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古典音乐/名曲选介/存档

第一期

编辑
 

伊戈尔王子》(Prince Igor)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部四幕歌剧,取材于东斯拉夫史诗伊戈尔远征记》,鲍罗丁并未完成全剧,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歌剧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波罗维茨人之舞”相当著名。


第二期

编辑

4分33秒》是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的一部音乐作品,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皆可演奏,但比较常见的是钢琴的版本。这首曲子分为三个乐章,但根据乐谱,从头至尾演奏者不演奏出一个音。一般来说,钢琴演奏者在乐章之间会做出开合琴盖、擦汗等动作,而在这首乐曲的演奏期间听众听见的各种声响都可以被认为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偶然音乐的特征。这部作品常被称为“四分半钟的寂静”,在音乐界引起过巨大震动,是凯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今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都演奏了这部作品,引发了较大反响。


第三期

编辑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作品,约创作于1717-1723年在克滕宫廷任职期间。这些组曲各包括6个乐章,是按照当时流行的法国风格组曲形式写成的。每首作品的曲式都十分严谨,各乐章即可独立成章,同时又充满内在联系。每一首组曲都具有不同的音乐性格,同时又极大地开发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整个19世纪,这套作品却几乎被遗忘。直到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于1937年首次完整录制,它才开始渐渐为人所知。现在这套作品是每一位大提琴家的必备曲目,版本非常众多。著名唱片收藏家韩应潮先生收藏了这套作品的60余个版本,并对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第四期

编辑
 

安东宁·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标题是“自新世界”,一般被称为“新大陆交响曲”或“新世界交响曲”,中国大陆的音乐爱好者普遍称之为“德九”。这部交响曲作于1893年,正值德沃夏克旅居美国期间。全曲分为四个乐章,体现了捷克美国民歌风格,是民族乐派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二乐章的一段黑人民歌风格的旋律后被改编为歌曲《念故乡》,广为流传。这部交响曲在世界各地上演十分频繁,录音也相当多。著名乐评家于其然先生便以收集这部作品的唱片版本著名。


第五期

编辑

大地之歌》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女中音(或男中音),男高音管弦乐队而作,亦有为室内乐队而作的改编版。全曲共分为六个乐章,实际上呈交响曲的形式,但据传马勒本人认为依序将此曲编为“第九交响曲”不吉利(参看第九交响曲魔咒),故最后未将其列为交响曲。曲中采用了七首中国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包括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全曲虽规模庞大,但情感优美细腻,抒发了作者回归自然,告别人世喧嚣的渴望,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此曲一般用德文演唱,但亦有用粤语演唱之版本。

第六期

编辑

春之祭》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一部芭蕾舞剧,为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而作,是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风格”阶段的极致作品,也是他最具有实验性的作品之一。这部芭蕾的情节主要是讲“一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但是目前基本上都是以管弦乐作品的形式在音乐会上演出。这部作品把粗犷的斯拉夫民族风格和突破性的狂乱节奏结合起来,与传统芭蕾舞剧的优雅气质形成鲜明对比。1913年这部作品首演时,全场爆发了一次在音乐史上极为著名的骚乱,多位著名作曲家被卷入群殴。


第七期

编辑
 

阿依达》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四幕歌剧,为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邀请所写,1871年首演于开罗,由乔瓦尼·博泰西尼指挥。歌剧讲述的是在古埃及宏大历史背景下,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埃及军官拉达梅斯,以及埃及公主之间的纠结恋情。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的音乐风格相比以前更为拓宽,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瓦格纳的影响。这部歌剧有很多著名段落,包括“凯旋进行曲”“圣洁的阿依达”等。《阿依达》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歌剧之一,演出和唱片版本都极多。更有不少人士专门研究这部作品,包括歌剧研究家文睿彬等。


第八期

编辑
 

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于1910年创作的芭蕾舞剧,应贾吉列夫之邀而写,于1911年首演于巴黎,由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基首演。舞剧剧情由俄罗斯民间故事改编,叙述一位魔术师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戏,结果使三个木偶彼得鲁什卡,芭蕾舞女演员和摩尔人都有了生命。彼得鲁什卡爱上了女演员,但女演员却喜欢摩尔人。彼得鲁什卡无法忍受,便设法破坏了他们的爱情,摩尔人气得发疯,把彼得鲁什卡杀死。该剧的音乐富于动力,配器尖锐粗粝,旋律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后来作曲家还将该剧的部分音乐改编成了钢琴曲《彼得鲁什卡三个片段》,是著名中国钢琴家王羽佳王明新的保留曲目。

第九期

编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以帕格尼尼为独琴小提琴创作的《第24号随想曲》(Caprice No. 24)加以变化以成,帕格尼尼的这首作品曾被大量作曲家改编过,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因其独特的炫技性与旋律性的结合,以及瑰丽的色彩效果,独树一帜。其中的第18变奏旋律极为抒情感人,是拉赫玛尼诺夫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这个旋律虽然仍是帕格尼尼原作变化而成,但却充满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风格。这段变奏被很多影视作品使用。1934年本作品首演,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作曲家本人演奏钢琴。


第十期

编辑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经常被称为“皇帝”钢琴协奏曲,作于1809-1811年,是贝多芬最后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规模庞大,气魄雄伟,具有英雄性的音乐形象。第二乐章抒情性强,深刻感人。第三乐章充满欢欣鼓舞的气氛。这部作品有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演出效果,且非常利于钢琴演奏者发挥高超的演奏技巧,因此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几乎所有的著名钢琴家都演奏过此曲。

第十一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