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级轻巡洋舰德语:M-Klasse Leichter Kreuzer)是一款纳粹德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规划,但从未建造的轻巡洋舰舰级。本级舰的设计目的是在大西洋海域上对盟军的商业船团进行骚扰;前四艘同级舰的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第五艘与第六艘同级舰被彻底重新设计。

M级轻巡洋舰
M-Klasse
M级轻巡洋舰的示意图
概观
舰种轻巡洋舰
拥有国 纳粹德国
前型莱比锡级轻巡洋舰
次型
同型M号、N号、O号、P号、Q号、R号
服役未服役
结局M号与N号铺设龙骨后计划取消,其余从未建造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8,500吨(M、N、O、P)
9,300吨(Q、R)
全长183米(M、N、O、P)
196米(Q、R)
全宽17米(M、N、O、P)
18米(Q、R)
吃水5.42米(M、N、O、P)
5.40米(Q、R)
最高速度35.5节/
65.7公里/小时(M、N、O、P)
36节/
67.0公里/小时(Q、R)
续航距离8,000浬(19节,M、N、O、P)
12,000浬(19节,Q、R)
乘员82名军官+892名船员
武器装备4 ×SK C/28 150毫米55倍径双联装舰炮
2 ×88毫米76倍径双联装防空炮
4 ×37毫米双联装防空炮
4 ×20毫米机炮
8 ×530毫米鱼雷发射管
60 ×水雷
装甲水线装甲带:51毫米
甲板:25毫米
炮塔:25毫米
舰载机2架Ar 196水上侦察机

M级轻巡洋舰的舰级名称来自一号舰的预订舰名;由于计划未完成,本级舰的所有舰艇均未命名,因此德军按照各舰的规划年份,以拉丁字母依序为其编码。本级舰的首舰将是德军所规划的第十三艘巡洋舰,因此在海军文件中被编为“M号巡洋舰”。反之,倘若本级舰的任何一艘舰艇建造完成,则舰级名称将会以第一艘完成的巡洋舰命名。

设计与取消

编辑

M级轻巡洋舰是《Z计划》下的造舰项目之一,其设计旨在为负责攻击商业船团的舰队提供侦察支援。[1]本级舰的设计作业始于1936年,设计思维以长程侦查行动为导向。与早期巡航距离不足的设计相比,本级舰有着长足的进步。然而,德国海军对本级舰所提出的要求包括极高的最大速度与巡航速度、远洋巡航能力、装备重型武装、装甲能够抵挡150毫米舰炮的射击,而且在达成上述所有条件的同时舰体排水量不得超过8,000吨;设计团队认为这些要求不可能同时达成。1937年7月,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Oberbefehlshaber der Marine)要求海军设计团队与民营造船厂各自提交设计案。所有民营造船厂的提案均不可行,因此最终仍由海军设计团队所提交的官方版本雀屏中选。[2]

M级轻巡洋舰的最后两艘同级舰Q号与R号轻巡洋舰初始设计分别借镜同时期法国的拉加利索尼埃级巡洋舰与英国的镇级巡洋舰。M级轻巡洋舰的侧面装甲布局明显受到英国镇级巡洋舰设计的影响。[2]但在设计过程中,这两种设计的许多严重的瑕疵与缺陷逐渐浮现,其中包括主炮与防空武装火力不足,装甲厚度也略嫌不足。甲板装甲的层级化设计浪费了许多空间,因此被视为不切实际。推进系统的布局也存在许多问题;两具涡轮引擎均设于同一间引擎室内,因此只要其中一具毁损,另一具就很有可能会失效。以远洋巡洋舰的标准而言,舰上的乘员空间也不太足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两舰的设计后被大幅翻新;[3]

M号轻巡洋舰的建造合约由位于基尔德意志造船厂获得,建造工程代号为第263号;二号舰N号则由位于威廉港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负责建造,工程代号为第129号。三号舰O号由位于基尔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承造,工程代号为第606号,但其建造合约于1939年8月8日移转予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四号舰P号同样由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承造,工程代号为第607号。五号舰Q号由位于格但斯克的希肖船厂建造,六号舰R号再次由德意志造船厂负责。仅M号与N号于1938年铺设龙骨,但后续的建造作业分别于1939年9月19日和21日中止。两艘舰的舰体均于建造中止后不久被拆解。[4]

设计

编辑

概述

编辑

M级轻巡洋舰的前四艘同级舰,也就是M号、N号、O号与P号轻巡洋舰的水线舰体长度为178米,整体全长则为183米;全宽为17米,标准吃水深度为5.42米,前舰体吃水深度为7.25米,后舰体则为6.03米。计划中,这些轻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为8,500吨,但正常装载下为7,800吨,满载排水量则为10,400吨。[4]舰上官兵共计920人,其中包含28名军官与892名人员。舰上可搭载一艘巡逻艇与一具弹射器。[2]

后两艘同级舰Q号与R号轻巡洋舰是前四艘的放大版本,其水线舰体长度为188米,整体全长则达196米;舰体全宽为18米,不过吃水深度下降至5.4米。这两艘舰的标准排水量为9,300吨,正常装载的情形下则为8,568吨。[4]所有六艘舰的舰体均为钢制,且高达85%的接合部分是以焊接完成的。舰身设计中包含15间水密隔舱,且78%的舰体面积为双层底板设计。[2]

M级轻巡洋舰的所有舰只都使用两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制造的布朗式、波佛利式或华格纳式涡轮组,以及四具MAN欧洲股份公司生产的复动式12汽缸两冲程柴油引擎。不过,Q号与R号另装有额外的四具柴油引擎,使其总引擎数来到八具。涡轮组由四组华格纳式超高压锅炉驱动,可输出58气压的压力。推进系统带动三支传动轴,但设计团队曾考虑为Q号与R号加增第四支传动轴。舰上的电力由四具发电机供应,其在运作功率2,400千瓦时可输出220伏特的电力。[2]

武装与装甲

编辑

M级轻巡洋舰的所有同级舰均搭载相同的武装组。主要武装为装载于四座双联装炮塔的SK C/28 150毫米55倍径舰炮,总携弹量为960发炮弹,每门炮可使用120发。[2]150毫米舰炮所使用的Drh L. C/34炮塔与俾斯麦级战舰以及沙恩霍斯特级战斗巡洋舰上的副炮炮塔是同一款。[5]该炮塔的最大俯角为-10度,最大仰角则为+40度;这使主炮的最大射程达到22,000米。主炮的射击速率约为每分钟6发,炮口初速为每秒875米。主炮炮弹使用两种推进装药,分别为重14.15公斤的RPC/38前装药与重23.5千克(52磅)公斤的主装药,两者均装载于铜制弹壳内。[6]

M级轻巡洋舰搭载四门装载于两具双联装炮塔的88毫米76倍径防空炮,设于上层舰体结构的后方。88毫米炮配有1,600发弹药,每门炮可分得400发;[2]其射击速率为每分钟15至20发,炮口初速达到每秒950米,可上升至+80度的最大仰角,交火范围为飞行高度12,400米以下的飞机。[7]此外,舰上还配有八门装载于四具双联装炮塔的37毫米防空炮,设于上层舰体中央;其备弹9,600发。防空武装还包含了四门20毫米机炮,每门炮有2,000发的弹药供给。此外,舰上还载有八具甲板鱼雷发射管,以及60枚左右的水雷。[2]

计划中的M级舰将会以克鲁伯沃顿式坚质装甲板作为主要装甲防护。本级舰的甲板装甲厚20毫米。司令塔塔顶装甲为50毫米,侧面则为100毫米厚。水线装甲带的舰身中央重要部分内层装甲厚50毫米,并往逐渐递减至舰艏与舰艉的零装甲。舰身中央的外层装甲厚30毫米,不过其厚度同样往舰艏与舰艉两侧逐渐递减。与先前的纽伦堡轻巡洋舰相同,M级舰的主炮炮塔仅有少许装甲保护。炮塔侧面装甲为35毫米厚,正面装甲为80毫米厚,塔顶装甲的厚度则不一而足,介于20至35毫米之间。炮座装甲为60毫米厚。[8]

脚注

编辑
  1. ^ Zabecki, p. 90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Gröner, p. 124
  3. ^ Gröner, pp. 124–125
  4. ^ 4.0 4.1 4.2 Gröner, p. 125
  5. ^ Gardiner & Chesneau, p. 232
  6. ^ DiGiulian, Tony. German 15 cm/55 (5.9") SK C/28. Navweaps.com. 20 November 2008 [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7. ^ DiGiulian, Tony. German 8.8 cm/76 (3.46") SK C/32. Navweaps.com. 11 February 2007 [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5). 
  8. ^ Gröner, p. 122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