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理工大學
於2000年合併的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是曾經存在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的高校,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華中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2000年與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等合併組建新的華中科技大學。
歷史沿革
編輯-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文,正式成立三院聯合建校規劃委員會,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即副校長)查謙教授任主任委員,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張培剛教授擔任基建主任。原擬任命為中南動力學院院長的湖南大學副校長易鼎新突然逝世,一時又無適當人選擔任院長職務,最後中南教育部遂決定將華中機械學院與中南動力學院合併,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
-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和南昌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華中工學院,共設機械製造、內燃機與汽車、電力、動力4個系8個本科專業,教師314人,當年招收新生1214人,使得在校學生達到2639人,物理學家查謙任院長,彭天琦任黨委書記。設有武昌本部、長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舉行了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10月24日,長沙分部舉行開學典禮。
- 1954年,分部開始搬遷到武昌總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遷完畢。
- 1955年6月,國務院的正式任命查謙為華中工學院院長,彭天琦、劉幹才、朱九思為副院長。同年本科學制改為5年制。
- 1958年-1960年,學校新建16個專業。
-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 1961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
- 60年代初,全校教師已有1/3左右具有科研工作能力,全校80%以上教研室進行過科研,副教授以上的教師,大多承擔了科研任務,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 1966年,擁有6個系, 20個本科專業, 教師1097人, 職工1664人, 在校學生6087人, 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 以華中工學院師生為主體的新華工是武漢地區重要造反派組織,其領導人在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時擔任副主任。
- 1966年-1970年間,該校仍有兩個重要研究課題組沒有下馬,人員沒有下鄉搞「鬥批改」,並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1971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武漢機械學院併入該校。
- 1975年,增加到36個專業,教師1655人,職工2500人,在校學生3600餘人,當年科研經費205.94萬元。
- 1971年-1976年底,該校進行研究的項目達到393項,其中完成並用於生產的146項,取得階段性成果的105項,有25項填補了國家的空白,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華中工學院相對較好的保護了一批理工類專家學者,為日後的騰飛打下基礎。
- 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開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
-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獲得科學研究先進單位稱號,並有30個項目獲獎,
- 1979年8月10日,朱九思被任命為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
- 1980年,華中工學院創辦中國語言研究所,建立英語系。
- 1981年,在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點中,華中工學院有27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9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有12位教授擔任博士導師。
-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新增10個碩士專業點、4個博士專業點、4名博士導師。
- 1984年7月13日,成立研究生院。12月26日,李德煥任學校黨委書記,黃樹槐任院長,朱九思任名譽院長。
- 1985年,該校共擁有24個系48個本科專業,有21個學科和專業擁有博士授予權,33位博士生導師,52個學科、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科研機構設有建築設計研究院,19個研究所,4個研究中心,9個研究室。
- 1981年-1985年底,學校共完成科研課題294項,有100多個項目獲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8項,國家發明獎10項,國家「六五」攻關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國防科技成果獎12項,國家部委級科技成果獎50項。
- 1988年1月,改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 1995年秋季開始,全面實行學分制。
- 2000年5月,華中理工大學與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等合併組建新的華中科技大學。[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