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客

荷兰学者

冯客荷兰语Frank Dikötter;1961年11月30日),荷兰学者,中国历史学家。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教授中国近代史[3] 2011年以《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获塞缪尔·约翰逊奖[4]

冯客
Frank Dikötter
出生1961年(63—64岁)[1]
 荷兰林堡省斯泰因
母校日内瓦大学 (BA, MA)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PhD)
职业Chair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essor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t the SOAS
配偶Gail Burrowes[2]
奖项塞缪尔·约翰逊奖(2011)
网站http://www.frankdikotter.com

观点

编辑

对19世纪中国鸦片禁令看法

编辑

冯客在2003年所著《零号病人》(英文:Patient zero)和2004年所著《毒品文化》(英文:Narcotic culture)中认为“19世纪中国的鸦片禁令反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比毒品本身更大”。这些书籍在学术界获得很差的评价:历史学家凯瑟琳·L·洛德威克(Kathleen L. Lodwick)指出,《毒品文化》属于历史修正主义作品之一,试图美化通过鸦片贸易而获得财富的帝国主义,淡化其制造的社会问题。冯客并未重视参考文献的准确性,造成一些错误反复出现,而这些错误不仅仅是笔误。[5]艾伦·鲍姆勒(Alan Baumler)在他对《毒品文化》的评论中写道,“作者不愿深入讨论现有文献,概念不清,证据使用存在疑问,这使得该研究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6]提摩太·布鲁克(Timothy Brook)则表示,《毒品文化》的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离奇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超越了现有的认知,甚至缺乏实际证据支撑,违背了常识。[7]

对20世纪中国革命的看法

编辑

冯客质疑中国1949年为什么需要“解放”,因为中国人早就被解放了。民国时期非常自由,比现在的中国开放许多。民国时期的中国有言论、结社、旅游、出境、宗教、迁徙等自由。1949年以后所谓的解放反而把人民死死地捆绑起来,失去了任何自由[8]。冯客强烈怀疑1949年之后书本上的中国历史,他认为国外出版的书在历史准确性的偏差比中国出版的书较小,但偏差还是很大[8]

冯客对于大跃进时期指出当时酷刑滥用频繁,死于暴力的人数超越柬埔寨波尔布特恐怖统治时的死亡总数;死于三年大饥荒的人多数是因惩罚性的中断食物供应而不是因为缺乏食物饿死。高压的政治措施导致了房屋、交通、土地和环境的破坏,人们也因为失去了一切而开始堕落,社会也开始崩溃[9][10]

冯客主张后人应该把毛泽东视为与希特勒斯大林一样的人物,他们是令人发指并专门奴役自己人民的暴君。对于西方一些左派对于毛抱有好感的现象,冯客认为是基于种族歧视:西方左派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孩被关在铁丝网后面,会觉得这是悲剧;但是亚洲的数百万人死亡,他们会觉得那不过是数字,并不在意[11][12]

冯客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对策,希望自己成为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二是担心自己的历史地位,毛为了避免像斯大林一样死后遭到批判和鞭尸,要消除一切可能反对毛的力量[13][14]

著作

编辑

冯客写作了“人民三部曲”(People's Trilogy):

  1. 第一册《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于2010年出版后,荣获2011年塞缪尔·约翰逊奖[15]。然而,学术评论对该书的评价则持批评态度:维也纳大学的中国历史和政治讲师费利克斯·温迈尔(Felix Wemheuer)批评冯客的书未能解释局部地区的毁灭和死亡差异,忽略了毛泽东应对饥荒的努力,并因其政治主张偏见而缺乏严谨的论点,试图将中国的共产主义归纳为恐怖。[16]饥荒学者、都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科科马克·奥·格拉达批评该书“更像是关于暴行的轶事目录,而非持续的分析性论证”,并指出它未能提及“书中描述的许多恐怖事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反复出现”。[17]社会历史学家安东尼·加诺特(Anthony Garnaut)认为,冯客做的比较与取样不符合学术要求,他对杨继绳的指控也令人感到困惑。[18]加诺特还提到,冯客无视了参考文献中明确的记录。安德鲁·G·魏昂德认为,冯客的对死亡人数过高的估计无法与年龄特定的人口数据相吻合。[19]
  2. 第二册《解放的悲剧——1945-1957年的共党革命史英语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于2013年出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入围2014年欧威尔奖英语Orwell Prize[20][21][22]。《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书评认为,冯客的著作会使主流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解读发生重大改变,《剑桥中国史》第14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必须重写[23]。但学术界的评论则更加被批评。费利克斯·温迈尔在对《解放的悲剧》的评论中写道:“冯客基于新资料重新讲述了冷战早期的旧故事。虽然许多记者在评论中盛赞《解放的悲剧》,但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更为复杂的早期中国历史研究,涵盖了不同的经历和地方差异。寻找可信的替代叙事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值得现代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不幸的是,冯客在《人民三部曲》中对中国革命的谴责,需要的不仅仅是用几个新的个案来研究。”[24]利兹大学的中国历史讲师亚当·卡特卡特指出,冯客在使用资料时存在问题。[25][26]布莱恩·德马雷批评冯客在《解放的悲剧》中暗示地主是共产党捏造的虚构概念。[27]德马雷写道:“由于冯客的措辞选择,许多读者认为他是在主张中国没有地主。然而,他引用的资料实际上是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论文,其中讨论了‘地主’这个词在中国农村是个外来词汇[…]。当然,中国确实有许多地主。”[27]
  3. 第三册《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于2016年5月出版[28]。《文化大革命》详细记述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卫报》的茱莉娅·洛夫尔(Julia Lovell)称其为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和麦可·舍恩豪斯的《毛的最后革命》的延续,书中更深入地使用了来自中国地方档案的证据,并挖掘了文化大革命的意外社会经济后果,包括私营经济的增长。[29]丹尼尔·里瑟(Daniel Leese)指出了该书的四个问题:缺乏对许多地方性事例在其特定环境中的分析或解释,缺乏对因果关系的全面分析,忽视了意识形态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分析概念与党内语言之间界限不清。[30]法比奥·兰扎(Fabio Lanza)在其书评中写道,冯客屡次提出有争议的观点,但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并用引人注目但非常可疑的细节描述事件。兰扎总结道,冯客的作品“并没有增加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相反,作为一部面向大众市场的时期评估,它违背了中国历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努力,即提供细致入微、信息丰富、历史严肃性且真正创新的分析。”[31]伊恩·约翰逊(Ian Johnson)在他的评论中指出,冯客的作品缺乏细腻性,并且他的反主流观点,例如冯客声称毛泽东时期的识字率和公共卫生水平有所下降等观点缺乏坚实的依据。[32]

毛泽东传记的作者菲利普·肖特写道:“冯客的错误出奇地一致,所有错误都强化了他对毛泽东及其领导集体的指控。”肖特指出,冯客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没有提供说明毛泽东及其同僚为何会做出这些决定的可信的解释。肖特认为,冯客的书“意在控诉,而不是对所描述时期的客观叙述。”[33]

主要著作列表:

奖项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rankdikotter.com.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存档副本.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Professor Frank Dikötter. 香港大学. [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Mao's Great Famine wins Samuel Johnson Prize. BBC. [8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Lodwick, Kathleen L. Narcotic Culture: A History of Drugs in China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Spring 2005, 12 (1): 74–76. ISSN 1527-9367. S2CID 145806462. doi:10.1353/cri.2005.0147. 
  6. ^ Baumler, Alan. Review of Narcotic Culture: A History of Drug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5, 64 (1): 165–167 [2024-09-23]. ISSN 0021-9118. JSTOR 25075688. S2CID 162076588. doi:10.1017/S00219118050001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3). 
  7. ^ Brook, Timothy. Frank Dikötter, Lars Laamann and Zhou Xun: Narcotic Culture: A History of Drugs in China. xi, 319 pp. London: Hur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25..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June 2006, 69 (2): 338–339. ISSN 1474-0699. S2CID 162583280. doi:10.1017/S0041977X06340141. 
  8. ^ 8.0 8.1 依娃. 糧食變成了殺人武器——《毛澤東的大饑荒》作者馮客訪談. 明镜历史网. 2012年7月24日 [2014年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冯客教授谈“中国大饥荒” 三个惊人的发现. 凯迪社区. 2014-08-15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耶子:冯客教授谈“中国大饥荒” 三个惊人的发现. 大纪元新闻网. 2015-02-19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Josh Glancy. Millions dead and still many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from Mao. 《星期日泰晤士报》. 2016-05-08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中國因為他發生大饑荒、人吃人,西方為什麼還是醉心毛澤東?. 关键评论网. 
  13. ^ Historian Frank Dikötter Discusses Mao And The Legacy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胡佛研究所. 2016-04-11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Newly Released Documents Detail Trauma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NPR. 2016-05-05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Mao's Great Famine wins Samuel Johnson Prize. BBC News. 2011-07-06 [202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英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Wemheuer, Felix. Sites of horror: Mao's Great Famine [with response]. The China Journal. July 2011, (66): 155–164. JSTOR 41262812. S2CID 141874259. doi:10.1086/tcj.66.41262812. 
  17. ^ Ó Gráda, Cormac. Great Leap into Famine? – Ó Gráda's review of Dikötter book. China Study Group. 15 March 2011 [26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16). 
  18. ^ Garnaut, Anthony. Hard facts and half-truths: The new archival history of China's Great Famine. China Information. 2013, 27 (2): 223–246. S2CID 143503403. doi:10.1177/0920203X13485390. 
  19. ^ Walder, Andrew George. China under Mao: a revolution derail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4. ISBN 978-0-674-05815-6. 
  20. ^ The Orwell Prize 2014: shortlist announced. Daily Telegraph. 2014-04-24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George Walden, Book Review: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by Frank Dikö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华尔街日报, 2013-10-04.
  22. ^ Bradley Winterton, Book review: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195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pei Times
  23. ^ Michael Sheridan,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57 by Frank Diko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期日泰晤士报, 2013-09-01.
  24. ^ Wemheuer, Felix.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Liberation": Whose Tragedy?.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2014, 219: 849–863. S2CID 156107076. doi:10.1017/S0305741014001052. 
  25. ^ Cathcart, Adam. Mistranslating Mao in Chengdu, 1958. Adam Catchart. 8 January 2019 [31 Octo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26. ^ Cathcart, Adam. Quantifying Civilian Casualties in the Northeas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Sino-NK. 17 March 2021 [31 Octo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8). 
  27. ^ 27.0 27.1 DeMare, Brian James. Land wars : the story of China's agrarian revolu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170. ISBN 978-1-5036-0849-8. OCLC 1048940018. 
  28. ^ Shapiro, Jud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by Frank Dikot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5-06 [2022-04-0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美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 Lovell, Juli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by Frank Dikotter – review. The Guardian. 11 August 2016 [25 March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30. ^ Leese, Daniel. F. Diköt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Soz-Kult (Bloomsbury). 2016 [2024-09-23]. ISBN 97814088564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5). 
  31. ^ Lanza, Fabi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The Historian. March 2018, 80 (1): 134–136 [2024-09-23]. S2CID 149307220. doi:10.1111/hisn.127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32. ^ Johnson, Ian. China: The Virtues of the Awful Convulsio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7 October 2016, 63 (16) [5 May 2022]. ISSN 0028-7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20) (英语). 
  33. ^ Short, Philip. Mao: The Man Who Made China. London: I.B. Tauris. 2017. ISBN 9781784534639. 
  34. ^ 通识导赏:独裁之路成也乔装,败也乔装. 明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