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掌翼龙属
鸟掌翼龙属(属名:Ornithocheirus)意为“鸟类的手掌”,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欧洲、南美洲。鸟掌翼龙翼展约6米,是种大型翼龙类。由于化石过于零碎,早期建立过多种,造成研究、命名历史上的困难。
鸟掌翼龙属 化石时期:
| |
---|---|
Ornithocheirus sp.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目: | †翼龙目 Pterosauria |
科: | †鸟掌翼龙科 Ornithocheiridae |
亚科: | †鸟掌翼龙亚科 Ornithocheirinae |
属: | †鸟掌翼龙属 Ornithocheirus Seeley, 1869 |
种 | |
| |
异名 | |
鸟掌翼龙主要发现于英格兰的剑桥海绿石沙(Cambridge Greensand)地层,地质年代约1亿10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尔比阶[1]。除此之外,巴西的桑塔那组地层也发现数个大型,被归类于鸟掌翼龙,地质年代约1亿1200万到1亿800万年前[2]。在欧洲的坎潘阶/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距今小于7000万年,也有发现疑似鸟掌翼龙的化石[3]。鸟掌翼龙是最早出现的大型翼龙类之一,其他的大型翼龙类出现在9000万年前。
叙述
编辑鸟掌翼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英格兰,该个体是个中型翼龙类,翼展约2.5米。根据之后发现的新标本,显示O. simus的翼展可达5米。发现于巴西的O. mesembrinus,体型较大,翼展可达6米[4]。
鸟掌翼龙的两个种,口鼻部上侧都有明显的隆脊状冠饰[5]。冠饰从口鼻部前端延伸到鼻孔位置。下颌联合处有一个小型冠状突起[2]。鸟掌翼龙的头部后方有大型、明显的骨质头冠;而大部分鸟掌翼龙类的头部后方有小型、圆形骨质头冠[6]。
鸟掌翼龙的颌部外形笔直,前端狭窄,大多数牙齿笔直;而其近亲古魔翼龙、残喙翼龙的颌部前端较宽、中段狭窄,前端牙齿向外突出。与其近亲相比,鸟掌翼龙的牙齿数量较少[5]。
O. simus的模式标本是个断裂的上颌前段。根据o. mesembrinus标本的相同部位骨头,两者有类似特征,可能是相同物种[5]。
发现与命名历史
编辑英格兰化石
编辑在19世纪,英格兰剑桥海绿石沙(Cambridge Greensand)地层出土许多翼龙类的破碎化石,该地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过去是个砂质海床。翼龙类的尸体漂浮于海面,零碎骨头沉降至海底,经过水流侵蚀、冲刷后,最终被海砂覆盖,成为化石。由于化石零碎,导致鉴定上的困难。如同许多19世纪的翼龙类化石,这些化石都被归类于翼手龙属的种。
当时,哈利·丝莱(Harry Govier Seeley)是个年轻研究人员,受命前去剑桥大学附属博物馆整理、归类古生物化石。他发现这些发现于剑桥的翼龙类化石,有必要建立为新属,他命名为鸟掌翼龙(Ornithocheirus),意为“鸟类的手掌”。丝莱当时认为翼龙类演化成现代鸟类,推测鸟掌翼龙的手掌,是演化成鸟类翅膀的过渡阶段。在1869到1870年间,丝莱把这些剑桥大学标本,建立为28个种,丝莱将许多较完整化石建立为新种,另有一些化石是已被其他古生物学家命名为新种。另外,丝莱当时并没有指定模式种。
哈利·丝莱在1870年出版的书籍《The Ornithosauria》后,当时英国首要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Richard Owen)非常不满,理查·欧文并不相信进化论,他认为“Ornithosauria”这名称代表鸟类与史前爬行动物有关系,而这并不适当。理查·欧文认为,根据口鼻部外形、牙齿位置,这些剑桥大学翼龙类化石可以分成两群。在1874年,欧文将鸟掌翼龙的许多种,建立两个新属,残喙翼龙(Coloborhynchus)、槌喙龙(Criorhynchus)。残喙翼龙的属名意为“受伤的喙状嘴”,槌喙龙的属名意为“槌喙状嘴”。
哈利·丝莱并没有接受理查·欧文的分类。在1881年,哈利·丝莱将O. simus指定为鸟掌翼龙的模式种。之后在1888年,爱德华·纽顿(Edward Newton)将鸟掌翼龙的数个种改名,并另外建立几个新种。
在鸟掌翼龙的研究历史中,总共建立了40多种。目前大多翼龙类研究人员认为只有二或三种是有效种:O. simus、O. mesembrinus、以及另一未命名种。造成混淆的部分原因是鸟掌翼龙的模式标本保存不好,造成与其他相近翼龙类分辨时的困难(例如:古魔翼龙)。但是,O. simus、O. mesembrinus的相同部位化石很类似,两者也可能是相同物种。
在1914年,雷金纳德·胡利(Reginald Hooley)尝试重新整理鸟掌翼龙的相关物种。他维持鸟掌翼龙为独立属,将槌喙龙归类于鸟掌翼龙,并将残喙翼龙的化石建立两个新属,Amblydectes、枪嘴翼龙(Lonchodectes);Amblydectes意为“钝的咬者”,枪嘴翼龙意为“长枪的咬者”。但是,大部分保存状态差的化石材料,仍被归类于鸟掌翼龙。在1978年,彼得·沃尔赫费尔(Peter Wellnhofer)提出鸟掌翼龙没有模式种,因此将O. compressirostris列为模式种。但该种目前为独立的枪嘴翼龙属。
巴西化石
编辑自从1970年代以来,巴西东北部发现许多翼龙类化石,包含许多保存状态良好的大型标本,所处地层年代与英格兰化石相近,约1亿1000万年前。其中某些化石被建立为新属,例如古魔翼龙。某些新化石被归类于鸟掌翼龙,并有助于重新研究鸟掌翼龙、厘清其分类。在大卫·安文的重新研究中,他将O. simus选定为模式种,而槌喙龙是无效属;鸟掌翼龙的大部分种,缺乏可鉴定特征,因此被视为疑名;O. compressirostris被认为是独立的枪嘴翼龙属。
其他种
编辑彼得·沃尔赫费尔(Peter Wellnhofer)在1987年命名的脊颌翼龙(Tropeognathus mesembrinus),是个有隆脊突起的颌部标本。这个标本之后被多位研究人员归类于不同属:鸟掌翼龙、古魔翼龙、残喙翼龙、槌喙龙。大卫·安文(David Unwin)提出脊颌翼龙是鸟掌翼龙的一个种,这使得脊颌翼龙成为鸟掌翼龙的次同物异名[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之后大卫·安文修改他的分类,直接把这个标本编入于鸟掌翼龙的O. simus,而不是独立种[6]。在2000年,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Kellner)则提出脊颌翼龙是独立的有效属。关于这个隆脊突起的颌部标本的分类,目前还没有定论。
Cimoliornis、Cretornis、与Paleornis,过去曾被归类于鸟类,目前化石都归类于鸟掌翼龙。但大卫·安文(David Unwin)认为,这些标本可能是独立的属。Cimoliornis可能是神龙翼龙超科的近亲[7],而Palaeornis则属于枪嘴翼龙科[8]。
大众文化
编辑鸟掌翼龙曾出现在英国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在节目中,鸟掌翼龙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翼龙类,但是哈特兹哥翼龙与风神翼龙的体型比鸟掌翼龙更大[2]。在节目的相关书籍里,宣称根据发现于巴西桑塔纳组的数个大型骨头碎片,推测鸟掌翼龙的翼展接近12米,重量约100公斤,是已知最大型的翼龙类之一[10]。但是,根据目前的最大型鸟掌翼龙标本,其翼展最宽约6米[4]。当时正在研究这标本的大卫·马提尔(David Martill)、Heinz Peter Bredow宣称,他们并不相信节目的数据;节目制作单位可能选取估计值的最大上限,以使数据比较令人印象深刻[11]。 此外,鸟掌翼龙也曾出现在日本电影《你看起来很好吃》里,电影中的鸟掌翼龙叼著一颗果实,并将果实往海洋抛下
参考资料
编辑- ^ Vullo, R. and Neraudeau, D. (2009). "Pterosaur Remains from the Cenomanian (Late Cretaceous) Paralic Deposits of Charentes, Western Franc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9(1):277-282. doi:10.1671/039.029.0123
- ^ 2.0 2.1 2.2 Unwin, David M. 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 New York: Pi Press. 2006: 246. ISBN 978-0-13-146308-0.
- ^ 存档副本 (PDF). [2013-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1-15).
- ^ 4.0 4.1 Wellnhofer, P. (1991).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Pterosaurs.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Books. pp. 124. ISBN 978-0-7607-0154-6.
- ^ 5.0 5.1 5.2 Fastnacht, M. (2001). "First record of Coloborhynchus (Pterosauria) from the Santana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of the Chapada do Araripe of Brazil." Paläontologisches Zeitschrift, 75: 23–36.
- ^ 6.0 6.1 Veldmeijer, A.J. (2006). "Toothed pterosaurs from the Santana Formation (Cretaceous; Aptian-Albian) of northeastern Brazil. A reappraisal on the basis of newly described materia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3-17.." Tekst. - Proefschrift Universiteit Utrecht.
- ^ Martill, D.M. 2010. The early history of pterosaur discovery in Great Britain. In: Moody, R., Bueefetaut, E., Naish, D. & Martill, D.M. (eds) Dinosaurs and other extinct saurian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343, 20-45.
- ^ Witton MP, Martill DM, Green M (2009) On pterodactyloid diversity in the British Wealden (Lower Cretaceous) and a reappraisal of “Palaeornis” cliftii Mantell, 1844. Cretaceous Research 30: 676–686.
- ^ 存档副本 (PDF). [2012-04-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3).
- ^ Haines, T., 1999, "Walking with Dinosaurs": A Natural History, BBC Books, p. 158
- ^ Bredow, H.P. (2000). "Re: WWD non-dino ques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ssage to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18 Apr 2000. Accessed online 20 Jan 2011: http://dml.cmnh.org/2000Apr/msg00446.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ines, T., and Chambers, P. (2006). The Complete Guide to Prehistoric Life. Canada: Firefly Book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