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主義是指將「考上好的學校」視為人生出路的思考重心。在這種理念下,中學生小學生的主要目標就被侷限在唸書準備考試課業上,造成其他人格發展(如體育和藝術)、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和創造力容易遭到漠視。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南韓日本亞洲國家及地區,升學主義的競爭十分常見。為了在激烈競爭嶄露頭角,許多學生將大量課餘時間拿來著重學校體制下的學業,與此同時,在升學競爭中表現不佳者,失去自信,有的甚至要靠反社會的行為肯定自己[來源請求]

每逢升學考試前,很多學生和家長出現了考前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心理門診患者大增。[1]

學校教育課程非常多,為了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這些課程,為了不影響升學考試,老師不鼓勵課外學習非學校教育規定要學的東西。[2]

在升學主義的指導思想下,人們千方百計都要進入重點大學就讀,導致了中國重點大學就讀的學生並非都是全國最頂尖的學生。[3]保送生制度,文革時期類似保送制的推薦制,推薦工農兵上清華北大等大學[4]

一些中學為了上線率,重金收買優等生,吸引這些優等生在高三或者在臨近高考時,轉校到他們的中學,參加高考,待高考放榜後,紛紛通過媒體宣傳他們的學校在高考中取得的輝煌成績,以提高這些中學在社會上的排名[5]

為了升學,獲得更高學位,有學生購買假文憑,來申請報讀更高的學位[6]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