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傷害梵語अहिंसाahiṃsā巴利語avihiṃsā),又譯不殺不殺生不害,原意是指對一切有情不加以傷害,為非暴力之意。源自古印度宗教,由印度教耆那教佛教承襲下來。佛教的五戒中,以不加害跟其人有因緣者為首。

耆那教的「不害」(ahiṃsā)標誌,手掌作無畏印

詞源

編輯

「不害」的原詞 ahiṃsā 源於梵文的字根 hiṃs,意思就是擊打;而 hiṃsā 則指受傷或傷害,再加上相反前綴 a- 就成為了 ahiṃsā,用以表示「不害」或「非暴力[1][2]

概論

編輯

不害代表了不殺害和不傷害。不害理念同時尊重生命,尊重思想言語行為的正直,為人類自然和萬物服務。有關「不害」的概念通行於印度次大陸的諸宗教,包括:其對象亦不只限於人類,並包對所有非人類的動物及其他眾生仁慈與非暴力:它尊重生命為一整全體,並相信所有生物均相通。 不害理念被聖雄甘地教導給他的追隨者[3]。 不害的理念同時包括了避免在語言上或行為上的暴力,除非是基於自衛的需要,以彰顯靈性的強壯,和避免所有各種暴力所帶來的相隨業力

起源自吠陀時代,在《夜柔吠陀》等婆羅門教經典開始使用這個字。婆羅門教《廣林奧義書》所指不害意為斷滅輪迴的五種解脫方法之一。

說一切有部將不害視為是一種善心所,列入大善地法[4]

注釋

編輯
  1. ^ Shukavak N. Das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08135457/http://www.sanskrit.org/www/Hindu%20Primer/nonharming_ahimsa.html ?. A Hindu Primer.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8). 
  2. ^ Sanskrit dictionary reference.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3. ^ Gandhi's Philosophy of Ahims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urrent Conflicts [甘地的不害哲學及其應用於現時衝突]. Newsblaze.com. 2007-10-14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語). 
  4.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2:「大善地法有十種: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輕安,八捨,九不放逸,十不害。」

參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