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春 (1900年)

劉萬春(1900年10月20日—1993年1月),字壽山,回族,河北交河人。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長。[1]

生平

編輯

保定軍官學校第9期步科。畢業後,任第21混成旅(旅長王都慶)第1團(團長閻得勝)少尉見習官、中尉排長、上尉連長、少校營長。1925年9月混21旅改編為北洋暫編陸軍第7師(師長王都慶),升任中校副官長。1927年5月暫7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9軍(軍長閻得勝),任上校團長。9月所部被繳械後改任第2軍(軍長徐壽椿)上校團長。1927年靳雲鶚武漢國民政府後,1928年1月6日第71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8師(師長劉春榮),任第1團上校團長。11月獨8師縮編為第4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暫編第1師(師長白崇禧)第3旅(旅長劉春榮),改任上校參謀長。1929年1月所部改稱第14師(師長白崇禧)第42旅(旅長劉春榮),仍任上校參謀長。4月第42旅擴編為第14師(師長劉春榮),調任第41旅(旅長申體臣)第81團上校團長。1930年4月第14師擴編為第3方面軍(總司令閻錫山)第20軍(軍長劉春榮),升任任補充第1旅(轄兩團)少將旅長。12月所部被第26路軍繳械後賦閒於天津。

1931年7月出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上校參謀。1933年10月調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總司令部(總司令顧祝同)上校參謀。1934年1月調任廬山軍官訓練團(兼團長蔣中正)交際課上校課長。1935年5月29日敘任陸軍步兵中校。

1936年11月調任獨立第7旅(原正太護路軍第3旅,旅長馬延守)少將參謀長。1937年12月調任第三十五軍第73師(劉奉濱)少將參謀長。1938年4月調任綏遠省游擊軍(司令馬秉仁)第2旅(轄兩團)少將旅長。1939年3月調任綏遠第2游擊區少將司令。1942年7月新編騎兵第3師(轄三團)少將代理師長。1943年2月10日晉任陸軍步兵上校。1943年7月22日調任暫編第17師(轄三團)少將師長。1944年10月23日調升第三十五軍(軍長董其武)少將副軍長。1945年6月28日晉任陸軍少將。8月兼任新編騎兵第4師(轄三團)師長。1945年11月免去師長兼職。

1946年3月調升綏遠全省保安司令部(兼司令傅作義)中將副司令。1947年12月調升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駐綏部隊指揮所(主任董其武)中將副主任。1949年1月兼任第一一一軍(轄第319師、第320師、第326師)軍長。1949年7月升兼第9兵團(司令官孫蘭峰)副司令官。9月19日在綏遠歸綏率部起義。1949年12月9日第一一一軍包頭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六軍,任軍長,康健民任政治委員,王建業張惠源任副軍長,樊折桂任參謀長,李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06、第107、第108師和騎兵旅,全軍共1.3萬餘人。[2]1950年1月兼任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董其武)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奎璧)委員。

1950年7月,劉萬春先後兩次秘密召集所部輜重營營長李玉浩談話,布置其去台灣聯繫的任務:[3]

  1. 張慶恩匯報綏遠的現狀;
  2. 向張索要二百萬元作為活動經費和眷屬生活費;
  3. 聽取台灣指示,確定聯繫辦法,並請台灣當局傳達國內外形勢。聯繫情況要讓李玉浩由台灣返回後向他報告。

李玉浩接受任務後於7月29日啟程出發,8月8日到香港,住在港的中統機關招待所。經與台灣聯繫,張慶恩由台至港,聽了李玉浩的匯報,講解形勢,指示劉萬春要切實掌握好部隊,待機反正,起碼要等到「明年秋後」再行動,「當前不要亂拉部隊譁變。」張慶恩交李玉浩帶回一本電報密碼、信一封、書一本、140萬經費。李玉浩返抵包頭時正值劉萬春赴北京。李又追至北京找劉萬春。

人民政府於1950年11月11日,將該案主要罪犯分別扣捕歸案。11月26日,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向人民解放軍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將軍通報了這一嚴重情況,在公安部長羅瑞卿的指揮下,當晚,立即扣捕了劉萬春等人。1957年3月轉押撫順戰犯管理所。1973年7月轉押北京秦城監獄。1975年8月特赦後定居北京。1977年11月當選北京市政協(主席丁國鈺)委員。

1981年5月11日到17日,內蒙政協召開了第一次全區文史資料工作會議,會上討論了《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上刊登的劉萬春的《綏遠起義親身經歷》一文,建議由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組織座談,澄清是非,公開發表;會議5月14日第四期簡報分送全國政協文史辦及自治區黨政各機關及有關部門和領導。全國政協文史辦接到簡報後,6月4日專函內蒙古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要組織座談,澄清是非,公開發表。1981年6月4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委會軍事組組長劉琦專門給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打電話匯報,就《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上刊登的劉萬春的文章,「全國反應很大」,請示如何處理。1981年6月13、16兩日,內蒙古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分兩次召集起義人員組織座談,參加座談的有王崇禮、康保安、李忠孚、盧健飛、趙淑普、趙國民、楊維垣、王度、孫英年、李竭忠、崔維 、張鴻恩等四十多人,討論了破壞起義的種種事實,分清混淆起義和反起義的界線。1981年8月11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柴夫親自到董其武副主席家中,與董其武副主席和楊格非面談《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上發表劉萬春文章的問題。

現正由座談的人把發言的內容寫成書面稿,送內蒙文史資料委員會匯總整理後,即報送全國政協文史辦審核,公開發表,把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人物大辭典下》第2175頁
  2. ^ 君威:「百戰雄師(三十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軍事史林》,2009年12月,第18-20頁。
  3. ^ 1950年綏遠省人民政府公安廳廳長張如崗:《關於綏遠起義前後敵特破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