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书)

集合莊子及其後學的著作,道家經典

庄子》一般认为是集合了庄子及其后学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道教中奉《庄子》为经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民国以来,多认为内篇为庄子言行、外篇为弟子杂说、杂篇为后世学人敷衍,此说逐渐成为定论。

庄子
其他名称《南华经》
《南华真经》
作者庄子
编者注解者:郭象
类型四部分类子类
语言文言文
文字:汉文
成书年代战国中期
发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共33篇
  • 内篇:7篇
  • 外篇:15篇
  • 杂篇:11篇
出版地点东周
四库全书中的《庄子》
Yin Yang

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环渊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黄帝书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黄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司马迁史记》所载,《庄子》有十余万言,由之间,都为五十二篇。今本所见《庄子》则为三十三篇,七万余言,应是郭象作注时所编定。历代《庄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为重要。严灵峰所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正、续二编已经多达数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庄子校诠》最为精详。

魏晋玄学称《老子》、《庄子》、《易经》为“三玄”,为清谈的主要典籍。唐代时,《庄子》与《文子》、《列子》、《亢仓子》并列为道教四子真经。列御寇中有庄子言行,借盗跖微言大义。

《庄子》标志先秦散文已经由语录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中国当代学者经几十年研究考证,近年来复原了失传的战国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和西汉刘安版《庄子》大全本。魏牟被认为是战国后期庄学集大成者。[1][2]魏牟版初始本包括内篇七,外篇二十二,共29篇。刘安版大全本则有52篇。[1]

成书源流

编辑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庄子》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注疏

编辑
  • 《庄子通》十卷,沈一贯撰。[3]
  • 《庄子翼》,焦竑撰。[3]
  • 《南华真经旁注》,方虚名撰。[3]
  • 《南华发覆》,释性𣻢撰。[3]
  • 《庄子内篇注》,憨山释德清注。
  • 《庄子集解》,王先谦撰。[3]
  • 《庄子集释》,郭庆藩撰。[3]
  • 《南华经解》,宣颖撰。[3]

内篇

编辑

内篇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4],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逍遥游第一

编辑

《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逍遥”原是联绵词,但也有学者将“逍遥”解释为“消、摇”,也就是消解、消融的意涵。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

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子通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开始,通过鹏鸟学鸠的对比,点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万里”,飞到南冥。而像斥鴳之类的小鸟,所能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借此点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与大的境界差别,正在于“有待”与“无待”,亦即能否超脱外在事物的负累,甚至进而超越大与小的差别。

庄子在篇中还借由要让位给许由的寓言,指出“圣人无名”的观点。须知,此处的圣人许由而非。庄子推崇的是许由无视名位辞而不受的态度,暗中批判了作为儒家精神偶像的以名位为重、用最高的名位来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后通过魏王赠给惠施的大瓠瓜,点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无用的刻板思考,反而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样貌,彰显生命最适切的“大用”。

齐物论第二

编辑

《齐物论》有两种意涵,有学者认为是“齐物”之“论”,也有认为指“齐”诸“物论”。历来皆认为本篇是《庄子》思想最丰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难掌握。历代对于《齐物论》的注释、说解在庄学之中最为可观,无形中也增加后代学者解读与诠释的障蔽。

庄子通过《齐物论》意图消解人类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著,解开“儒墨之是非”等各种是非对立的学说论辨。庄子并不对各种价值高低或学说议论重作衡定、厘清,认为如此反而治丝益棼,所谓是非更无终止。庄子认为止辩之关键,在于“照之以天”,洞澈价值与学说彼此之间相异却又相生的道理,进而消辩、忘辩。因为所有辩论的争端,都来自于人类对自我的“成心”,各学说都对其终极价值有所执著与预设,难以去除,根本无从建立论辩各方共同承认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辩论也无从解决任何争端。所以庄子通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依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人类对于万物的指称,并非确定不变的,所有对于“指称”、“名相”的执著或否定,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回旋之中。而所有的指称、名相,都不是所指称的“物”自身。所以庄子认为应让所有的“彼”、“此”,所有的万物各自依顺本性,才能保持心灵真实的虚明与自由。

《齐物论》首段通过南郭子綦与子游问答,提出“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所谓“天籁”乃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也!”,也就是让万物能全幅展现自身,所谓的“”就是“天然”,就是天生万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说“吾丧我”,就是指通过主体工夫的修养,不让心思外驰,无止尽地追求,而体察内在“真君”。所谓的“我”是指人的“成心”,会随着言语,不断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体”,庄子称为“真君”、“真宰”,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这就是《齐物论》的工夫与境界。

养生主第三

编辑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是庖丁解牛的寓言,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包含公文轩见右师、泽雉十步一啄、秦失吊老聃、薪火相传四个寓言。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人间世第四

编辑

此篇谈论自处与处世之道。包含七部分:

  1. 颜回孔子:心斋。
  2. 叶公问孔子。
  3. 爱有所亡。
  4. 栎社树。
  5. 无用之树。
  6. “支离”。
  7. 接舆

庄子以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因无用而大用”就是人间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实与态度。

德充符第五

编辑

此篇谈论。包含四部分:

  1. 三名兀者。
  2. 鲁哀公仲尼
  3.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4. 惠子庄子谈论情。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庄子所说的“德充符”。《文始经》说:“圣人终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德充符第五》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义。

大宗师第六

编辑

大宗师就是道德与能力都达到顶点的真人或师者。他们已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而且“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大宗师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但是真人不必“驾鹤飞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与人间,他们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师第六》说:“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戏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庄子所说的大宗师。

应帝王第七

编辑

《应帝王第七》谈的是君主治理国家应该采用的方法。道家治国的理念是“民主自由,无为而治”,《应帝王第七》的见解当然也是一样。所以,“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道家视宇宙万物为一体,所以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说法。因此,庄子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一样采取不干预的方法。对民心民情、万事万物,若“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就能胜物而不伤。否则,(寓言)对浑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外篇、杂篇

编辑

外、杂篇来源驳杂,秦汉以来,多数仍认为与内篇同属庄子作品。宋代苏轼指出其中有四篇,应非庄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论析外、杂篇思想与内篇不同,不是庄子之书。至今,一般认为外杂篇,应是庄子后学及道家相关学者所作,经长期积累,由汉朝人所编汇,附于内篇之后。外杂篇之编纂,反映汉朝人对庄子思想与道家体系的理解。《史记》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论道家,与今日学者所论,差异很大,即可见其中梗概。《庄子》外、杂篇,篇目虽杂,大体包括述庄、黄老、无君等主要内容。[5]

外篇

编辑

骈拇第八

编辑

马蹄第九

编辑

胠箧第十

编辑

本篇阐述老子思想,反对圣人、仁义等概念,主张“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蕴含反智论点。姚鼐说:“胠箧篇是先秦时文字,此人盖有慨于始皇,故言最愤激。”

在宥第十一

编辑

此篇类似胠箧,阐发老子思想。但羼入庄子泯是非的主张,以及黄帝广成子谈长生的段落,结构较驳杂。

天地第十二

编辑

此篇谈论道本于自然。包括黄帝游于赤水北、与许由、孔子老聃离坚白、子贡南游等部分。

天道第十三

编辑

此篇混杂老子庄子儒家思想,假托齐桓公老子孔子等人之对话,文中出现“素王”一词,应为汉代作品。

天运第十四

编辑

此篇主张以天地为宗,师法自然。文中出现六经一词,为汉代作品。开头有问天三段,之后皆为责难孔子之文。

刻意第十五

编辑

“刻意”篇批评各种刻意有为的人生态度,认为只有“虚无恬淡”才合“天德”,“澹然无极”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要求“无为”,主张“贵精”。“贵精”即不失“纯”、“素”,这样的人是“真人”。称恬淡、寂漠、虚空、无为,是天地赖以存在的基准,是德行的最高境界。[6]

缮性第十六

编辑

秋水第十七

编辑

以起首二字为篇名。秋水的思想本于齐物论。但形式上,秋水比齐物论有更严密的推理逻辑,谈论认知事物的复杂性。

包括七段:

  1. 河伯北海
  2. 、蚿、蛇、风。
  3. 孔子匡之围。
  4. 公孙龙问魏牟。
  5. 楚国神龟。
  6. 鸱得腐鼠,因吓鹓鶵。
  7. 濠梁之辩

文中提到公孙龙与魏牟对谈、燕王哙让国、秦代建立的“太仓”等,大概是间的作品。

秋水篇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7][8]

至乐第十八

编辑

达生第十九

编辑

本篇阐发养生主。认为养生是与自然化合,王夫之评论其文句深刻。包含以下部分:

  1. 总论通达本性的重要。
  2. 列子关尹
  3. 痀偻者承蜩。
  4. 仲尼论外重内拙。
  5. 田开之论养生。
  6. 祝宗人说彘。
  7. 齐桓公见鬼。
  8. 斗鸡寓言。
  9. 孔子观于吕梁
  10. 梓庆削木。
  11. 东野稷御。
  12. 工倕。
  13. 扁子论至人之德。

山木第二十

编辑

田子方第二十一

编辑

知北游第二十二

编辑

无为谓

编辑

知北游中有个人叫无为谓,名字意思是无为而又无言。[9][10]在知北游里面的寓言故事中,有一个叫“知”的人,向北游历来到玄水旁,登上一个名叫“隐弅”的山丘,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向无为谓请教问题,问了好几遍无为谓都不回答。知后来碰到黄帝,知对黄帝说:“我向无为谓请教问题,无为谓不回答我,为什么呢?”黄帝说:“正是因为无为谓什么也不回答、什么也不知道,那才是真正了解大道的。而你和我最终不能接近大道,是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11]

老龙吉

编辑

知北游中还有个仙人老龙吉,他是神农老师。妸荷甘是神农的同学,一起拜老龙吉为师。神农靠着几案,把门关着,在大白天里睡觉,中午时,妸荷甘推门进去,说:“老龙死了!”神农拿着拐杖起来,“嚗”一声掷落拐杖而笑着说:“上天知道我鄙陋懈怠、所以要老师离我而去。完了,老师没有启发我这些狂妄的言论,就自己死去了啊!”[12]

弇堈吊知道了这事,说:“体会道的人,天下一切君子都将归附于他啊。如今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的人,尚且知道要深藏他狂妄的言论而死,又何况真正体会道的人呢!道看起来没有形状,听起来没有声音,人们对于它的说法是昏晦幽暗,所用来讨论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13]

杂篇

编辑

庚桑楚第二十三

编辑

徐无鬼第二十四

编辑

则阳第二十五

编辑

外物第二十六

编辑

寓言第二十七

编辑

让王第二十八

编辑

盗跖第二十九

编辑

说剑第三十

编辑

渔父第三十一

编辑

列御寇第三十二

编辑

天下第三十三

编辑

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文章,是中国学术批评史的开山之作,历来都颇受学者重视。与之类似的总结性的先秦论文是《荀子·非十二子》。

天下篇首次提出了“内圣外王”概念。基本思想是,“古之人其备乎”,贯彻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分裂为百家,“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不见天地之纯”。“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篇描述《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即不能用庄重书面语言跟人生大梦中的人论道,故写作方式是“用随意自然的论点来推演、借重先贤的事例使人信服,并以丰富的寓言拓展思想。”[14][8]

关于作者有三种说法:一派认为是庄子,一派认为是战国末期的庄子后学,一派认为本篇成于西汉初期。

篇目举隅

编辑

《刻意》是《庄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为三节。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饰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论述养神之道。《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为篇名,可自然分为十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及人应怎样对待宇宙和外部事物。“道在屎溺”语出其中。《盗跖》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盗跖为人名,可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风格特色

编辑

《庄子》汪洋恣肆,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变化莫测,幽默讽刺,采用大量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来表达主题,“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引证历史故事与古人的话。修辞方面,善用譬喻和拟人法,词汇丰富,文辞变化多端(“卮言日出”)。

陶弘景真诰》称“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同《妙法莲华经》、《上清经》,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

参考书目

编辑

以下为庄子的相关参考论著资料:[15]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庄子复原本注译. 庄学三书. 由张远山翻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99-3606-2. 
  2. ^ 2.0 2.1 学者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新出,考证复原《庄子》两大历史版本概貌. 深圳晚报. 2021-08-23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庄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 陈品卿,1984。《庄子三十三篇真伪考辨》。师大学报,二十九期:339-367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就各篇章整理历来各家对庄子的各篇真伪之辨。
  5. ^ ,更详细的各家意见可参阅[注释一]陈品卿文。
  6. ^ Specs. 《庄子 · 外篇 · 刻意》 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序 - [周]庄子. 每日诗词. [202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3) (中文). 
  7. ^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庄周文言文_古诗文网. www.gushiwen.cn. [202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参数|title=值左起第2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8. ^ 8.0 8.1 瑜正. 傅说得道 位居星神之列(图) - 修炼文化 - 瑜正. 看中国. 2022-01-20 [202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中文(简体)). 
  9. ^ 宣颖《南华经解》:无为谓者,无为无谓也。
  10. ^ 吕惠卿《庄子义》:无为则无事,无谓则无言矣。
  11. ^ 《庄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12. ^ 妸荷甘与神农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𫍙,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13. ^ 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14. ^ 《庄子·天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www.kekeshici.com. [202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15. ^ 何晋编著:《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7页。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南华真经 (四部丛刊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庄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庄子内篇注

外部链接

编辑