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9加农炮
M59加农炮,旧名(M1/M2/M2A2)155毫米野战炮,为美国所制造的加农炮,另有长脚汤姆这项昵称。
M59加农炮 155 mm gun M1 M59 | |
---|---|
类型 | 拖曳式加农炮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1- |
使用方 |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韩国、法国、日本、中华民国、约旦、巴基斯坦、奥地利、丹麦、希腊、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八二三炮战、越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18 - 1930年代 |
生产日期 | 1940年10月 - 1945年6月 |
制造数量 | 1,882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3,880公斤(拖曳状态) 12,600公斤(射击状态) |
长度 | 11.02米 |
枪管长度 | 7.03米(45倍径) |
宽度 | 2.5米 |
高度 | 2.7米 |
操作人数 | 14(操作需要人员) 19(炮组编装) |
炮弹 | M101榴弹 - 45.36公斤 M104烟雾弹 - 44.53公斤 M118照明弹 - 46.8公斤 M112穿甲弹 -45.36公斤 |
口径 | 155mm |
后坐力 | 液气压混合后座系统,后座长度1.77米 |
载具 | M1炮架 |
射击仰角 | +65 / -2° ,一秒转速13° |
回旋角度 | 中心线左右各30°,一秒转速10° |
射速 | 2发(3分急射状态) 0.5发(持续射击状态)/分 40发(小时) |
枪口初速 | 853 米/秒 |
有效射程 | 17,000米 |
最大射程 | 23,221米 |
开发
编辑美国参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觉其陆军极度缺乏新型野战重炮,当时为了应急向法国购买授权生产的155毫米GPF加农炮,但是直到战争结束前参战的美军部队使用的重型火炮没有任何一门是美国制品,全部皆为外国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年美国陆军为了避免如同上次战争时发生的窘境,因此积极运作自研自制各式火炮,此时美军向威斯特费尔特理事会(Westervelt Board)授命研发新型火炮,新型火炮采共通炮架,可安装当时开发中的155毫米与203毫米火炮,而这次开发于1922年制造出M1920和M1920M1这两款共通炮架火炮。
M1920计划射程25,000码(22.86公里)、火炮仰角由0°至65°、炮弹重量不超过100磅(45.4公斤)。在性能上虽然符合需求,但由于美国政府缺乏经费因此计划遭到冻结。
计划冻结了5年后,1927年获得足够经费计划再次进行,此时除了共通炮架以外,又增加了机械化高速牵引的性能需求,在1929年制造出了T2炮架,而对应炮架的155毫米炮管也持续研发(榴弹炮管计划为T3,加农炮管计划为T4),相关改良直到1938年才结束,最后诞生的155毫米长炮管火炮为T2炮架搭配T4炮管,该版本被定名为M1加农炮,此加农炮生产版本有M1A1、M1A1E1、M1A1E3、M2、M2E1,技术上略有精进,在外观上这几种衍生型皆没有大幅度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在重新编号时将相关火炮通通纳入M59此编号。
由于开发时序横亘近20年,若含入原型炮时无法确知M59的量产确切数量。但是实际定案量产的M1加农炮在1940年7月开始量产,1940年10月交付美军,至1941年12月美军正式宣战前,有65门M59移交军方使用。最后一批M59出厂则是1945年6月,在1940-1945年间,美国量产了1,882门M59加农炮,产能巅峰是1943年4月,该月交付了81门M59。
M59加农炮历年产量 | |||||||
年份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总数(门) |
---|---|---|---|---|---|---|---|
生产量 | 3 | 62 | 439 | 598 | 526 | 254 | 1,882 |
服役纪录
编辑M59服役后第一次参加的战役是1942年12月24日在北非战场,使用M59的是美国陆军第36野战炮兵团,该团在1942年12月10日登陆阿尔及利亚,第一营的A连在12月24日开火,任务为压制德军炮兵。
德军的野战火炮射程最远可达19,900码(18.2公里,sFH 18M搭配火箭助推炮弹),而M59是少数可在25,000码外开火压制德军野战炮兵的军团级火炮配备,因此得到部队指挥官的重用;在战争结束前M59部署了49个野战炮营,其中40个营在欧洲战区,7个营在太平洋,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场投入M1加农炮是从1943年马车轮行动之后,M59凭借其长射程以及精确的炮击精度获得美军的信赖;除了美军以外,英国和法国借由租借法案也获得了少量的M59(英国184门,法国25门)[1]。
初期服役时M59的拖曳是运用麦克货车所制造的6轮驱动型7.5吨载重车,后期使用履带驱动的M4高速牵引车进行拖曳[2]。
二战后除了美军重炮兵部队以外,美国海外盟邦也接收了部分M59。中华民国国军驻防金门的炮兵指挥部600群在八二三炮战中以配备M59加农炮的炮兵691、692营对厦门等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火炮阵地进行反炮战任务,其中在9月11日1612~1718时炮兵600群指挥官严佛元上校指挥群属炮兵691营第1、2连及692营第1连实施炮击厦门火车站,计射弹20群(240发),射击后,依据空照判读及谍息:效果甚佳,最著者为击毁火车调度盘 (转车台) 一座,毙伤匪军民700余人,此为反炮战任务中最成功的一次战斗任务。
以反炮兵任务为导向的部队在1960年代开始由M107自走炮取代;大部分在1970年代才被欧美的M198榴弹炮以及FH-70榴弹炮取代。
衍生型
编辑炮身衍生型:
- M1920 - 原型炮
- T4 - 原型炮
- M1 (1938) - 第一种生产型,生产20门
- M1A1 (1941) - 炮尾环架修改型
- M1A1E1 -
- M1A1E3 -
- M2 (1945) - 炮尾环架修改型
炮架衍生型:
- T2 - 原型炮架
- M1-1938年炮架规格确定时之命名
- M1A1 - T2炮架整修后版本
除了拖曳式,美军也尝试在M4雪曼的底盘上安装M59,此款修改型一开始称为M13,后来修改规格后原型车称为T83,正式服役名称为M40自走炮,此款自走炮于英美两国服役至1950年代退役[3]。
另外,美军也曾经计划使用T23中坦克的底盘安装M59,这款被称为T79的计划案仅在纸上阶段就被取消[4]。
-
兵整中心展示的中华民国陆军M59加农炮(前)与M114A1 155mm榴弹炮(后)。
-
M59加农炮的炮尾与炮脚。
-
M59加农炮的炮尾与炮栓。
-
M59加农炮的炮尾与炮架。
-
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展示的M40自走炮。
炮弹种类
编辑M59使用的炮弹为分离式装药,装药量依射程从基本重量(9.23公斤)至最大装药(13.92公斤)
弹药[3][5][6] | |||||
炮弹种类 | 军用编号 | 炮弹重量(公斤) | 炸药种类 | 炮口初速(米/秒) | 射程(米) |
破甲榴弹 | M112穿甲弹 | 45.36 | D型炸药 | 837 | 22,014 |
榴弹 | M101榴弹 | 42.96 | TNT炸药 | 853 | 23,513 |
烟雾弹 | M104烟雾弹 | 44.53 | 白磷 | 853 | 23,720 |
烟雾弹 | M104烟雾弹 | 三氧化硫与氯磺酸混合物 | 853 | 23,720 | |
化学弹 | M104烟雾弹 | 芥子毒气,5.3公斤 | 853 | 23,720 | |
模拟弹 | Mk I型哑弹 | - | - | - | |
模拟弹 | M7型哑弹 | 43.09 | - | - | - |
穿甲能力(毫米)[3] | ||||
弹药 \ 距离(米) | 457米 | 914米 | ||
M112穿甲弹(均质装甲,倾斜角30°) | 160 | 152 | ||
M112穿甲弹(表面硬化装甲,倾斜角30°) | 135 | 130 | ||
混凝土侵彻力(毫米)[3] | ||||
弹药 \ 距离(米) | 914米 | 4572米 | ||
M101榴弹(倾斜角0°) | 2,011 | 1,402 | ||
不同的国家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所不同,因此与其他装备直接相比会有误差 |
引用书目
编辑- Bishop, Chris.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ISBN 0760710228.
- Hunnicutt, R. P.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residio Press. 1994. ISBN 0-89141-080-5.
- Hunnicutt, R. P.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Feist Publications. 1996. ISBN 1-112-95450-3.
- Zaloga, Steven J. US Fiel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 New Vanguard 131. illustrated by Brian Delf. Osprey Publishing. 2007. ISBN 978-1-84603-061-1.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1, Artillery Ammunition. War Department, 1944.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4, Ammunition Inspection Guide. War Department, 1944.
脚注
编辑- ^ Zaloga - US Fiel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 p 37.
- ^ Zaloga - US Fiel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 p 20-22.
- ^ 3.0 3.1 3.2 3.3 Hunnicutt - Sherm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edium Tank, p 353-355, 570.
- ^ Hunnicutt - Pershing, A History of the Medium Tank T20 Series, p 158.
-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1, Ammunition, p 197-202.
- ^ Technical Manual TM 9-1904, Ammunition Inspection Guide, p 4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