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福利部乐生疗养院

台灣的一座公立醫院

25°01′20″N 121°24′33″E / 25.022327°N 121.409257°E / 25.022327; 121.409257

乐生疗养院
Lo-Sheng Sanatorium and Hospital, MOHW
基本信息
全称卫生福利部乐生疗养院
简称乐生疗养院、乐生院、Lo-Sheng Sanatorium
地址 中华民国台湾
333027桃园市龟山区万寿路一段50巷2号(回龙院区)
242052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794号(疗养院区)
邮编242052、333027
组织结构
医疗划分地区医院
附属机构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
代表人王伟杰 院长
医疗服务
院区新院区-回龙院区(桃园市龟山区)
旧院区-疗养院区(新北市新庄区)
床位数193名(回龙院区,急性病症)
300名(回龙院区,慢性病症)
历史
建立时间1929年
联系方式
网站http://www.lslp.mohw.gov.tw/
地图
地图

卫生福利部乐生疗养院,民间俗称乐生院,是台湾一座公立医院,为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所属医院之一。

乐生疗养院有新旧两院区。旧院区又称为乐生疗养院疗养院区,位于台北捷运中和新芦线回龙站附近,省道台1甲线旁,门牌为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794号,但实地范围横跨新北市新庄区双凤里及桃园市龟山区回龙里。新院区位于旧院区旁,行政区隶属桃园市龟山区。新院区原名为回龙医院,现改为乐生疗养院回龙院区,主建筑为两栋地上八层地下一层的大楼,医疗大楼提供民众一般医疗服务,另一栋供乐生旧院区之院民使用。

乐生是台湾第一间痳疯病院,作为慢性传染病、癞病防治的专门机构。百年前,癞病特效药尚未问世,加上对痳疯病的不了解。早年痳疯病被误认为无药可治、且高传染性的瘟疫。所以,当初是遵循了在柏林举行的“第一届国际癞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eprosy Conference, Berlin, 1897)的建议,采行“强制收容,绝对隔离”政策。政府强制病患进驻乐生,几乎就注定老死其内。院内有一碑立于1947年,为当年院长吴文龙所题“以院作家、大德曰生”,正是当时隔离政策的写照。

院史

编辑

日治时期

编辑
 
1932年左右的乐生院全景。
 
1940年左右的院区配置。

1927年(日治昭和二年),台湾总督上山满之进决议创建癞病疗养院。1929年(昭和四年),疗养院正式开工。初期计划容量为100人[1]

1930年4月,完成了三栋患者住宅,其余还有本馆一栋,消毒等功能一栋、浴场一栋、炊事场一栋、暂时收容处一栋,加上其他仓库与官舍等,共完工有一千二百十余坪。首任院长上川丰则在10月时受任。11月1日,总督府疗养所的官制公布,定名乐生院,并在15日举办开厅式。12月22日开始收容病患,而剩余的初期建筑也在12月时陆续完成[1]

1932年4月16日,乐生学园开园。1933年4月,容量达到115人。同年12月,第一次扩建完成,新设大屯寮、七星寮、竹仔寮与平和寮。1935年4月,容量达到227人。第一号十坪住宅光山舍则在10月时完工。到了1936年,第二次扩建完成,使得容量达到327人。第三次的扩建则在1937年4月完工,容量此时达到427人。到了1938年,第四次的扩建完工再使疗养院容量达到587人。1939年时,再达到700人[1]

容量与实际收容人数变化如下[2]

年份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容量(人) 100 100 100 115 115 227 327 427 587 700 700
收容人数(以年底计) 6 103 114 118 117 223 354 443 628 680 635

疗养院初期采强制隔离、禁婚之管理。地址为“台北州新庄郡新庄街顶坡角字顶坡角145番地”。院区横跨台北州新庄郡新庄街大字埤角及新竹州桃园郡龟山庄大字塔寮坑(今称回龙地区,行政区属于新庄区龟山区),最初名为台湾总督府癞病疗养乐生院。后来改采不禁婚政策,但须结扎。

日治时期,乐生院在今中山路一侧设有铁丝网,防止院民逃跑或是路人擅入,在今中山堂和指导所的中间设有围墙和铁门,是区隔医护人员和病友的界线。根据乐生院民的描述,最初期的医生为日本军医,常使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红药水凡士林碘酒,包扎是用病床撕下来的旧床单,用后消毒再使用。

战后时期

编辑

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由于延续日治强制隔离政策,致使病患愈来愈多,陆续扩建病舍至六十多幢,有近千张病床。1945年,赖尚和代理院长。1946年,吴文龙任院长,采半开放,不禁婚,不结扎。后来治疗药物发明,患者不再需要强制隔离,乐生的病人才逐年减少。陈文资院长时期,在行政大楼第一进的岗哨设有军人守卫,如发现有院民想跨越铁丝网逃跑,就会警告或对空鸣枪。院民与世隔绝了数旬年,直到1954年,才撤除铁丝网,慢慢开放让院民回家。1956年,院民取得身份证,享有投票权。同年,台湾引进了有麻疯病特效药之称的“DDS”,提供给100名院民试用,但在缺乏医生指示下服用,有些病友服用过量,破坏红血球,使神经痛更加剧烈。

在1940年代末期,宣教士的力量也进入乐生疗养院。1949年,在乐生疗养院内的圣望教会(1952年由孙理莲宣教士募款兴建礼拜堂)担任义务传道的蔡信生长老,邀请芥菜种会创办人孙理莲(Lillian R. Dickson)宣教士进入院中救助病患。[3]孙理莲在1950年连结芬兰籍宣教士白信德医师(1909-1979,Signe Berg)入院设立临时诊所,为病患义诊;又在1952年后连结“小儿麻痹之父”毕嘉士(Olav Bjørgaas)、“埔里阿公”徐宾诺(Bjarne Gislefoss)、德国护理师杜爱明等医疗宣教士进入院内,提供院民医疗与物质的资源。[4]1954年,孙理莲在基督教先锋报英语Christian Herald负责人包霖的赞助下,于乐生疗养院中成立“工艺所”、“儿童舍”和希望之家,让儿童病患有独立的庇护之家,并鼓励病人在职业治疗中重拾人生的尊严。[3][5]

1961年,“台湾省癞病防治规则”订立,废止强制隔离,改为门诊治疗。但因社会的误解,对于院友购物的金钱、信件都要经过消毒水或清洁手续后才接受。1969年,病舍达61栋,收容1050名病患。1979年,日本船业钜子、知名右翼大老笹川良一捐建“笹川纪念馆”。1993年,台湾省政府卫生处曾计划乐生院整建为“公共卫生中心”,因台北捷运相中此地为新庄机厂预定地而无法转型。根据部分资料显示,台北捷运的机厂原本预定于辅大后山,但相中乐生有鹅卵沙石的山坡地,因此才改至乐生疗养院;新大楼开工,经费来自“癞病防治五年计划”,共9亿3469万元,原计划兴建适合院民居住与活动的低层、家庭式平房,落成时是两栋相互隔离的回龙医院。

至今老病患逐渐凋零,现有约73位院民(包含居住于新、旧院区及院外院民)。

战前院民告日本政府案

编辑

2005年10月25日,乐生疗养院战前院民告日本政府应依隔离违宪‘汉生病补偿法’支给补偿,东京地方裁判所裁定胜诉。宗田昌人向IDEA-Japan森元理事长询问IDEA-Taiwan分会可能性,获允诺协助成立。11月7日,乐生保留自救会发起“呼吁台湾立法委员连署反对日本政府上诉行动”,获得立委87人连署支持。

2006年1月31日至2月3日,日本众议院投票支持修法,结束上诉,全面补偿台湾乐生院及韩国小鹿岛战前汉生病被隔离患者。

参见

编辑

参考及注解

编辑
  1. ^ 1.0 1.1 1.2 台湾总督府癞疗养所乐生院 (编). 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 昭和十四年年報. 1940. 
  2. ^ 台湾总督府癞疗养所乐生院 (编). 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 昭和十五年年報. 1941. 
  3. ^ 3.0 3.1 孙理莲(Lillian Dickson)著.芥菜种会编译小组译.爱在乐生:一位母亲历经艰难,照顾一千个绝望病人的故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宇宙光出版.2016年12月.页36-39.ISBN 978-957-727-498-4.
  4. ^ 李贞德.从师母到女宣─孙理莲在战后台湾的医疗传道经验[失效链接]新史学16卷2期.2005年6月.页116-118.
  5. ^ 悲欢乐生 = Outside the world / 张平宜撰文 ; 林国彰, 张苍松摄影。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