年 |
創始人 | 德懷特·戴維斯 |
隊伍數 | 16 (世界組) 135 (2021年統計) |
國家或地區 | 國際網球聯合會(ITF)會員 |
應屆冠軍 | 加拿大 |
奪冠最多 | 美國 (32次) |
官方網站 | daviscup.com |
在為期三天的比賽中,選手們將代表自己的國家/地區協會參加四場單打和一場雙打比賽,贏得三場比賽的隊伍將晉級。[4]各協會根據其地理位置或往年表現分成不同的小組。在2019年戴維斯杯改制後,戴維斯杯決賽(以前稱為戴維斯杯世界組)是最高級別的比賽,每年年初都會有來自前16個國家/地區協會的選手參加進入決賽的資格賽(以前稱為世界組附加賽或者世界組資格賽),[3]在資格賽比賽中失利的國家將面臨降級到明年的資格賽,對手是各大洲區的獲勝的球隊。在資格賽中獲勝的球隊國家晉級下半年的決賽小組賽,小組賽前兩名共8支球隊進入年終舉辦的總決賽,產生最後的冠軍球隊。[3]美國隊是該賽事歷史上最成功的球隊,共獲得32次冠軍。澳大利亞隊以28次(包括個人或澳大拉西亞聯隊)位居第二,英國隊和法國隊以10次並列第三。歐洲球隊在比賽中獲勝次數最多,共46次,其次是北美洲隊33次,大洋洲隊28次。[5]
歷史
編輯戴維斯杯創立於1900年,原名為國際草地網球挑戰賽。哈佛大學的四名成員希望在網球比賽中挑戰英國網球隊。其中一名美國選手德懷特·戴維斯設計了一種比賽形式,並以大約1000美元的價格向Shreve, Crump & Low訂購了一座純銀獎盃。[6]第一場比賽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朗伍德板球俱樂部舉行,美國隊以3-0的比分獲勝。[7]第二年沒有比賽但美國隊在1902年以3-2的比分擊敗英國隊捧回了獎盃。此後,英國隊從1903年年到1906年年連續四次奪冠。在1904年戴維斯杯上,比利時隊和法國首次組隊參賽。[8]
1907年,澳大拉西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聯隊)贏得比賽,成為英國和美國之外的首個冠軍。[9]1910年沒有舉行比賽,因為沒有國家向澳大拉西亞發起挑戰,[10]澳大拉西亞一直將獎盃保留到1912年才被英國擊敗。[1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和澳大拉西亞各贏得了兩次比賽。1919年比賽重新開始,澳大拉西亞隊以4比1擊敗英國隊,捧得冠軍獎盃。[12]美國隊在隨後的七屆比賽中均獲勝,1927年他們以3比2擊敗法國隊。[13]1923年開始,戴維斯杯進行了改制,參賽隊被分為兩個賽區:"美洲區 "和 "歐洲區",獲勝隊之間進行比賽,以決定誰將對陣衛冕冠軍。[14]
法國隊在1933年以3-2的比分擊敗英國隊之前,又連續贏得了五屆比賽的冠軍。[15]1939年,他們以3-2的比分擊敗美國隊。[16]1946年比賽恢復後,比賽在1945年德懷特·戴維斯去世後更名為戴維斯杯。[17]美國隊以5-0的比分擊敗澳大利亞隊,重新奪回冠軍頭銜。[18]這標誌著澳大利亞統治戴維斯杯的開始,他們從1950年到1967年只輸過三次。 [19]1972年之前,冠軍可直接晉級決賽。[1]
1974年戴維斯杯是自1936年以來澳大利亞和美國首次無緣決賽,因為南非隊和印度隊進入了決賽。[20]然而,印度隊拒絕前往南非,以抗議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這意味著決賽被取消,南非隊獲得了戴維斯杯。[21]第二年,瑞典隊以3-2的比分擊敗捷克斯洛伐克隊,成為自1936年以來第一個贏得戴維斯杯的歐洲國家。
1981年,戴維斯杯進行了進一步重組,引入了16支球隊的世界組。其餘國家被分成地區組,在世界組之間進行升降級。[1]
1988年和1989年,瑞典隊又兩次打進決賽,但都輸給了西德隊。[22][23]1990年,美國隊重奪戴維斯杯冠軍,[24]但他們在第二年以3比1輸給了法國隊。[25]一年後,他們重新奪冠,但在1993年因德國隊奪冠而未能衛冕。1994年,瑞典隊奪冠,他們又在1997年和1998年贏得了兩屆戴維斯杯。[26]1999年,澳大利亞隊重新奪回戴維斯杯,[27]但他們在隨後的兩屆決賽中分別輸給了西班牙隊和法國隊。[28][29]2002年,俄羅斯隊首次贏得戴維斯杯,[30]次年,澳大利亞隊重新奪冠。[31]
2004年,西班牙第二次贏得戴維斯杯,[32]並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再奪三冠。[33]捷克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贏得戴維斯杯,[34]瑞士隊在2014年首次奪冠。[35]2015年,英國隊以3-1擊敗比利時隊,結束了自1936年以來長達73年的戴維斯杯冠軍荒。[5][36]
歷年決賽
編輯* | 客隊奪冠 |
G | 草地 |
C | 泥地 |
CP | 地毯 |
H | 硬地 |
Ix | 室內 |
- 年份一欄指的是戴維斯杯比賽舉辦的年份。
洲際勝者,挑戰賽勝者 ‡ |
衛冕冠軍,挑戰賽勝者 † |
單輪 ◊ |
年份 | 冠軍 | 比分 | 亞軍 | 決賽場地/類型 | 地點 |
---|---|---|---|---|---|
1900 | 美國 ◊ | 3–0 | 不列顛群島 | 朗伍德板球俱樂部 (G) | 美國波士頓 |
1902 | 美國 ◊ | 3–2 | 不列顛群島 | Crescent Athletic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03 | 不列顛群島 ◊ | 4–1* | 美國 | 朗伍德板球俱樂部 (G) | 美國波士頓 |
1904 | 不列顛群島 † | 5–0 | 比利時 | Worple Road (G) | 英國倫敦 |
1905 | 不列顛群島 † | 5–0 | 美國 | Queen's Club (G) | 英國倫敦 |
1906 | 不列顛群島 † | 5–0 | 美國 | Worple Road (G) | 英國倫敦 |
1907 | 澳大拉西亞 ‡ | 3–2* | 不列顛群島 | Worple Road (G) | 英國倫敦 |
1908 | 澳大拉西亞 † | 3–2 | 美國 | Albert Ground (G) | 澳洲墨爾本 |
1909 | 澳大拉西亞 † | 5–0 | 美國 | Double Bay Grounds (G) | 澳洲雪梨 |
1911 | 澳大拉西亞 † | 4–0 | 美國 | Lancaster Park (G) | 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 |
1912 | 不列顛群島 ‡ | 3–2* | 澳大拉西亞 | Albert Ground (G) | 澳洲墨爾本 |
1913 | 美國 ‡ | 3–2* | 英國 | Worple Road (G) | 英國倫敦 |
1914 | 澳大拉西亞 ‡ | 3–2* | 美國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19 | 澳大拉西亞 ‡ | 4–1 | 英國 | Double Bay Grounds (G) | 澳洲墨爾本 |
1920 | 美國 ‡ | 5–0* | 澳大拉西亞 | Domain Cricket Club (G) | 紐西蘭奧克蘭 |
1921 | 美國 † | 5–0 | 日本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22 | 美國 † | 4–1 | 澳大拉西亞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23 | 美國 † | 4–1 | 澳洲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24 | 美國 † | 5–0 | 澳洲 | Germantown Cricket Club (G) | 美國費城 |
1925 | 美國 † | 5–0 | 法國 | Germantown Cricket Club (G) | 美國費城 |
1926 | 美國 † | 4–1 | 法國 | Germantown Cricket Club (G) | 美國費城 |
1927 | 法國 ‡ | 3–2* | 美國 | Germantown Cricket Club (G) | 美國費城 |
1928 | 法國 † | 4–1 | 美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29 | 法國 † | 3–2 | 美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30 | 法國 † | 4–1 | 美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31 | 法國 † | 3–2 | 英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32 | 法國 † | 3–2 | 美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33 | 英國 ‡ | 3–2* | 法國 | 羅蘭加洛斯 (C) | 法國巴黎 |
1934 | 英國 † | 4–1 | 美國 | 中央球場 (G) | 英國倫敦 |
1935 | 英國 † | 5–0 | 美國 | 中央球場 (G) | 英國倫敦 |
1936 | 英國 † | 3–2 | 澳洲 | 中央球場 (G) | 英國倫敦 |
1937 | 美國 ‡ | 4–1* | 英國 | 中央球場 (G) | 英國倫敦 |
1938 | 美國 † | 3–2 | 澳洲 | Germantown Cricket Club (G) | 美國費城 |
1939 | 澳洲 ‡ | 3–2* | 美國 | Merion Cricket Club (G) | 美國哈佛大學 |
1946 | 美國 ‡ | 5–0* | 澳洲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47 | 美國 † | 4–1 | 澳洲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48 | 美國 † | 5–0 | 澳洲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49 | 美國 † | 4–1 | 澳洲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50 | 澳洲 ‡ | 4–1* | 美國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51 | 澳洲 † | 3–2 | 美國 | White City Stadium (G) | 澳洲墨爾本 |
1952 | 澳洲 † | 4–1 | 美國 | Memorial Drive Tennis Centre (G) | 澳洲阿德萊德 |
1953 | 澳洲 † | 3–2 | 美國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54 | 美國 ‡ | 3–2* | 澳洲 | White City Stadium (G) | 澳洲墨爾本 |
1955 | 澳洲 ‡ | 5–0* | 美國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56 | 澳洲 † | 5–0 | 美國 | Memorial Drive Tennis Centre (G) | 澳洲阿德萊德 |
1957 | 澳洲 † | 3–2 | 美國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58 | 美國 ‡ | 3–2* | 澳洲 | Milton Courts (G) | 澳洲布里斯班 |
1959 | 澳洲 ‡ | 3–2* | 美國 | West Side Tennis Club (G) | 美國紐約市 |
1960 | 澳洲 † | 4–1 | 義大利 | White City Stadium (G) | 澳洲墨爾本 |
1961 | 澳洲 † | 5–0 | 義大利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62 | 澳洲 † | 5–0 | 墨西哥 | Milton Courts (G) | 澳洲布里斯班 |
1963 | 美國 ‡ | 3–2* | 澳洲 | Memorial Drive Tennis Centre (G) | 澳洲阿德萊德 |
1964 | 澳洲 ‡ | 3–2* | 美國 | Harold Clark Courts (C) | 美國克利夫蘭 |
1965 | 澳洲 † | 4–1 | 西班牙 | White City Stadium (G) | 澳洲墨爾本 |
1966 | 澳洲 † | 4–1 | 印度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67 | 澳洲 † | 4–1 | 西班牙 | Milton Courts (G) | 澳洲布里斯班 |
1968 | 美國 ‡ | 4–1* | 澳洲 | Memorial Drive Tennis Centre (G) | 澳洲阿德萊德 |
1969 | 美國 † | 5–0 | 羅馬尼亞 | Harold Clark Courts (H) | 美國克利夫蘭 |
1970 | 美國 † | 5–0 | 西德 | Harold Clark Courts (H) | 美國克利夫蘭 |
1971 | 美國 † | 3–2 | 羅馬尼亞 | Olde Providence Racquet Club (C) | 美國夏洛特 |
1972 | 美國 | 3–2* | 羅馬尼亞 | Club Sportiv Progresul (C)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
1973 | 澳洲 | 5–0* | 美國 | Public Auditorium (ICp) | 美國克利夫蘭 |
1974 | 南非 | w/o | 印度 | — | — |
1975 | 瑞典 | 3–2 | 捷克斯洛伐克 | Kungliga tennishallen (ICp) | 瑞典斯德哥爾摩 |
1976 | 義大利 | 4–1* | 智利 | Estadio Nacional (C) | 智利聖地牙哥 |
1977 | 澳洲 | 3–1 | 義大利 | White City Stadium (G) | 澳洲墨爾本 |
1978 | 美國 | 4–1 | 英國 | Mission Hills CC (H) | 美國蘭喬米拉日 |
1979 | 美國 | 5–0 | 義大利 | Civic Auditorium (ICp) | 美國舊金山 |
1980 | 捷克斯洛伐克 | 4–1 | 義大利 | Sportovní Hala (ICp)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1981 | 美國 | 3–1 | 阿根廷 | Riverfront Coliseum (ICp) | 美國辛辛那提 |
1982 | 美國 | 4–1* | 法國 | Palais des Sports (IC) | 法國格勒諾布爾 |
1983 | 澳洲 | 3–2 | 瑞典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84 | 瑞典 | 4–1 | 美國 | Scandinavium (IC) | 瑞典哥德堡 |
1985 | 瑞典 | 3–2* | 西德 | Olympiahalle (ICp) | 西德慕尼黑 |
1986 | 澳洲 | 3–2 | 瑞典 | 庫揚體育館 (G) | 澳洲墨爾本 |
1987 | 瑞典 | 5–0 | 印度 | Scandinavium (IC) | 瑞典哥德堡 |
1988 | 西德 | 4–1* | 瑞典 | Scandinavium (IC) | 瑞典哥德堡 |
1989 | 西德 | 3–2 | 瑞典 | Schleyerhalle (ICp) | 西德斯圖加特 |
1990 | 美國 | 3–2 | 澳洲 | Suncoast Dome (IC) | 美國聖彼得堡 |
1991 | 法國 | 3–1 | 美國 | Palais des Sports de Gerland (ICp) | 法國里昂 |
1992 | 美國 | 3–1 | 瑞士 | Tarrant County Center (IH) | 美國沃斯堡 |
1993 | 德國 | 4–1 | 澳洲 | Messe Düsseldorf Exhibition Hall (IC) | 德國杜塞道夫 |
1994 | 瑞典 | 4–1* | 俄羅斯 | Olympic Stadium (ICp) | 俄羅斯莫斯科 |
1995 | 美國 | 3–2* | 俄羅斯 | Olympic Stadium (IC) | 俄羅斯莫斯科 |
1996 | 法國 | 3–2* | 瑞典 | Malmö Isstadion (IH) | 瑞典馬爾默 |
1997 | 瑞典 | 5–0 | 美國 | Scandinavium (ICp) | 瑞典哥德堡 |
1998 | 瑞典 | 4–1* | 義大利 | Forum (IC) | 義大利米蘭 |
1999 | 澳洲 | 3–2* | 法國 | Acropolis Exhibition Hall (IC) | 法國尼斯 |
2000 | 西班牙 | 3–1 | 澳洲 | Palau Sant Jordi (IC) | 西班牙巴塞隆納 |
2001 | 法國 | 3–2* | 澳洲 | Rod Laver Arena (G) | 澳洲墨爾本 |
2002 | 俄羅斯 | 3–2* | 法國 | Palais Omnisports (IC) | 法國巴黎 |
2003 | 澳洲 | 3–1 | 西班牙 | Rod Laver Arena (G) | 澳洲墨爾本 |
2004 | 西班牙 | 3–2 | 美國 | Estadio de La Cartuja (IC) | 西班牙塞維亞 |
2005 | 克羅埃西亞 | 3–2* | 斯洛伐克 | Sibamac Arena (IH) | 斯洛維尼亞布拉提斯拉瓦 |
2006 | 俄羅斯 | 3–2 | 阿根廷 | Olympic Stadium (ICp) | 俄羅斯莫斯科 |
2007 | 美國 | 4–1 | 俄羅斯 | Memorial Coliseum (IH) | 美國波特蘭 |
2008 | 西班牙 | 3–1* | 阿根廷 | Polideportivo Islas Malvinas (IH) |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 |
2009 | 西班牙 | 5–0 | 捷克 | Palau Sant Jordi (IC) | 西班牙巴塞隆納 |
2010 | 塞爾維亞 | 3–2 | 法國 | Belgrade Arena (IH) |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
2011 | 西班牙 | 3–1 | 阿根廷 | Estadio de La Cartuja (IC) | 西班牙塞維亞 |
2012 | 捷克 | 3–2 | 西班牙 | O2 Arena (IH) | 捷克布拉格 |
2013 | 捷克 | 3–2* | 塞爾維亞 | Kombank Arena (IH) |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
2014 | 瑞士 | 3–1* | 法國 | Stade Pierre-Mauroy (IC) | 法國里爾 |
2015 | 英國 | 3–1* | 比利時 | Flanders Expo (IC) | 比利時根特 |
2016 | 阿根廷 | 3–2* | 克羅埃西亞 | Arena Zagreb (IH) |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 |
2017 | 法國 | 3–2 | 比利時 | Stade Pierre-Mauroy (IH) | 法國里爾 |
2018 | 克羅埃西亞 | 3–1* | 法國 | Stade Pierre-Mauroy (IC) | 法國里爾 |
2019 | 西班牙 | 2–0 | 加拿大 | 魔術盒球場 (IH) | 西班牙馬德里 |
2021[a] | 俄羅斯網聯[b] | 2–0 | 克羅埃西亞 | 馬德里體育館 (IH) | 西班牙馬德里 |
2022 | 加拿大 | 2–0 | 澳洲 | 馬丁·卡佩納體育館 (IH) | 西班牙馬拉加 |
2023 | 義大利 | 2–0 | 澳洲 | 馬丁·卡佩納體育館 (IH) | 西班牙馬拉加 |
2024 | 義大利 | 2–0 | 荷蘭 | 馬丁·卡佩納體育館 (IH) | 西班牙馬拉加 |
2025 | 義大利博洛尼亞 |
按球隊統計
編輯全時代
編輯代表隊 | 冠軍次數 | 首次奪冠 | 最後一次奪冠 |
---|---|---|---|
美國 | 32 | 1900 | 2007 |
澳洲 澳大拉西亞 |
28 | 1907 | 2003 |
英國 | 10 | 1903 | 2015 |
法國 | 10 | 1927 | 2017 |
瑞典 | 7 | 1975 | 1998 |
西班牙 | 6 | 2000 | 2019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 |
3 | 1980 | 2013 |
西德 德國 |
3 | 1988 | 1993 |
俄羅斯 俄羅斯網球聯合會 |
3 | 2002 | 2021 |
義大利 | 3 | 1976 | 2024 |
克羅埃西亞 | 2 | 2005 | 2018 |
南非 | 1 | 1974 | |
義大利 | 1 | 1976 | |
塞爾維亞 | 1 | 2010 | |
瑞士 | 1 | 2014 | |
阿根廷 | 1 | 2016 | |
加拿大 | 1 | 2022 |
1972年以來
編輯代表隊 | 冠軍次數 | 首次奪冠 | 最後一次奪冠 |
---|---|---|---|
美國 | 9 | 1972 | 2007 |
瑞典 | 7 | 1975 | 1998 |
澳洲 | 6 | 1973 | 2003 |
西班牙 | 6 | 2000 | 2019 |
法國 | 4 | 1991 | 2017 |
西德 德國 |
3 | 1988 | 1993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 |
3 | 1980 | 2013 |
俄羅斯 俄羅斯網球聯合會 |
3 | 2002 | 2021 |
義大利 | 3 | 1976 | 2024 |
克羅埃西亞 | 2 | 2005 | 2018 |
南非 | 1 | 1974 | |
義大利 | 1 | 1976 | |
塞爾維亞 | 1 | 2010 | |
瑞士 | 1 | 2014 | |
英國 | 1 | 2015 | |
阿根廷 | 1 | 2016 | |
加拿大 | 1 | 2022 |
按大洲統計
編輯大洲 | 次數 |
---|---|
歐洲 | 49 |
北美洲 | 33 |
大洋洲 | 28 |
南美洲 | 1 |
非洲 | 1 |
另見
編輯備註
編輯- ^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調整為兩年賽事
- ^ 2021年,由於俄羅斯緊要醜聞,ITF不允許使用俄羅斯國名、國旗或國歌;它以俄羅斯網球聯合會(RTF)代表隊的身份贏得了總決賽,並使用了俄羅斯網球聯合會的旗幟。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Davis Cup History. Davis Cup. [2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What a racquet: Britain's年戴维斯杯 history. BBC. [19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8).
- ^ 3.0 3.1 3.2 Davis Cup format. Davis Cup. [19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 ^ Davis Cup Explained. Lawn Tennis Association. [8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5.0 5.1 Newberry, Piers. Andy Murray wins the年戴维斯杯 for Great Britain. BBC Sport. 29 November 2015 [27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Grasso, John. Davis Cup.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ennis (Scarecrow Press). September 2011: 79 [8 December 2011]. ISBN 9780810874909.
- ^ Schooler, Andy. Davis Cup: Player profiles and statistics ahead of this week's Great Britain v USA tie. Sky Sports. 3 March 2015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No Tennis Challenge; Americans Will Not Enter a Team for Davis Trophy Contest. (PDF). The New York Times. 8 March 1904 [2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11).
- ^ Lawn Tennis Championship. Australasia Wins The年戴维斯杯.. Sydney Morning Herald. 25 July 1907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Only Four Nations Have Held The年戴维斯杯.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9 December 1951 [31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Australia and the年戴维斯杯. Tennis Australia.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 ^ Australasia 4–1 Great Britain. Davis Cup.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 ^ U.S. loses年戴维斯杯 held for 7 years. Chicago Tribune. 11 September 1927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 ^ Davis, Dwight F. Tennis being developed as International Game. The Harvard Crimson. 23 May 1923 [20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France. Davis Cup.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Tennis – Popular and international 1900s–1950s. Australian Government.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ly 2016).
- ^ Riess, Steven A. Sports in America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015: 781. ISBN 9781317459460.
- ^ Clarey, Christopher. Davis Cup returns to a scene of its Grassy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27 February 2016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Australia. Davis Cup.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6).
- ^ Seminara, Dave. The Year the年戴维斯杯 felt empty. The New York Times. 28 November 2009 [28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 ^ Tignor, Steve. The Shots Not Heard Around The World. Tennis. 19 November 2014 [28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7).
- ^ West Germany wins title behind Becker-Jelen. Los Angeles Times. 18 December 1988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Nasstrom, Stephan. Becker dominates Wilander, W. Germany keeps年戴维斯杯. The Washington Post. 18 December 1989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 ^ USA 3–2 Aus. Davis Cup.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 ^ Finn, Robin. A bubbly France drinks up年戴维斯杯. The New York Times. 2 December 1991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Sweden. Davis Cup. [5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Philippoussis wins年戴维斯杯 for Australia. BBC News. 5 December 1999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 ^ Spain wins first年戴维斯杯 title. CBS News. 8 December 2000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5).
- ^ France win年戴维斯杯. BBC Sport. 2 December 2001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Russia claim年戴维斯杯 thriller. BBC Sport. 1 December 2002 [4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1990: Teammates Agassi and Chang Propel United States in St. Pete. World Tennis Magazine. 30 November 2009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Newman, Paul. Nadal lifted by golden memories of Seville. The Independent. 2 December 2011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 ^ Spain. Davis Cup.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6).
- ^ Davis Cup final: Czech Republic edge out Serbia. BBC Sport. 17 November 2013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Davis Cup final: Roger Federer dedicates win to his team-mates. BBC Sport. 23 November 2014 [3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 ^ 戴維斯杯因為二戰於1940-45年沒有舉辦。
- ^ Davis Cup finals. Davis Cup. [29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