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报伕〉(日语:新聞配達夫)为台湾作家杨逵1932年所著的日文中篇小说。该小说经赖和推荐与修改,前半部原出刊于《台湾新民报》(连载期间1932年5月19日~5月27日),惟内容在当时日本统治下台湾总督府不允许在台湾全文刊毕,故后半部的刊载遭禁,而后全文乃改于1934年10月重新在日本发表,并获选东京《文学评论》杂志第二奖(时年第一奖从缺), 系台籍作家首次在日本文坛获奖,然该书(第1卷第8号)在台湾仍禁止贩售。[1]:页57-58、页232[2] 〈送报伕〉原文为日文,于1936年由胡风将其翻译成中文而引进中国,并发表于上海《世界知识》杂志,广受中国读者欢迎。[1]:页59 该翻译版本后被刊载于《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和《世界弱小民族小说集》,并在1936年4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3] 1946年后胡风翻译的中日对照本〈送报伕〉于台湾以专书出刊。[1]:页68-69

该书的创作,源于杨逵1924年8月因不愿屈从家庭为他安排的婚姻,出走赴日期间为求自筹生活经费,白日兼职送报、水泥工、建筑小工……等杂工之实际经验,并参考当时底层日本工人的生活见闻所创作。[4]:页376 杨逵藉书中主角(杨君)的角色,透过描述其身为底层劳工,由蒙昧、恐惧、痛苦到团结无产阶级的劳工争取自身权益,逐渐清醒、觉悟,进而积极反抗资本业主剥削的过程,最终从中找到个人自信与自身的价值判断,[5]呈现杨逵身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改革及反抗社会体制不公的心境。[1]:页190-191

故事大纲

编辑

〈送报伕〉一文为杨逵成名作,该书内容主要描述台湾籍青年杨君,因日本政府协助糖业资本家掠夺农民土地,导致家里遭逢巨变后,决定赴东京谋求新发展的一系列故事。期间主角从成为一名送报伕开始,遭受到资本方总总劳动条件的压榨与欺骗,被迫失业与赔光积蓄之际,又得知母亲上吊自尽,在种种打击下所幸看见一线曙光,目睹东京的送报伕们以团结罢工的行动迫使资本家让步,得以改善工作环境与合理待遇之后,杨君终于带着从斗争中学得的经验踏上返乡之路。[6]

小说的意义

编辑

台湾的日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一批台籍作家,借由创作阐述其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包含杨逵的〈送报伕〉与吕赫若的〈牛车〉皆为其例。[4]:页7〈送报伕〉小说的写作,是主角以主观的叙事者角度撰写,阐述身为底层劳工由蒙昧、恐惧、痛苦到团结无产阶级的劳工争取自身权益,逐渐清醒、觉悟,进而积极反抗资本业主剥削的过程,最终从中找到个人自信与自身的价值判断。[5] 杨逵透过呈现丑陋的现实,反衬出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行动决心,亦传达其为不脱离社会的改革者精神,〈送报伕〉原文末段“我(杨君)满怀着信心,从巨轮蓬莱号的甲板上凝视着台湾的春天-这宝岛,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表面上虽然装得富丽肥满,但只要插进一针,就会看到恶臭逼人的血脓的迸流!”即可看到杨逵身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改革及反抗社会体制不公的心境。[1]:页190-191

版本差异

编辑

杨逵〈送报伕〉原于1932年发表于《台湾新民报》,由于全文的后半部遭禁刊,故有前、后篇之分,并于2年后的1934年重新以“全篇”刊载于《文学评论》中。[1]然经冢本照和研究发现,该作品前后段落表达上有颇大差异或有删文,该状况可能受到日治时期下,思想言论的控制,以及台湾二战后日本离台,恢复表达自由的影响,又原文曾于文末署名“译者不详”,但今日所见中文版本乃为“胡风”所译为主,故是否有台湾光复后由译者改写的情形,使作品于“版本”、“译者”甚至“编者”上有值得探讨的疑点。[7]

相关原件收藏

编辑

杨逵〈送报伕〉除了出版的书籍外,其作品原件由杨逵家属杨建先生捐赠至国立台湾文学馆,计有下方两件,相关内容可查阅该馆典藏查询系统。

  • “送报伕日中对照版(杨逵装帧书)”;制作者:杨逵;典藏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此为杨逵试作《送报伕》中日对照书,据家属记忆为杨逵亲自装帧,以改造文库的《十年》一书作为底本,左页黏贴日文,右页黏贴胡风中译的内容,再加上杨逵的校对,中日文皆有之。
  • “新闻配达夫(后篇)” ;作者:杨逵;典藏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此为杨逵所作日文手稿原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封, 德屏; 黄, 惠祯; 国立台湾文学馆.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4:楊逵》. 台南市: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1. ISBN 978-986-02-7254-3. 
  2. ^ 柯, 虹岑. 《楊逵小說中的社會圖像》. 高雄市: 春晖出版社. 2012: 40. ISBN 978-986-6327-65-0. 
  3. ^ 存档副本. [200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4). 
  4. ^ 4.0 4.1 王, 慧芬. 〈台灣戰後初期知識分子的生命書寫〉.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2020. 
  5. ^ 5.0 5.1 高, 维宏. 〈重探1920-1930年代台灣與中國文學的兩種前衛性實踐〉.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12: 137–138. 
  6. ^ 〈送報伕〉導讀. 杨逵文物数位博物馆. 2023-06-05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7. ^ 冢本, 照和. 楊逵作品〈新聞配達夫〉、〈送報伕〉的版本之謎.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4:楊逵》. 由向, 阳翻译. 台南市: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1: 221–234. ISBN 978-986-02-7254-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